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概念教学 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4 10:59

推荐《概念教学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概念教学”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一、 明确核心概念与目标 (Understanding the Core)"
1. "精准把握“概念教学”:" 首先要深入理解你所读的书籍或资料中,“概念教学”被定义为什么。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强调什么?是理解核心思想、建立知识联系、培养思维能力,还是促进深度学习?明确这个核心是写笔记的基础。 2. "设定写作目标:" 你希望通过这篇读书笔记达到什么目的?是总结书中主要观点?是分析概念教学的某个特定方面(如策略、挑战、评估)?还是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明确目标有助于你聚焦内容,避免泛泛而谈。
"二、 仔细阅读与梳理 (Active Reading & Organization)"
1. "带着问题阅读:" 在阅读前或阅读中,思考作者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关键概念?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或研究支持?概念教学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或步骤? 2. "做好标记和摘录:" 对书中的关键定义、核心观点、重要案例、让你有启发的句子等进行标记或摘录。可以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或疑问。 3. "构建笔记结构:" 可以按照章节顺序,也可以围绕核心概念(如定义、要素、方法

大概念教学:为素养而教的时代选择

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有两个著名的追问:一个是来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斯宾塞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个是来自美国教育学者菲德尔的“菲德尔之问”——怎样学习知识才有价值?这两个追问告诉我们,教学不仅要关心学什么,还要关心怎么学,尤其是要变“宽而浅”的学习为“少而深”的学习。

伴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一些新理念、新名词开始走进教师的视野。其中“大概念”无疑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词。按照业界专家的解释,大概念是“少而重要”的专家思维方式,它具有统摄性和生活价值,是重构知识的重要桥梁。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主任刘徽长期致力于大概念教学研究。她认为,专家思维就是通过大概念来组织的,它反映了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大概念教学是为素养而教的时代选择。

那么,何谓大概念?大概念教学如何实施?在大概念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有哪些模糊认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访谈了刘徽。

大概念与素养的关系

中国教师报:每一次新课标的发布都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大概念”应该算是这次新课标中一个比较热的概念了。当一个新概念出现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来源和定义,请您通俗地解释一下何谓大概念?

刘徽:如果打个比喻,大概念就是构造出的大脑内合宜的“主干道”,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大概念与素养是密切相关的,大家都知道素养包括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素养的构成维度。但要准确把握素养,很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内核,素养的内核是“真实性”,即指向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大概念与素养是什么关系?如果说素养体现为“做”的话,那么大概念就是大脑的“思”。只有想对了,才能做对。

我们来看一个场景:当一个人为工作面试准备自我介绍时,他会想到什么?会想到小学、初中或高中学过的哪篇说明文吗?还是会想到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事实上都不会,甚至他都不会意识到自我介绍是一种说明文。那么他想到的会是什么?他会想“我如何才能打动面试官”“怎样体现我的优势”“我把专业排名写出来是不是比笼统地写名列前茅要好”“我做过的哪件事最能体现我的能力”。这就涉及“语言交流是一种有对象的目的性行为”“用数字等可以让表达更精准”“举个例子可以让表达更具体”等大概念。大概念就像是黏合剂,有大概念才能调动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因此大概念是素养形成的关键。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说大概念是大脑内的主干道呢?

刘徽:这就涉及对“人脑”的看法。从学习科学的研究发现看,人脑不是一个有若干格子的宝箱,学习也不是把一个个知识点填到格子里去,而是在构建一个概念网络。脑科学研究反复证明,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这可以理解为大脑有多个神经元群集,刺激得越多,提取起来就越容易,反之就会越来越萎缩。这就像一个习惯的形成往往需要21天,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当刺激得足够多时,这个神经元群集会被自动激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习惯养成后不做反而会感到难受。这个概念网络就像是动态的城市交通系统,由若干条道路纵横交错构成,城市道路的宽度往往是不一样的,由主干道连接各条道路,车流量越大的路一般也就越宽,而人脑就是动态变化的交通系统,大概念就是那些起组织作用的主干道。

美国教育科学院院士季清华做过一个实验对比专家和新手的思维差异。他让专家和新手以“解决问题的相似性”为标准对大学《物理学导论》的问题用思维导图进行分类,结果发现新手把表面上都有“斜面”这一共同要素的问题分成了一组,而专家则把表面上看来大不相同的问题分在一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用“能量守恒”原理。可见,“能量守恒”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专家脑中的“主干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概念”。因此要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就要通过不同的案例来刺激大概念的形成。

让日常教学多一些大概念式的发问

中国教师报:您在《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一书中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范式层面的教育变革,这场世界级的变革是在时代转型背景下发生的。”这个变革的趋势是什么?您认为,一线教师如何能更好地顺应和参与这场变革?

刘徽:全世界都提倡为素养而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面临时代的转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一样了,未来人要做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简单来讲就是“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也正因为这样,像“项目式学习”“真实情境”等成为一线教师耳熟能详的词语。应该说,上一轮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体现为教学方法和方式更加多样。《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究竟“深”在哪里?我认为,当下教学改革的注意力要从“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目标”上来。如果目标都是模糊的或者是偏离的,后面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方式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而大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校准素养目标。

在实践中,以往的目标撰写通常会出现过低或过高的现象:过低的目标设计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将素养目标降格为知识或技能,比如说明文单元将目标定为学生会辨析各种说明方法。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尽管教师总说自己只关心“怎么做”,不关心“为什么”,但事实上如果一本书纯粹只介绍各种方法,教师反而不喜欢,事实证明,教师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到课堂上灵活运用的。由此,教师也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仅学方法也是学不会的,只有他们反思背后的原因,开始尝试理解时才能真正学会。可以说“方法是死的,大概念是活的”。二是将素养目标局限在单课或单个项目的目标之中。我在书中提到了一次教研活动:听完一位教师关于“招聘广告”的说课后,校长提了一个问题:“未来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写英语的招聘广告,那你告诉我,你教这个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大概念式发问。比如今天教“创意风筝,放飞我的中国梦”这个项目,不是为了学会做风筝而做,而是通过这个项目帮助学生建立像“外界环境影响人造物品的设计与制作”等学科大概念或“任务的明确常常要综合考虑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等跨学科大概念。前面提到大概念要不断通过案例的刺激来建立,无论有关“风筝”还是有关“风力涡轮机”等项目都涉及这些大概念,慢慢学生在大脑内就形成了这些大概念,并体现为一种素养。

过高的目标设计则体现为教师会将核心素养或学科核心素养直接写入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等,如果不能将其具体化,则意味着对素养目标的把握也是模糊的。以“合作素养”为例,教师会认为只要开展合作学习,就培养了合作素养。实际上,合作有不同阶段,常见的就是“构思”和“执行”阶段,当然在项目式学习中是“设计”和“制作”阶段。构思阶段合作的大概念是“对同一问题,每个个体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团队合作就是要充分融合不同观点,从而产生集体的效应”,相对应的素养目标就是“学会尊重他人,既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也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充分组织和融合不同人的观点”,而执行阶段合作的大概念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通过任务的合理分解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升作品的质量”,相对应的素养目标就是“学会将任务分解成不相交叉的部分,交给合适的人去完成,并能相互协调、互帮互助,高效完成任务”。可见大概念细化了素养目标,如果理解了大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会在构思阶段引导学生集思广益,而在执行阶段引导学生合理分工。

提取大概念的8条路径

中国教师报:我发现大概念常常是与大单元联系在一起的。大概念与大单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大单元教学为什么要强调大概念的提炼?

刘徽:大单元和大概念是紧密关联的,大概念必然要到单元教学中去落实,大单元则是以素养为目标的单元,围绕大概念来组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概念教学和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是相通的,只不过大概念教学是从目标的角度来强调,而大单元则是从教学组织形态的角度来强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知识结构化,但如何理解“结构化”?大单元教学不是“大容量”,即把教材中更多的内容放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是指“大视野”,即站在素养的视角来进行教学。

这就像我们盖楼房,“大容量”就像拿着别人给的图纸一块块往上垒砖,随着砖越垒越高,我们也会时不时地检查这一大块够不够牢固,却始终不太清楚最终要盖成什么样。以“测量”的教学内容为例,“大容量”体现在教学上是先教长度测量,再教面积测量、体积测量,最后将这些知识点都归纳在一起,形成测量的知识体系。而“大视野”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将蓝图了然于胸,带着整体愿景扎实做好每一步。体现在测量教学上,“大视野”看到的是测量的大概念,即“测量的关键是确定度量单位,因为单位是将整体转化为部分,使之成为可测量和可比较的统一工具”,长度测量、面积测量、体积测量都是帮助我们理解大概念的。这一大概念不仅可以联结长度测量、面积测量和体积测量相关内容,也与统计图、比例尺、估算等相关内容有关。大概念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真实生活。当我们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案例理解了大概念后,未来就可以将大概念迁移到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去。大单元教学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内容理解大概念。

其实大概念不仅与大单元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与项目式学习、真实性问题情境、跨学科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等概念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在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下提出的。

中国教师报:素养导向下,在备课过程中提取大概念的路径和方法有哪些?

刘徽:提取大概念有8条路径,其中4条是自上而下的,即课程标准、教材分析、专家思维、概念派生;4条是自下而上的,即生活价值、知能目标、学习难点和评价标准。我们也提到大概念的提取可能会同时用到几种路径。

当然,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大概念的形态会有所区别,因此提取路径也会有所区别。比如数学学科,用概念派生和学习难点的方式会多些,因为“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大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数学内容中,不少学生解不出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理解“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大概念,因此我们要想想这节课或这个单元的教学有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这些大概念,还是仅仅记住了公式等。又比如在语文学科中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中,方法不同于大概念,但当我们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方法时,就开始接近大概念了,比如当追问“为什么列数字是说明文的常用方法”,就能找到“列数字能更精确地说明事物和阐述事理”这一大概念。

如何走出大概念的迷思

中国教师报:当新的方法不熟练,旧有的方法又不愿意舍弃时,教学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对大概念、大单元还停留在一知半解和浅尝辄止层面,以至于陷入了误区。因此,有人提出要走出大概念的迷思,对此,您怎么看?使用大概念重构单元教学需要避免哪些误区?

刘徽:的确,因为与以往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同,大概念和大单元涉及目标层面,目标触动的是更深层次的改革,所以这样的改革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听到各种声音是好事,不管是在改革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启示,还是一线教师遇到的疑惑和困难,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改革,这些声音也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一线教师在行动。我们发现,在大概念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打开了视野,发现了教学的新天地。总之,如果一件事是错的,那我们就应该及时止损,但如果一件事是对的,我想我们不能因为难就放弃了。

用大概念重构单元教学时常见这样的误区:第一类认为大概念是靠“记”的。大概念指向目标层面,要通过各种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大概念,而不是“记住”大概念,比如“语言交流是一种有对象的目的性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各种案例,并激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案例让他们真正理解。第二类认为大概念是概念。一些教师会认为大概念只适合于科学、数学等学科,不适合于语文、美术等学科,因为他们觉得语文学科没有那么多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大概念不仅包括概念,也包括观念和论题等,所有学科都有大概念。第三类认为大概念教学会影响考试成绩。这是妨碍教师开展大概念教学的主要顾虑,一些教师怕教大概念会影响考试成绩,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教师。教师之所以教一些方法、套路,让学生背一些口诀、模板,就是因为能“立竿见影”,不论学生是否理解,只要记清老师提供的方法和套路就自然会了。问题也恰好在于此,如果学生不是真的理解,那么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孤立的,或者只有表面上的相关。但学生能真正理解,学习就会呈现“滚雪球”效应,真正理解也不容易遗忘,否则就要靠不断复习,而且这样即使暂时能答题,也鲜有对未来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只有真的理解大概念,才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最后,评价改革也是国家非常重视的,评价改革一定会朝着“为素养而考”这个方向走,因此“为素养而教”已刻不容缓。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8日第6版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利用「概念」,做好读书笔记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有人说读书是一门艺术。无论如何,读书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读书的好处有很多,拓展知识、开阔视野、锻炼思维、提升能力等等。这点很多人都知道,但如何阅读、如何更有效地汲取书籍的知识,却是众说纷纭。这次我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感悟,总结了一套读书笔记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提升阅读效率。

01 读书笔记的低效形式

也许很多人看到书中比较好的段落或句子时,会习惯划线或摘录。比如阅读《打开心智》时看到这么一句话:「那么,杏仁核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情境记忆』和『威胁识别』」,我觉得写得很不错,就拿荧光笔在书上面把这句话标记出来,或者是将电子书上的文字复制到笔记里。

这种笔记形式其实是很低效的,有大量研究表明:单纯重复是效果最差的学习方法。大脑的天性是节能,遇到熟悉的事物,它会想办法避开,尽量腾出认知资源,以便投入其他更多活动。而摘抄和重复,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一种「熟悉感」,这会给大脑释放一个信号「我知道它了」。这时它的记忆权重就会变降低,这是不利于知识提取的。

我们做笔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录别人写了什么,而是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以此改进和优化我们的知识体系。

比上一种情况稍微好点的是,在原文或摘录旁边加上自己的注解。同样以《打开心智》为例,书中提到「情绪这个报警器,在现代更加稳定、安全的环境里显得过于敏感」,我由此联想到《洞见》这本书里提到的「环境错位」和「误报」。于是我在这段文字边上记录下自己的见解:「人类进化时的原始社会,与现今社会相差甚多,但大脑的设定还停留在那时候,以此去应对现今的环境,就很容易造成环境错位。另外因为警报器过于敏感,大脑也会经常发出误报,夸大威胁」,这种情况便是添加注解

有些人习惯用纸笔做笔记,比如直接在书上标注或贴便签纸等。写字可以加深印象,调用手的感官,这点是电子笔记无法做到的。但它也有弊端,就是积累到一定数量时,管理起来很难,很容易就演变成「积灰」了。 当然,你也可以借鉴卢曼的卡片盒,做成一张张卡片,这个相对比较理想,但在搜索这块,也不如电子笔记,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借助笔记软件。

一些阅读平台也可以在电子书上标注,比如微信读书等。这种方式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做过的所有笔记,不必一本一本地翻。但同样的,等笔记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难以管理。现在应该也有办法将这些笔记导出到其他平台,这样管理会比较方便,不过仅仅是导出、汇总、分类,还远远不够的。

02 读书笔记的三种层级

为什么说远远不够呢?我把笔记方法总结成了三种层级:集邮、注解和串联。像上文提到两种形式分别对应「集邮」和「注解」,效果始终不及「串联」。

所谓集邮,就只是将各渠道的信息汇总起来,把无序变成有序。这种形式是为了方便查找搜索,但并没有进行深入吸收和内化。

注解是将想法、思考、念头,进行外部化,以便更好地整理思维 。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固然不错,只是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

我个人主张的形式是串联,将新知识拆解成多个概念,让新概念与旧概念产生联系。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新的概念纳入到知识网络里,让新旧知识彼此碰撞、连接,形成更加全面、更高维度的认知。

概念是什么?是大脑储存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本质上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我们在认知过程中,会把所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提炼、归纳和抽象化,这个提取的结果,就是概念。

借助概念,我们可以将一段复杂的信息,概括成一个单位,并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以此腾出更多的认知资源,用于更高维度、高层次的思考。概念也有利于信息交换,通过交流(阅读也算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交流),我们能够得知不同的人,在不同角度上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如此我们才能对概念有更全面的认知。

在我看来,阅读应该是不断地获取新概念、新联系,将它们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里,与就概念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调整概念之间联系的优先级与权重,让自己能更准确地看待外部世界。

针对新概念本身,我们可以通过「包围式学习」,收集与之相关的信息,整合起来。然后将它们打散重组,去梳理逻辑脉络,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归纳出属于自己的结构框架。

03 读书笔记的三个步骤

从 「概念」出发,我将自己做读书笔记的过程总结成三个步骤:提取框架、梳理联系、拓展概念。

  • 提取书籍框架

提取框架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一本书的脉络,在记忆空间里「埋点」。我们先通过快速翻阅,了解「这本书大致讲了什么」,等到想解决问题或进行主题阅读时,就能快速定位到相关位置。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记住细节,只需记住「在哪里可以找到」即可。书籍就像是一张地图,告诉我们里面有什么资源,然后我们再根据自己需要去挖掘。

至于提取框架的方法,我在快速提取框架,让你阅读更省力里提到过:

先是浏览书籍的封面、内封和腰封,比如书名、副标题、推荐语等,了解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接着快速扫视书籍的序、前言和后记,了解作者和编者的观点;

同时研究目录,大致梳理书籍的脉络,猜测作者是如何安排框架的,做一下笔记;

之后快速翻阅书籍,着重看加粗的标题和图表,猜测哪些章节是重点部分;

紧接着跳读书籍,思考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启发,可以解决自己的哪些问题;

最后对之前梳理的书籍脉络进行补充,进一步完善。

在这里也附上两张我做过的框架图,供大家参考:

  • 用概念图梳理联系

提取框架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挑选部分章节进行精读。正如上文所说,阅读的过程是不断获取新概念、新联系,我们在精读时,也要去梳理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

关于梳理联系,我习惯借助一个工具——概念图。也就是concept map,它是Joseph D. Novak 于1970年提出的绘制技巧。学习其实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而概念图正是用网络思维去还原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概念图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而是训练大脑去学习、强化这些联系,让它逐渐吸收内化。

概念图的基本单位是节点和关系,表现形式为「概念A——关系——>概念B」。它要求每个节点都必须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且要考虑节点的自由度和唯一性。关系倒没太多限制,只要逻辑上说得通就行。

上图是我做的一个简单概念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概念图没有起点和终点,但有重要节点和次要节点。同时它也可以引进外部节点,和内部节点紧密联系。

下面我就以《打开心智》第二章的一二小节为例。首先本章的主题是「情绪」,也是探讨的主要对象。情绪的本质是「报警器」,大众关注的主要是「三种负面情绪」,而这三种情绪又与「杏仁核-前额叶」通路密切相关。所以上面提到的几个概念,我都当作重要节点来处理。

其他节点则是次要节点,是对重要节点的进一步解释。另外「误报」和「环境错位」是我引入的外部节点,出自《洞见》一书。

第一节提到,情绪相当于大脑的一个报警器,负责将身体切换到应对状态,去处理紧急情况。它的作用是将这个「异常状态」与日常状态区分开来,更好地采取行动。另一方面,相比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脑的进化速度实在太慢,这种发展错位导致大脑的报警器在现代社会显得过于敏感,从而引发「环境错位」和「误报」。

许多情绪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由各种情绪原料组成。关于「情绪原料」,又有两个相关理论:基本情绪理论和情绪维度理论。前者将情绪原料归纳成几种基本情绪,由此再搭配出不同的组合,演化成不同情绪;后者则是把情绪原料分解成两个维度,正面与负面,可控与不可控,所有的情绪都能放进这四个象限里。

第二节探讨的是情绪的生理基础,比较早提出的一个概念叫做「三脑模型」,它认为大脑可以分为三部分:原始脑、情绪脑和理性脑。但三脑模型是个比较简陋、过时的框架,后面又演变成「情绪大脑」模型,这个模型中最重要的通路,就是「杏仁核-前额叶」通路。我们常说的三种负面情绪,愤怒、恐惧与焦虑,都来自杏仁核,杏仁核是我们的情绪中心。而前额叶皮质主要负责决策、计划与思考等,和杏仁核是互相抑制、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锻炼前额叶皮质,有助于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

概念图的用途非常广,有一次我在读《文化苦旅》时,突然萌发用概念图梳理关系的想法,结果一试,效果出奇地好。

以《道士塔》这篇散文为例,文章分成了五节:

  1. 王圆篆(王道士)守护莫高窟却破坏大量壁画;
  2. 王道士发现藏经阁与同期巧合(八国联军决定出兵,甲骨文被发现);
  3. 莫高窟中三个男人的见面并进行一场天下最不公平的「买卖」;
  4. 文物被窃,作者认为蒋孝琬才是罪魁祸首,并借想象表达遗憾与悲愤;
  5. 斯坦因去世的同一天,中国历史学会成立。他死后一直饱受非议,而蒋孝琬却无人问津。

从节点去分析的话,「道士塔」是题目,也是切入点。其中有三个重要人物:王圆篆、斯坦因和蒋孝琬。其他节点则相对次要,主要交代他们的身份与行为。

  • 拓展概念笔记

梳理完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后,我们再继续深入,拎出一个概念,通过「包围式学习」去整合相关信息,将它拓展成一篇完整的「概念笔记」。

概念笔记是《打开心智》作者Lachel李睿秋原创的一种笔记形式,它的原则是一页笔记就是一个概念。这页笔记相当于一个「容器」,将多个来源的信息收集起来,彼此碰撞融合,借此提高自己的视角。

像前面提到的《打开心智》第二章,我对「杏仁核」这个概念,比较感兴趣,就可以将它拓展成一页笔记。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页概念笔记主要包括几个要素:

  • 第一个是主题,也就是这篇笔记的标题,它必须是一个名词性概念,比如「杏仁核」。
  • 接着是附属信息,包括来源、钩子。来源指的是获取信息的地方,这次我主要是从网络百科和《情商》这些书籍里收集;钩子指我们搜索笔记时用到的关键词,只需把第一时间的直觉全部写上去就行。
  • 然后是笔记的信息主体,我们将收集到的信息放在一起后,要去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框架将它们归纳到一起。比如这篇笔记里,我就将杏仁核的特点归纳成了生理构造、功能以及性别差异,然后再相应的知识分配到里面,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述作者的内容。
  • 最后是加工部分,一个是「思考」,比如这些知识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另一个是「行动」,获得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

接着简单描述一下做这篇笔记的过程。获取信息的第一个渠道当然是《打开心智》,里面提到杏仁核的作用是「情境记忆」和「威胁识别」,我将相应的内容整合到了「功能」这一部分。另外书中也提到了「杏仁核-前额叶」通路,这个知识点我链接到了其他笔记里,所以在上面的笔记里没有呈现出来。

在这基础上,我又查阅了百度百科,收集了生理构造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另外我也参考了维基百科,对生理构造进行补充,比如左右半球这点,并且增加了性别差异这一节。

最后我又去微信读书上面搜索「杏仁核」这个关键词,其中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有不少篇幅提及,我也在书中提取了一些信息,比如杏仁核是原始「嗅脑」的重要部分,流泪的功能以及情绪产生的机制等。但由于篇幅有限,部分细节没有在上面的笔记展示。

以上便是我做读书笔记的三个步骤,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最好是针对某个主题,多浏览相关的书籍,让概念与概念之间产生更多联系,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深刻。

最后的话

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这次的主题是「读书笔记」,主要从「概念」切入,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对读书笔记的看法与方法,脉络如下:

  • 读书笔记的两种低效形式:划线摘录与添加注解;
  • 读书笔记的三种层级:集邮、注解和串联;
  • 读书笔记的三个步骤:提取书籍框架、用概念图梳理联系、拓展概念笔记。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