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红色名著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4 20:59

精心挑选《红色名著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红色名著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你的作文既有深度,又能准确传达对原著的理解和感悟:
"一、 选择合适的红色名著:"
"经典性:" 选择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红色名著,例如《红岩》、《保卫延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创业史》等。这些作品思想深刻,艺术价值高,更容易写出深度。 "个人兴趣:" 选择你个人感兴趣的红色名著,这样你才能更有动力去阅读和思考,也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时代背景:" 了解你所选择的红色名著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二、 深入阅读和理解原著:"
"精读细读:" 不要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要精读细读,仔细体会作品的细节、语言、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做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下重要的情节、人物、主题、语言特色以及你的思考和感悟。 "理解主题:" 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例如革命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等。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想要表达什么。 "分析人物:"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思想变化以及他们在革命中的作用。
"三、 明

贺测亮 随笔:传承红色基因 共忆峥嵘岁月


合影留念

传承红色基因 共忆峥嵘岁月

作者:贺测亮

八月的西安曲江,阳光映着湛蓝色的天空,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微风裹着初秋的果香,行人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惬意。8月20日,由作者之一徐少先发起组织的《军晖习武园》分享雅集,在曲江徐记海鲜曼蒂店举行,40多位老战友及幼年曾在习武园生活过的老干部子女应邀到场分享祝贺,现场洋溢着浓厚的战友情与怀旧氛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军晖习武园》一书,揭开了尘封半个多纪的历史,把早期陕西省军区那些人和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该书由管益农、徐少先编著,以55年前陕西省军区的老营盘——西安习武园为背景,运用翔实的史料,扎实的文学功底,博学的文字修养,把省军区称谓和机构的演变、30多位开国将校的丰功伟绩、机关大院的轶闻趣事,描绘得淋漓尽致,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并附有74幅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有填补省军区历史“空白”之功,是一部红色教育的必读书。


开国少将袁克服之女

曲江饮宴,新书分享。西安曲江,曾是汉唐时期一处极为富丽优美的园林,每当新科进士及第,总要在曲江雅集,乘兴作诗。新书分享雅集的地点选择在徐记海鲜,东傍大唐芙蓉园,西邻“长安十二时辰”游乐场,极富寓意。这一带,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舞文弄墨的聚集之地,脚下的土地,刻满了诗情画意,著名的“曲水流觞”就发生于此。


作者管益农、徐少先(左)

作为本书的创作者,管益农、徐少先分别分享了他们创作该书的心路历程。二人表示,习武园承载着陕西省军区一代老兵的青春记忆与奋斗足迹,这里不仅有战友间的深厚情谊,更有老一辈革命家坚守的信念与精神。撰写此书,既是为了留存那段珍贵的历史,也是为了让后辈们了解先辈们的故事,传承其中的正能量。作者为出这本书,呕心沥血,历时三载,花费了不少精力,他们从老习武园人的口中钩沉往事,从尘封的档案库里翻阅资料,从“红二代”手中索取图文,从出版物中寻找佐证。编撰此书,纯系两位长期在省军区机关工作的老兵“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所致,既非组织授 命,亦非他人委托。这种严谨的创作精神、史学态度和历史责任感,令人敬佩。


雅集分享现场

分享会现场,老战友们围坐在一起,翻阅着新书,爱不释手,感慨万千,争相发言,一致称赞此书编写得好,编写得及时,填补了省军区历史“空白”,让知道的人记忆犹新,不知道的人耳目一新,为年轻一代不忘初心、崇尚英雄,提供了活生生的史料读本,也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回忆起幼年时曾经在习武园生活、上学的点点滴滴,老干部子女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本书,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父辈们的经历与情怀,书中先辈的故事,让他们对“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决心把老红军、老八路乐于牺牲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曾经在习武园居住过的老干部子女

举杯赞英雄,开怀明心志。分享会上,大家共同为新书出版举杯庆贺,一致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新书亮相,更是一场跨越时代的情感聚集。《军晖习武园》的出版,为那段特殊的岁月留下了鲜活的注脚,也让这份蕴含在习武园中的精神力量得以延续和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延安五老之红色时代

1. 徐特立(1877-1968)

徐特立(1877-1968)

湖南长沙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

革命经历:早年投身教育救国,创办长沙师范学校等,提倡平民教育;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50岁),同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长征中以57岁高龄随军行进,克服艰难险阻,被毛泽东誉为“坚强的老战士”。

延安时期贡献:到延安后,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自然科学院院长等职,主持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推动科技与教育结合;倡导“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强调教育要服务革命与生产实践。

精神特质: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在晚年仍坚持学习马列主义和科学知识,毛泽东评价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2. 吴玉章(1878-1966)

四川荣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被毛泽东称为“一贯的有益于革命的好同志”。

革命经历: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任四川同盟会负责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统战与教育工作;抗战期间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利用合法身份宣传中共主张。

延安时期贡献:到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职,推动高等教育与文艺事业发展;主持编写《中国历史教程》,批判旧史学,倡导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历史;参与制定边区教育方针,强调“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精神特质:毕生致力于“培养革命人才”,即使历经挫折仍保持乐观,周恩来评价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3. 谢觉哉(1884-1971)

谢觉哉(1884-1971)

湖南宁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被毛泽东称为“延安五老”中最年长者(时年60余岁)。

革命经历:早年投身辛亥革命,任《大公报》记者;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农民运动;长征中任军委纵队秘书长,记录长征历程,留下珍贵史料。

延安时期贡献:到延安后,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审计委员会主任等职;主持制定《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土地租佃条例》等法规,奠定边区法制基础;倡导“廉洁、节约、高效”的政务作风,严惩贪污腐败。

精神特质:以“实事求是”为准则,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毛泽东赞其“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大家”。

4. 董必武(1886-1975)

董必武(1886-1975)

湖北红安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

革命经历: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任湖北军政府总务科长;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是党的早期核心领导人之一;抗战期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长期驻重庆开展统战工作。

延安时期贡献: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等职;参与筹备中共七大,主持制定《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推动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提出“三三制”政权原则(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精神特质:一生“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被毛泽东称为“我们的老大哥”;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

5. 林伯渠(1886-1960)

林伯渠(1886-1960)

湖南临澧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被毛泽东称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革命经历: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任湖南护法军总司令;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湖南农民运动;长征中任军委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后勤保障。

延安时期贡献:到延安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37-1948),主持边区行政工作11年;推动边区经济建设(如发展纺织、军工)、文化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和社会改革(减租减息);代表边区出席中共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重要会议。

精神特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毛泽东评价他“是边区政府的模范领导者”。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