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4 23: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远行日记”的作文,可以记录一次旅行中的见闻、感受和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让你的作文更出色,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确定主题和中心思想 (Determine the Theme and Central Idea)"
1. "明确“远行”的目的:" 这次旅行是为了什么?(放松、探险、学习、探亲、完成某项任务?)目的不同,侧重点也会不同。 2. "设定核心内容:" 你最想通过这篇日记表达什么?是沿途的风景之美、与人的相遇、个人成长、对某个地方的独特感受,还是对生活的思考?确定一个中心,能让你的作文更有深度和条理。 3. "选择切入点:" 远行可能包含很多方面,选择你最感兴趣或最有感触的一两个点深入描写,而不是面面俱到。
"二、 内容选择与组织 (Content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1. "选取典型事例:" 不要试图记录旅途中的每一件事。选择1-3个最有代表性、最有趣、最触动你或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事件或片段来详细描写。例如,一次特别的风景、一次与当地人的交流、一次遇到的困难与解决、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等。 2. "详略得当:" 对于重点事件或景物,要详细描写,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
这是一个关于“信念”与“坚持”的故事。
从7月6日到7月24日,从成都到新疆,耗时18天,行程上万公里,面临高速维护封闭、一路层层检查、新疆疫情不断“升温”、强制核酸检测、没有酒店住宿……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只为第一时间完成重点目标任务。
中电天奥一名员工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叫简永长,是中电天奥运行保障部的一员。7月6日,刚到公司的我就接到外运任务的通知,这一次的目的地是远在西北的新彊。第二天,我们准时出发,当车辆慢慢驶离繁华的城市,彻底远离灯火辉煌的街道时,我意识到,这次上万公里的运输任务并不容易。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吐鲁番是我们原计划在新疆停留的第一站,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我们正准备进城时,却被当地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拦下,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我们无法进城。为配合当地疫情防控,我们只能驾驶车辆前往乌鲁木齐,然而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一路上车多拥堵,行驶缓慢,外加上有一百多公里的高速维护封闭,我们只能缓慢行驶翻越天山的国道。夜越来越深,直到凌晨三点,方才到达乌鲁木齐。
在乌鲁木齐简单休整后,我们继续赶往喀什。前往喀什需要翻越天山从北彊进入南彊。在进入南彊的第三天,我们还遇上了因高速路被泥石流冲毁而导致的长达“六个小时”的堵车,真可谓“车在囧途”。
当回程遇上新冠肺炎疫情
7月16日,完成了此次外运任务,当天便启程赶回成都,但谁曾想乌鲁木齐在同一时间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途经吐鲁番时,因为有途径乌鲁木齐的行程,当时就在车门上贴了一张封条,警察直接对我们说“跟着我们警车到哈密做核酸检测。”从吐鲁番到哈密,又开了整整十六七小时。凌晨四点的哈密,没有酒店可以住,也不能在服务区休息,只能到达指定停车场,等待被叫起来排队做核酸,抽血检查。
因为人很多,在我们排队两三个小时做完检查后,又被通知回到自己车上等待报告,在报告没出来之为前,不能下车,而检测报告最快要到第二天上午才能发下来。有时候,安安静静的等待也会成为一种极大的考验,好在第二天早上十点,我们如期拿到了健康报告和通行卡。此时,呆在车上的时光已是两天两夜。
有疲惫更是修整,我们再次打起精神,向着家的方向出发。在我看来,这既是任务的结束,更是新的开始,是认识,更是心智。
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出发,沿着318国道前行,翻过折多山垭口,折向S434省道,蓝如松石的天空下,塔公草原散发着金色的光芒。
沿着一条村道向草原深处前行,半小时车程后来到八郎生都村。顺着一段约3公里的碎石路蜿蜒而上,来到一片开阔的观景平台。
雅拉雪山如同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眼前,震撼,敬畏,感动……刹那间,许多感受一齐涌上心头。向它的东面望去,被誉为“蜀山之王”的贡嘎山主峰也露出难得的真容。
图为在八郎生都观景平台拍摄的雅拉雪山(10月28日摄,摄影:新华社记者沈伯韩)
这个以村庄名字命名的观景平台是近年来川西的新晋“网红”。它最初的“发现者”是一位离开故乡多年后归来的青年。
八郎生都村有108户人家,散居在46平方公里的草原上,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出生在这里的仁清13岁时离开村子到邻近的新都桥镇上学,高中毕业后开始闯荡世界。他在云南香格里拉市当过8年英语导游,也开过演艺餐吧。
2016年,餐吧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一通来自老家的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彼时的八郎生都村不再是仁清儿时记忆中生机勃勃的模样——年长的牧人渐渐老去,愿意放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村子进入贫困村序列两年,但由于远离主干道,村民技能单一,一直找不到脱贫的办法。力不从心的村支书深知要改变这一切,需要有见识的年轻人,于是求助仁清。
那时的仁清也在考虑将多年积累下的生态旅游经验利用起来,老家来电让他开始郑重思考回乡。
图为游客在八郎生都观景平台留影,一辆废弃的面包车是该村专门为游客拍照而准备(10月28日摄,摄影:新华社记者沈伯韩)
在仁清心目中,八郎生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美丽的地方。“我不希望它变成一个美丽的‘空心村’。”2017年5月,带着这样的愿望,他回到了故乡。
2017年6月,仁清开始协助村两委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他认准了高原牧区原生态旅游,希望通过这条路来发展村集体经济。但起初一切并不顺利。
他尝试过利用村里的夏季牧场做一些深度体验的旅游项目,但没有招揽到一位游客。他陷入过严重的焦虑,头发一把把地掉……一位来自浙江的游客鼓励他:“我们国家有那么多规模上千、上万人的企业,你们拥有的资源如此稀缺,养活108户人绝不是问题。”
最焦灼的日子里,仁清骑着摩托车在村里四处寻找独特的风景,走遍了山山水水。直到2019年夏天,他在一片秋季牧场发现了如今的观景平台。
图为八郎生都观景平台全景(无人机照片)(10月28日摄,摄影:新华社记者王曦)
那天,雨后的阳光照在雅拉雪山上,天边挂着一道彩虹。看到这一幕,康巴汉子流泪了。
很快,他说服村民们投工投劳,修通了去往观景处的简易道路。这年年底,八郎生都村在旅游经济的萌发中脱贫了。
2020年,村两委换届,仁清当选为村委会文书兼会计;2021年,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他担任起理事长。
他和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说服每户拿出1万元的“种子资金”投入到合作社中,加上国家投入的产业发展资金、各种渠道贷款,八郎生都观景营地建起来了。
“在村子旅游开发的道路上,我们其实走得很慢。我们认为,这里需要的不是快速的商业化,而是需要探求人和自然、传统和现代更好地融合。”仁清说。
虽然“慢”,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营地下方的悬崖餐厅,营地里的咖啡馆、星空酒店,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文化体验……2023年,村集体经济盈利突破100万元。村里还成立了马帮,老乡们开起了民宿……
更让仁清感动的是,在他的带头下,走出牧场的年轻人纷纷回来了——
2018年,在塔公镇开网吧的扎西次仁回到村里,承担起村集体经济的基建工作。2019年,在云南香格里拉一家餐吧担任舞台经理的泽尔丹回到村里,挑起村集体经济管理的大梁。2022年,在拉萨长期从事唐卡艺术工作的吾吉曲批回到村里,在村集体经济中负责产品孵化……
如今八郎生都村集体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年轻人无须远行。新鲜的血液也注入到基层组织中,村里12名村两委干部中,10人年龄在40岁以下。
他们相信,雪山下的牧场,是牧人的家园,是迷人的远方,是他们的未来。
(文字:吴光于,摄影:沈伯韩、王曦、储加音,海报:包雨刚)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