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6 00: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史铁生《宿命》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的深度、清晰度和完整性:
1. "准确理解《宿命》的核心内容:" "文本细读:" 深入阅读《宿命》这篇文章(或其他相关作品,如果题目泛指史铁生的宿命观),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核心观点。理解史铁生是如何探讨“宿命”这一概念的?是消极接受,还是积极面对?他通过哪些具体事例、人物或场景来阐述? "关键概念:" 识别文中关于“宿命”的关键描述和隐喻(例如,著名的“写作是宿命”的观点)。 "作者背景:" 结合史铁生自身的经历(如双腿瘫痪、患尿毒症的经历)来理解他对“宿命”的感悟可能具有的特殊深度和视角。他的身体困境如何影响了他的生命观和写作观?
2. "明确读书笔记的目的和角度:" "反思与感悟:" 读书笔记的核心是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感受和启发。你的作文应该体现出你对史铁生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这些观点如何触动了你,引发了哪些个人化的思考。 "选择切入点:" 不要试图涵盖文章的所有内容。选择一两个你感受最深、理解最透彻的方面作为重点,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史铁生诞辰70周年】
作者:顾林(中国社科院文艺学博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史铁生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似乎越来越具有感召力。对于很多读者来说,阅读史铁生就是在亲近人文精神、探寻文学真谛、接受精神洗礼。为何有那么多人一直倾心于阅读史铁生?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一贯坚持自由、真诚、纯粹的心魂写作。
史铁生
“为生存寻找更美的理由”:把生存这件事想深想透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自小聪慧。中学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在这所优秀学生云集的学校,他依然是佼佼者,不仅文理兼修,还有不少特长。1967年中学毕业,两年后自愿到陕北农村插队。艰苦的插队生活使他少年时曾有过的脊髓病症再度发作。插队期间,两度回京治病,但病情严重,最终瘫痪。此时史铁生刚满21岁。
残疾让生活陷入困境,只好在一家街道工厂做点小工谋生。劳作之余,他开始尝试写作。史铁生多次写道:“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假若不是因为残疾,他大概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尽管写作是无奈的选择,但自1978年初登文坛,史铁生就显露出不俗的创作才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则是其创作才华的证明。
史铁生早期的创作主要还是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体现出对当时文学潮流的追随。比如他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多篇小说,就有当时“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这两股文学潮流的深刻烙印。不过,随着写作实践和思考的深入,史铁生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摆脱了一个文学“追逐者”的姿态,慢慢成长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个性、具备自由精神的创造者。在《答自己问》等作品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对于他,先是为了谋生,接着是为了价值实现,后才看见了生命的荒诞,这时他逐渐领悟到写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他意识到,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写作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说到底是对生命意义的询问,对生命困境的思索,是要“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他感叹写作之于他,最终成为一种信仰,也是命运。
20世纪80年代,史铁生回到陕北探访。
史铁生将文学分为三种类型:纯文学、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严肃文学侧重于社会、政治、阶级层面,通俗文学主要为人的娱乐需要而产生,纯文学则面对着人本的困境,“譬如对死亡的默想、对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实现欲望的能力之间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终归要毁灭那么人的挣扎奋斗意义何在等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问题……在探索一条属于全人类的路”。史铁生认为三种文学各有价值,各有存在的必要。但显然他更看重的是纯文学,而他所坚持的也正是纯文学之路。他将人本的困境看作写作的起点,也是维系写作激情的源泉。在他看来,写作就在于看出了生活的荒诞、生命的困境,而力图“为生存寻找更美的理由”,只有将生存这件事想深想透了,才能更好地活着,也才能更好地写作。
“心魂”“务虚”“真诚”:思想型写作的关键词
史铁生的写作由对传统的靠近、对生活的探寻,而逐渐走向对自我心魂的追问。他指出:“缺乏对心魂的关注,不仅限制了中国的艺术,也限制着中国人心魂的伸展。”文学应该超越所谓的“真实”,即表面的现实,或常规的生活,向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思想和精神领域进发。“所有的实际之真,以及所谓的普遍的情感,都不是写作应该止步的地方。”写作不只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描摹,而是“鲜活的生命在眼前的黑夜中问路”,是在“写作之夜”“向着心灵的探险”。写作者所要做的是回归心魂的“聆听和跟随”。只有这样,写作才能获得一片无穷无尽的自由天地。
对写作自由的追求,让史铁生不喜欢“文学”这个词,也不接受“文学家”的称谓,而只认为自己是一个写作者。他说:“文学这个词并不美妙,并不恰切,不如是写作,不如是倾诉和倾听……是天地间最自由的一片思绪。”他还说:“说到底,文学(和艺术)是一种自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灵魂。”他认为文学和其他艺术一样,应该是自由而真诚的,但在现实中,“文学”二字喻示着规则和标准,因此埋藏下一种危险,即取消个人的自由,限定探索的形式与范围。自由不在,真诚也就难求。史铁生认为,只有给予写作充分的自由,写作才能承担起心魂深处有关生命那么多本源性的主题。
散文《我与地坛》首发于《上海文学》1991年1月号。
“心魂”“务虚”“真诚”,是史铁生文学观念的核心,也是他中后期思想型写作的关键词。他的写作日渐脱离了一般意义上文学创作的陈规陋习。对他来说,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任何方式、文体和语言,都是自然而然,是在回归心魂的“聆听和跟随”中自然流淌而出的。史铁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文体的创新。他认同“形式即内容”“有意味的形式”之说,反对“形式即容器”观念。他认为,文学或艺术的形式,来自人与外部世界相处的形式,以什么样的形式与世界相处,就能创造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当感到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存在乃是主客体的共同参与时,也就看到了“形式即内容”。从1987年的中篇小说《礼拜日》开始,史铁生的绝大部分作品就以超越文体的创作,真正践行了“形式即内容”的理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最为鲜明地体现出了形式上的巨大突破。
史铁生在文体上的超越曾经造成评论的困难,也带来阅读就像猜谜的感受。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有评论者就由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复调”理论找到了进入史铁生作品的门径。昆德拉认为,小说的使命是对存在的探询,叙事只是探询的方式之一,它还可以发动其他的方式。昆德拉的大多数作品都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但不管文体多么复杂,都是为了完成同一个主题,即对存在的揭示。史铁生确实同昆德拉很像,既是先锋的,又是传统的。先锋表现在形式的创新,传统则在于他们对形式的共同认知: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创新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存在的主题。同昆德拉一样,史铁生的形式创新并非单纯的形式革命,其意义更是精神层面的。
“爱的弘扬是唯一的拯救之路”:爱成就永恒、消除隔阂、抵抗孤独
21岁突然残疾,恋爱、求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让史铁生饱受歧视之苦。随后几年,疼爱他的奶奶和母亲又相继离世。巨大的不幸,让他坠入深渊。早期的史铁生内心极为痛苦、孤独。以《没有太阳的角落》为代表的早期作品是他这一时期生命的写照。这些作品多以残疾人为主人公,格调低沉。但生命中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给予他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使他不至于在苦难中沉沦。而随着写作、思考的深入,他对生命有了深刻认识。他意识到,他的苦难不是外在社会的或人的原因造成的。他开始跳出个人的苦难看到了普遍的生命困境,由个人的残缺看到了普遍的人性的残缺。史铁生认为,命运的无常、死亡的必然和本质的孤独,是人的三大困境,或者说是生而为人的宿命。早期作品中,史铁生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迷惘,生命“好像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存在”。
但在《命若琴弦》《好运设计》等中后期作品中,他则力图在虚无中重建生命的意义。他引导我们将目光从目的、结果转向过程,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在目的,而在过程,或者说过程就是目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够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他进一步指出,在有限或永恒的生命历程中,唯有爱才是最终的超越之路,唯有爱才能赋予生命以真正的意义。爱成就永恒、消除隔阂、抵抗孤独。在《病隙碎笔》等作品有关信仰的诸多探讨中,史铁生也尤为强调爱的价值。
人们之所以热爱史铁生,除了其深邃的思想,或许更在于其作品中流淌着的温情与爱。《秋天的怀念》《合欢树》里的妈妈、《奶奶的星星》里的奶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贫瘠山沟里白老汉等朴实善良的人们,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刻而长久的感动;散文名篇《我与地坛》在对苦难命运的书写中所流露出的平和、温情和透彻,有着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而在以《病隙碎笔》、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为代表的思想型写作中,“爱”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爱的弘扬是唯一的拯救之路”,写作就是“要在不解的疑难中开出一条善美之路”,这是史铁生最为重要的领悟,也是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爱”不仅是史铁生贯穿始终的写作主题,而且是其人格的真实底色。他对爱的敏于感受、乐于付出,他的慈悲、超脱的人格形象,让人内心温暖并得到莫大鼓舞。而在生命的终点,深度昏迷的他以超强的毅力维持有力的心跳,只为顺利完成遗体捐赠,则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爱的表达。
史铁生宽厚、温暖的人格形象长留在人们心中,其自由真诚、回归心魂的写作则持续提醒着我们文学精神的标高所在。他的深刻和超越,使得他的写作具有了世界性,也使得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界一个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存在。写作就是“要在不解的疑难中开出一条善美之路”,如指路明灯,将长久闪耀在文学的上空。
(作者供职于鲁东大学,著有《救赎的可能——走近史铁生》)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3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史铁生,1987年
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作品以思想深邃著称,读者却宁愿将他理解为一个励志型作家,将他的作品简化为心灵鸡汤,这不能不说是对他的误读。新近出版的《救赎的可能:走近史铁生》一书,从史铁生的思想角度阐释其文学与人生,还原史铁生的“思想者”身份。
《救赎的可能:走近史铁生》顾林著,商务印书馆
写作,为了不至于自杀
1972年,21岁的史铁生正是“最狂妄的年龄”,却被一场灾难击倒,脊髓上的一小块肿物使他终身残疾。最初几年,他经常沉浸在地坛内的精神生活中。
史铁生在地坛公园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
“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恓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残疾带来的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重压,“要不要去死”对史铁生来说,的确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
经过紧张痛苦的内心搏斗,他选择了活,而且要找到活下去的根据和理由,即“生之意义”。
至于为什么写作,曾有记者向他问过这个问题,他说为了不至于自杀。对他而言,写作是最好的思考工具,是在艰难人生中寻到一条活路的生存方式。
史铁生相信残疾与写作“天生有缘”,“正是生活或生命的困境,使写作行为诞生。写作,说到底,是对生命意义的询问,对生命困境的思索,也是人们在困境中自励并相互携手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1980年代初中期,史铁生在雍和宫的家里
1979年是史铁生写作事业的开端,一年时间里,连续发表了《爱情的命运》《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兄弟》三部作品,随后几年又发表了多部具有伤痕文学、知青文学特色的写实主义小说。
中期转向了寓言化小说创作,如《命若琴弦》(1985年)、《我之舞》(1986年)、《原罪·宿命》(1987年)等。
后期的创作,《务虚笔记》(1995年)与《我的丁一之旅》(2006年)两部长篇突破了小说的传统模式,转而以思想探索为中心。
由于下肢瘫痪常年久坐,到1998年,他的肾功能彻底丧失,透析的频率渐渐由每周一次增加到隔天一次。
如此的身体状况,使得他的后期创作以思想随笔居多,《病隙碎笔》就是在1999年至2001年透析的间歇写成。
通常,上午是他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几乎都用来写作;下午或者去透析,或者在家休息,不时有朋友来拜访。他的枕边放着一个录音笔,脑子里灵光闪现的时候,他就把灵感录在录音笔里。
2018年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史铁生全集》,囊括了史铁生撰著的全部作品,总共350万字。他算得上是真正用生命写作的勤奋者,用自己的经历、情感和哲思感动和激励了无数读者。
《史铁生全集》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
小时候,史铁生问奶奶,死了会怎样,奶奶说,死了,你就再也找不到奶奶了。
“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生病最初几年,史铁生几次自杀未遂,在地坛想了好几年,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最后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友谊、爱情、对亲人的惦念让他战胜了死神的诱惑,他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及逻辑推论,证明了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人永远走在路上,要做的就是把路走好,而不是轻言放弃,这就是过程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谁专门会唉声叹气,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最卖力气,谁就最自由、最骄傲、最多欢乐。”
史铁生与友人
在《救赎的可能:走近史铁生》一书作者顾林看来,史铁生的一生就是对死亡哲学的最生动演绎。“史铁生以不懈的精神探索超越肉身巨大的痛苦,他对爱的敏于感受乐于付出,他的慈悲超脱如佛的人格形象,让人们深受感动并得到莫大鼓舞。”
2010年12月30日,史铁生的生命走向终点。当天下午,他突发脑溢血进入昏迷状态。
是否做开颅手术,妻子陈希米根据病情,代表他做出了抉择——放弃治疗。
史铁生与陈希米曾在生前畅谈死亡:“我要在能够坦然死的时候死,在你能够坦然接受我死的时候死。”
2010年4月,史铁生、陈希米夫妇在家中
按照史铁生的生前意愿,死后要进行遗体捐献。
出于实施捐赠手术的需要,处在深度昏迷之中的史铁生又被转了两家医院。因为心跳停止15分钟后便无法实施捐赠,他以超强的毅力维持着有力的心跳,从病发到最后完成捐赠,历经九个多小时,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离世。
史铁生在《说死说活》中认为“最拿得出手”的两张眼角膜并没有被采用,倒是他认为功能比较弱的肝脏,与天津一位受赠者配型成功,他的腰椎则被用于医学研究。
随着器官捐献的完成,史铁生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别人”那里得到延续。
爱情是走出孤独的心愿
中学时代的史铁生几乎喜欢所有的体育活动,田径和足球是他的最大爱好,曾是学校80米跨栏冠军,偶像是飞人刘易斯。
在《我的梦想》一文中,史铁生曾表示,“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
2001年3月20日,史铁生与刘易斯相会
但当朋友问他,“得到真正的爱情”与“身体恢复健康”两者之中选哪一个。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爱情。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真正的爱情,仅有健康的身体,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1968年,17岁的史铁生在陕北插队
21岁时,爱情几乎与残疾一同到来。据友人回忆,史铁生与H的爱情应该始于地坛,“地坛也有H傍晚寻找铁生飘飘的长裙和渴望的目光”。那时的史铁生,因为爱情,有时候也会忘却自己的残疾,“让他想活下去,想走进很大的那个世界去活上一百年”,尽管没有人相信一个残疾青年与一个健康漂亮的姑娘会相恋。
这段恋情因史铁生的残疾而结束,带给他深切的痛苦,但他始终感念爱情,爱情主题也贯穿了其一生的创作。
史铁生的第一部作品《爱情的命运》,讲述了相爱的大海和秀儿因家庭成分不能在一起的爱情故事,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随后几年的创作中,爱情与残疾往往相伴出现,但只是为了书写残疾主题而设。
及至198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礼拜日》,爱情已不仅仅关乎残疾,而是指向了人的残缺——爱情是对人的根本困境孤独的救赎。这一变化,与爱人陈希米的相遇不无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因小儿麻痹而右腿落下残疾的陈希米在西北大学数学系读书,同时还是校刊《希望》杂志的编辑,她向史铁生约稿,两人互通书信,缘分就此开始。
1989年陈希米从西安来到北京,与史铁生结婚,“两个人,只有一条好腿”的家庭里,弥漫着和谐、和睦之气。在写给妻子的小诗《希米,希米》中,他把妻子称作如天使降临般“顺水漂来的孩子”,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陈希米的爱。
1991年,史铁生与妻子在家中
婚后的史铁生更加淡定从容,研究史铁生多年的学者顾林认为,这份婚姻和爱情不仅鼓舞了史铁生的人生,也使他的创作跳出现实爱情可能遭遇的困境,进入了爱情“形而上”的层面,如《爱情问题》(1994年)、《务虚笔记》(1995年)、《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2006年)等。
用思想做脚,渐行渐远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90年代文化领域“人文精神大讨论”众声喧哗,很多先锋派作家的写作姿态,带着明显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气息。史铁生的写作依然处于潮流之外。他拷问生死与命运,向读者奉献自己的生命迷途,却从不教导读者该如何去活。他逐渐走出个体残疾的阴影,将残疾体验与苦难意识从其作品中剥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遍的生命困境,在小说《命若琴弦》中即有体现。
发表于1985年的《命若琴弦》,后来被陈凯歌导演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讲述了走街串巷说书为生的一老一少两个盲人,为了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取出师傅藏在琴槽里重见光明的药方,不辞劳苦到处奔波,最后却得知那张药方只是一张白纸。
电影《边走边唱》剧照
老盲人并不感到失望,回想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地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快!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的。”不仅残疾人需要有一个虚设的目的鼓舞自己,正常人也同样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目标而奋斗。
如史铁生自己所言,后来作品中对于残疾人故事的讲述指向“不是残疾人而是人性的残疾”,这种残疾指的是“生命的困境,生命的局限,每个人都有局限,每个人都在这样的局限中试图去超越”。
在他去世后,《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中聚集了四十多位史铁生至爱亲朋对他的私密记忆,不少友人都谈到了史铁生作为“小人物”的一面,比如他喜欢美食、热爱生活、追星刘易斯等。
《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
曾经亲手织毛衣送给史铁生的作家王安忆回忆,她第一次拜访史铁生,两个人没有聊哲理、聊思想,谈论的话题都是关于饺子;1990年再度拜访史铁生时,他已经开始写《务虚笔记》,饶有兴趣地向王安忆演示自己的新式写作武器——电脑,对于创作的话题却不太放在心上。“史铁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有时候你和他在一起会觉得他很健全,你不觉得他有什么缺陷,他有一种思想上可以不断激发人的力量。”即便是“小人物”也不妨碍他成为无数人的精神偶像,他的平凡与执拗,让他在思想的夜行中,与跟他有着同样生命困惑的普通人更加亲近。
2004年5月,上海青浦朱家角河边餐厅。左起:王安忆、陈村、修晓林,史铁生、陈希米
作家王安忆曾经说过:“我们有时候会背着史铁生议论,倘若史铁生不残疾,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也许是‘章台柳,昭阳燕’,也许是‘五花马,千金裘’,也许是‘左牵黄,右擎苍’……不是说史铁生本性里世俗心重,而是,外部生活总是诱惑多多,凭什么,史铁生就必须比其他人更加自律?现在,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只得往内心走去,用思想做脚,越行越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曲鹏)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