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5 06:43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和班级管理作文注意事项的文章:
"读书笔记与班级管理作文:共通之道与写作要领"
读书笔记和班级管理作文,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前者是个人学习感悟的沉淀,后者是对教育实践理性的反思——但它们在写作过程中都蕴含着相通的原则与需要注意的事项。无论是记录阅读的点滴心得,还是阐述班级管理的策略与困惑,清晰的结构、深刻的思考、真诚的态度以及严谨的表达都是成功的基石。
"一、 读书笔记的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是阅读活动的延伸和深化,其目的是内化知识、启发思考。写作时应注意:
1. "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在阅读前或阅读中,思考自己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是知识、方法、情感共鸣,还是批判性视角?明确目的有助于筛选信息,使笔记更有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 2. "内容翔实,抓住关键:" 笔记应包含原文的关键信息,如核心观点、重要论据、精彩词句、个人疑问等。可以使用摘抄、概括、提纲等方式记录,但切忌仅仅复制粘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分析与评价。 3. "形式灵活,便于回顾:" 可以是简单的关键词句记录,也可以是详细的章节总结,或是思维导图。关键在于适合自己,便于日后快速回顾和查找。使用不同颜色的笔、符号
一、班级的概念及其形成(单选)
(一)班级的概念: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构成要素:教师、学生、环境
(二)班级的形成:
1、最早提出“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埃拉斯莫斯;
2、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
3、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五、班主任的工作内容(重点)
前提、基础和首要环节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个人;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集体;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境——家庭。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1)书面材料分析法;(2)调查访问法;(3)问卷法、谈话法;(4)观察法—一最基本方法。
记忆口诀:观(观察法)叔(书面材料分析)掉(调查访问法)花(谈话法)卷(问卷法)
1、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地位: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
2、班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简答、重点)(1)明确的共同目标;(2)健全的组织结构;(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记忆口诀:积(结构)木(目标)准(准则)气(气氛)
3、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的初建期阶段(松散群体阶段)主要由班主任主持。对班主任依赖性强,基本特征出现。(2)班集体的形成期阶段(合作群体阶段)班集体核心初步形成,班主任培养骨干的主要时期,班集体特征比较明显。(3)班集体的成熟期阶段(集体)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班集体特征充分体现,为集体成员内化。
4、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策略(已考两次简答,选择材料备考)
(1)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口诀:积(纪律)木(目标)风(班风)干(干部)活动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2、协助少先队和共青团活动;3、争取和运用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
(1)学校和家庭的协调: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已考简答,选择备考):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家长委员会。家校联系的基本要求(已考分析,简答备考):目标一致;地位平等;方法多样;形成合力。
记忆口诀:目(目标一致)的(地位平等)多(方法多样)合(形成合力)
(2)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单选)形式: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教育基地。
1、环境管理;2、教育性管理;3、操行评定(单选、重点)教师撰写操行评语原则:(已考简答,选择备考)
(1)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性格;(2)全面性——德智体美劳:优缺点+努力方向;(3)发展性——发展眼光看待学生;(4)鼓励性——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5)可接受性——认知上可以理解、情感上可以接受。
对象:所有学生=先进生+中等生+后进生。1、首先要解决:后进生。2、发挥榜样作用:优等生。3、巩固提高:中等生。
后进生教育转化的做法:(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3)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4)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5)要正确认识后进生的培养是长期性、反复性的。
1、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2、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班级管理原则(选择、简答、重点)
班级管理的模式(选择,重点)
(一)常规管理——纪律、制度:用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二)平行管理——集体+个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影响(三)民主管理——人人参与:陶行知的学生自治理论。(四)目标管理——制定目标:德鲁克提出
持续更新哦
1、教育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2、针对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学生的主体地位;4、多样性原则;5、计划性原则;6、生活性原则;7、可行性原则;8、创造性原则
(一)班级活动:日常性班级活动+阶段性班级活动;(二)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的活动;(三)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性质:中共领导的群众组织;少先队入队年龄:6-14周岁(单选)。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意义
(一)概念: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不包括选修课、自习课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选择,简答,重点)1、自愿性——选择的权利;2、灵活性——内容、形式上的灵活;3、实践性——学生动手操作;4、自主性——学生是主体。
(三)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选择,次重点)1、充实学生的生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才能。
二、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选择,重点)
(一)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游览、调查访问;(二)学科活动(主体部分):英语角、奥数组;(三)科技活动:科技讲座、航模小组、园艺小组;(四)文学艺术活动:书法、美术、摄影小组;(五)体育活动:夏令营、冬令营;(六)社会公益活动:慰问孤寡老人;(七)课外阅读活动:阅读书籍。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选择,重点)
(一)群众性活动——多人一起:集体活动、竞赛活动、参观、访问、游览;
(二)小组活动——最主要(基本)形式:学科小组、劳动技术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
(三)个人活动——一个人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了解)
(一)概念: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选择,次重点):
1、教师促成的纪律: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具体任务。4、自我促成的纪律:自己管理自己,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单选)
二、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材料分析,简答)
(一)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规则先行(简答)1、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2、内容要少而精,多以正面引导;3、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课堂规则。
(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做好自己
(三)做好课堂监控——老师管好学生(四)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教育学生自己管好自己。
二、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材料分析,简答)
(一)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规则先行(简答)
1、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2、内容要少而精,多以正面引导;3、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课堂规则。
(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做好自己
(三)做好课堂监控——老师管好学生(四)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教育学生自己管好自己。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一)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材料分析)
1、应对措施(材料分析,重点)(1)忽略小而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4)言语提醒、反复提醒;(5)直接提问;(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和惩罚。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