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4 15: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绿色山河》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核心主题与内容:" "阅读理解:" 首先,你必须彻底阅读《绿色山河》这本书。理解书的主要讲述了什么?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实践案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是对特定地域(可能指中国,也可能指某个象征性的绿色家园)的描绘与思考?还是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感悟? "抓住主线:" 找出书中最核心的主题思想,比如“绿色”的象征意义(生态、希望、可持续发展、和谐等),“山河”所代表的自然、家园、文化等。理解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或情感。
2. "确定读书笔记/作文的角度和范围:" "选择性:" 一本书的内容可能很丰富,不可能面面俱到。你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性的点来深入挖掘。这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章节、一个核心观点、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角色或事件、一个象征性的意象(比如“绿色山河”本身)等。 "聚焦:" 确定你的笔记或作文将重点探讨什么?是分析某个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是赞赏书中展现的环保行动?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还是结合自身
▲《云下山河》书影
也许是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缘故,我素来喜欢自然文学。彼得·梅尔普罗旺斯系列中的那份惬意和浪漫,《远行文丛》中作者们所亲历的迤逦风光与远行体验,《瓦尔登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狼同行》中人与动物的共生……这些作品让我浮想联翩。到了《沙乡年鉴》和《寂静的春天》,作家们不再仅仅描写自然风光,怀旧农耕文明,不再追求自身感受,而是增加了人类文明发展中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由此,此类文学就更进一步,转而成为生态文学。与以往自然文学、生态文学不同的是,李景平先生的《云下山河》(北岳文艺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以文学的笔触,重点展现了人类文明社会中山由绿变黄再到变绿、水由清到浊再到变清、云由白到灰再到变白的过程,展现了环境治理过程中生活在那一方水土上的人们思想的转变;展现了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人们为了改善环境而作出的努力与奋斗。书中文章共分6辑,从《走汾河》开始,到《向黄河》结束,以50篇生态散文25万字的篇幅描述了山西乃至全国各地的山川河流湖海在新时期环境治理后的风情风貌;回顾了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为了改变环境而作出的努力与牺牲;同时也含蓄地展现了发展中走过的弯路和由此带来的损失,让读者在体验文学美感的同时产生思索与追问:人类文明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究竟该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回看书中,作者的笔触不仅在三晋大地游走,还涉及北京、云南,东北,甚至星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呈现出天地山水物人的变化,呈现出人的使命、责任、品格、灵魂和精神。纵观全书,始终围绕一个“绿”字做文章,蒲县的绿、沁源的绿,虎头山的绿,右玉的绿,大地上的绿,人心目中的绿,饱含激情的绿,充满诗意的绿……一个“绿”字,撑起一本沉甸甸的书;一个“绿”字,记录了一个战天斗地的时代;一个“绿”字,体现出表里山河发生的巨变;一个“绿”字,更体现出一种坚韧不拔、拼搏奉献的精神。仅此而已吗?不,作家用了一辑6篇文章,来书写新时代绿色能源的发展,来书写绿色能源普及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快捷高效、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幸福。纵览全书,且不说语言文字给读者带来的美感,就是书中描写的右玉20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70年坚定不移植树的故事,就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而神秘光伏谷、魔幻风力树、白云火电城、蓝色火焰,让人看到新时代新发展的新希望。一支灵动的笔描绘出一片片气势磅礴的绿色,一腔饱满的情刻画出一个个关注生态的形象。面对环保工作曾经走过的弯路,作家痛心疾首。作家的秉笔直书,让这些散文有了一定史料价值;作家的追问与思索,又让文章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作家所传递的大量有关河流、土地、森林、环境、工业、农事、气象等自然知识,使文章具有一定科普作用;作家面对河流,仰望星空,透视大地,凝视城乡,守望工业,引发当代人对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作者 闫学温)今天(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日子。这一理念科学阐明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20年来,在“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的同时,西北地区的铁路以铁轨为“笔”、以绿色为“墨”,在西北大地书写生态答卷,也折射出全国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
西北地区建设“绿色铁路”的实践,是“两山”理念在西北大地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甘肃铁投集团在建设银兰高铁期间,环水保投资约8.6亿元,实现了绿化576公顷,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4.05%,生态建设成果显著;川青铁路坚持绿色施工,在选线、建设和运营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筑起一条绿色生态的高原“天路”;西成高铁为守护朱鹮安全,在洋县段高铁路基两侧安装特制防护网,紧紧筑牢生态屏障……铁路建设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助力列车在铁道线上越行越快、越行越稳、越行越远,也为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写下生动注脚。
铁路建设中的绿色实践,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助推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陕西考察并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近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实现常态化长效监管;甘肃境内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贺兰山脉在持续保护与修复中逐渐焕发新颜……这些实打实的生态成果,助力西北大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不断提升。环境好了,便有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与路径——丰富的旅游资源、日渐改善的生态环境、愈发成熟健全的基础设施等都吸引国内外游客到西北地区参观体验,绿水青山不断转变为“金山银山”。比如,国铁兰州局开行的“环西部火车游”旅游列车串联河西走廊、六盘山、崆峒山等,带领游客欣赏西北风光;随着黄河流域沿线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羊皮筏子、“三炮台”等吸引着更多人前来体验黄河风情。
从西北地区铁路的绿色探索“透视”全国的绿色发展,“两山”理念正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铁路营业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4.6万公里,为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双增长”;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1/4新增绿色面积……这些覆盖多个领域的绿色成果,既助力神州大地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也彰显了“两山”理念正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节点上,让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以持续深化的生态实践守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美丽中国新画卷更加绚丽多彩。(文字:陈达、吕晓娇;漫画:许恒铭)
来源: 未来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