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6 0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不跪着教书》的读后感,可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让你的作文更深刻、更充实:
"1. 明确核心主旨,抓住“不跪着”的内涵:"
"理解关键概念:" 首先要深入理解李镇西老师《不跪着教书》中“不跪着”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指身体上的跪拜,而是象征着教师在面对学生、面对教育现实、面对自身职业时,所应有的"尊严、人格、独立思考、平等精神和职业操守"。教师不应为了迎合、为了权力、为了利益而放弃原则,失去自我,像“跪着”一样卑微地教书育人。 "立意清晰:" 你的读后感应该围绕这个核心主旨展开,明确你认同“不跪着教书”的哪些方面,以及它对你有何启发。
"2. 深入阅读,挖掘具体内容和细节:"
"回顾关键章节/故事:" 仔细回忆书中的具体案例、故事、论述或李老师个人经历的片段。这些往往是书中最有力的部分,也是你展开论述、抒发情感的依据。例如,书中可能描述了教师如何面对调皮学生、如何坚持教育理念、如何抵制不良风气等。 "提取关键观点:" 梳理李老师提出的主要教育观点,如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最近,我在阅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看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从2003年走上工作岗位,我就一直兼任班主任工作,十多年过去了,职业的倦怠感与日俱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班级管理,就会像课堂教学一样,陷入重复性的循环——为人师,顶多是个“教书匠”;当班主任,至多是个“孩子王”。从经师到人师,从管辖者到管理者,这中间隔着等待跨越的长河。
本文作者: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赵宝
不跪着教书,在我的概念里,就是不能够只做一个“教书匠”,而是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凡事多思多想。做一个肯思考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要在繁杂的教学之余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记录自己教学、管理班级中的点滴感悟。我至今依然还记得我的研究生导师在我毕业之际对我说的话:以后去一线教学,要学会勤动笔,记录你思想的火花,不可倦怠,要坚持写教学感悟,日积月累。当时忙着毕业,忙着找工作,再到后来忙着做班主任,忙着教学,就淡忘了导师给我的殷殷嘱托。因为忘记,自己就一直碌碌无为;因为忘记,自己从毕业一直就无所事事。时光就这样在我的日出而作、日落也不可息的班主任生涯里来到了不惑之年。三年又三年的循环带班,让自己无暇顾及也无暇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是真的无暇顾及、无暇反思吗?我不断地试问自己,原来那都是借口,为自己懒惰的说辞。人都是慢慢长大,慢慢学会思考的,一次偶然的经历,一次偶然的相遇,都可以改变你以前的种种不良习惯。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让我学会思考的人,准确地说,我的改变是从审辩式教学开始。依然还记得那年夏天,我正好接手高三文科班,工作室逼着我们要改变自己“三无”的课堂,要让课堂成为有知识灵气、有学生气息的地方。另外,还要每日写自己的教学课堂反思,形成文字上交。后来,我坚持了下来,最终成为工作室的二期成员。再到后来,工作室要求加入课题研究小组,每周交一篇研究本课题的论文,课题什么时候结题,就要把论文写到什么时候,每周群内公布、通报,当时正值疫情期间,除了给自己的两个班的正常的网课教学,余下的时间我基本都放在了课题的论文上,每周一篇的论文从开始的煎熬,到后来就越着越顺手,再到后来就停不下来了,主持人最后把一万多字的结题报告交给了我,有了前面材料的积累,有了潜心研究,结题报告三天就顺利完成。习惯也许就是这样养成的,惯性使然的自己已经开始自己动手,开始自己思考,并记录形成文字。以前的暑假,高考过后就感觉自己应该休息了,也不去关注自己学科的高考动态,今年特别不一样,高考之后,我首先研究了我们江苏省的试卷,认真分析总结形成文字,然后又开始分析山东卷和全国Ⅰ卷和全国Ⅱ卷,并全部成文。当把今年的所有历史试卷都分析结束之后,我才发觉原来无论是自主命题还是全国卷,他们都有惊人类似的地方,那就是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写的多了,就会思考的更多。学习使人进步,那思考就会让人明智。我们该思考什么呢?我认为,可以思考自己的专业,思考自己手头的工作,思考自己育儿的方式,思考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思考自己是为人师还是做经师……
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吧,脱离低级趣味,做到处事不惊,做到智慧和勤奋并举。
延伸阅读:
铜川市教研室范莉读余映潮著作有感: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丨周末阅读
榆林市绥德县江德小学王苗:《教育是慢的艺术》带给我的感受丨假期阅读
杨凌区实验幼儿园徐子岚:《未来学校》一书带给我的思想解放丨假期阅读
杨陵实验幼儿园李文杰读《偷影子的人》:给孩子的童年插上翅膀丨周末阅读
编辑:关中小伙
教师朋友们,我们不得不面临一系列问题,教育体制的现状、社会评价的倾向、家长的各种期望、上级部门的各种测评。难道您心甘情愿地把时间精力全部消耗在琐碎的杂事上,让自己思想慢慢贫血, 专业渐渐缺钙,没血没肉,没人情,没情趣,跪着教书么?
有感于《不跪着教书》
辨析“跪”与“不跪”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带着极大的好奇,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究竟什么叫跪着教书,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我没有在书中找到明确的答案,我又搜出一些读后感,希望得到启发,还是不够清晰、不够完整。
经过再次拜读,终于解出这道考题的答案。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呢?
一、对“跪着教书”的理解
跪着教书,就是失去了大脑思考的功能,失去了对人性美、人情美的感悟能力,失去了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性,失去了一切情感连接的纽带,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屈从于应试教育的各种考核、各种奖项、各种荣誉。把学生在校的时间无限延长,把“你死我活”的绝情冷漠引进班级,不顾学生内心感受地强迫他们也做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师生共同被动地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到书本、投放到考试、投放到分数上,导致学生不懂得生活,不懂得感情,不懂得感恩,教师不懂得心灵修炼,不懂得不断阅读,不懂得终身学习,不仅思想贫血, 而且专业缺钙,成了没水平、没了底气、教师立不起,学生、家长看不起你。
二、对“不跪着教书”的理解
不跪着教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浇灌祖国的花朵,更重要的是不断通过读书、思考、自我教育等各种自我修炼方式获得足够的养分让自己也成为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成为让孩子们倾慕的最鲜艳的生命之花;教师不仅要成为只会吐丝的春蚕,在奉献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教师不应该是蜡烛,而要在无私奉献的同时,实现与学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共同成长, 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和信念的人,是一个站直的铁骨铮铮的人。
不跪着教书,就是要求你成为照亮孩子未来一生的道路的明灯,这是在追求一种幸福,绝不是谋生的手段、发财的途径、升官的渠道;站着教书,是与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争,是与体制的弊端做抗衡,是与扭曲的价值观做较量,是与人性中最残酷、最冷漠、最虚荣、最功利、最丑恶的一面做决裂。
三、成长中的育人梦想
60后的我,从小就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神圣感;生长在偏僻农村的我,最有缘的就是中学还未毕业的教师人群;当时,只对他们有能力教我们识字、算题而充满崇敬。现在想来,虽然他们个个文化水平有限,见识也不广,但他们个个都是朴实、真诚、热爱生命的。在我十年寒窗的经历中,没有逼迫补课的经历,也没有因犯错而遭受过任何伤害。只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小学时,经常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晚上外出演出,在演出完毕,老师总能步行几公里送我安全回家,自己才又拖着疲惫的身体拐几公里路程,摸黑回家;初三晚自习问完问题,老师也几次行走几公里路送我回家,自己再原路返回。当时,我只觉得感动,但没想到,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事情还留在我的记忆,给我的生命打下了终生的烙印。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是现代教师最清楚的使命。但能否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值得质疑。可是那些曾经默默无闻、没有太高学问的乡村教师,是真正用他们平凡的生命照亮幼小生命前进的路程,让他们的学生安全、温暖、勇敢、自信地走向理想的彼岸。
上了大学的我,听我们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课,为他们的学识渊博所震撼。为了自己也能成为业务精湛的称职教师,我把所有的时间用在读课本、背教材上,我的学科成绩全达到95分以上,当时觉得自己很优秀。可是,95分以上的成绩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上大学期间,也正是成人学习、成长的起始阶段,是适应社会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却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真正成了读书的机器、分数的奴隶。休息、娱乐、社交、体育锻炼、逛街、认识市场、干家务、学习生活等,都被我的“跪着读书”所代替,大脑全是语法规则、固定搭配、词汇短语,没了情感、没了情趣、没了思想,走向工作岗位,更多的是迷茫、困惑。
尤其教小学英语,怎么也无法跟大学储存的那些语言信息链接,思想的缺血,业务的缺钙,情绪的低落,只能靠高压的课堂管理,机械的重复教会最基础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背的东西渐渐遗忘,教学上的难题随时出现,我才意识到,我的大学是在跪着求高分的虚荣中葬送。
不断充电之旅、浓厚的教研氛围、书香的校园氛围早就惊醒了迷茫中的我。思维的改变、阅读的积累、写作中的思考,让我摆脱跪着读书、跪着教书的困境。
当然,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体制的现状、社会评价的倾向、家长的各种期望、上级部门的各种测评,都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我也曾经怀疑过育人的真诚是否能与传统势力抗衡,试图迎合、放弃自己的追求,读了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吴非的这本书,让我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要义无反顾地走出传统育人的误区,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打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理解并欣赏孩子发自心灵深处的人性之美、情感之美,送孩子永不凋谢的玫瑰;像吴非老师那样,能发现孩子住进五星级宾馆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让含辛茹苦的爸爸妈妈能住一夜的感恩之心,激发孩子报答社会的无穷潜能;把学生培养得像吴非老师的医科大毕业的学生郭虹那样,在年三十夜里,陪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生命的后几个小时,替她换上街道居委会准备的衣服,推着躺车把她送到太平间去,让老人最后一段生命不再孤独。
并利用自己学习研究家庭教育的特长,继续做家庭教育志愿者,引导家长绝不让任何邪恶的种子无意间落进孩子纯洁的心田,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经过我反复打磨写成的《是谁弄丢了孩子的天赋》就是倡导天下父母加强“家风建设”,把文明引入社会的每一个细胞。
本次阅读,更加坚定了我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有方法、有智慧、有素养、有人格魅力、有育人梦想的教育大师的梦想。
只有我们每个人坚定信念,才不会被世俗观念、被传统势力所压倒,才不会跪着教书,才能站着做一个铁骨铮铮的人,才能找到冲破禁界线和生命成长的平衡点,既不让孩子在应试教育的氛围里受阻,又能生机勃勃地成长,作一盏照亮学生生命之路的常明灯。
作者简介:张蕾,女,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一直扎根一线,现任新疆独山子第一小学英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篇文章发表于全国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用书《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探索根源然后拥有解决方案是为智慧。而锐取是先锋也是实践,是众生也是你我。
在教育行业,奉献锐取智慧。长按下方二微码,选择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我们会有完全原创的文章奉献给大家。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