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6 09:59
写作核心提示:
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当中央三台《国家宝藏》的镜头缓缓聚焦于国家公祭鼎,那段沉重的历史也随之被缓缓揭开,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拉扯进了往昔的岁月。
节目伊始,便将我们带回了1937年的南京。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侵华日军的暴行如恶魔般肆虐,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南京城沦为人间炼狱,那是一段不忍直视却又绝不能忘却的黑暗历史。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鼎也应运而生,承载着对死难同胞的沉痛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铭记。
国家公祭鼎以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楚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它通高1.65米,上外口径1.266米,内口径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铜质部分重2014公斤,石质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着2014年12月13日举行的首次国家公祭 。鼎身的纹饰极具深意,上颈部和两耳侧面以南京常见绿色植物枝叶为图案元素,寓意绿色和平与生命重生;颈部的传统雷纹、足上端的犀角纹、足下端的象腿足形,都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奋力前行。正面的160字铭文,以及后侧左右两边的287个记事楷体简体汉字,更是将那段历史清晰地镌刻在这尊庄重的大鼎之上,字字泣血,句句含悲。
节目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分享的国家公祭鼎浇铸经历。第一次浇铸时出现渗漏现象,紧急叫停后,第二次浇铸前,工作人员将三十张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像和三本印有一万多个遇难者同胞的名录一起放了进去。而就在浇铸进行时,天空突然炸雷轰鸣,紧接着下起了几分钟的雷雨,南京冬日里罕见的雷雨带来的潮湿度,竟奇迹般地保证了国家公祭鼎一次性浇铸完美成型,仿佛是遇难同胞的在天之灵在见证这一庄严时刻。这一充满传奇色彩却又无比真实的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肃穆,也让这份记忆变得更加刻骨铭心。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国家公祭鼎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平的守护者。它承载着民族的伤痛,时刻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正如节目中所说:“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国家公祭鼎的存在,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具象的认知,也让我们对和平的向往更加坚定。
做为一个中国人,观看完这期节目,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伤痛,更要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平,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艺术界,有个 “宝藏” 级的存在,它就是张珩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手稿。这部手稿堪称真正的 “国家宝藏”,总计囊括 6100 页,于 2024 年 10 月 7 日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拍出了 2335 万港币的高价,令人惊叹。
张珩何许人也?他可是近代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在书画领域造诣极深。这部手稿,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收录了两晋隋唐以来的 2200 多件书画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张珩从浩如烟海的传世书画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涵盖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书画精品。
笔记中,对每件作品的尺寸、内容、印鉴、历代收藏及著录等信息,都记录得详细周全。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著录鉴定,更体现了张珩对中国书画的鉴赏心得与研究思想,其价值不可估量。正因如此,这部手稿被誉为现代版的 “石渠宝笈”,是中国绘画史的珍贵财富。
手稿中的文字,全由毛笔小楷写就,历经 60 年,依旧纸墨如新,足见保存之精心。6000 多页的篇幅,承载的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历史脉络,透过它,我们能看到书画艺术在岁月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它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研究者打开了深入探究中国书画的大门;对爱好者而言,则是近距离感受古代书画魅力的绝佳途径。如此重磅的作品,拍出高价实至名归,也期待未来它能为更多人所了解,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 。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