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4 13:59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杜甫读书笔记500字的作文,以及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杜甫读书笔记"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内容广泛,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杜甫的诗歌,我不仅欣赏到了他的艺术才华,更感受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杜甫的诗歌题材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关注国家命运,同情百姓疾苦,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体现了他对社会公平的渴望;《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热爱自然,赞美山水,例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景象,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破败的痛心。他还关注个人命运,抒发人生感慨,例如《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思,反映了他对国家战乱的担忧;《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
二十岁起,他开启了近十年的“壮游”:先游吴越,在姑苏台凭吊古迹,到钱塘江观潮,笔下是“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的明快;后赴齐赵,在泰山脚下抬头时,望着云雾里的主峰,胸中豪气翻涌,挥笔写下《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他眼里的山,“会当凌绝顶”是他心里的志。那时他骑马射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曾跟着友人猎到一只白鹿,竟得意地“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活脱脱一副少年侠气。
这里是悠岚的读书成长笔记,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阅读,愿您快乐每一天!如果您也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赞关注哦!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世家。这一年,唐玄宗刚刚即位,大唐王朝正走向它最辉煌的开元盛世。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婴儿将用他的诗笔记下这个盛世由盛转衰的全部过程,成为后世敬仰的"诗圣"。
一、少年裘马颇轻狂
杜甫的家族背景相当显赫。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级别。用今天的话说,杜甫是个不折不扣的"官N代"。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杜甫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他六岁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七岁开始作诗,九岁能写大字,十四五岁便在文坛崭露头角。他在《壮游》诗中回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二十岁左右,杜甫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先游历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二十四岁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虽然落第却毫不在意,接着又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这段时间他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骑马、射箭、打猎、赋诗,好不快活。
在齐赵漫游期间,杜甫登上了泰山。站在五岳之首的巅峰,年轻的诗人豪情万丈,写下了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杜甫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情。他相信自己终将登上人生的巅峰,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此时的杜甫,像极了我们现代那些刚毕业、怀揣梦想的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认为整个世界都在等待自己去征服。
二、与李白:偶像与知己的相遇
公元744年,杜甫32岁,在洛阳遇见了43岁的李白。此时的李白已经名满天下,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实际上是被体面地赶出了朝廷。而杜甫虽然诗才出众,却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后辈。
这次相遇对杜甫的影响极为深远。他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可见他对李白的仰慕之情。
两位大诗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饮酒赋诗,谈论时事。杜甫拿出自己的诗作请李白指点,当李白看到《望岳》时,对这位年轻人的才华大为赞赏。能得到偶像的肯定,杜甫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
李杜二人的友谊持续了终生。杜甫后来写了十多首怀念李白的诗,如《春日忆李白》中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梦李白》中的"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等,都表达了他对这位亦师亦友的诗仙的深切感情。
有趣的是,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却很少,现存的只有《沙丘城下寄杜甫》等两三首。这种"不对等"的友谊引起后人诸多猜测。其实这很可能与两人当时的地位差距有关——李白已是成名大家,而杜甫还是文坛新人。就像今天的知名作家与文学青年交往,前者未必会为每次见面都写文章纪念一样。
三、长安十年: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公元747年,35岁的杜甫再次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次考试成了唐代科举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为了讨好玄宗,竟然让所有考生全部落榜,然后向皇帝报告"野无遗贤"(民间已经没有遗漏的贤才了)。
这次打击对杜甫来说是沉重的。科举之路走不通,他只能走第二条路——干谒权贵,希望得到推荐。他在长安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京漂"生活,不断向达官贵人投递诗作,展示才华,寻求机会。
这段时期杜甫的生活日益困顿。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描述了自己的窘境:"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早上敲富贵人家的门求见,晚上跟着达官显贵的马车吃尘土,吃别人剩下的冷饭剩菜,处处隐藏着辛酸。
更悲惨的是,他的小儿子在这期间饿死了。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作为父亲,却因为贫穷让孩子活活饿死,这种痛苦和自责几乎摧毁了他。
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官职——河西尉,是个九品小官。心高气傲的杜甫拒绝了这个职位,他在《官定后戏赠》中写道:"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后来他被改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负责管理兵甲器仗,虽然也是个芝麻小官,但为了生计,他勉强接受了。
四、安史之乱:诗史的诞生
就在杜甫接受官职的同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场持续八年的内战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杜甫的人生和诗歌创作。
战乱中,杜甫带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逃难生活。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写下了《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等诗作。公元757年,被困在长安的杜甫写下了著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展现了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草木丛生,春天的花开鸟鸣只能让人更加伤感。战火连绵,一封家书比万金还珍贵。忧愁使白发越搔越少,简直插不住簪子了。
公元759年,杜甫辞官携家逃往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在这里,他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写下了《江村》《客至》等清新自然的诗篇。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秋风吹破了他的茅屋。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杜甫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即使在自己最困苦的时刻,杜甫心中想的仍然是"天下寒士"。这种推己及人、心系天下的情怀,正是他被尊为"诗圣"的重要原因。
五、夔州岁月:百年多病独登台
公元766年,杜甫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此时的他已经54岁,身体多病,生活困顿。在夔州的两年里,他写下了《秋兴八首》《登高》等大量诗作,艺术达到巅峰。
《登高》是杜甫晚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年轻时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如今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相对比,令人唏嘘不已。然而正是这种个人命运的沉浮,加上对国家民生的深切关怀,造就了杜甫诗歌的独特魅力。
六、湘江舟中:诗圣的最后时光
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准备北归。但由于战乱和贫困,他最终未能回到故乡,而是在湖南一带漂泊。公元770年冬天,59岁的杜甫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中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其中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句子,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然牵挂着战乱中的国家和人民。
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安葬,灵柩暂厝在岳阳。43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将他的遗骨运回河南偃师,安葬在先祖杜预墓旁。一代诗圣,终于落叶归根。
七、诗圣的光芒:穿越时空的共鸣
杜甫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不仅因为他的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更因为他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和平的渴望、对苦难的悲悯、对理想的坚持。
今天,当我们读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会想到贫富差距;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时,会想到住房问题;读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会想到战争带来的分离。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他的诗歌超越了时代,直击人心最深处。
从裘马轻狂的少年到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用他的生命和诗歌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给予了什么;不在于你活得多好,而在于你让多少人活得更好。
当我们今天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到迷茫时,不妨读一读杜甫的诗。那些穿越了千年风雨的文字,依然能够给我们温暖和力量,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