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旧唐书》的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5 16:29

如何写《《旧唐书》的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旧唐书》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清晰:
"一、 明确读书笔记的目的和范围:"
"目的:" 你写这篇读书笔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梳理《旧唐书》的"历史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制度变迁"?还是理解"作者的史观"?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确定笔记的重点和方向。 "范围:" 《旧唐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内容浩繁。你需要确定你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整本书,还是某个朝代,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或是某篇特定的纪传。范围太小容易流于表面,范围太大则难以深入。
"二、 精读原文,做好记录:"
"圈点勾画:" 仔细阅读《旧唐书》的相关内容,用笔圈点勾画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言论、数据"等关键信息。 "摘抄原文:" 将一些精彩的"语句、段落、史料"摘抄下来,作为你分析的依据。 "批注:" 在旁边写下你的"理解和思考",包括对原文的疑问、联想、评价等。这是读书笔记的核心部分。
"三、 梳理内容,构建框架:"
"概述:"

史料比较研究:谈谈《旧唐书》与《新唐书》各自的优缺点

在二十四史中,有两本关于唐朝的正史,分别是成书于五代的 《旧唐书》与成书于北宋的 《新唐书》,后者的篇幅比前者略小。根据《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宋仁宗读过《旧唐书》后,觉得这本书“卑弱浅陋”,于是下令史馆重修一本宋朝版的《唐书》。最初由宋祁做主编,花费十年写完了列传部分,之后欧阳修也加入修史工作,负责纪志部分。书成后上奏朝廷,朝廷认为此书有两个主编,导致内容不统一,所以又命欧阳修进行统稿。欧阳修则自谦是宋祁的晚辈,所以没有改动原先的文字,在校对一遍后又呈了上去。

宋朝人一般认为《新唐书》优于《旧唐书》,曾公亮就说五代人多为“衰世之士”,所以气力卑弱,言浅意陋,担不起编纂《唐书》的工作,导致《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相比之下,宋祁与欧阳修都是文学大家,由他们来写《唐书》质量明显会更高些;宋仁宗读过《新唐书》后也表示满意,认为它叙事简练、文采飞扬,所以“布书于天下”。而原本的《旧唐书》便逐渐从书市中退出,很少有人能再读到,直至明朝嘉靖年间,闻人诠才校对并重刊了宋板的《旧唐书》。

《旧唐书》与《新唐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把《新唐书》当作研究唐史的首选资料,文学爱好者们也喜欢欧宋的文笔。但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们似乎对《旧唐书》更感兴趣。例如《资治通鉴》关于唐朝的部分都是根据《旧唐书》来写的,而对《新唐书》则一无所取。 那么《旧唐书》与《新唐书》究竟哪本更好呢?要研究唐朝历史,应以哪本为主?

《旧唐书》的优点在于史料很原始

唐朝是一个很重视史学的朝代,在初年的时候就编了有关于魏晋南北朝及隋朝的五部史书。唐朝人也以实录的形式来编纂国史,房玄龄就曾监修过《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武则天当政后,又新定了《高宗实录》一百卷。《史通》的作者刘知几修了《武后实录》,《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修有《中宗实录》和《睿宗实录》,之后各朝皆有实录问世。直到 唐宣宗时,修实录的事情才出现中断,不过当时也有一本《东观奏记》,之后的懿宗、僖宗和昭宗这三朝没有官方史料。黄巢之乱时,大明宫遭遇火灾,使馆也被焚灭,历朝实录里仅有韩愈主修的《顺宗实录》存世。在这种背景下,五代后唐时期才开始了艰难的修史工作。

根据史书记载,在编纂《旧唐书》时,庾传美从川蜀地区找到了九朝实录,唐代宗以前的史料尚能看到。所以《旧唐书》里从《高祖本纪》到《代宗本纪》这九篇都是根据唐朝国史来写的,史料非常原始,这从内容中就可以看出。

首先,《旧唐书》避唐朝皇帝的名讳,按理来说五代人修唐史已经属于“隔代修史”了,但因为他们是照抄实录,所以没有改正实录中避讳的地方。例如李渊的父亲叫李昞,所以唐朝人避“丙”字讳。原本的《旧唐书》中凡遇到“丙”的地方都用“景”来代替,唯有《则天皇后纪》不避“丙”字讳,因为这篇纪是从《武后实录》中抄过来了。武则天建立武周,所以不为唐室讳,实录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其次,《旧唐书》中有许多“ 今上”的字眼,也说明是从唐朝实录里直接照抄过来,没有改成庙号。在《新唐书》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有的。《唐绍列传》就有一句说“ 今上讲武于骊山,绍以修仪注不合旨,坐斩”,下令斩杀唐绍的皇帝是唐玄宗,所以这里的“今上”是指他,而非五代的皇帝。《太宗本纪》里说:“以隋鹰扬郎将尧君素忠于 本朝,赠蒲州刺史”,这里的“本朝”也是指唐朝,而非修《旧唐书》时候的后唐或后晋。

这些地方都说明《旧唐书》具有“ 唐朝人说唐史”的特点,读起来有原汁原味感。而《新唐书》经过宋祁与欧阳修的重修,许多历史人物的名言换了样,有种失真感。此外,《旧唐书》的编者虽然较懒,喜欢照抄,但也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例如《李密传》里全文抄录了祖君彦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历数炀帝之恶;这篇檄文不见于《隋书·李密传》,又在《新唐书·李密传》里被删得一干二净,只有在《旧唐书》中才能读到。这也要归功于《旧唐书》史料的原始性。

《旧唐书》本于唐朝实录

《新唐书》的优点在于秉笔直书

《旧唐书》的史料拼凑抄录性质非常明显,因为代宗之前有九朝实录在,所以能够保证质量。而在 唐武宗会昌年之后,唐室的官史已经焚灭,这部分历史缺乏可靠的资料。所以在编《旧唐书》时,史馆奏请,令天下人有收藏会昌以后公私事迹笔记手稿的,抄录一份送给史馆。这些抄录来的史料或者出于奏疏,或者来自邸报,甚至是一些官员的书信或日记,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所以 《旧唐书》详于唐武宗之前的历史,而对唐宣宗以后四朝的历史记载得比较草率,有点烂尾的感觉。

宋祁与欧阳修编撰《新唐书》时,天下太平,文化发达,许多藏在箱底的书都得以刊刻流行。史官们不仅可以参考《旧唐书》,而且还能收录一些当时新发现的史料,进行辍拾补辑。因此《新唐书》的人物传记比《旧唐书》多,志部分也写得更好。其中《食货志》的篇幅比旧书扩充了好几倍,让我们能更加了解唐朝的经济史。此外,宋朝还出现了《唐史记》、《唐纪》、《唐春秋》等质量较高的史书,为宋欧修史提供便利。宋欧可以对比各种史料,择优而录,并且删除掉一些冗长的地方,再加上二人都是文学大家,具有很高的叙事水平和文字润色能力,使得 《新唐书》读起来比较通畅,富有文采。如果说《旧唐书》像一部杂乱的历史记账本,那么《新唐书》倒像一部清晰的财务报表。

《新唐书》的主编欧阳修

此外,《旧唐书》由于照抄实录,所以许多地方也遵循“为尊者讳”的原则,为当权者隐恶。 《新唐书》因是异代修史,所以基本都是秉笔直书。例如《旧唐书·后妃传》记及唐宪宗的懿安皇后郭氏之晚年生活时,说:

“既而宣宗继统,即后之诸子也,恩礼愈异于前朝。大中年崩于兴庆宫,谥曰懿安皇太后,祔葬于景陵。”

让人以为郭后得到了善终。但是唐朝人裴庭裕编的《东观奏记》,则说唐宣宗的母亲郑太后原本是郭后的婢女,被唐宪宗幸过后,才生下宣宗。宣宗继位后,因目前的缘故,待郭后很差。对此,《旧唐书》却委婉的说: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宣宗之母也。盖内职御女之列,旧史残缺,未见族姓所出、入宫之由。”

先是,唐宪宗被宦官杀害,郭后的儿子唐穆宗得以继位。穆宗在位五年,不仅没有诛杀谋害宪宗的宦官,而且还将父亲的亲信和宠臣全部杀罚贬窜,彼时皇弟宣宗尚年幼。之后穆宗的三个儿子敬宗、文宗和武宗也相继为帝,直到他们相继英年早逝,宣宗才以 皇太叔的身份登上帝位。登基后他便把所有涉嫌谋害宪宗的人全部杀死,并且怀疑郭后和穆宗有弑君的嫌疑。曾想把穆宗及他的三个儿子之灵位迁出太庙,那时郭后虽然尚在人世,但已经岌岌可危了。

《东观奏记》记载宣宗继位后,郑太后忽然取得了与郭后并驾齐驱的地位,加上宣宗怀疑郭后杀害其父亲,故而郭后“惭惧”,过得非常抑郁——

“一日,与二侍儿同升勤政楼,依衡而望,便欲陨楼下,欲成上过。左右急持之,即闻于上,上大怒。其夕,太后暴崩,上志也。”

这段记载说明郭后因受到宣宗的冷遇,整日担惊受怕,想一死了之,以此来告诉世人自己是被宣宗逼死的。宣宗知道后,当晚就迫使郭后“暴崩”了。《旧唐书》隐去了这段史实,《新唐书》则采用《东观奏记》,秉笔直书说:

“帝奉养礼稍薄,后郁郁不聊,与一二侍人登勤政楼,将自陨,左右共持之。帝闻不喜,是夕后暴崩。”

虽然写得比《东观奏记》较隐晦,但也指明郭后因宣宗之故而不得善终。《资治通鉴》则说:

“上即位,待郭太后礼殊薄。郭太后意怏怏,一日,登勤政楼,欲自陨;上闻之,大怒,是夕,崩,外人颇有异论。”

用“外人”的异论来代替“上志也”,表明宣宗对郭后的死有很大的嫌疑,但不能完全确定,这样写显得更为客观、严谨。

《旧唐书》避讳的地方不只这一处,需要参照其他史书才能看得出来,正因为它采用了回护法,所以相比之下,能够秉笔直书是《新唐书》的优点。

《新唐书》不为唐室避讳

研究唐朝历史,应优先读哪部《唐书》?

在讲优点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就已经说到了缺点,因为 新书的优点就是旧书的缺点,而旧书的优点也同样是新书的缺点。旧书的史料原始,未经删减,更接近历史原貌,并且许多地方叙述得非常详细,很多奏疏、文献都全部保存下来。新书则对旧书进行了大量的删减,本纪部分更是删得面目全非,许多人在研究唐史的时候,更喜欢看 未删减版——所以,过度的删减正是《新唐书》的一大毛病。

其次,宋祁和欧阳修都是文人,喜欢用一些生僻字来卖弄学问,而且在叙事及论赞中会夹带一些私货,加入自己的观点,导致本应客观的史书带有了主观性。

《旧唐书》相比《新唐书》也有不足之处,这本书拼凑成分太大,各种史料堆积在一起,鱼龙混杂,史官又懒得修订统稿,所以读起来非常枯燥吃力。没有耐心,或未具备一定的史学功底,很容易半途而废。旧书的本纪部分就非常冗长,动辄上万字,可读性并不强。此外, 《旧唐书》的最后部分陷于烂尾,对唐末的历史记载不清,许多唐末人物无传。写到武宗、宣宗、懿宗的皇后时,直接标注“ 事阙”。张义潮率领陇右十一州摆脱吐蕃的控制,归顺唐朝,本是历史上的大事,却仅见于《宣宗纪》中的几句话。《新唐书》在《吐蕃列传》中才详细记载了这件回归过程。

总的来说,两唐书各有优缺点,难分高下。 要想完整的了解唐朝历史,应读《新唐书》;而要若深入的认识唐朝历史,则首选《旧唐书》。

《旧唐书》:历史长河中的文献瑰宝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旧唐书》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唐朝辉煌而又跌宕的历史记忆。它的诞生,历经波折,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成为后世了解大唐风华的重要窗口。

后晋天福六年(941 年),那个战火纷飞、政权更迭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晋高祖石敬瑭出于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做出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决定——命张昭远、贾纬等一众博学之士撰写唐史,并委任宰相赵莹担任监修一职。这一决策,犹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扬起了一面风帆,开启了一段艰辛而伟大的史学编纂之旅。

赵莹,这位肩负重任的宰相,深知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他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协调各方资源,为编纂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张昭远、贾纬等人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中。他们四处奔波,访求故老,查阅各种文献档案,不放过任何一点关于唐朝的蛛丝马迹。这段时间里,史馆内灯火长明,他们日夜操劳,只为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唐朝历史。

时光匆匆,后晋开运二年(945 年),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这部凝聚着众多心血的唐史终于告成。由于当时刘昫位居相位,按照惯例,该书便署名为刘昫撰。它原名《唐书》,在《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以及南宋刻本中均以《唐书》为名。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北宋欧阳脩等人编修的《新唐书》问世,为了加以区分,它便改名为《旧唐书》。

《旧唐书》规模宏大,全书共 200 卷,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其中本纪 20 卷,犹如一部帝王的编年史记,详细记录了唐朝历代皇帝的生平事迹、重大决策以及宫廷内外的风云变幻;志 30 卷,涵盖了礼仪、音乐、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宛如一幅宏大的社会全景图,展示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脉络;列传 150 卷,则为唐朝历史上的众多杰出人物树碑立传,他们或是开国元勋,或是忠君良臣,或是文人墨客,通过他们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唐朝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其记载时间跨度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唐朝建国,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 年)唐朝覆灭,完整地呈现了唐朝长达 289 年的兴衰历程。

《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其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无缺,材料详实可靠。编纂者们在搜集史料时,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力求真实还原历史原貌。叙事上详尽明了,对事件的起承转合、人物的言行举止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唐朝的繁华与沧桑。而且文字简洁有力,虽简洁却不失生动,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位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写作风格使得《旧唐书》颇受后世史学研究者的重视,成为研究唐朝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旧唐书》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从南宋绍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没有重刻。岁月的侵蚀使得许多原本逐渐散失,这部珍贵的史书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幸运的是,明嘉靖年间,闻人诠这位热衷于古籍保护与传承的学者,听闻《旧唐书》残稿散落在王延喆、张汴处,他心怀热忱与执着,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收集。最终,在他的努力下,成功将这些残稿汇聚在一起,并进行了重刻。这份坚持与付出,使得《旧唐书》得以重见天日,继续在历史长河中流传。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文化领域迎来了一场盛大的盛典——编修《四库全书》。在这个过程中,朝廷十分重视对《旧唐书》的整理和校勘,特地命沈德潜等学者对《新唐书》和《旧唐书》进行全面校勘。这一举措确保了《旧唐书》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其与《新唐书》一同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成为正史经典。道光年间,岑建功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参照《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的内容,对《旧唐书》进行了重新整理,进一步提升了这部史书的品质和价值。

《旧唐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见证者。它凝聚着无数史学家的智慧与心血,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后人能够通过它走进那个盛世大唐,领略那个时代的传奇与辉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