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5 16:41
写作核心提示:
读后感是高中作文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要求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和评价。以下是写读后感时应注意的事项:
1. 简要介绍原文:在开始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前,简要介绍你所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书名或文章标题等。
2. 突出重点:选择原文中你认为最重要、最有感触的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可以是人物、情节、主题思想等。
3. 表达感受: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可以是喜怒哀乐,也可以是对原文的启发和思考。
4. 提出观点:在表达感受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这些观点可以是你对原文的认同、质疑或补充。
5. 总结全文:在结尾处,简要总结你的读后感,强调原文对你的影响和启发。
注意: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逻辑性,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同时,要尊重原文,不要曲解或歪曲作者的原意。
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这本书,我家里有一本,之前看过几页,后来它就静静的待在了书架上。
今天再拿起来阅读,是因为我在一次看齐老师的直播上还是在一个朋友圈里来着,具体记不清楚了。知道了笑薇老师,她说她有一个读书营,问我要不要参加。
我想:“读书还需要办个‘营’”,急切地想了解一下。于是,我欣然前往。
读书营里第一本书就是《乡土中国》,还好,记忆中,记得有这么一本书来着,便在书架上寻找,突然眼前一亮,嘿!还真是有。
再次在书中看了费孝通老师的简介,得知他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乡土中国》《乡土重建》《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著作。
看了序言部分才知道,这是费老师在二十世四十年代的讲课稿,1947年出版,那会儿新中国还没有成立,能够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现在看来确实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当时也正是有了这么多的“初生牛犊”,使得我们的祖国在各个方面人才辈出,是他们“不怕虎”的精神,在旧社会里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后人前行。
第一课“乡土本色”中,讲到了“土”,农民离不开土地,像是铁定钉在木板上一样,没有之一。
因为土,才有了,外出的游子离开家乡时,妈妈把一包红纸包裹的家乡土,带在孩子身上。
才有了余光中的《乡愁》,从小时候到长大后,再到后来的长情。
才有了现在社会中,离家外出打工的游子们,过年时成千上万的人,扛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年的情景。
因为土,才有家,家才是根。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时代以农为生的人,没有大旱大灾等特殊情况,是不会前往别处的。
靠世代相传聚集在一起的中国农民,是一个熟人社会,熟到,借钱不用打欠条,如果打欠条,反而成了“见外”,成了不正常了。
熟悉了,有事打个招呼就行了,再说的多了便是多余。
这就是以农为生的人的“土”的特色。
这个“土”在陌生人的社会里是不能用的,如果拿来用,就会适得其反。
正如文中最后所说“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郭沫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取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成为高中课本必修课,在网上引起热议。
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也众。很多专业人士也纷纷下场,各抒己见。这是一件好事。既让人们更详实解读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诗词,也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畅所欲言。
《再别康桥》是一首很美的抒情诗,是徐志摩经典传世之作。作者以唯美的词句对景的写实和情的抒发有机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美的追求。同时以优美而伤感的基调表达了作者理想破灭和情感失落带来的哀愁和无奈。作者在诗词中虚实相融,将格律诗和自由诗形式有机结合,也奠定了这首诗在新派诗词中的地位。称一声经典毫不为过。
郭沫若先生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先上原文。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 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 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 力哟! 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有人说读这首诗,就象在呐喊。读不出诗的韵味,更缺乏美感。如果抛开一切,单从文字上解读,它确实不如《再别康桥》的优美和哀怨。
但是,诗歌、散文和小说都是作者对社会认知和人生感悟的表达。脱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精神追求阅读文学作品,就如同盲人摸象,不能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更不能理解其作品的深层含义和精神实质。
郭沫若先生的这首诗歌创作于1919年9、10月间。中国近、现代标志性事件“五四运动”刚过去4、5个月;新文化运动席卷中华大地;反帝反封建反殖民运动是时代最强音。郭先生在日本医学部留学,欣闻祖国变化,怀着满腔热情毅然回国。在轮船上,面对太平洋的惊涛骇浪,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他借景抒情表达了新生事物对旧时代的呐喊,将自己触入时代背景,要无情地摧毁旧文化和落后腐败的旧政权和生产关系,更要创建一个新的时代。这里没有更不需要温情和哀怨,只有时代青年的呐喊和愤怒,只有砸烂旧时代创造新时代的激情和力量。
郭沫若先生首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然后才是文化人。参加南昌起义时,他是国民政府的中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妥妥的统治阶级高官。二十多年后,功德林第一战犯杜聿明被俘时也只是中将;新中国开国上将陈明仁将军,起义时虽是上将军衔,实则是四平之战后,蒋某人对他明升暗降的奖赏。否则也扛中将衔。可见,郭沫若先生当时在国民政府地位之高。为替劳苦大众谋求幸福和未来,毅然决然将枪口指向自己所在的阶级,这是怎样的魄力和勇气啊!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没有优美词藻,没有脉脉温情,更没有小资的多愁善感;只有对破坏和创造的呐喊和力量。如果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温婉动听的情歌,它就是劳动人民砸烂旧时代创建新时代的号子。虽然没有动听的旋律,却能唤起人们的信心和力量。
再者,1919年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人们对白话文也才开始接纳。这首诗以惠特曼铺陈排比的句式发出新时代青年的时代强音,其作用和影响真不是近十年后徐志摩的抒情诗能比拟的。
现今的中国,青年一代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少年历史使命感是当务之急。通过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相关文学作品,了解民族苦难和奋斗史是最好的方式方法。
因此,窃以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排在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之后,做为高一必修课很好很有必要。而《再别康桥》作为选修课之一也实至名归。
在网上竟看到有人说:这种纯粹呐喊式的诗歌,看一眼就够了。我一天可以写出十几二十首来。我只能送你一句:无知者无畏!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风险更是机遇。你若能在时代大潮中抓住时代的脉络,用诗歌唤起人们更大的热情和力量,你就是这个非凡时代的文化精英。中国的文学史上必将有你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歌是最精炼的文学作品。以最少的语句给人最深的震撼。让读者和作者达到情感共鸣并实现代入感,才是好作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将作者融入地球边上的巨人,用太平洋全身的力量要推到地球,实则是推翻一个旧世界的腐朽秩序。不断破坏又不断创造,就是说破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秩序。最后五个力的排比更是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破坏和创造力的追求和向往。更体现了时代青年扛起历史使命和责任的勇气和果敢。今天的青少年也应该有这种历史使命感。打破现有的不合理的美帝一家独大的世界秩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世界潮头之颠!
最后以主席的词与青少年和网友共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