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打仗电影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6 09:56

推荐《打仗电影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打仗电影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文章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1.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 "思考你想表达什么?" 这部电影最让你震撼、感动、思考或愤怒的是什么?是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士兵的牺牲与成长?战争的荒谬?家国的概念?还是导演想要传达的特定信息?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并围绕它展开论述。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只是罗列电影情节或赞美/批评一切。要有一个明确的焦点。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Choose the Right Angle):" "个人情感共鸣:" 你对电影中的哪些角色、场景或情节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反应?可以从你最触动的地方入手。 "特定主题深入:" 你可以选择电影中某个你特别感兴趣的方面,如战争的心理影响、武器装备的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争观等,进行深入探讨。 "比较分析:" 如果看过同类型或同导演的其他电影,可以进行对比分析,突出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
3. "结合具体情节和细节进行分析 (Analyze Specific Plot Points and Details):" "不要只写“我觉得”:" 观后感不是纯粹的抒情散文。要用电影中的具体事例来支撑你的观点。例如

深度讲述长津湖战役,《刀锋》意为志愿军以血肉之躯为“刀锋”,折断美利坚之剑

1950年最后一个月,在冬季朝鲜盖马高原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生存环境下,中美两军生死决杀,长津湖畔烽火连天。

寒冬、战火,雪花、鲜血,反差画面下映射的是热血洒战场誓死驱敌与保家卫国的决心。

这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将士硬是以血肉之躯迎难而上亮出“刀锋”,折断了曾经所向无敌的“美利坚之剑”。

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告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录片《刀锋》中,整个战争中极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在黑白影像资料和亲历者的讲述中生动再现于观众面前。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自10月26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晚8点档播出纪录片《刀锋》。在该片播出期间,诸多网友直呼“看哭了”,表示这部纪录片看得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纪实影像的真实也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战争与历史的重量。“有机会一定去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个礼!这些军人才是是真正的英雄!永垂不朽!”“这样有意义的纪录片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看去深思……”

聚焦关键战役,呈现真实、震撼的历史时刻,纪录片《刀锋》深度讲述长津湖战役,为抗美援朝主题叙事提供了重要的切口和权威参考。片中既有大量对亲历者的采访、回忆和口述,也有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和战地日记、照片等作为参考和佐证,真实、全面还原了当年长津湖战役的历史图景。

一条鸭绿江,连通中国与朝鲜。而在70年前的江上桥,一头通向战争,一头通向和平。《刀锋》首集《卫国刀鸣》从朝鲜战事危急,中国面临是否出兵援助朝鲜的重大抉择开始讲起。“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跨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置生死于度外,为保家卫国毅然告别祖国和亲人,投身朝鲜战场。

长津湖艰苦卓绝的战斗是西线战场胜利的保证,这也是一场以弱胜强、以气胜钢的典型战例。在抗美援朝宏大主题下,《刀锋》揭示了在艰苦卓越的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美军一次次正面交锋中,如何用血性和铁骨击退不停进攻的强敌。

在叙事逻辑上,《刀锋》的可贵在于其从中美双方的视角去真实、客观还原了战争的全貌。片中的受访者和讲述者不只有大量亲历朝鲜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和志愿军战士的后人等,还有不少曾经参战的美军士兵。此外,片中还使用了不少美军拍摄的战地影像,让观众看见真实的战场实况。

以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史实讲述为经纬线,在中美双方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下,《刀锋》编织出一幅精彩的战时影像。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中,虽然缺乏抗寒衣物和补给物资,中国人民志愿军却以钢铁般的意志,忍饥耐寒,潜伏在冰天雪地,伺机出战,迅速遏制美军进攻,一举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以南。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正是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昂战斗精神,与强敌进行了殊死较量,并最终赢得了战争胜利。如同美朝鲜战场老兵、时任美步兵第3师第15团连长马丁·马科斯在回忆时所说,“中国军队团结坚强,他们很英勇,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在生死战场上,他们会前赴后继,这样的人是有信仰的,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是真正的战士。”

不局限于对历史事件和战争场面的宏观描摹与呈现,《刀锋》还生动描绘了参与战争的诸多人物,还原和刻画英雄群像,致敬“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的胜利离不开在关键节点做出重要决断的新中国领袖、将领,更离不开舍小家、为大家,在寒冬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刀锋》在带领观众走进英雄故事的同时,亦在真实故事的讲述中深刻诠释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抗美援朝精神。

大场面战争的画面和战事讲述之外,《刀锋》还带观众捕捉到不少历史细节。如针对抗寒衣物等物资不足问题,第二集《跨海过江》用了不少篇幅去呈现跨江前的紧张筹备和志愿军的快速集结。“去除一切负担,以最快的速度前进。”朝着鸭绿江,匆匆跑步而过的队伍里,有人抓起一件棉衣,或一双棉鞋就去追赶已经踏上江桥的战友。时间的紧促令诸多志愿军部队在忙乱中无法仔细核对物资的发放,便跟随队伍踏上了颤动的浮桥。

为打赢这场战役,志愿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武器装备差加上严寒造成的冻死冻伤,使志愿军产生了重大伤亡。部分在战争中幸存的战士因为冻伤不得不被截肢。但在时任第20军第60师第179团1营1连战士侯方仁等志愿军老战士们心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中国军人的天职,流血牺牲是值得的。

诸多细节的披露和呈现也生动描摹和还原出战场中值得铭记的一幕幕场景和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战场上这一“刀锋”如何锻造,直击战场、迅速歼敌。在炮火连天的画面和老兵们深切、动情地讲述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超强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片中拍摄的亲历者大多已过耄耋之年,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很多记忆早已模糊,但有些印象深刻的事儿,他们一生都难以忘怀。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价值,每一滴鲜血都没有白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带领观众感悟抗美援朝精神的同时,《刀锋》亦是对“最可爱的人”的一次庄重致敬,用影像刻录、守护并传播着战争留下的珍贵记忆。在黑白影像和亲历者的讲述中切换,《刀锋》完成了一次次与历史的深情“对话”,其中既凝聚着生与死的情感感悟,也为当下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留下深刻的思考。

综合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广电时评等

编辑:童薇菁

“光影里的抗战”——红色经典影片告诉我们的故事

编者按:用影像追忆历史,用胶片铭刻丰碑。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人民网文娱部联合推出“光影里的抗战”系列专题报道,重温经典抗战电影,用影像展现电影中抗日战争的不同侧面,牢记中国人民的伟大功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要战场。当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让我们向那些在光荣岁月里,冒着炮火前行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白山黑水 抗联故事

“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是回荡在那块黑土地上悲郁沉重的一首哀歌。

1931年到1945年的白山黑水间,涌现出赵一曼、杨靖宇这样的英雄,回响着“八女投江”的绝唱,抗联英雄们的壮烈事迹激荡着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爱国情怀。

电影《中华女儿》(1949年)

“九·一八”事变后,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组建,抗联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他们像一棵青松,只要有一点阳光和雨露,就屹然不倒。

与新中国同年诞生的电影《中华女儿》,是新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1950年,该片荣获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首部获国际电影大奖的作品。《中华女儿》为新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同时使世界了解了东北抗联在抗战中的艰苦卓绝。

电影《八女投江》(1987年)

“姐妹们,我们宁死也不当俘虏。”影片讲述了冷云等八名抗联女英雄在被包围、敌我实力极端悬殊的局面下,毅然决然地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宁死不屈、投江自尽的故事。

《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她们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3岁。她们本应是母亲、妻子和女儿,可当时,她们是随时准备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战士,身躯里承载的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电影《赵一曼》(1950年)

神州儿女多壮志,巾帼也不让须眉。在哈尔滨,这个远东最大的都会,有一位顶天立地的女英雄,她就是赵一曼。1935年11月,赵一曼在掩护部队与日军作战的途中,腿部负伤昏迷后被俘。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日军不择手段,但赵一曼只字未提,最终英勇就义。

电影《步入辉煌》(1994年)

杨靖宇是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东北总司令兼政委,只身一人拖住日军十万大军的英雄。他曾多次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云黑水之间。1939年冬,他带领第一路军与日军坚持作战,不幸遭遇数倍的日军伏击。最终部队只剩杨靖宇一人,与日军奋战五昼夜后,杨靖宇打出了他最后一发子弹。

《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英雄滚烫的热血,一次次捂热了这片冰冷的土地。英勇的东北抗联战士在“食不果腹、衣不挡寒”的极端恶劣生存环境中,“我以我血荐轩辕”并最终血沃中华。他们的忠魂将如长白山的积雪一样,纯白如初;像松花江的涛声一样,经久不息。

血肉长城 抗战到底

1937年到1940年间,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淞沪会战……中国军民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一次又一次英勇抗击日军,筑起了新的长城。

电影《七·七事变》(1995年)

1937年7月7日夜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无数中华儿女,用双肩担负起民族的兴亡,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出那个时代最为壮丽的春秋大义。电影讲述了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佟麟阁、赵登禹等爱国将士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电影《太行山上》(2005年)

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在平型关取得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片中朱德同志在平型关大捷以后,面对浴血奋战的将士做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你们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不可战胜的!”

电影《捍卫者》(2017年)

从1937年8月13日,围绕着当时的远东第一大都会上海,中日双方在这长江的入海口展开了历时三个月的血战、苦战和奋战,这是亚洲战场上极为罕见的陆海空立体交叉的生死决战。电影《捍卫者》根据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姚子青将军率600将士誓死守卫宝山城的真实事迹改编。

电影《血战台儿庄》(1986年)

1938年2月,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与日军激战,史称徐州会战。3月,滕县失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决定死守台儿庄要塞。在与日军历时一月有余的拉锯战中,无数中华男儿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城墙,最终将日军拒于台儿庄外。

《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电影《百团大战》(2015年)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这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这场战役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有效地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电影中毛泽东同志说,“百团大战的胜利,激励着中华儿女,高举抗日救亡的伟大旗帜,英勇奋战,前赴后继。天降大任,舍我其谁!”

从1937年到1940年,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无数中华儿女担负起民族的兴亡,他们用血肉一次又一次筑起新的长城!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永不消逝的英灵,共同塑造出丹青永照的民族之魂。 (来源:人民网;蒋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