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6 19: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汉书·律历志》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旨:" "理解《律历志》的性质:" 首先要清楚《律历志》是《汉书》中的“十志”之一,主要记载的是汉代(尤其是西汉)的历法制度(律,指音律,古人认为与天地节律相关;历,指历法,推算年月日时)。它不仅是技术记录,也反映了当时的天文观测水平、宇宙观、数学成就以及国家治理(正朔、颁告天下)的需求。 "确定笔记焦点:" 你想从《律历志》中探讨什么?是汉代历法的具体内容(如太初历、三统历的算法、数据),是其在当时社会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它体现出的宇宙思想,还是与其他朝代历法的比较,或是作者班固的记述方式和价值?明确焦点是写好笔记的前提。
2. "深入阅读与准确理解:" "啃读原文(若可能):" 虽然《律历志》专业性很强,语言古奥,但尝试阅读原文片段,结合注释,有助于理解其精妙之处和班固的表述方式。如果直接阅读有困难,
上回写到“同律度量衡”的事情,就有读者留言让我写一写度量衡。原文如下:
1.1万年前舜帝量釜震撼问世!齐国竟传承八千年有虞氏度量衡制度!
律度量衡,根本在于排在最前面的“律”,而不是在排在后面的“度量衡”。
度量衡,都是根据律来制定的。
所以,本章先来说说“律”。
抱雪斋说过,易学和《周易》最核心最根本的秘密,也就是“律”。
《史记》里面还为这个“律”单开一章《律书》,并在《律书》的一开头就强调了“律”是王者制事立法的根本原则,是万事根本: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史记.律书》”
在《周易》里面也明确提到了“律”,《师》卦的第一句爻辞就是:
“师出以律”。
有些望文生义的人看到这话,就以为这说的是军队出师的时候要遵守纪律,实际上与“师”有关的的“律”从来都是指音律和六律。
在商代的甲骨文里面就已经把“师出以律”刻在了卜辞里面。《诂林》的甲骨文“律”字下就引孙海波及肖楠观点,说到甲骨中出现了两次“师叀(zhuān)律用”,与《周易》的“师出以律”几乎完全相同。如下图所示:
从甲骨文里的“律”字写法来看,这个字从“彳(chì)”从“聿(yù)”,“彳”是表示运行的符号,“聿”则是一只手里抓着一根竹制律管的样子。
甲骨文里的“聿”字如下图所示:
我们如何可以看出“聿”字手里拿的是一根竹制律管呢?因为古文里的“笔(筆)”字也从“聿”,正是手执一支竹管制成的毛笔之形。甲骨文里的“竹”字,也是由两只带着竹叶的竹管组成的,和“聿”字里的竹管造型一模一样。如下图所示:
在最早的造律传说中,律管是黄帝派人到昆仑采来竹子制成的。
《汉书律历志》就说到律的起源传说:
其传曰,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最早的律管是黄帝用昆仑的竹子制成的,数量是十二支,雌雄各六,被称为“十二筒”。
“筒”,就是洞箫,竹字头底下加个“同”,本字就是“同”。
甲骨文里的“同”,正是截取一根竹子的两节制成洞箫,从下方用口吹的造型,与《律历志》里面截竹为管,“断两节间而吹之”的描述完全相同,如下图所示:
从甲骨文的“同”字可以看出,洞箫(筒)的吹奏方式是竖吹而不是斜吹,和现在的吹奏方式一模一样。最早的律管,应该也是洞萧的样子。
所以,综上所述,甲骨文里的“律”字,是手执一支竹制的洞箫(律管)在运行中的样子。
这支律管呈竖直向下的运行状态,是在干嘛呢?
这是在立律。
《周易》开宗明义第一卦的名字“建”,意思就是立律。
《说文》曰:
“建,立朝律也。”
但是究竟什么是“立朝律”?许慎并没有说明。
但从“建”字的造型我们就知道,“建”是一个插旗立竿的动作,详见下文。
海昏侯竹简颠覆认知!《周易》首卦本名'建',字形藏古人插旗测天之谜
所以,“律”字的造型,实际上就是把律管像旗竿一样竖直向下插,使得律管竖直立起来的样子。
这俨然就是律管候气的动作!
《后汉书.律历志》里面对律管候气的原理和方法有详细记录:
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炭,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太史封上。郊则和,否则占。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用律管候气的方法,明确规定在冬至和夏(“二至”)这两个最重要的日子里,不但要在朝廷的前殿用十二根玉律管候气,还要在观测天象的灵台上“用竹律六十”立律候气。
由于冬至和夏至这两个历法上极其重要的日子,天子都要在朝廷前殿召集“八能之士”参加律管候气的活动,所以“立朝律”里的“朝”字强调的是立律于朝廷这个地点。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系列之“《周易》说文解字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历元即历法的起点。在这里,“元”是开始的意思。
古代历法从物候历过渡到星象历以后,星体运行规律就成为制定历法的依据。比如“年”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来确定的,“日”是根据地球自转来确定的。
古人发现天空中绝大多数星体都是长期不移动的,呈规律性移动的星体就日月和木火土金水这七颗星,即七曜或七政。制定历法时这七颗星就是重要的参照物,尤其是太阳和月亮。
也有不参照日月而参照其它星体制定的历法,如古埃及人以天狼星为参照制定历法。
单纯参照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就是太阳历,简称阳历;单纯参照月亮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
要制定历法得先确定历元。《后汉书·律历志》云:“建历之本,必先立元。元正然后定日法,法定然后度周天以定分至。三者有程,则历可成也。”
中国古人以什么时间为历元呢?
宋朝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6年,第585页)中说:自汉以降,虽沿革不同,然其法大抵皆布算积分,上求诸千、万岁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会于子,谓之上元,以为历始。
《太乙数统宗》中也有类似记载: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天心气运正值冬至,日月合壁,五星连珠,皆合于子,是为上元。
以上都是中国古人对上古历元的描述。这个时间起点有这些特点:
第一,这一天是冬至。我国古人生活在北半球,太阳每年运行到地球的南回归线,北半球就是冬至了。古时人们以冬至为一年的起点,冬至一阳生,标志新的一年开始了。
第二,这一天是阴历月的初一。阴历初一是一月的开始,古人称为“朔”。《说文·月部》:“朔,月一日始苏也。从月,屰声。”《释名·释天》:“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朔,月初之名也。”农历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见月光,这种月相就叫朔。这天月亮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连成了一条直线,即日月合壁。这一天可能会有日食出现。
第三,这一天是甲子日。古人用干支纪日,甲子是六十花甲的开始。
第四,这个时辰是子时。子时即夜半。因为是甲子日,如果用干支纪时法表示这个时辰就是甲子时。
注意,古时以冬至为一年开始,于是就有了四甲子这个时间点。后来的历法以立春为一年的起点,就不可能出现四甲子这个时间点了。
第五,太阳系五大行星汇聚在正北方。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古人认为太阳系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的同一方,肉眼都可以看见,就叫五星聚。后来的规定缩小了范围,要求五大行星的黄经相差小于45度时才叫“连珠”。
“子”在古代既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方位,表示方位时指正北方。
笔者用十六个字描述历元,即:四个甲子、夜半冬至,日月合壁、五星聚子。
这个时间点出现在哪一年呢?中国古人经过推算,有人认为是在公元前1936558年,有人认为是在公元前10153918年。这是《太乙金镜式经》和《太乙数统宗》中各自使用的数字。很明显,这两个时间相差太大!到底哪一个正确呢?
现代天文历法学家认为,天体运行规律其实非常复杂。要具备前述所有特点的时间点可能不存在,无法推算出准确的年份。也就是说以上两个数字可能都不对。
古代中国,历法被赋予了“拟天行而序七曜,纪万国而授人时”的政治文化功能。制定历法是一国大事,确定历元是制定历法的基础。然而推算历元却异常艰难。民间禁习天文历法知识,皇家专业人士也不一定精通各种运算。因此,所谓的古代专家推算出来的时间相差数百万年就显得很正常了。民间几乎无人会推算,绝大多数人只能借用官方颁发的数据。
没有准确的历元,这会极大影响古代三式中太乙式的学习、流传,因为太乙式必须依赖历元进行计算。
其它传统术数如六爻、八字、六壬、奇门、斗数、择日等对历元的依赖不明显。但若对历法理解不够深刻,难免排盘错误,以致技法混乱、谬种流传。
由于上古历元不明,后人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到了另一个时间点作为历元,名为太初元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这个时间点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这一年是甲寅年。焉逢摄提格即指甲寅。焉逢是甲的别称,摄提格是寅的别称。天干地支在上古时的别称如下:
天干从甲到癸分别是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地支从子到亥分别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至于这些别称从何而来,古人和现代人都没弄明白。有人认为来自古巴比伦,因为古巴比伦天文发达。有人认为来自南方楚地,是楚国方言的音译。
第二,这一月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毕聚”亦作“毕陬”,指农历得甲的正月。朔日即初一。
第三,这一天是甲子日。甲子是六十花甲的开始。
第四,这个时辰是甲子时。夜半即子时。
这个时间点没有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这两大天象。古人只取甲寅年、甲子月、甲子日、冬至日、甲子时这几个条件。这样的时间点相对于前面的时间点来说似乎推断难度就小多了。
但遗憾的是,古代专家些连这个时间点也没弄明白是哪一年。
《史记》中记载的这个“太初”,和汉武帝时的年号相同。于是有人认为太初元年就是汉武帝时的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但这一年是丁丑年,根本不是确定太初历元的甲寅年!
实际上是汉武帝借用了“太初”作为自己的年号。此年号“太初元年”根本不是太初历法中所指的“太初元年”。
汉武帝所用年号的太初元年是一个奇怪的年份!笔者翻阅《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等书,发现这一年有两个冬至,有约15个月,从公元前105年冬至到公元前103年立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来汉朝时四川人落下闳等改历,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把一年开始的时间从冬至改到了立春。此前一年是从冬至到冬至,改历之后是从立春到立春。
那么《史记》中记载的太初历元是哪个甲寅年呢?古人也没弄明白。
据当代天文历法学者推断,要满足冬至日在甲寅年、甲子月、甲子日这几个条件的年份,最近的一年是公元前4567年。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