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纸青蛙》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3 18:29

精心挑选《《纸青蛙》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纸青蛙》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能准确反映你对这本书的理解: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读懂原文:" 首先要仔细阅读《纸青蛙》这本书,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主题。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提炼主题:" 思考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哪些议题?是关于成长、环保、想象力、亲情、友谊,还是其他?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书的主要主题。例如,《纸青蛙》可能探讨的是创造带来的快乐、面对困难的态度、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2. "抓住关键细节与情节:" "重要情节:" 记录下你认为最重要的故事情节,特别是那些对揭示主题、推动人物发展或让你产生深刻印象的部分。不要试图记录所有细节,但要抓住“主干”。 "典型人物:" 分析主要人物(包括纸青蛙本身,以及书中的人类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经历和成长变化。他们是如何影响故事发展的? "象征意义:" 注意书中是否有象征性的元素,比如“纸青蛙”本身可能就不仅仅是纸做的小青蛙,它可能象征着希望、创造力、脆弱的生命,或者某种精神寄托。思考这些象征意义。
3

一位折纸匠人的非遗传承路

新华社太原10月27日电 题:一位折纸匠人的非遗传承路

新华社记者王学涛、魏飚、许雄

一张白纸在指尖翻转,几分钟,就变成了飞机、小船、青蛙……这是中国不少“80后”“90后”的儿时记忆。如今,山西省太原市民董现坤将它发扬光大,他发明了五彩折纸,不仅申报了国家专利,还编写了教材。

“20世纪90年代编写了初级教材,今年刚把中级教材弄完,现在开始编写高级教材。”64岁的董现坤说。

折纸是一种用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民间技艺。早期的折纸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有扇子、雨伞、灯笼等。如今,手工折纸已经成为一门艺术,也是开发智力的工具。

董现坤的童年就是伴随着纸枪、纸飞机、纸青蛙等各种折纸度过的。1984年,在部队当兵的他重新拾起这一传统的手工艺术逗独生女玩,女儿要求越多,他的创作越多,从此热爱上了折纸。即便转业后成为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他也从未放弃这个爱好。

“我在工作中就好琢磨。”董现坤说,由于工作原因,他常常看图纸,对几何图形非常熟悉,这也帮助他丰富折纸作品。董现坤觉得,折纸锻炼孩子动手动脑能力,所以他决心教授这门技艺。

2004年,董现坤走进当地小学教孩子们折纸。2012年,作为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彩折纸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太原市解放北路小学成立了传承基地。

目前,董现坤的折纸作品已达2000多种。他曾精选400件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被认定为造型最多的折纸作品。

走进解放北路小学,教学楼内随处可见董现坤和学生们的折纸作品,有十二生肖、老鼠娶亲、百鹤图、飞机大炮、绣球、香包等,栩栩如生的花、翩翩起舞的蝶、活灵活现的鼠、仙气十足的鹤,让人目不暇接。

董现坤随手拿起一个“百变绣盒”向记者展示它的玄妙之处。这盒子看上去像一个平面上绽放着朵朵鲜花,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拉开花瓣就是一个盒子,层层打开,竟是大小不等的盒子。“以前妇女用它装绣线,既实用又美观。”

董现坤折纸作品是彩色的,看上去活灵活现。他先折好一件作品,然后拆开,画好折痕、填上颜色,再去彩印出来,最后再折好,这样的折纸看上去十分逼真。

为了传播折纸文化,董现坤不仅在编写折纸教材,还走进太原市盲童学校教孩子们感受折纸的快乐。“我折一道工序就让孩子们摸摸,跟着我一起做,他们折出的小白兔一点也不差。”董现坤说,从那之后他学会了闭眼折纸。

现在,董现坤养成了随身带纸的习惯,看到孩子他就折个物件给他们玩。老董希望用这种方式弘扬折纸文化,而自己也沉浸在折纸的快乐世界里。

“通过折纸,孩子们可以锻炼立体感、空间感和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开发智力都有益处。”董现坤说。

“纸”间智慧

我喜欢折纸,因为折纸的过程单纯又神奇,让人内心平静,仿佛重温孩提时代的快乐。以前,我只能在工作与家务之余挤出可怜的一点折纸时间;现在不一样了,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后,我可以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折纸,共同分享折纸的快乐。

铺开一张纸,对折、卷起、压平,翻转折叠之间,纸张仿佛有了灵性。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张纸能变成小纸船、小飞机、小盒子、小花、蝴蝶、星星……一双手好像有了魔法,让普通的纸张变化万千、活灵活现。每当完成一件新作品,学生都惊喜连连,他们发现折纸的过程十分神奇,也很快迷恋上了折纸。

以往,许多人误以为折纸只是孩子的游戏,是幼儿园的手工课程。其实,手工折纸不仅对幼儿的智力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同样也受到其他年龄段的欢迎,青少年、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能够掌握这项技艺。折纸有许多好处:锻炼手脑协调能力,培养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提高记忆力,增强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等。

我们的折纸课程从简单易学的内容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学会才算过关。有的学生不会折,开口向同学求助;有的学生折得快,主动帮助别的同学,互动过程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学生学习折纸一开始使用的是袋装的专用彩纸,虽然花费不多,但是浪费比较严重。看到这种现象,我提倡节约纸张、变废为宝,同时也把环保的理念引入课堂。我们尝试使用旧杂志、广告纸和包装纸,这些纸张印刷精美、纸质柔韧、图案丰富、色彩多样,能折出不同的效果。因为纸张有不同的色彩和图案,学生的作品不再千篇一律。折叠出来有什么效果呢?只有等到折好之后才能看到,这就有种“拆盲盒”的感觉。学生对彼此的作品品头论足,比较谁的作品更漂亮,如果觉得自己作品有不足,就在上面画图案、粘迷你贴,让作品更加完美。没想到这个环保的倡议,不仅让学生的作品变得更加多元,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瓶颈,出现“中年危机”,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这时如果拥有一份“跨界”的兴趣爱好,内心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满足。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之后,许多同事在做好教学基本工作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业余爱好发光发热,与学生一起学习、分享——编织、表演、扎染、篮球、服装设计……一名英语教师教烘焙,整个教室都香喷喷的。这样的特色教学,不仅让课后服务的课程变得更加丰富,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爱好折纸,学折纸、教折纸,在此过程中不觉得劳累,反而感到减压和治愈。我与学生一起制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课间让纸飞机在天上飞,将小纸船放在水面上漂流,看哪只纸青蛙跳得最高,把折好的小星星装进漂亮的玻璃罐里……折纸是既传统又现代的技艺,花样繁多,乐趣无穷。

学生的智慧蕴藏在手指之间,折纸让他们感到惊喜,不断萌生新的创意,打开一扇扇想象的大门。师生共同享受一段折纸时间,每次完成作品时那种小小的成就感都有着不一样的惊喜。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三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2月15日第7版

作者:赵 翔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