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6 18:29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如何赏析文章读书笔记的作文,重点介绍了应该注意的事项:
"如何赏析文章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书籍内容进行记录、思考和总结的文字材料。它既是阅读的辅助工具,也是读者与书籍对话的桥梁,更是深化理解、提升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不仅能够清晰地呈现书籍的核心内容,更能体现出读者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因此,赏析文章读书笔记,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注内容的全面性与深度"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读书笔记是否全面地概括了书籍的主要内容。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该能够涵盖书籍的主要观点、关键情节、重要人物以及作者的核心思想。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是否准确提炼了核心观点:" 读书笔记是否抓住了书籍的灵魂,准确概括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是否清晰地记录了关键情节:" 对于故事类书籍,读书笔记是否清晰地记录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发展脉络,重要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关键事件的发生过程? "是否详细地梳理了重要人物:" 对于人物传记或小说类书籍,读书笔记是否详细地介绍了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是否深入地分析了作者意图:" 读书笔记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动机以及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喜欢萧红的作品,是因为她经历过万丈红尘的诱惑和苦难,依旧可以一清如许。
而真正认识她,则是从《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
书中不仅有萧红对童年的追忆,更有对小城百态的揭露与思考。
以前读,只读懂了书中的风土人情;现在重温,才发现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触,向我们讲述着生命的故事。
冷眼旁观,将鲜活的生命推向深渊;反抗者的乐观豁达,让自己的生命开出幸福的花。
书中每个人的命运不尽相同:
有人在黑暗中寻找希望,也有人在世俗中丧失良知。
茅盾曾如此评价这部作品: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当你读懂了《呼兰河传》,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
化解苦难
陪伴比放下更珍贵
一个人要有怎样的生活经历,才能让文字透纸生凉?
萧红在回忆与祖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时,给出了答案。
在她8岁时,生母去世,自幼就缺少母爱。
而父亲身居要职,对萧红也常是疏于管教。后来父亲再娶,她更是不被继母待见。
以至于萧红从小就很叛逆,想要逃离家庭。
但祖父对她的疼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她灰色的童年带来光亮与暖意。
老家的后花园,是祖孙俩去得最多的地方。
祖父可以一天都待在后花园,萧红就成了小跟班。
一老一小各戴着一顶草帽,祖父干什么,萧红就干什么。
当祖父把种子埋到土里后,她就看准播了种的土坑,用小脚在上面溜平。
说是给祖父当帮手,实际上就是捣乱,不仅没把种子用土盖上,还常常把菜籽都踢飞了。
后花园的劳作,承载了两人太多的欢声笑语,父母带给萧红的创伤也在这一刻得到治愈。
除此之外,小孩子对于美食的执着,也成了她与祖父的生活乐趣。
有小猪和鸭子掉进井里后,祖父会把它们用黄泥包起来,放在灶坑里烧。
吃过两次冒油的“井中之物”后,萧红就对那个味道念念不忘。
但是,再也没有鸭子掉到井中。
她常常招呼附近的小孩子,一起帮自己用高粱秆把鸭子往井中赶。
被祖父抓到时,她还天真地说:
“把鸭子赶到井里,捞出来烧着吃。”
每当萧红追着鸭子赶时,祖父就会上前把她抱在怀里,一边给她擦汗,一边哄着她说:
“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
祖父把她捧在手心上,是萧红人生中最浓厚的底色。
正如她在一篇散文中回忆:
“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痛苦留下的一切,都是一笔财富。
最苦的日子有亲人陪伴,便是幸运。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世事起伏无常,经历过人性凉薄的萧红,虽体会过悲苦,但也感受过良善。
最好的日子,不是繁华,而是陪伴。
化解苦难,陪伴比放下更珍贵。
不要高估人性的善
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萧红在书中写道:
“只要寒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悲凉的气氛预示了凄婉的结局,笑呵呵的团圆媳妇,就在这样一个寒冬去世。
初次见到团圆媳妇时,她在旁人眼中算不上什么媳妇,只是一个小姑娘。
院子里的邻居,对这个接来的媳妇并没有不满,但闲言碎语也没停过。
有人说她太过大方,不知羞;有人说她能吃三碗饭,谎报年龄。
对于团圆媳妇的议论还没散去,婆婆就开始对她动手,哭声常常传遍院子。
在那个时代,封建习俗已化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根深蒂固。
在院子里的哭声被“跳大神”的鼓声取代后,团圆媳妇就已经不正常了。
于是,老胡家开始寻求各种偏方,给她“驱鬼”,让她吃猪肉炖黄连;
道士上门“抽贴儿”骗钱,老胡家不惜用多年的积蓄花钱消灾;
再后来,还当众把她按到盛满滚烫热水的大缸里,给她洗澡。
她被烫了三次,甚至都忘记了反抗。
讽刺的是,在她求救于人的时候,没一个人上前解救她;等到她昏倒之后,这些人又充满同情地去救她。
我们似乎与世事总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虽然偶尔身处其中,但往往是冷眼旁观,然后升起懵懂的抽离感。
最终,团圆媳妇被婆婆的愚昧与看客虚伪的“善良”杀死了。
有人帮忙将她下葬回来后,大家脸上没有一丝怜悯,反倒挂着笑说:
“酒菜真不错……”
有的人冷漠地活着,就像没有感情的机器,在没有光的世界里丧失良知;
有的人悲观地活着,就像委身命运的囚徒,在被压迫的日子里消耗生命。
萧红曾这般感叹: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人间走一遭,别让自己活在人性的黑暗下,也别在黑暗中等着别人来救赎。
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才是人间清醒。
把日子过好
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一地鸡毛,也要有条不紊地过下去。
当你在悲苦的日子里大步向前时,生活才会将你善待。
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有二伯性情古怪,常和动物“交涉”,和人在一起,却总是一声不吭。
有一回萧红的父亲打了有二伯, 最后有二伯倒在地上,任由旁人看热闹。
大家不帮他,他也不起来。
许久,才有两只鸭子闻着血腥味在他周围叫唤。
当天晚上,有二伯就想不开了,哭喊着要上吊。
老厨子吓坏了,大喊一声:
“有二爷上吊啦!”
院里人听到后,循声赶去,上吊的人没见着,倒是看到一根绳子垂在半空中。
等大家发现有二伯的时候,他正毫发无损地坐在房墙根,一言不发。
后来,又有邻居报信,说有二伯跳井了。
大家跑到井边一看,发现他并不在井里, 而是淡定地坐在柴堆上抽着烟。
之后再听说有二伯“跳井”“上吊”,大家都充耳不闻,任由他去折腾。
有二伯一生要强,却又欺弱怕强;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却把日子过成了笑话。
有句话说:
“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不过就是看客。”
过好当下的日子,不在于外界怎么看你,而在于活出自己。
在静默的时光,过得像诗一样惬意,把平凡的琐碎,打理得像画一样精致。
最终,你会发现,好好过日子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一个人熬过所有的苦
就懂了
巴尔扎克说:
“人生到处是真苦难,假欢喜。”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
人活着,父母养;人死了,活着的人哭个两三天,日子还得继续。
冯歪嘴子是个磨工,和自己的妻子成婚生子后,从透风的瓦房搬到了暖和一点的草房。
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有了大儿子后,他就觉得日子有了奔头。
每逢到别人家里吃饭时,他总会留下几口好吃的,带回家给大儿子。
孩子大了一些,开始在门前水坑里玩耍,妻子就坐在旁边给孩子绣肚兜,冯歪嘴子则在磨坊盯着驴子拉磨,一家其乐融融。
好日子过了几年,妻子又要生下第二个孩子,冯歪嘴子满心欢喜。
但他还没从喜悦中抽离出来,妻子就不幸难产去世。
冯歪嘴子的妻子一死,就有人觉得他这日子算是过不下去了。
一个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东家西舍都等着看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并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自己,更没有因为别人的眼光而停下脚步。
他化悲痛为力量,喂小儿子吃饭,看着大儿子拉小驴饮水。
有时也会突然红了眼眶,但看着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他那含着泪水的眼睛就会充满笑意。
《岛上书店》中有这么一句话: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痛苦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人生没有捷径,就是慢慢地熬。
生活的意外与变故,就像寒冬的冷风,无形中吹向所有人。
有人变得跟这冷风一样冰冷,也有人像冯歪嘴子一样,在风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温度。
只有熬过那段黑暗的日子,才能真正懂得:
那些锥心的伤口,都需要我们自己舔舐。
写在最后
很喜欢萧红说的一句话:
“做怎样的事,选择怎样的自由,决定着成为怎样的人,赢得怎样的爱与人生。”
所有的苦难与背负尽头,都是水到渠成的安慰与希望。
《呼兰河传》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带着些许悲怆的色彩:有妥协,有不甘,有反抗。
这像极了每一个平凡的我们,在困境中踌躇不前,又在顿悟后整装前行。
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苦过才是生活,熬过才是日子。
点个【赞】,愿你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熬过苦难,和幸福撞个满怀!
作者: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公众号:小媛写意。本文首发公众号:读者读书会。《读者》杂志官方阅读交流平台,在这里,看见世界,读懂生活。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张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历代评点者众多,一些评点流传至今。《世说》虽未有如《三国演义》毛宗岗评、《水浒传》金圣叹评、《红楼梦》脂砚斋评等一般的评点名家,但也不乏特色鲜明的评点者,其众多的评点者汇成了《世说》自成体系且不乏特色的评点系统。
《世说》评点者的评点动机各异,如宋刘应登评点《世说》是病思无聊、打发时间,刘辰翁评点《世说》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情感托寄,明王世懋评点《世说》是由衷喜爱的内心驱动,清李慈铭评点《世说》有扬才露己以期被赏识的政治渴求。但众多评点者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的评点并没有利益的驱使。这与《水浒传》等通俗小说是不同的。《世说》记载的是魏晋士人的生活,其读者主要是后代的士人,这决定了它大可能成为畅销书,故其评点也是非商业化的。
评点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阅读时的个性化体验、分析和判断,具有内在的自愉性和自足性。自愉性是指评点的行为全凭己意,重在让自己畅快满足,想评就评,不想评就不评。自足性是指评点者的评点看似零散、随意,实际上自有章法、系统。深入细致分析《世说》的众多评点,可以发现其中的自愉性和自足性。综合考察《世说》的不同评点者,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评点也具有一些共性,《世说》注释者刘孝标从事的某些工作,刘应登、刘辰翁、王世懋、李慈铭等人仍然在做,这些工作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简省。共同的评点对象固然是想当然的理由,但评点者对某些问题共同的情理认知应该是决定性的因素。《世说》记载人物言事众多,精华与糟粕共存,评点者多能有较为一致的感受和评论,自然和共同的情理认知有关。评点是文本和评点者两个世界的情理碰撞,评点者在文本的世界中进出遨游、点抹置论。一个好的评点者,既不能完全置身于文本的世界中,也不能完全独立于文本世界之外。评点者要有一个恰当的度,需要进入文本世界时则义无反顾,需要抽身而出时则毫不留恋,能入得其中,又能出乎其外。
《世说》评点看似随意,其实指向无非是人物言事的情、理、实。《世说》通过一条条“丛残小语”描绘了自己的情理世界。评点者于其中的情或有所感或无所动,于其中的理或是或非,于其中的事亦时断其属实与否。《世说》的情能否打动评点者从而让评点者给予评点,在我们看来,会情起着决定作用。评点者必然因《世说》某处记载而情动于衷,评点者之情与《世说》之情必要产生遇合或龃龉,如此评点者的情评才会产生。《世说》的理,评点者在阅读时自然会不自觉的衡之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同样会有合与不合的问题。至于《世说》中的事是否属实,此判断能力和评点者的学识有很大关系。
《世说》的评点涉及两个身份问题。一是《世说》的身份,二是评点者的身份。《世说》是史书还是小说,对评点者同样影响巨大。若视之为史书,则自然以其所记言事是否属实为考察评点之本。若视之为小说,则自然可以有虚构夸张等不实之写作,评点自可随而应之。评点者同样存在身份问题,刘孝标是史学家,王世懋是文学家,李贽是思想家,评点者的身份会影响甚至决定其评点时的着眼点。
《世说》的评点用语,有的简短至一两个字,有的翔实达几十字甚至几百字,这既在同一个评点者身上有体现,也在不同的评点者身上有反映。这一方面和评点对象的需要有关,一方面也和评点者的个人习惯有关。评点语的简短固然有精妙之处,但也常有令后来读者不知其所指的尴尬,我们相信评点者是清楚自己所给出的一两字评语具体之所指的,但确实会造成会评点者意的困难。毕竟对后来人来说,阅读评点本,需要会《世说》意,也需要会评点者的意,有时候二者均非易事。评点语翔实固然有繁复之弊,但好处是容易理解评点者之意。
评点工作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潇洒随意,更不是难度系数较低的工作。有的评点者的评点经过反复的修改增删,有的评点者的评点是逐渐累积而成的。不管评点者是冷静客观还是激情滚滚从事评点工作,好的评点可以说都是呕心沥血的结晶之作。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些评点误会了情,弄歪了理,为后来的评点者和阅读者所批评。这在《世说》的评点上并不少见。因此,关于《世说》评点,我们也要辩证对待。
《世说》有一群各具特色、各安己意的评点者,他们丰富了《世说》的世界,也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今天的我们去阅读和理解《世说》的情理世界,可能会生发出我们自己的评点,但古人关于《世说》的评点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因为它们和《世说》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有可供我们汲取的精华。近年来,学术层面上的《世说》研究蔚为大观,传统文化热潮下的《世说》阅读也蔚然成风,我们期待研究者整理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世说》评点本以飨读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5日10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