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3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烟酒毒》的观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逻辑、有感染力:
1.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 "是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是某个具体的人物、情节、场景,还是片中传递的某个观点或情感? "你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是批判烟酒毒的危害?是呼吁拒绝诱惑?是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原因?还是分享个人感悟?确定一个清晰的核心论点。
2. "内容选择与组织:" "具体事例支撑:" 不要泛泛而谈。从《烟酒毒》这部作品中,选取"具体、生动、有代表性"的情节、人物或细节来支撑你的观点。例如,某个角色因吸烟/酗酒/吸毒而走向毁灭的故事,或者片中展现的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具体伤害。 "逻辑清晰:" 文章结构要清晰,可以按照以下思路组织: "引言:" 简要介绍《烟酒毒》这部作品(可以提类型、主题等),并引出你的核心观后感观点。 "主体:" 分点、分层次地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 可以分别论述烟、酒、毒三个方面的危害(如果这是你的重点)
2003 年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每 100 个 15 岁以上的中国人中,就有近 4 个人有潜在可能或已经患上了「酒依赖」。这意味着,中国可能有 4000 多万人正处于危险之中——除了可能引发暴力、犯罪、交通事故等社会问题之外,酒精还会带来躯体疾病和精神问题。
但真正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并接受医学手段治疗的人,凤毛麟角。「可能只有 1%」,一位浙江三甲医院的物质依赖科医生告诉我。这是一群人和酒精缠斗数年的故事,他们以及身后的家庭一直在小酒瓶里打转。
这是吴为不饮酒的第 2148 天。
他经营着一家日料店,几周前,吴为去超市进货,经过一个酒精饮料区,看到货架上有一瓶清酒。
这原不在他的清单上,品质也没有自家店里的好。
「但我就站在那里,足足五分钟,在想要不要把它拿下来,」他取下这瓶酒,心里想,如果加一杯干姜水,这个味道是什么样?
这个念头吓了吴为一跳,「我为什么会产生想喝一口的念头?」
他已经走到了收银处,又把酒放回去。
购物时,这样的往复对常人来说再常见不过,但对吴为来说,并不是。他像一张满张的弓,对脑海中生起的要饮酒的念头时刻防御。
「我已经停酒 5 年 10 个月了,但饮酒的冲动还一直在我脑海里。但现在我能够察觉到这一点,我会用一个简单的行为摆脱它,保证自己的安全。」
和我们接触到的许多人一样,在吴为 47 年的人生中,有一大段是浸泡在酒精中的。酒精一度让他自以为获得救赎 —— 满涨的自信、更好的社交。但很快,吴为也成为了酒精的奴隶,为了获得一口酒,他遍寻理由。
今天的中国,酒精滥用的情况十分显著。2002 年,曾有一个形容,中国每年耗酒量相当于一个西湖的水量。这一数字每年正在以惊人速度上升。有数据显示,1978 年,我国每年人均酒精消耗量为 2.5 L,这一数字在 2020 年接近 6 L。
图片来源:IC photo
2003 年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每 100 个 15 岁以上的中国人中,就有近 4 个人有潜在可能或已经患上了「酒依赖」。这意味着,中国可能有 4000 多万人正处于危险之中—— 除了可能引发暴力、犯罪、交通事故等社会问题之外,酒精还会带来躯体疾病和精神问题。
但真正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并接受医学手段治疗的人,凤毛麟角。「可能只有 1%」,一位浙江三甲医院的物质依赖科医生告诉我。
这是一群人和酒精缠斗数年的故事,他们以及身后的家庭一直在小酒瓶里打转。
有人和妻子斗智斗勇,千方百计藏酒,鞋柜卫生间米桶后;有人痛饮的时候快意十足,清醒时几乎被愧疚吞没;有人从医院结束戒酒治疗,出门就直奔超市买酒;有人因为爱人的陪伴,最终一点点戒掉;有人走进一间满是戒酒者的房间,坦然地开场,「我是一个酒鬼,我今天没有饮酒。」
第一口酒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吴为和酒精的相遇,大抵是「它赋予你力量,同时也剥夺你的力量」。
他出生在福建农村,家里有许多孩子,他话少、性格内向,并不受重视。童年起,爸妈时常吵架,很多时候,他被当成了出气筒。
「最后是大人哭,我也哭。但我哭的时候,内心不是关心我的母亲,我是恐惧的,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经常这样。」
几十年后,他提起记忆里的那个孩子,隔着时间海,「很多时候犯错,也只是想要一些重视,要一些温暖」。
不只吴为,许多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发现有太多东西让人不快乐。13 岁到 16 岁期间,每种情绪障碍的发生率曲线从平缓变得陡峭。孩子们仿若一座座建筑,自我和外界的急剧变化在建筑物里留下了泥水浆和裂缝。于是,很多人在成年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修复和重建。
吴为开始逃学,那些校外的伙伴带他去看录像,那个年代流行香港的江湖片。看完电影,大哥一挥手,豪迈地说,我们去下馆子,你要不要一起来?
当然要。
大排档里,他接过大哥递来的一杯啤酒。
其实并不好喝,但吴为觉得,「有人看到我了,他看得起我,他关注到我了」。
十几分钟,酒精很快起作用了,他的思维迟钝不清,但又异常集中。他的身体感到轻松而愉快,说着胡话,但那些日常的忧虑和自卑消失了。通常,他很在意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我够不够酷?我是不是有趣?我让他反感了吗?这些统统不见了。连珠炮的话从嘴里蹦出来,他显得无忧无虑又自信,也不在意世界如何回应自己。
「我第一次不用再逃避」。
许多人跟我描述他们青春期饮酒的故事,多么容易获得,就在超市的货架上,饮酒的朋友就在身边,我们干杯。
但他们很快就见识到了代价,哪怕是最轻的。一个大学生告诉我,他的「第一口酒」,高中时他和朋友在野地里喝了一夜,醒来时冻僵了,呕吐物厚厚地粘在身上,他躺在床上好几天。
但这不是最糟糕的,他又回到了现实的一团乱麻中。他跟自己说,等有一天,我要再尝试一次。
一份面向 400 人的成瘾和心理健康的研究调查显示,其中 65.9% 的人报告了童年时期被情感虐待和被忽视。创伤严重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终生酒依赖的风险就增加 18%。
烟草和酒精都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极易获得的成瘾性物质。另一份研究也显示,早年接触到成瘾物质和成为成瘾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接触酒的理由总有很多,在中国,还有文化的土壤。
50 岁的山西人王鑫告诉我们,他家里是做生意的,逢年过节,总要拜访官员们。哪怕他才十几岁,但父亲也总让他喝一点表示敬意。「应酬」成了他成年后饮酒越来越多的借口,直到再也无法摆脱酒精。
给我酒
18 岁的时候,吴为从中国来到德国科隆。
他需要一份工作,照着厚厚的电话簿一个一个电话拨出去,「您这里在招人吗?」
这对于不善言辞的男生来说,很难,几个月吴为都没有办法拨出一个号码,为了这趟行程,他已经花费太多。
德国的啤酒太便宜了,出去买菜,一抬头,货架上就是。
吴为吞下酒,随着越来越多的乙醇分子流入身体,神经元抑制了外部的一切,清理了大脑环境,那些嘶嘶的嘈杂的背景声被静音。
他不再是孤立、无助、恐惧的,明天会好起来,债务总会还清。
很快,吴为已经离不开酒精了。
喝酒成了每天最重要的事情,连工作都是为了喝酒成立的,但他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工作?那我就有钱去买酒了哈哈哈哈哈」。
早晨起来,去上班的路上,他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今晚要去一个酒吧,不,两个吧。他甚至跟自己打赌,今晚是哪一个酒保来上班,也许是托马斯。
吴为在大脑里构筑着酒吧、酒保、灯光、气味,还有一杯杯流淌的酒水。这一天的开始多么美妙!
图片来源:IC photo
除了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解释外,也有相当研究指向遗传因素。在家系研究中发现,相比无酒精使用障碍的家庭,在现有酒精使用障碍的家庭中,其饮酒的子女最终发展为酒精依赖者的危险性要增加 2~7 倍。
38 岁的艾薇曾提起她的家族,她出生在河南,祖籍山东,家族素有喝酒的习惯,「且很能喝」。
包括她在内,很多人讲述自己早年的饮酒史时,都有类似的表述,「给别人喝翻了」。他们认为自己对酒精有更大的耐受性,从而不会成瘾。
但医生告诉我,这是一种误读,研究表明,高代谢和药效学耐受性会产生更大的酒精依赖风险,耐受性可能是躯体依赖最初的迹象之一。
艾薇饮下更多的酒,是因为前夫出轨,她借酒消愁。每天睁眼喝,闭眼喝,凌晨还在喝。
到最后,她发现,最严重的问题出现了,不是她放不下那段感情,而是她「有瘾了」。
「说好不喝了」,但瓶子、液体颜色、气味、小酒馆的模样、酒杯碰撞的声音,都轻而易举地击溃一个人的防线。
在医学角度,这叫环境和线索,当上述情境出现时,人会出现渴求和控制力下降。这一假说是建立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之上,酒精相当于食物,渴求相当于唾液分泌,线索相当于铃声。
为了获得酒,你永远无法猜到一个成瘾者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为了怀孕,妻子强迫吴为戒酒三个月,当知道妻子怀孕的消息时,吴为的喜悦并非「我要做父亲了」,而是「我终于可以喝酒了」。
上午知道消息,下午就开始喝酒。他滔滔不绝地给妻子勾勒未来的美好生活,但脑海里全是喝酒的畅快画面。「为了喝酒,我可以说任何太太想听的话,什么都可以。」
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一位妻子向我抱怨自己的丈夫,「你知道他有多能藏酒吗?鞋盒里卫生间米桶背后,嘿,最危险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地方。有的时候,藏酒藏得自己也找不到,趿拉着拖鞋去楼底下小卖部,钱都不付,仰脖先来一口。」
「都疯了」。
酒杯里的失控人生
回顾自己的饮酒史,韩霖觉得有些讽刺。
27 岁的他是在英国留学时沾上酒的。因为学业,他开始焦虑和失眠,父亲说,「要不就喝点吧,起码能睡好。」
韩霖买了一瓶威士忌,兑着可乐喝,一边喝一边看美剧《纸牌屋》,里面有一个角色 Doug,就是一个酒依赖者,每当遇到挫折和危机,对酒精的渴望就蠢蠢欲动。
即使这样,那时的韩霖,也并未对酒有任何提防心态,他还沉浸在酒精带来的专注和好睡眠里,直到越喝越多。
长期在物质依赖科室工作的医生总结出了一些典型症状:如果一个人喜欢不分时间、场所在短时间大量饮酒;酒量持续每天超过纯酒精 150ml;连续几天饮酒,不吃不喝,一直饮到呕吐;喜欢晨起饮酒;经常独自饮酒;有藏酒行为;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嗜酒者。
在韩霖提到的《纸牌屋》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嗜酒者 Doug 用针管吸了烈酒,注射进喉咙里。他仿佛在昭告,我说喝多少就是多少,我还能控制,我不是酒精的奴仆。
但他、他们的人生早已因为酒精失控了。
研究显示,酒精会严重损害成瘾者的心智能力,慢性酒依赖导致广泛的脑结构改变。高达 70 %的酒精相关问题治疗者的记忆、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力、专注力和情绪感知能力遭受严重的损害。
即使戒酒,慢性重度嗜酒者的大脑功能也无法恢复如初。
吴为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他喜欢在喝酒时高谈阔论,酒精蒸腾,他开始吹牛,不负责任地许诺,「酒精构筑了一个个幻想,但都是现实没有的事情」。
两三次之后,一个朋友对他说,没法聊下去了,你如果继续喝酒,这辈子就完了。
吴为依然没有收敛,甚至在饭桌上,和朋友的妻子吵架,指着别人的鼻子骂,「我兄弟瞎了狗眼找你这样一个女的。」
对方逼急了,问丈夫,「你选择我还是他」。
九年饮酒史中,艾薇试图「干戒」,这很容易出现酒精戒断综合征,也是成瘾治疗中常见的事件。
患者一旦停止使用酒精,就会出现包括颤抖、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失眠、胃肠不适等症状。10% 的酗酒者甚至会出现癫痫发作和震颤性谵妄,比如在视觉、触觉和听觉上产生幻觉。
「我不喝酒就会抽搐,好几次,如果我妈真的进卫生间洗澡,我就完蛋了。她通常会在我旁边放一个毛巾,或者小包餐巾纸,因为这种症状时没有预兆的。只要我妈一看,我不正常,开始吐,甚至咬舌头,就会赶紧把我的头往右侧转。不然,呕吐物会进入呼吸道,会把人呛死。头向右转,口水就会顺着脸流下来,不会咬到舌头。」
一分钟后,艾薇的症状缓解,但整个人非常疲倦,她甚至不记得之前发生了什么。
肝硬化、急性酒精中毒、脑卒中,酒精给人体带来诸多伤害。刘威,一个 400 人的戒酒互助 QQ 群的群主,告诉我,成立 QQ 群以来,每年,总会收到那么几条家属信息,「他死了,喝死的,我退了。」
更不要提,酒精给整个家庭系统带来的伤害。
在美国,有一个专门词汇,酗酒家庭子女。
他们主要面临三种风险。成为酗酒者的风险较高;此外,由于在出生前就有接触酒精的风险,认知、生理和社会心理会出现问题,甚至有一种疾病叫做「胎儿酒精综合征」,即孩子会表现出形态异常、生长迟缓和中枢神经缺陷的问题;同时,酗酒家庭是一个充满混乱、不确定的系统,在其中,暴力和虐待出现的比例极高。
在互助会中,一位双相轻症合并酒精依赖的患者家属告诉我,「我爸爸年轻时冲动老是打我妈妈,以至于我对他印象不好。但他并不是十足的坏人,像这样的老一辈酒依赖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我希望年轻的人能够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过好一点的人生」。
我在成瘾门诊遇到了刘柱,他来治疗是因为儿子拒绝他参加自己的婚礼,理由是,他会在这样一个重要场合失态,让自己甚至整个家族蒙羞。
我们对话时,即使戴着口罩,若隐若现的酒味从对面传来。他说,「不好意思,来之前整了一点,不然我出不了门」。
我今天没有饮酒
在饮酒的九年里,艾薇进了五次医院。
医院的精神科环境相对封闭,生活更规律一些。一间屋子四张床,可以靠打牌打发时间。但对艾薇来说,没有用。「第一次进去住了一个月,出来第二天就喝酒,而且是报复式的」。
和很多家属一样,艾薇的母亲无法意识到酗酒是一种疾病,她斥责女儿,「其实是你自己心里戒不掉,这难道很难吗?都是喝,你喝牛奶喝饮料不行吗?」
有着 15 年酗酒史的马林告诉我,在此之前,他就是如艾薇妈妈所说的,这样理解自己的 —— 一个给自己不断找借口的失败者。他甚至一度感觉自己分裂成两个人,一个人站在酒柜旁,取出酒,心满意足,另一个人泪流满面,不停斥责自己,「不要脸」。
最后,他在马路边喝醉,被送进医院,有人建议他去医院成瘾科看看。
图片来源:IC photo
「这是一种病」,他反复强调这句话。数年前,他遇到了回龙观主任医师牛雅娟,对方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一种病,不是道德问题」,他感觉自己的枷锁全部瓦解,当年已年过 50 的男人坐在医生面前捂着脸哭。
相比男性,女性在这方面会遭遇更多道德的压力,艾薇感受更明显。
「一个男的喝多了,在大街上把上衣脱了,光脚或者骂人,很多人觉得,还算正常。但一个女的这样做,就会被唾弃,甚至猜,你是不是某一种职业?」
医生们也注意到,临床遇到女性成瘾者的数量更少一些。一方面,从性别来说,酒依赖的男性确实远多于女性;但另一方面,女性成瘾者自我暴露之后,可能会承担更多的道德指责,她们的羞愧远超于男性。也因此,她们选择向外界隐瞒,从而无法得到更多的家庭、社会、医疗系统的支持。
如今,酒依赖的治疗已经不再是现代医学难题。
针对酒精戒断治疗,医生们一些时候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逐步替代酒精进行治疗。这类药物有效,但会增加镇静、记忆障碍、抑制呼吸,并有成瘾风险。(参考成瘾系列第二篇《药与毒,为了治病,他们对药上了瘾》)
对于抗渴求的问题,医生们会使用纳曲酮等药物,降低酒精的奖赏特性,以此抵消酒精行为反应的重要一环。
医生们同时都会强调,「难戒的是心瘾。外面满大街是酒,你让他在医院不喝酒,能做到。出了门就是超市,一抬手就能拿。这怎么办?」
2018 年,回龙观医院在病房里搭建了一个线索暴露室,打造成酒馆的模样。日光和暖,四人桌椅排开,挨着墙有酒柜和吧台。
医生们定期将患者暴露在这样的线索环境中。医生让患者看图片,都是和酒相关的东西,给他们播放视频,让他们接触接触酒杯酒瓶,甚至更进一步,让患者面对真正的酒。
在不同阶段,患者对酒的渴求一步步升级。这个过程,医生们通过放松性的治疗一步步让对方的渴望自然消退。
团体治疗也被认为在酒依赖治疗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分享戒酒方法。同伴的经历、戒酒动机都会增强个人对康复的承诺。
1935 年,失意的美国股票经纪人威尔逊遇见了外科医生史密斯,因为都具有「酒鬼」这一共同点,他们一起创办了戒酒组织,嗜酒者互诫会(Alcoholics Anonymous,简称 AA)。
AA 线下会的指引牌
图片来源:吴为提供
2000 年夏天,两位中国医生在美国发现了 AA,将这种模式带到了中国。基于匿名的特点,我们并不能获知中国参加 AA 的有多少人。由于新冠疫情,很多线下的互助会改到线上。
AA 有多个频道,在不同频道的微信群中,管理者每日发布会议链接。晨会在 6:30 开始,最晚的会议在 21:30 开始。主持人由停酒稳定的成员担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今日有感」分享,成员们自愿入会,自愿诉说。
会议不仅仅是寻找共同点,也是记录自己清醒天数的「仪式」。参会者将在聊天框里打出自己的停酒天数,由主持人一一念出,「恭喜『再来者』1023 天,恭喜『慎言』26 天,恭喜『一叶知秋』1988 天……恭喜以上分享清醒天数的会员,也恭喜没有分享清醒天数但依旧清醒的会员。」
2014 年,经历过戒断中心、药物治疗的吴为,第一次走进 AA 协会。他害羞地打招呼,「我是一个酒鬼」。
他第一次觉得这里包容了他的一切,作为一个「酒鬼」,他很轻松地就融入进来,他属于这里。
吴为的清醒时间已经超过 2000 多天,妻子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还依然在这个协会里。对于妻子而言,那些和酒相关的混乱日子,就应该被打包一起丢进垃圾桶,再也不要沾。
「不是这样,对于酒鬼来说,我们没什么远大的目标,只要保持今天不饮酒就好」。而每一次的团体活动,都在加固吴为的防线。
德国 AA 现场会的提醒标识,文字大意为「请你把在这里见到的听到的留在这里」
图片来源:吴为提供
但对于女性来说,在团体治疗中,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自如。一位 AA 协会的女性会员向我描述她的困境,「很多时候,话题都是男性在主导,我们很难谈论更深层次的自己,也无法跟他们分享个人生活」。
不只是她,一些女性会员甚至会接到男性会员的骚扰信息,「我希望这个环境更健康、安全」。
艾薇戒酒已经三周多了。她认为,这得益于再婚丈夫的爱和对方给予的安全感。
她酗酒最严重的时候,如果丈夫去做饭,艾薇「哗」地扯开门,打车满大街找酒,喝得大醉。丈夫跟在她身后满街跑。对于妻子的酗酒,丈夫几乎没有指责,只是陪伴,或者递给酒后的妻子一碗刚刚煮好的面条。
「他现在一直陪着我戒酒,就好像跑步一样,我一天跑一段,离终点不远了。在他眼里,我能看到希望。」
(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吴为、艾薇、韩霖、王鑫、刘柱、马林皆为化名)
本文由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 邓兰芳 审核
撰文:苏惟楚 杨宇英子
监制:李晨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 M D, 石湖青 疯狂成瘾者 TED脑科学家的戒瘾成功之路.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2. 郝伟 成瘾医学 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3. MERIKANGAS K R, NAKAMURA E F, KESSLER R C. Epidemiolog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09, 11(1): 7-20.DOI:10.31887/DCNS.2009.11.1/krmerikangas.
4. 卡普兹 D, 斯托弗 M D, 王斐 成瘾心理咨询与治疗权威指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5.马军 中国现有逾 4000 万嗜酒者 「酒鬼」互助效果显著
.https://www.chinanews.com.cn/jk/news/2010/06-03/2321410.shtml, 2010-6.
—Tips—
如果您有与医疗健康相关的线索
或与疾病、衰老、死亡有关经历
欢迎投稿给我们
邮箱:features@dxy.cn
来源:春城晚报
在云南省楚雄市
一个城郊偏僻的院子
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藏匿着一笔已经发霉发臭的巨款
发出了难闻的气味
……
谁是这笔巨款的主人?
为何要费尽心机藏匿在这里?
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交易?
此时
楚雄州纪委正在审查一起
医疗领域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
经查
楚雄州中医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杨本雷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利用职务便利
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
涉嫌受贿犯罪
这笔巨款
就是杨本雷藏匿在此的
党的十九大以来,楚雄州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了一系列医疗领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他们当中有医院领导,有医疗领域的专家和一线医务人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一步步堕落?
楚雄州中医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杨本雷,楚雄州人民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晓明,严重侵害了患者切身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败坏了医护人员形象,污染了纯洁的医疗行业。
楚雄州中医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杨本雷
收受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商贿赂
在云南省楚雄市城郊的彝族医药研究所内,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放置着几个比成年人还高的大酒罐,楚雄州中医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杨本雷就是在这里藏匿了大量的现金。由于时间久远,他藏匿的钱有的已经发霉发臭了。
在调查中,办案人员也发现,除了杨本雷自己,没有第二个人知道酒罐藏钱这件事,包括常驻研究所,时时四处巡查的保安和杨本雷的家人。
很难想象,杨本雷这样一个年过花甲,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人,是如何背着所有人,像个小孩子藏自己的零食玩具一样,去大酒罐里藏自己那些来路不正的钱。
办案人员询问他,怎么收了那么多钱,也不用?甚至有的都发霉了?
楚雄州中医医院原党委书记 院长杨本雷:喜欢钱,收了,但是总想着这个钱不是自己的,不能用。万一有一天,别人让赔这个钱,你用了你能赔出来吗?不敢用,害怕。
楚雄州中医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杨本雷:出去吃饭,过去我们抽的烟金沙江、春城算是不错的了,早期人家掏出来的都是红塔山以上,名牌烟。看看,你一个当院长的,还不如这些老板或者是其他行业的领导,我心里就有一些不平衡,就产生了这些想法。
自认为付出太多,国家和医院又给得太少,在权衡计算个人得失时,心有不甘,认为一心工作却得不偿失,此时,瞌睡遇到枕头,有人马上就把钱和东西送了上来。
楚雄州中医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杨本雷:第一次收别人钱是在2000年左右,那一次也就是收了别人的2000块钱。这2000块钱是当场就拒绝了,不要的。人家一个信封硬塞过来,当天晚上连觉都睡不着,几天心里都不踏实不安宁。
办案人员介绍,无论是在药品采购,还是器械采购上,都是杨本雷说了算,他可以决定给谁份额多一点,决定设备交给哪家来做,这都是他最终的决定权。
收钱时,杨本雷除了自己收,偶尔还让他的女儿及其男友出面,他则躲在幕后遥控指挥。
经查,2004年至2018年间,杨本雷利用担任楚雄州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的职务便利,收受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商贿送的现金,并为他人谋取利益。
楚雄州人民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晓明
夫妻共同收受贿赂 为他人谋利
刘晓明在担任楚雄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院长期间,单独或与其妻共同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
刘晓明为不法商人办事以后,交代他的妻子出面去收老板送来的钱物。老公办事,老婆收钱,是典型的夫妻合伙谋利。
看完楚雄市的这两名医院领导
收受贿赂、藏匿赃款的
各种花样和手段
我们再来看看昆明这家医院的两位领导
是如何利用职务之便
收巨额礼金、拿回扣的
……
昆医附二院药学部原主任邹顺
收受代理商礼金回扣及大量名贵烟酒
作为医院的中层管理人员,邹顺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当成了“生财之道”。在医院药事委员会开会决定采购某种药物时,邹顺打着小算盘,故意提出某种品牌药物的优点和其他品牌的缺点,从而直接影响药事委员会投票结果。
药品代理商许治兵说:“因为他(邹顺)手中有很多权力,院长可能都没有这个权力,比如说医院在制定辅助药物目录,药剂科主任有很大的权力,来左右这个事情。第二个如果某种药用量多了,超量了,他认为你有不正之风,他可以减量,或者暂停,或者永远停止采购你这个产品,所以我们必须逢年过节都去找他。”
昆医附二院放射科原副主任李迎春
收受代理商礼金回扣
昆医附二院放射科原副主任李迎春:(科里)医生确实很累,付出和收入不对等,我思想堕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当时打算拿到钱补偿一下(科里的医生),这是最早的想法,但后来就不局限是补偿了,麻木了。拿来就接着,拿来就接着,就是思想已经有问题了,不是单纯地只讲奉献了。
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是难以回头的深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给他们送钱的,主要是一些不法医药销售代表和代理商。而这些代理商送钱,也是有目的的。在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方面,院领导能起到很大作用。
代理某高质医用耗材的商人李力说,从2007年左右认识李迎春以后,就将每件耗材进院价格的百分之十左右作为回扣标准送给李迎春,李迎春使用多少件就送多少,前后共计上百万元。
昆医附二院放射科原副主任李迎春:我没有学习过法律,基本是个法盲。我不知道相关法律是怎么说的,当时我第一个考虑就是,我几百万交过去,那还不被判个死刑。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所以我非常害怕。我就一直在纠结这个钱交还是不交,那段时间可以说,本来我睡眠是很好的,那段时间我晚上都睡不着,就在想这个事情怎么办,交还是不交?一直在纠结,一直到最后那天,还是不敢交。现在真的是悔得肠子都悔青了。如果我懂得一点法律,知道我这个罪不至于死刑,可能我都不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在李迎春被采取留置措施以后,根据他的供述,办案人员从他家橱柜的夹层里,搜出了两百多万元现金,而他的家人对此并不知情。
昆医附二院放射科原副主任李迎春:转移(钱)的路上,还有一个荒唐的想法。
我把车开到大观河边,我真的想找个地方把钱扔掉。但后来想想幸亏我没有这样办,要不然我就错上加错了。刚好我们家那个柜子坏了,我修柜子的时候发现,柜子下面有个夹层。我想先藏起来再说。我就在藏钱的时候,纪委就打电话给我,可能就是藏进去三、四个小时,我就被留置了。
办案人员介绍,医护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可能他们本身在专业,医疗这方面是权威。但是很多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工作当中不注重学习。对政策理论,对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法纪意识,在这一方面是欠缺的。杨本雷直到2018年12月18号(我们)留置他之前,仍然在收受贿赂,属于典型的不收敛不收手。
当我们翻开杨本雷等人的人生履历,看到他们的过去,写的都是理想和奋斗,都怀揣着一颗救死扶伤的赤子之心。
有感于过去患者贫困和农村缺医少药的现实,刘晓明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放弃了留校的城市生活,坚决回到家乡楚雄,为彝州群众服务。杨本雷工作几十年,休过的公休假屈指可数,一心扑在接诊患者和整理民间医药上。李迎春主动选择加入随时暴露在辐射之下的放射科。
最开初的勤奋和努力使他们在工作领域里获得了成绩和荣誉:
杨本雷,35岁就担任楚雄州中医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是我国/彝族医药/的发掘人和整理者之一,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医疗专家;
李迎春,是云南省介入治疗领域的“第一人”;
刘晓明也是省内知名的心内科专家之一。
然而,在书写人生后半篇文章里,他们却留下了耻辱的一页,彻底站到违纪违法分子的队伍里。
内心失衡,贪欲作祟,名医倒在不法商人“花式围猎”之下。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综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云视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