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4 20:4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中如何写好关于张骞的作文的指南,重点在于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写好关于张骞的作文应注意的事项"
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他的出使西域不仅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里程碑,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在撰写关于张骞的读书笔记或相关作文时,要想做到深入、准确且富有见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准确把握核心信息,避免史实偏差"
"关键事件要清晰:" 必须准确梳理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过程,包括两次出使的时间、背景、目的、路线、遇到的困难(如被匈奴扣留十余年)、最终成果(如抵达大宛、康居等地,了解西域各国情况,带回有关西域的情报和物品,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人物形象要客观:" 避免将张骞神化或简单脸谱化。他既有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也有在特定环境下(如被俘)可能做出的无奈选择。要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行为动机。 "史料来源要审慎:" 主要依据《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等 первоисточники。引用史料时,要注明出处,并
文|茅永辉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古丝绸之路,从我国古都长安起始,穿过河西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直到地中海沿岸,以及印度、伊朗、伊拉克和欧洲腹地,绵绵7000公里。人们沿着这条古代商路,把我国的丝帛彩绸,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灿烂的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到西方,也把西方特有的农产品和文化艺术瑰宝送到中原大地。
那么,作为丝路的开拓者张骞,又经历了何等的艰难与曲折呢?
张骞,陕西汉中城固人,大约生于公元前175年。对于他的记述,差不多是从“建元中为郎”这一汉武帝近旁的侍从官开始。张骞他虽然位卑职微,但却一直胸怀干事创业的宏大抱负。
张骞所处的年代,正值西汉王朝日益富强、全国空前统一的时期,但是,北部地区的匈奴为了扩大其奴隶主统治范围,依仗勇猛慓悍的骑兵,屡屡南侵汉朝,严重威胁着汉朝的安全。同时,匈奴还四处征战,迫使西域诸国臣服于它,共同对付汉朝。汉武帝即位时,决定彻底消除这一心腹之患。汉武帝得知,匈奴人打败了大月氏国,迫使大月氏人一再西迁,还把大月氏王的脑袋砍下充当酒杯,因此,大月氏人恨透了匈奴统治者。这时,汉武帝便开始谋划,若能联合大月氏,斩断匈奴的右路防线,尔后汉朝军队集中力量从正面出击,胜利就大有希望。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招募精明强悍的人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
然而,大月氏在匈奴的西边,去大月氏必经匈奴之地,这无异于行走在刀尖,谁敢去冒这个险!是胆识过人的张骞,他挺身应诏,甘愿冒险出使西域,完成这项伟大使命。在他的感召下,一些勇士也纷纷报名应诏。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臣,率领100多名随员由长安出发。
张骞一行渡过黄河上游,便进入了祁连山,那是匈奴人盘踞的地方。为避免被巡逻的匈奴兵发现,张骞决定深夜潜入,专找荒凉偏僻处行进。白天靠太阳辨向,夜间凭星斗指途,若是遇到大风天,黄沙遮天蔽日,只有摸索着前行,迷失方向的事常有发生。那天,饥渴难耐的一队人马,在张骞带领下寻找水源,却不幸遭遇匈奴骑兵。虽在张骞率领下经过一场恶战,终因寡不敌众,张骞等被俘。匈奴兵要夺张骞手中的旌节,张骞厉声喝斥“我是汉朝使臣,旌节是我出国的凭证,你们岂敢侮辱!”匈奴兵无可奈何,便把他们押到了匈奴王的驻地。单于听说汉朝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勃然大怒,在又是毒打又是监禁之后,就把张骞一行人分给奴隶主贵族做奴隶。从此,张骞穿上奴隶服,拿起牧羊鞭,过着屈辱的生活。单于为收买张骞,使他断了返回汉朝之念,效忠匈奴,还把一个匈奴女子嫁给他。
张骞在匈奴人的监视和奴役下,度过了漫长的11年。其间,他虽然学会了匈奴语言,有了儿女,但是,一天也没忘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可又苦于匈奴人的监视从未放松。于是,他便利用同匈奴人游牧的机会,仔细观察地形、道路以及草场、水源的分布,并铭记心中,以寻找机会逃离虎口,去完成那壮丽的事业。
终于,公元前127年的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防范疏忽,秘密联络30多名随从,在漆黑的夜晚,丢下妻儿,逃出了匈奴人的魔掌。他们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忍受着炎热和饥渴,在沙漠戈壁中连续奔波数十天,越过疏勒国(今新疆喀什一带),到达了大宛国(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国境。大宛国王早就仰慕富饶强盛的汉朝,很希望建立友好邦交,只是关山重重,又有匈奴阻隔,“欲通不得”。汉朝使者突然来访,国王喜出望外。张骞受到盛情款待,参观那里的城市,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变革、风土人情。美丽的大宛国,农业相当发达,许多农作物,如葡萄、大蒜、芝麻、苜蓿等,张骞从未见过。有一种“汗血马”更是驰名遐迩,这令张骞大开眼界。
大宛国王派向导护送张骞他们继续前行,11年啊,他们历尽千难万险,最终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大月氏国。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远离匈奴,很少遭到侵扰,也因此,大月氏国王并不想与汉朝联手抗击匈奴。张骞之为张骞,他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扭头就走,而是凭借独到的眼光和超凡的智慧,开始详尽考察大月氏国及其周围各国的情况,获得了有关西域的第一手材料,并听到许多有关伊朗、伊拉克、埃及等遥远国家的种种传说。张骞甚至还涉足大夏国(今阿富汗),在繁华的市场上见到大夏商人转道买来的中国地方特产,大为震惊。
张骞的西域之行,本为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虽未达成协议,但他此行却在与西域的交往交流方面,取得重大收获,对西域各国进行较深了解,在那里播下了友谊。后人将张骞视为丝路的开拓者,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之后,在汉武帝眼中已然成为西域“活地图”的张骞,随大将军卫青出塞征讨匈奴,被封“博望侯”。
转眼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数万精兵,与匈奴决战,彻底摧毁了匈奴的主力部队,把单于赶到大漠以北,从而结束了匈奴侵汉的历史。
同年,汉武帝为加强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彻底粉碎匈奴卷土重来的残梦,授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如果说第一次与西域交往交流更多出于张骞的自发,那么,第二次授张骞高等级官阶充当使者,则属于汉武帝的顶层设计了,而且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是更多更好地促进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及文化交往交流。张骞率领着一支300多人的外交使团,带牛羊上万头,以及大量金银丝绸,出使乌孙国(今新疆阿克苏)。到了乌孙,他又派遣几十名副使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张骞一行返回时,乌孙国王派出数千人随队出使长安,带了数十匹乌孙良马相赠。后来,乌孙与汉朝往来不断,并与汉结亲,建立了政治上的联盟。
张骞在公元前115年载誉而归,出色完成了汉武帝交给的二次出使西域的任务,被封为“天行”,专门负责少数民族以及同各国的外交事宜,官列九卿之中。这时,他已经是花甲老人,由于他一年中几乎一半时间是在艰难困苦的旅途中度过,为开辟丝绸之路而积劳成疾,回长安一年多,便离开了人世。
如今,我们追想丝路,礼赞丝路,又怎能不深深怀念张骞,这位为开拓丝路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先驱。
作者:茅永辉,江苏南通市人,公务员,长期供职于山东菏泽,已退休。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杂文学会理事。数十年间发表各种体裁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多有作品获奖和被收录文集。
壹点号心梦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而闻名的人物,他就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事迹不仅被载入史册,更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时代背景与出使缘起
张骞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这是一个国力强盛、积极进取的时代。当时,汉朝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北方的匈奴。自秦末以来,匈奴势力逐渐强大,控制了中国北方和西北的广大地区,经常南下侵扰汉朝边境,对汉朝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消除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即位后,决心改变汉初以来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转而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这时,汉武帝从投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有一个大月氏国,与匈奴有着深仇大恨。原来,大月氏曾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后来被匈奴击败,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至中亚地区。汉武帝认为,如果能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就能形成东西呼应之势,从而削弱匈奴的势力。
于是,汉武帝决定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这个任务艰巨而危险,需要穿越匈奴控制的广大地区,没有人知道会遇到什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张骞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承担这一使命。
二、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名随从,踏上了西行之路。他们从长安出发,经陇西(今甘肃临洮)向西行进。然而,当他们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人发现并俘虏了。匈奴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大月氏,非常愤怒,对他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史记·大宛列传》)于是,匈奴人把张骞等人扣留起来。
张骞在匈奴一待就是十年。匈奴人为了让他投降,不仅给他娶妻生子,还授予他官职。但是,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持汉节不失"(《汉书·张骞传》),一直保存着汉武帝授予他的符节,等待着逃跑的机会。
终于,在公元前129年的一天,张骞趁匈奴人放松警惕之机,带领少数随从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区。他们一路向西,经过姑师(今新疆吐鲁番)、龟兹(今新疆库车)等地,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历经艰险,终于到达了大月氏。
然而,此时的大月氏已经在中亚的阿姆河流域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大月氏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已经不愿意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虽然没能说服大月氏与汉朝联合抗匈,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利用这段时间考察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
公元前128年,张骞决定返回汉朝。为了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虏,他改变了路线,计划从南山(今昆仑山)以南的羌族地区返回。不料,这一地区此时也被匈奴控制,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俘虏。幸运的是,这次匈奴人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又扣留了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匈奴发生内乱,张骞趁机带着妻子和儿子以及少数随从逃脱,终于回到了长安。这次出使西域,张骞历时十三年,出发时的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张骞带回了大量关于西域的信息,使汉朝对西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来汉朝与西域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三、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回到长安后,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汉武帝对张骞的汇报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物产资源和风俗习惯有了深入的了解。张骞还向汉武帝建议,可以与西域的乌孙国联合,共同对抗匈奴。乌孙国位于今伊犁河流域,是西域的一个强国,与匈奴也有矛盾。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再次派遣他出使西域,这次的主要目的是联合乌孙国。张骞率领三百多人的庞大使团,携带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礼物,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由于此时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所以这次出使比较顺利,没有再被匈奴俘虏。
张骞到达乌孙后,向乌孙王赠送了汉武帝的礼物,并转达了汉武帝希望与乌孙联合抗击匈奴的意愿。然而,乌孙王对汉朝了解不多,又害怕匈奴报复,所以犹豫不决。张骞见联合乌孙的目的一时难以达到,就派遣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西域国家,自己则留在乌孙等待消息。
公元前115年,张骞带着乌孙派遣的使者和几十匹乌孙良马返回长安。乌孙使者亲眼看到汉朝的强盛,回去后向乌孙王作了详细汇报,使乌孙王对汉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久,乌孙王决定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派遣使者向汉朝求婚,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给了乌孙王。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直接达到联合乌孙抗击匈奴的目的,但却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各国的使者和商人纷纷来到长安,汉朝的使者和商人也源源不断地前往西域。
四、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影响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这条道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汉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和欧洲,而西域和欧洲的良马、葡萄、苜蓿、胡桃、石榴等物产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些物产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汉朝的文化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和欧洲,而西域和欧洲的文化艺术也传入中国。例如,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
在政治方面,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汉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使西域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丝绸之路也促进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政治交往,提高了汉朝在国际上的地位。
五、张骞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张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事迹不仅被载入史册,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张骞的成功,离不开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时,他被匈奴扣留了十三年,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最终成功返回汉朝。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他的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张骞的历史功绩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张骞"凿空"西域,意思是他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班固在《汉书》中也对张骞的事迹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诗赞扬张骞:"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在现代,张骞的事迹仍然被广泛传颂。他开辟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2014年,丝绸之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张骞历史功绩的最好肯定。
总之,张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开辟的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铭记张骞的历史功绩,继承和发扬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