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4 22: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太湖游记》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体会深刻:
1. "明确“读书笔记”的性质:" "区分于读后感:" 读书笔记更侧重于记录阅读过程中的要点、心得、疑问、摘抄以及个人思考的梳理,不必像读后感那样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强烈的情感或观点输出。它更像是对书中内容的“消化”和“梳理”。 "核心是“读”与“记”:" 重点在于展示你确实阅读了这本书,并且从中提取了信息、生发了思考。
2. "精准理解《太湖游记》的内容:" "梳理主要内容:" 弄清楚这本书主要描绘了太湖的哪些方面?是自然风光(山川、水色、四季变化、特定景点如鼋头渚、西山等)?是作者在太湖的游览经历和见闻?是作者对太湖人文历史的介绍?还是融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哲思或人生感悟? "把握作者风格:" 作者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是细腻描绘、客观叙述、还是充满抒情和哲思?理解作者的风格有助于你分析其表达方式。 "找出关键点:" 书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描写、引用的名言、独特的观点或让你特别有共鸣的部分?
在这篇发表于1929年的散文《太湖游记》中,钟敬文不时地把前人游玩太湖的观感与自己的感悟融为一体,把古人的游迹作为一种背景烘托,使作品散发出强烈的人文气息。本文即节选自这篇散文。
我们终于到了“湖山第一”的惠山了。刚进山门,两旁有许多食物店和玩具店,我们见了它,好像得到了一个这山是怎样“不断人迹”的报告。车夫导我们进惠山寺,在那里买了十来张风景片,登起云楼。楼虽不很高,但上下布置颇佳,不但可以纵目远眺,小坐其中,左右顾盼,也很使人感到幽逸的情致。昔人题此楼诗,有“秋老空山悲客心,山楼静坐散幽襟。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罄远寺深”之句。现在正是“四照花开”的芳春,而非“红树迎霜”的秋暮。所以这山楼尽容我“静坐散幽襟”,而无须作“空山悲客心”之叹息了。
天下第二泉,这是一个多么会耸动人听闻的名词。我们现在虽没有“独携天上小圆月”,也总算“来试人间第二泉”了。泉旁环以石,上有覆亭。近亭壁上有“天下第二泉”署额。另外有乾隆御制诗碑一方,矗立泉边。我不禁想起这位好武而且能文的满洲皇帝。他巡游江南,到处题诗制额,平添了许多古迹名胜,给予后代好事的游客以赏玩凭吊之资,也是怪有趣味的事情。我又想到皮日休“时借僧庐拾寒叶,自来松下煮潺湲”的诗句,觉得那种时代是离去我们太遥远了,不免自然的又激扬起一些凄伤之感于心底。
为了路径的顺便,我们又逛了一下锡山。山顶有龙光寺,寺后有塔。但我们因怕赶不及时刻回苏州,却没有走到山的顶点便折回了。这样的匆匆,不知山灵笑我们否?辩解虽用不着,或者竟不可能,但它也许能原谅我们这无可奈何的过客之心吧。
梅园,是无锡一个有力的名胜,这是我们从朋友的谈述和《游览大全》的记载可以觉得的。当我们刚到园门时,我们的心是不期然地充满着希望与喜悦了。循名责实,我们可以晓得这个园里应该有着大规模的梅树的吧。可惜来得太迟了,“万八千株芳不孤”的繁华,已变成了“绿叶成荫于满枝”!然而又何须斤斤然徒兴动其失时之感叹呢?园里的桃梨及其它未识名的花卉,正纷繁地开展着红白蓝紫诸色的花朵,在继续着梅花装点春光的工作啊。我们走上招鹤亭,脑里即刻联想到孤山的放鹤亭。李君说,在西湖放了的鹤,从这里招了回来。我立时感到“幽默”的一笑。在亭上凭拦眺望,可以见到明波晃漾的太湖,和左右兀立的山岭。我至此,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口里非意识地念着昔年读过的“放鹤亭中一杯酒,楚山水鳞鳞”的诗句,与其说是清醒了悟,还不如说是沉醉忘形,更来得恰当些吧。
出了梅园,又逛了一个群花如火的桃园;更经历了两三里碧草、幽林的田野及山径,管社山南麓的万顷堂是暂时绊住我们的足步了。堂在湖滨凭栏南望,湖波渺茫,诸山突立,水上明帆片片,往来出没其间,是临湖很好的眺望地。堂旁有项王庙。这位“夭亡”的英雄,大概是给司马迁美妙的笔尖醇化了的缘故吧,我自幼就是那样的喜爱他、同情他,为他写过了翻案的文章,又为他写过了颂扬的诗歌。文章虽然是一语都记不起来了,诗歌却还存在旧稿本里。年来虽然再不抱着那样好奇喜偏的童稚心情了,可是对他的观念,至少却不见比对他的敌人(那位幸运的亭长)来得坏。我的走进了他那简陋的庙宇,在心理上的根据,并不全是漠然的。在我的脑里,以为他的神像至少是应该和平常所见的古武士的造像一样,是神勇赫然,有动人心魄的大力的。那知事实上所见的,竟是“白面、黑须、衮冕、有儒者气象”,不似拔山盖世之壮士呢!我想三吴的人民,是太把英雄的气态剥去,而给予以不必要的腐儒化了。
不久,我们离去管社山麓,乘着小汽船渡登鼋头渚了。渚在充山麓,以地形象鼋头得名的。上面除建筑庄严的花神庙外,尚有楼亭数座。这时,桃花方盛开,远近数百步,红丽如铺霞缀锦,春意中人欲醉。庙边松林甚盛,葱绿若碧海。风过时,树声汹涌如怒涛澎湃。渚上多奇石,突兀俯偃,形态千般。我们在那里徘徊顾望,四面湖波,远与天邻,太阳注射水面,银光朗映,如万顷玻璃,又如一郊晴雪。湖中有香客大船数只,风帆饱力,疾驰如飞。有山峰几点,若浊世独立不屈的奇士。湖上得此,益以显出它的深宏壮观了。
我默然深思,忆起故乡中汕埠—带的海岸,正与此相似。昔年在彼间教书,每当风的清朝,月的良夜,往往个人徒步海涯,听着脚下波浪的呼啸,凝神遥睇,意兴茫然,又复肃然。直等到远峰云涛几变或月影已渐渐倾斜,才离别了那儿回到人声扰攘的校舍去。事情是几年前的了,但印象却还是这样强烈地保留着。如果把生活去喻作图画的话,那末,这总不能不算是很有意味的几幅吧。
听朋友们说,在太湖上最好的景致是看落日。是的,在这样万顷柔波之上,远见血红的太阳,徐徐从天际落下,那雄奇诡丽的光景是值得赞美的。惜我是迫不及待了!
我想湖上不但日落时姿态迷人,月景更当可爱。记得舒立人《月夜出西太湖》诗云:“瑶娥明镜澹磨空,龙女烟绡熨贴工。倒卷银潢东注海,广寒宫对水晶宫。”这样透澈玲珑的世界,怪不得他要作“如此烟波如此夜,居然著我一扁舟”的感叹,及“不知偷载西施去,可有今宵月子无”的疑问了。
接着,在庙里品了一回清茗,兴致虽仍然缠绵着,但时间却不容假借了。当我们从管社山麓坐上车子,将与湖光作别的时候,我的离怀是怎样比湖上的波澜还要泛滥啊。
作者:钟敬文
编辑:吴钰
在城市的喧嚣中待久了,内心便愈发渴望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听闻苏州太湖风光旖旎,宛如人间仙境,于是,我背上行囊,踏上了这场与太湖的浪漫之约。
抵达太湖时,已是清晨。微风轻拂,湖面波光粼粼,阳光洒在湖面上,宛如碎金般闪烁。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与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湖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太湖的古老故事。空气中弥漫着湖水的清新与花草的芬芳,深吸一口,满心都是惬意。
波光粼粼
为了更近距离地感受太湖的魅力,我租了一艘小船,向湖中心划去。船桨划破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那涟漪由小变大,向四周扩散开来,宛如一朵朵盛开的银色花朵。湖面上,偶尔有几只水鸟飞过,它们的身影倒映在湖水中,为这幅美丽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极目远眺,湖面上点缀着几座小岛,岛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像是散落在湖中的绿色宝石。
登上其中一座小岛,岛上静谧而又充满生机。沿着蜿蜒的小径漫步,一路上花香四溢,五彩斑斓的野花肆意绽放,仿佛在欢迎着我的到来。小径两旁,是高大的树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偶尔还能听到鸟儿清脆的歌声,它们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似乎在向我展示着它们的快乐。
静谧而又生机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天边泛起了绚丽的晚霞。我回到湖边,静静地等待着日落。此时的太湖,被晚霞染成了橙红色,湖面波光粼粼,如梦如幻。太阳缓缓落下,余晖洒在湖面上,整个太湖仿佛被点燃了一般,美得让人窒息。周围的游客们都被这美景所吸引,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夜幕降临,太湖渐渐恢复了平静。月光洒在湖面上,宛如一层银纱,给太湖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远处的灯光星星点点,与湖水、月光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夜景图。
晚霞湖光
这次太湖之旅,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也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太湖的湖光山色、人文景观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回忆。我期待着下一次与太湖的相遇,相信那将会是另一场更加精彩的心灵之旅。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