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6 12: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歌剧表演的观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感受真挚:
1. "明确中心观点/感受 (Clear Central Theme/Feeling):" "核心体验:" 你最想表达的对这次歌剧表演的总体感受是什么?是震撼、感动、困惑、享受,还是其他?确定一个核心观点,让全文围绕它展开。 "独特之处:" 这场歌剧给你带来了哪些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音乐、戏剧)的独特体验?
2. "精心选择观察点/切入点 (Choose Specific Focus Points):"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描述所有细节,那样会让文章显得松散、流水账。 "选择性描述:" 选择一两个你认为最精彩、最触动你或最能体现歌剧特点的方面进行深入描写。例如: "声乐表现:" 歌者的音色、技巧(如花腔、咏叹调)、情感投入、语言表达(如果懂外语,可以结合歌词)。 "表演与肢体语言:" 演员的表情、姿态、舞台调度是否生动、富有表现力。 "舞台美术与服装:" 布景的设计、色彩、氛围营造;服装的款式、色彩、是否符合角色和时代背景,是否具有视觉
核心阅读
近年来,“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等深入实施,民族歌剧与舞剧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创新方向日益多元,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平均每年演出超过300场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传承创新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等复排剧目反响热烈,同时每年推出5部以上新创剧目,一些原创作品的精彩段落网络点击量上亿……这家有着深厚创作积淀的国家级艺术院团,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了一批民族歌剧、民族舞剧精品,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坚持民族性,真诚表现中国人的生活现场与情感体验
生动呈现中国人置身和创造的历史和现实,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是民族歌剧与舞剧的立身之本。
从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第一部中国民族喜歌剧《小二黑结婚》到如今的民族歌剧《刘三姐》《盼你归来》、民族舞剧《英雄儿女》《秀水泱泱》,从第一部中国民族舞剧《宝莲灯》到如今的民族舞剧《孔子》《赵氏孤儿》《昭君出塞》《李白》……梳理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品力作,不难发现传承革命文化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清晰的创作脉络。
民族歌剧与舞剧甫一诞生,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发展繁荣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紧密相连。一部部红色经典,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又在创新中获得提升。“当年创作时多希望在一些特定情绪中加入一段三弦,能有20把二胡的声音,能有一段很强烈的琵琶轮指齐奏!”民族歌剧《江姐》作曲、93岁姜春阳的心愿,在2021年复排版《江姐》中实现了。如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所言,重排是向经典、向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致敬,也是以符合当代的创新表达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让红色经典永葆青春。
奋斗的时代、火热的生活,给红色题材戏剧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创作者更加注重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维度上,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交流互动、表情达意的方式,使作品真正发挥艺术媒介的功能。舞剧《英雄儿女》开展的“我想对英雄说”互动活动,“90后”观众留言布满贴纸墙;歌剧《江姐》复排时,将大学生请进排练厅感悟信仰的力量;歌剧《张富清》演出现场年轻观众感动落泪……红色题材,正“圈粉”青年一代。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民族歌剧舞剧的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从推动歌剧舞剧的民族化、本土化,到探索其现代化、当代性的审美风格,无论表现方式怎样迭代、美学逻辑如何变迁,自成一体的文化理念、古今相通的中国精神,历久弥新,根脉不移。以艺术作品形塑历史人物,外在传递的是美轮美奂的艺术感受与时代风尚,内在涵养的是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融诗境与舞境为一体的民族舞剧《李白》中,以李白的人生境遇串联起诗作的背后事;在契合“一带一路”主题的民族舞剧《昭君出塞》《驼道》中,观众体味浓厚的家国情怀。
凝聚中国人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的文艺精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正大气象、气度神韵。以民族舞剧《孔子》为例,该剧自创排以来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400场,以舞剧语汇展现“仁”“礼”思想的丰富内涵。特邀指挥汤沐海回忆该剧2019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场景,至今激动不已:“演出结束时,我身后的观众们由衷地发出了欢呼。那种共鸣共情,让我几度落泪。”
仅有几十年发展史的中国民族歌剧与舞剧在中华文化土壤的滋养中厚积薄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不仅实现了作品数量的增长,也树立了艺术质量的标杆。
提升感染力,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
“优秀的舞台作品要‘曲高’也要‘和众’,作品要引领大众审美,也要让大众喜爱和理解。艺术家绝不能以自己的评判来代替观众口碑。”陶诚认为,民族歌剧舞剧要用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手段去表现生活,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
民族歌剧大繁荣的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向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学习。当年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历时近1年,从川剧、越剧、沪剧和说唱音乐、四川扬琴及清音等汲取养分,仅《红梅赞》一曲就8易其稿。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首任扮演者乔佩娟认为:“要强化演员的自我修养,学习中国戏曲、民歌,创作队伍都要学,这样才能出好作品。”正如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编剧黄奇石所言,创作者不仅要学习中国民族歌剧、戏曲与西洋歌剧等创作经验,更要下大力气创新表达,创作出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坚定不移的精品意识、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以观众为本的创作导向,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实践的有益经验。其创作创新表明,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于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注重打磨华彩段落,有意识地创造作品“记忆点”。《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江姐》中的《红梅赞》,《孔子》中的《采薇》《书简》舞蹈段落……优秀作品大多有被广为传诵的经典片段。这需要创作者精益求精,使舞与乐相辅相成。比如,交响乐现场伴奏使舞剧《孔子》在音乐艺术上趋于成熟。根据不同舞段的特色,加入了琵琶、竹笛、二胡及不同音色的打击乐等,为再现春秋时期“金声玉振”的音乐,作曲家采用钟磬、琴瑟、笛箫等乐器呈现,将古老乐音融于现代和声,旋律被记住了,形象被记住了,舞段就留下了。
注重提炼诗化意象,用充满个性的艺术形象提升感染力。复排歌剧《江姐》结尾,江姐大义凛然走上刑场,在宏大激昂的《红梅赞》合唱中,大面积的梅花从高大石墙中“生长”出来,形成诗意化的“梅花墙”。舞剧《李白》用月亮这个意象呈现诗人的心理,通过望月、问月、对月、追月展现李白的精神世界,以月亮完成对李白人生轨迹的赋形、写意和传神。舞剧《秀水泱泱》从王会悟的女性视角切入中共一大召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心理叙事、空间叙事等创作手法,让观众从舞剧中看到时代的气象、舞剧的意象、人物的心象。
注重舞台语汇创新,用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引导创作。复排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环形LED屏幕的全新舞台上,蓝天白云,巍巍远山,真实流动的潺潺溪水,青色仿真石拱桥,一座山西好风光的太行村落呈现在眼前,将小芹的咏叹调“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舞剧《赵氏孤儿》字体构成的空间舞美叙事,到舞剧《李白》诗中山水的意象化再到舞剧《昭君出塞》旅程的符号化……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当代视听构建,在综合形态上进行当代审美的转化,进一步打开创作视野与跨界维度。
从开拓到创新,从复排到新创,中国民族歌剧舞剧艺术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艺术工作者薪火相传、接续创造。如今,一大批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心怀敬畏之情、传承之心、创新之志,沿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之路奋力前行。旖旎风光,应在巍然高峰。(王瑨)
来源: 人民日报
歌剧《江姐》
文 | 紫茵
为庆祝建校60周年华诞,中国音乐学院于9月26日、27日在中央歌剧院剧场演出两场“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李心草担任总策划,陈蔚担任导演,金刚担任指挥,刘科栋担任舞美设计;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中国音乐学院合唱团演出,李小祥、顾晓丹任主持人。
两场演出的阵容强大,汇集了活跃于中国民族歌剧舞台的领军人物和中坚骨干。因此“荟萃”已不单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校庆活动,更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
指挥金刚
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主持人李小祥、顾晓丹
音乐理论家、中国歌剧研究学者居其宏在解说词里特意提及,中国音乐学院的创院首任副院长马可,他是我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范式的开创者、奠基人。在“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五部剧目中,《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都由马可担任首席作曲。在此后数十年间,马可提出的借鉴西方歌剧有益经验,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民族歌剧,以板腔体思维和结构创作主要人物核心咏叹调等理论与实践,深刻影响了我国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
“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五部作品的精选章节华彩片段结构而成。演出形式和撷取内容,既不像Gala音乐会的选曲联唱,也不似戏曲折子戏的拼装组合,从总体和局部上通盘考虑、精心设计,以强化“荟萃”的内涵与外延。光影变幻情景交融,服化灯美相辅相成。这些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史上真正具有经典意义的剧目、真正富于代表性的唱段,生动体现了民族歌剧的时代精神和表现特色,无不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深邃的文化意义。
开放式的舞台上,一带形似闪电的斜面坡道三折四叠、平缓错落、层次间离,指挥和乐队集中于舞台偏右后侧,这就为表演区留出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杨白劳家的灶台、水缸,小芹和女伴浣衣的河岸桥畔,韩英母女囚室相会的碌碡石碾,江姐和狱友蜗居的女监牢房,田玉梅和党小组秘密开会的竹林叠翠以及两母女痛别和烈士牺牲的漫坡杜鹃,得以依次呈现。可以说,导演团队想方设法,音乐方阵全力以赴,艺术家为观众提供了两场视听双重享受的歌剧盛宴。
中国民族歌剧开山之作《白毛女》先声夺人。雷佳和高鹏、常通三人组合,表演了该剧第一幕的场景。“北风吹”清甜甘润沁人心脾,纯朴天真的喜儿,用歌声表达了迎春的欢悦、盼爹的热切。“十里风雪一片白……”杨白劳顶风冒雪步履蹒跚,男中音歌唱家摒弃所谓声部特色,自然地唱出人物悲戚的心声。这一组合从2015年文化部组织新版全国巡演开始搭戏,父女二重唱“扎红头绳”几无表演痕迹,这段戏,好看!穆仁智上场,那一刻,欢快的情绪突然蒙上阴影。反派角色虽仅止寥寥数语,却也将漫画式的丑恶表现得入木三分。接下来,高鹏再次出场,已是被东家逼着在卖身文书上摁了手印。漫天飞雪变换雷鸣电闪,在合唱队凄厉的一阵呼喊后,浑身缟素的白毛女亮相,“恨是高山仇是海”被演绎出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是跨度最大的首个篇章。
歌剧《白毛女》
很多年间,只听到“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一首选曲流传。中国音乐学院为纪念马可90周年诞辰,由老院长李西安主持、陈蔚导演,于2009年复排歌剧《小二黑结婚》,使这部沉寂近半个世纪的经典重现舞台。该剧在该院国音堂、国家大剧院相继上演,影响广泛深受好评。此次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重披戏装,再次领衔主演。这段戏集中在村外小河边,吴碧霞用山村少女的心态与状态,将等候心上人的情绪情感真实自然地传递出来。男高音歌唱家黄训国容貌清俊、歌声嘹亮,很好地刻画出青年民兵的舞台形象。两人爱情的对唱重唱,同样体现了应有的功力与造诣。
歌剧《小二黑结婚》
《洪湖赤卫队》中第一代韩英的饰演者王玉珍从湖北到北京,后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如今该院优秀硕士毕业生王庆爽牵手黄华丽,双星闪耀、珠联璧合,在牢房相会一场中倾情演绎慈母烈女的感人真情。“娘的眼泪似水淌”如泣如诉、柔肠百转,“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那洪湖旁,将儿的坟墓向东方!”刚柔并济、掷地有声,经典名段被女高音唱出了醇厚韵味与丰美气象。
歌剧《洪湖赤卫队》
原空政歌剧团女高音歌唱家王莉,这次应邀重返母校再登舞台。她同分饰孙明霞、杨二嫂等狱友的小师妹一起,将《江姐》中深入人心的名曲“绣红旗”唱得深情满怀、意蕴绵延。那轻轻一声“不要用哭声告别”扣人心弦,“五洲人民齐欢笑”将听众带入革命先烈崇高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回首平生无憾事”从容不迫,“重整山河开出幸福阳关道”高亢激昂,尽显这部大套咏叹调声腔韵律的独特魅力。
歌剧《江姐》
歌剧《党的女儿》堪称新时期中国民族歌剧新创经典的代表作。从2021党的百年诞辰到2023年党的生日,国家大剧院新版《党的女儿》三年演出四轮,经过持续不断的打磨已然成为塑造经典角色的新范本。这次两场演出又让这本教科书翻开新的一页。在雷佳饰演的玉梅和王鹤祥饰演的党小组成员七叔公、王璟饰演的桂英三人同唱一首“天边有颗闪亮的星”之后,我们听到了童声演唱的“女儿离不开好妈妈”。何以用语言来形容女高音的歌声?精湛高深的技术、精密圆融的艺术、精妙细腻的刻画、精彩绝伦的演绎,“万里春色满家园”掀起激动人心的高潮。最后的合唱“杜鹃花”,为“荟萃”画上圆满终止。
歌剧《党的女儿》
众所周知,中国音乐学院从建院伊始,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自觉自为贯穿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习,坚持优秀红色音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六十年里,该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艺双馨的新型人才。现任院长李心草走马上任后,遵照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的核心思想,非常重视立德树人。通过“甲子回眸 致敬经典”的艺术实践,交出了一份令人称道的理想答卷。
藉居其宏教授为“荟萃”撰写的解说词结语:一堂大课,一次盛典,一条育人成才之路,一座通向未来的大桥。“荟萃”永不落幕,前方更有辉煌。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欢迎扫码管理员微信
↓ 加入音乐周报乐迷群 ↓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