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5 02: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小约翰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得体:
"1. 明确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表达什么?" 是总结《小约翰》的主要情节?分析某个角色的成长?探讨书中提出的某个主题(如纯真、爱、自然、死亡、责任等)?还是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读后的感悟? "确立中心论点或核心观点。" 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有明确的“魂”,所有内容都应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例如,你可以写“《小约翰》教会我们用纯真的心去感受世界,即使面对残酷的现实”,或者“约翰的旅程象征着成长中的爱与责任”。
"2. 深入理解《小约翰》的内容:"
"扎实阅读原著。" 这是写好读书笔记作文的基础。要仔细阅读,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风格以及象征意义。 "做好详尽的读书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下你的想法、疑问、重要的句子、让你感动的片段、人物的关键言行等。这些笔记是写作时最重要的素材来源。 "抓住关键元素。" 思考小说的核心冲突是什么?主人公经历了哪些重要的转变?书中有哪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或主题?例如,小约翰对马厩的热爱、对自然的
《数学奇遇记》
马尔巴·塔罕 著,阳曦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 果麦文化,2025年5月版
《数学奇遇记》始于一次偶然,主人公哈纳克·塔德·迈亚和贝莱米兹·萨米尔在前往巴格达的旅途中相遇。哈纳克被贝莱米兹强大的数学天赋折服,两人成为朋友,一同来到巴格达,奇闻轶事也随之而来......他们遇到了如下问题:1、怎样帮助三兄弟分配父亲留下的35头骆驼。2、如何将无期徒刑囚犯的刑期缩减一半。3、有8颗一模一样的珍珠。其中7颗的重量完全相同,但第8颗却比它们都轻一点。若想弄清哪颗珍珠最轻,只用一台天平,不能用砝码,而且只能称量2次,该怎么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1、什么是完美数字;2、十进制为什么很实用;3、“零”被发明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当数学家》
保罗·哈尔莫斯 著,张十铭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 图灵新知,2025年5月版
哈尔莫斯讲述了自己与数学相伴的一生,以及同时代数学家们的种种趣闻。他亲自拍摄或收集了众多数学家的照片,让读者对这一群体产生全面而感性的认识。哈尔莫斯以数学家的角度深入讨论了该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做研究、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环境,同时,他讲述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并以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数学家,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数学家。
《悠扬的素数:黎曼猜想趣史(增订版)》
马库斯·杜·索托伊 著,谈天星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 图灵新知,2025年6月版
一个个数学史上响亮的名字点亮了通往真相的道路。这一谜题尽管至今未解,却为电子商务、量子力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带来素数故事,我们无需任何专业知识背景,就能像聆听音乐那样,领略数学之美。在这部增订版中,作者将向大家讲述20多年前的预想是否实现,以及我们还需等待多久才能破解谜题。
《你的脚比头年轻:关于时间的十件事》
科林·斯图尔特 著,黄佳磊 译,九州出版社 | 理想国,2025年5月版
在宇宙的138亿岁面前,人生不过一瞬,而运动员依然会为领先0.01秒拼尽全力。但别小看0.01秒,它够铯原子钟震荡近亿次……在极长和极短的尺度中间,万物生息,文明兴衰,人类也得以不断思考、测量乃至改变时间。时间是什么?如何准确计量(或者所谓“准确”有意义吗)?时间旅行、时间停止是可能的吗?甚至时间存在吗?本书调动多种现代物理知识,用十篇小文探讨了这些关于时间的奇妙又根本的问题。
《粒子能穿墙吗?如何轻松理解量子力学》
弗洛里安·艾格纳 著,邢伊丹 译,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 | 未读,2025年5月版
这是一本关于量子物理学的书。电子和樱桃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量子不是袜子?为什么我们不能穿墙但粒子可以?量子纠缠就像王位继承?量子世界充满了令人惊叹的事情:能够同时存在于两个位置的粒子、既生又死的猫、量子炸弹、隐形传送……似乎只有超级天才才能理解它们。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打破常规思维,人人都能轻松理解量子物理。
《光:从万物之始到量子时代的灿烂史》
布鲁斯·沃森 著,钮跃增 代晨阳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版
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师精心设计洒满神圣之光的大教堂,但丁创作了“天堂的纯洁之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在画布上捕捉光线。伽利略将光线聚焦在望远镜上,笛卡尔测量了彩虹,牛顿研究了光学棱镜……一个个发明使光更加神秘,呈现出多种样态:粒子、波、以太、激光等,关于光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并且横跨了各学科领域。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探索光的日常奇迹和恒久谜题。
《我们宇宙卷曲的一侧》
基普·索恩 莉娅·哈洛伦 著,陈学雷 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湛庐文化,2025年6月版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携手美国当代艺术家莉娅·哈洛伦,用13年写就的长篇叙事史诗,超100幅充满张力的蓝色胶片水墨画,赋予科学诗意与情感,用画作转化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生动再现了宇宙卷曲面的奇妙、怪异和狂野——从碰撞的黑洞和坍缩的虫洞,再到极微小的引力波和扭曲的涡旋。
《物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钱思进 向知大师课团队 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4月版
本书是前沿权威物理学知识的白话版本,以高能物理、粒子物理、量子物理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述了从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原子论到当今最先进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发展过程,叙述了科学家对物质世界本质的探索历史,向读者普及了关于原子、核能、夸克、玻色子等粒子物理学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发现背后的科学家故事。
《造办处:紫禁城里的技术史》
张学渝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3月版
本书是首部系统揭示清宫物质生产的学术著作。围绕清代宫廷制造机构造办处,考证其作为御制造物机构的历史渊源,结合清宫造办处形成的原始档案,为读者呈现出造办处京城内外的全局性的作坊分布、人事运作和器物制作逻辑。
《自然新解》
蒂姆·洛 著,林庆新 刘伟 毛怡灵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5月版
喜鹊喜欢收集电线,因为用金属线筑的巢比用树枝搭的巢更经久耐用;青蛙挤进香蕉间的缝隙,和水果蔬菜一起进入市场;树袋熊被人类带到不属于它们的“保护区”,它们却啃食当地树木直至其枯亡……自然并不局限于荒野,它就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和公园中。自然也会利用人类所做的一切,与我们建立新的联系。工业区和垃圾场成为了许多濒危生物生长的乐土,国家公园里却养起了绵羊,目的竟是保护珍稀鸟类和植物……看似不可思议的这一切,背后都有着清晰的逻辑与明确的原因。作者用大量观察实例向人们说明,顺其自然已不足以保护自然,干预才是必需的手段,而且远比放手更难。
《在水一方:生命的演化》
卡尔·齐默 著,尹烨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原力,2025年5月版
我们都知道进化,但“我们的祖先是鱼”这一观点听起来似乎显得有些荒谬。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是解决世代进化——微观进化——的关键,但是关于宏观进化,我们尚且知之甚少。现在,借助最新的化石发现和突破性的科学分析,作者揭示了宏观进化是如何运作的,他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科学家如何揭开两个世纪前生物学家苦苦探寻的生命秘密。
《解码生物电:下一场生命科学革命》
萨莉·埃迪 著,风君 译,中信出版社,2025年5月版
在人体隐秘的微观世界,跳动着一种比基因更古老的生命密码——生物电。每一个细胞乃至骨骼、皮肤、神经、肌肉都有电压,就像一个小电池。现代科学逐步揭开了生物电的神秘面纱,人类终于触碰到生命力的源代码。科学作家萨莉·埃迪在这本书中讲述了青蛙、老鼠、兔子、罪犯尸体等20多项颠覆性实验,10大前沿领域的突破,以及伏特等众多科学家精彩的研究探索故事,全面展现了生物电动跌宕起伏的200年科学探索史——从维多利亚时代“电疗治百病的狂想”,到通过鱿鱼轴突找到破解神经信号的突破口,再到心脏起搏器、深部脑刺激和脊髓再生,生物电不断为神经学、生物学、医学领域带来重大突破。在人机融合的赛博格未来,生物电又逐步赋能再生医学、脑机接口、异种机器人、可穿戴电子药物等,不仅成为治疗疾病的密钥,更是重塑生命的革命性力量。
《毒物图鉴:我们身边的危险》
萨基纳·齐纳洛娃 著,刘丹妮 译,贵州教育出版社 | 后浪,2025年6月版
本书呈现了近70种有毒的植物、高等真菌、微生物、动物和化学物质,介绍了它们的有毒成分、中毒症状和规避方法,让你远离蛰伏在身边的危险。作者萨基纳·齐纳洛娃为书中介绍的各种毒物精心绘制了70余幅哥特风格的精美插图,营造出一种属于毒物的可怖氛围,也让读者对每一种毒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客厅里的鲸鱼》
约翰·鲁思文 著,汪疆玮 译,西苑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2025年5月版
《客厅里的鲸鱼》是艾美奖得主、BBC导演约翰·鲁思文的海洋探险笔记。作为唯一参与《蓝色星球》全系列的导演,他带领读者深入拍摄现场:与大卫·爱登堡并肩追踪蓝鲸,在发光生物环绕中寻找巨型乌贼,记录灰礁鲨月夜狩猎的惊心动魄。书中不仅揭秘了50部纪录片背后罕见镜头的诞生故事,更以动物学博士的视角,解读深海生命的生存奇迹。书名隐喻人类对海洋危机的视而不见,约翰以震撼文字敲响生态警钟,呼吁守护这片“咸水之乡”。
《蚂蚁帝国:地球上微小征服者的隐秘世界与非凡生活》
苏珊·福伊齐克 奥拉夫·弗里切 著,陈志林 郭彬彬 冉浩 译,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5月版
本书从蚂蚁的生物学特征、社会结构、行为习性等多方面展开,揭示了蚂蚁如何通过复杂的群体协作、独特的繁殖机制以及高效的分工模式构建起庞大的“帝国”。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领略蚂蚁的觅食策略、筑巢技巧、战争与防御机制,以及它们与生态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而深入了解蚂蚁这一物种的奥秘。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蚂蚁与人类社会的相似性,如社会组织形式、劳动分工、资源管理等。
《蝴蝶:鳞翅目中的顶流》
大卫·G.詹姆斯 大卫·J.洛曼 著,黄嘉龙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2025年6月版
世界上有超过15,000种蝴蝶,它们在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中翩翩起舞。蝴蝶鲜艳美丽,有着迷人的生命历程,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展示了世界各地蝴蝶非凡的色彩和图案,同时探讨了它们的生活史、行为、栖息地和资源、种群、季节性、防御和天敌,以及威胁和保护。并跳出“美丽昆虫”的认知,揭示蝴蝶作为生态预警指标(食物链关键环节、授粉使者)、演化生物学范本(色彩策略与生存智慧)的双重身份。
《蜗牛壳里的世界:大灭绝时代的蜗牛故事》
托姆·凡·多伦 著,肖永贺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科书院,2025年3月版
2019年1月1日凌晨,乔治“去世”了。乔治是一只夏威夷金顶树蜗牛,随着这只小蜗牛一起消失的,还有夏威夷金顶树蜗牛这一物种。作为2019年的第一个灭绝者,乔治登上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闻,它的死亡似乎让物种灭绝变得可关联、可定位、可叙述。本书将展示,夏威夷蜗牛的消失如何与全球化、殖民化、军事化、气候变化交织在一起;本书也将说明,物种灭绝是一个持续性的解构过程,各种关系、联结将在这一过程中被摧毁并重塑。
《听懂它们的声音》
阿里克·克申鲍姆 著,猫盟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国家地理,2025年5月版
动物有许多交流方式:有的通过视觉,就像鸟儿运用彩色羽毛;有的通过嗅觉,就像雌蛾用微量信息素把雄蛾吸引到身边。本书主要关注声音,因为声音具有特殊性。在所有动物的交流媒介中,只有声音同时具有以下四个关键特性:可长距离传播、传播速度快、可包含大量信息,最关键的是,声音能绕过物体传播。作者结合野外探索的经历、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深入研究狼、海豚、鹦鹉、蹄兔、长臂猿、黑猩猩6种动物之间的声音交流,带领我们共同寻找“动物为什么要说话”“它们到底在说些什么”以及“动物是否有自己的语言”等问题的答案。
《踏着野兽的足迹》
巴蒂斯特·莫里佐 著,赵婕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版
从普罗旺斯军营边的荒原狼,到吉尔吉斯斯坦高山上的雪豹;从黄石国家公园的大灰熊,到巴黎闹市厨房里的小小蚯蚓……它们在自然界留下的痕迹,犹如摩斯密码,连通了万物生存的奥秘。法国哲学家巴蒂斯特·莫里佐在这本书中,读者成为自然的侦探,追踪那些非凡生灵的足迹。在这里,“追踪”不再将动物视为被动的对象,而是一种哲学练习,它要求我们切换视角,从野性的角度想象动物的生活、思维和感知,最终找回埋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动物智慧。
《万物有性?生物学视角下的“性”学课》
白书农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版
性并不仅仅是人类世界特有的现象,从植物到动物,广大的生物世界中也普遍存在着“性”这一生物现象。为什么生物会演化出“性”这一机制?从什么阶段起生物可以被视为存在“性”机制?从生物学视角而言,“性”的本质又究竟是什么?本书作者作为长期从事植物发育研究的生物学家,打破人类(乃至动物)中心视角,从更普遍的生物世界中,致力于这一广受瞩目的概念背后深层的生物学问题。
《这样看大脑》
丽塔·卡特 著,洪兰 译,海峡书局 | 后浪,2025年6月版
日新月异的脑成像技术使我们可以看见心智的内在世界,就像当年X光的发明让我们可以观察肌肉里的骨骼。有些看起来简单的大脑功能,如产生疼痛,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而有些看起来不可估量的心智过程,却往往机械化得惊人。道德、利他行为、心灵和宗教上的经验、对美的欣赏,甚至爱,过去都被认为是科学研究难以触及的,如今却逐渐显现出其根源和机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利用技术进行操控。本书是一本简明易懂的神经科学入门书籍,既能帮助我们理解最古老、最基本的谜团之一:大脑与心智之间的关系,还提供了对人类自身的迷人见解,阐明了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异常行为。
《失衡的免疫》
蒙蒂·莱曼 著,王晨 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未读,2025年4月版
炎症会导致抑郁症吗?为什么当我们感冒时,会想要缩回到床上?正确刷牙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吗?在过去,人们一直误解人类的大脑和身体是独立的实体。事实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与大脑不断沟通,并能直接改变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本书探讨了大脑、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组之间的迷人联系,并就如何保持健康提供了实用建议。
《你相信魔法吗?替代医疗的故事》
保罗·奥菲特 著,周严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5月版
本书的目的是对替代医学进行批判性审视,将事实和传说区分开。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传统医学、替代医学、补充医学或整体医学,只有有效的医学和无效的医学。50%的美国人接受某种形式的替代医疗,其中10%将其用在他们的孩子身上。此外,在1960年代被斥为边缘医学或非常规医学的替代医学如今已进入主流。医院提供膳食补充剂或聘请灵气治疗师为癌症患者服务,或者向医学生传授如何操纵治疗能量。2010年,对6000家医院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42%的医院提供某种形式的替代疗法。当被问及原因时,几乎所有医院都是“患者需求”。这是一个年消费额达340亿美元的产业。
臧继贤/整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撰文 | 王鹏凯
编辑 | 姜妍
1980年,英国加的夫的一间小套房里,二十五岁的石黑一雄伏身在一张餐桌前,他正在创作一个关于战后创伤与逃离的故事,他不知道这个故事会以《远山淡影》的名字出版,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成为一名作家。
2025年,《远山淡影》被正式搬上大银幕,与石黑一雄一样,影片中的叙述者妮基也是移民后裔,她在英国的家中打开录音机,想要记录下母亲悦子的战后回忆,以此作为闯入文坛的敲门砖。
以上两个场景始终存在着某种时空上的延续与交错——人们可以将妮基理解为石黑一雄的替身,也可以认为这是今天重新阅读、观看的我们。
就在年初,石黑一雄的另一部作品《别让我走》迎来出版20周年,从而掀起一股“石黑一雄热”,而随着电影《远山淡影》上映,这股阅读热潮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扩散。
为什么今天的人们仍然热衷于阅读石黑一雄?或许我们可以从《远山淡影》这部小说谈起。这部出道作在出版后的四十余年里一直被反复地阅读与讨论:不论身处哪个时代、怎样的语境,人们都对记忆抱有浓厚的兴趣,即使它很多时候并不可靠,而这部并无明确情节,以不可靠叙事著称,聚焦于“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的小说恰好契合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随着电影改编的出现,如何从当代视角对这段故事提出新的解读同样值得思考:我们是否能从这段故事中看到当代生活的影子?
《远山淡影》
石黑一雄 著 张晓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10
01 当不完美的母亲成为争议中心
从今天的视角看,小说主人公悦子是一个具有鲜明当代性的形象: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或者换一种说法,一位不完美的母亲。
悦子的女儿景子在跟随她移民英国后自杀离世,这件事如同阴云一般笼罩着整部小说。当子女自杀,母亲往往会成为被审视的对象,旁观者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她们给子女带去了伤害?
在小说中,悦子并未正面这一问题,而是反复讲述与一位名叫佐知子的女人的交往,以及她的女儿万里子——那个寡言、敏感、不愿离开日本的小女孩。多年来,许多读者都认为二人就是悦子母女,或至少是悦子一部分自我的投射,她试图藏在别人的面具下掩饰自己的内疚和自责,逃避战争创伤。这里的母亲形象远非完美,她有时是自私的,有时也没那么诚实。
在叙述中,这对母女关系时常充满紧张。女儿反感母亲经常跟男友外出,把自己丢在家里,还要残忍地强迫自己去往异国;母亲则急于带上女儿开启新生活,她不理解女儿一定要在搬家时带上宠物,甚至试图在河边将小猫溺死。这些情感冲突使母女关系陷入一种复杂的处境,从结果来看,悦子对此感到内疚与后悔——她在日后说:“如今的我无限追悔以前对景子的态度。”
每当陷入回忆,悦子总是说:“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些事情的记忆已经模糊,事情可能不是我记得的这个样子。”可紧随其后的是“但我清楚地记得……”这样的表述看似矛盾,却暗示了个体对记忆的主动选择与重述,并揭示出悦子在整部小说中最重要的特质——语言的模糊乃至欺骗性,它指向了石黑一雄写作中延续至今的发问:人的回忆与叙述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
在当代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类似悦子的母亲形象与叙述,比如近两年引起热议的作家爱丽丝·门罗和李翊云,面对子女的创伤乃至死亡,她们或回避、或克制的反应让许多人感到不解,以至于产生对母职的质疑,此外,二人的作家身份又让她们的叙述面临更多猜测:如果悦子的叙述存在自我掩饰和欺骗,那她们呢?
在新书《自然万物只是生长》(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中,李翊云极为细致地剖析了自己在两位孩子,文森特和詹姆斯,自杀离世前后的心理处境。
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
Yiyun Li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5-5
《远山淡影》有写到这样一个场景,悦子和妮基在路上遇见老朋友沃特斯太太,当被问及景子的近况时,悦子假装景子还活着,说其生活在曼彻斯特。与悦子的回避不同,李翊云选择直面孩子的死亡,当几位母亲说起,是否可以告诉她们的孩子,文森特是死于意外而非自杀时,李翊云感到困惑,并向她们解释,这样的请求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对文森特记忆的侵犯,“不直呼其名,往往是残酷与不公的开始。”正是这一点,让许多读者(尤其在中国)认为李翊云太过冷酷无情甚至邪恶。
但她有时又表现得很像一位东亚母亲,她会脆弱地自我怀疑:“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母亲吗?”也会一遍遍写道:“一个母亲为孩子竭尽所能,却依然无法让他活下去。我想,这是我余生每一天都将面对的事实。”
你当然可以怀疑,这样一本所谓的回忆录多大程度上存在作者对记忆的捡拾、筛选和矫饰,但问题远不止于此:这一切并没有让我们更接近所谓的人性全貌,而是模糊。记忆有时会错乱,语言也是无力的,与悦子一样,李翊云承认这一点,她写道:“灾祸发生后,语言往往会变得乏力、陈旧,但如果一个人必须与失去两个孩子的极端境况共处,那么不完美、无力的语言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不幸而已。”李翊云对“叙述”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她认为这是人生中最具误导性的事物之一,“在死亡面前,任何答案都不可信。”
02 求真的读者与当代的记忆政治
距离《远山淡影》问世已经过去四十余年,时代早已改变,当下叙述者的创伤或许不再是遥远的战争,可能会变得更私人,例如亲密关系中的伤害与冲突,记忆与叙述也变得更主观、更模糊。此时人们是否还能接受这样的叙述?
这一问题在《远山淡影》的被阅读和观看中尤为明显:人们总是执著于从叙事缝隙间搜寻证据,确认回忆的真伪。为什么这样一部并无明确情节和故事线的小说,却制造了一种侦探或悬疑感?在电影版的改编中,这一特质被进一步强化,甚至在结尾用更直接的画面暗示了景子与万里子二者的关联。据导演石川庆介绍,他和石黑一雄都认为电影对人物关系的揭露应该比小说更清晰。这或许是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观看习惯:不论是对于文学还是影视,当下的人们似乎更迫切地希望从他者的书写中寻找某种“真相”,并得出对他者生活的判断。
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2024年引起热议的电影《坠落的审判》中,面对庭审盘问,女主角桑德拉一次次试图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却只是陷入迷雾般的亲密关系之中,即使最终作出判决结果,这里的叙述仍是模糊而不可靠的。在电影上映后,观众最大的疑问仍然是关于真相:桑德拉究竟是不是杀害丈夫的凶手?
相对应的另一个线索是,在电影《远山淡影》中,小女儿妮基的作家身份是新增的,这恰好呼应了当代写作的一大潮流,即对回忆录(memoir)的书写热情,在今天,不少年轻一代写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母辈,书写个体亲历的家庭事件或历史变革——对于记忆,人们既充满热情,又试图将其装在“非虚构”这样的真实故事类型中,这似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求真渴望,尤其是在所谓“后真相”的当下。
爱尔兰作家安妮·恩莱特(Anne Enright)在近期的一篇评论中写到,她的学生们总是喜欢谈论石黑一雄的另一部小说《别让我走》,为什么是它?恩莱特认为,“或许是因为它写出了当下年轻人的焦虑,这一代人总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冷漠体制的消耗品。在个体越来越难拥有能动性的世界,他们困惑于什么是真实、如何感知真实。”
《别让我走》
石黑一雄 著 朱去疾 译
译林出版社 2011-12
这种求真的阅读渴望有时会转变为另一种心态,当个人信息触手可得,人们会想要探知叙述者的更多生活细节,它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窥私欲,并引向私人与公共的界线模糊。
今年四月,美国作家琼·狄迪恩遗留的私人日记《给约翰的笔记》(Notes to John)正式出版,日记记录了狄迪恩1999年12月至2002年1月期间与精神科医生的会面,其中有大量篇幅是关于她与焦虑、内疚和抑郁的斗争,尤其是她与女儿金塔纳的紧张关系——金塔纳于2005年去世,狄迪恩为此写下《蓝夜》一书。
日记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争议,因为狄迪恩生前并没有留下任何出版指示。与经过精细筛选和编辑的小说、回忆录不同,这些日记展现的是原始、脆弱、毫无掩饰的狄迪恩,例如担心女儿抑郁到危险的程度,她会对鞋子落下的声音极为敏感,会半夜打电话,在每次通话中试图观察女儿的情绪状况。我们是否有必要将他人的生活放大到这样的程度来检视?这一问题不仅关于狄迪恩,也适用于悦子和李翊云。作家林恩·斯蒂格·斯特朗(Lynn Steger Strong)在一篇评论中发问:“为什么我们要看到作家(或任何人)最坦白、最绝望的时候,才能相信她们也是人?”
Notes to John
Joan Didion
Knopf 2025-4
回过头看,不论虚构故事还是现实生活,真的存在所谓的真相或答案吗?《远山淡影》早在四十多年前就给我们留下了提醒:生活在变化,而个体无法掌控,很多时候你并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即使他是你的孩子。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在今天重读《远山淡影》,它的主题似乎变得更模糊,也更残酷,种种关系似乎都在揭示代际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无法弥合的隔阂。
在电影版《远山淡影》的结尾,妮基一遍遍地对母亲悦子说,“妈妈,我们都要接受变化。”石川庆将这视为一种希望,这是原作未有的意象,也是他想要为这部作品注入的当代视角:即使记忆总是模糊,即使真相并不存在,我们仍可以努力去建立尊重和理解。当一部作品被完成,这份希望就传递给了读者。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王鹏凯,编辑:姜妍,未经界面文化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