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6 21:3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妈妈讲故事”的读后感(更准确地说是读后感或体验分享),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作文更真挚、更生动、更有深度:
1. "明确核心内容与情感基调:" "是“读后感”还是“体验分享”?" “读后感”通常侧重于故事本身给你的启发、思考或情感触动。而“妈妈讲故事”更多是一种亲子体验和情感交流。因此,这里的“读后感”可能更偏向于分享这段经历和感受。 "确定你想表达的主要情感:" 是怀念童年的温暖?感激妈妈的付出?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还是仅仅享受那个宁静美好的时刻?明确核心情感有助于围绕它展开叙述。
2. "选择具体的切入点:" "不要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写妈妈讲过的所有故事。选择一两个印象最深刻、最能代表你感受的故事,或者选择某个特定的时间、某个特定的故事类型(比如睡前故事、经典童话、妈妈自编的故事)来重点描述。 "细节是关键:" 选择那个最能触动你的点,深入挖掘。
3. "生动描绘场景与细节:" "营造氛围:" 描述妈妈讲故事的场景——是在温暖的卧室、安静的客厅,还是在摇晃的摇椅上?灯光是怎样的?是白天还是夜晚
写这篇文章前,我问女儿:“如果妈妈生气了,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女儿毫不犹豫地说:“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
女儿七岁了,她还是会把父母生气的原因,往自己身上揽。
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中,处于前运算阶段(2到7岁)的儿童,是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来理解身边的世界。
孩子觉得,父母生气了,吵架了,都是自己的原因。同时,孩子对妈妈的情绪,还天生敏感。
一次在地铁上,一个宝宝在哭,8、9个月大。一个爸爸一直在哄。妈妈轻轻接过来,微笑着抱着宝宝,宝宝很快不哭了。但转眼,妈妈怒视着爸爸,骂了几句。宝宝愣了一下,伸开手让爸爸抱,转过头看了妈妈一眼,又哭了起来……
那么小的宝宝,也对妈妈的情绪很敏感,他真的不懂,怎么妈妈原来还是笑的,突然又生气了呢?
这次,为大家解读的绘本《妈妈又生气了》,在豆瓣评分8.1,是日本小西贵士写的。绘本主要是告诉孩子,虽然妈妈经常生气,但还是很爱你。
但当我看到评论中有妈妈说“当我看到这本书,我很惭愧”的时候,我决定换个角度解读:
围绕着妈妈生气的话题,我们一起谈谈,孩子怎么理解“妈妈生气”,妈妈经常生气对孩子有什么影响,而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妈妈又生气了》封面
绘本一开头,小男孩小健就问了爸爸这样一个问题:“妈妈说不想当我妈妈了,是真的吗?”爸爸没有直接。小健顿了一顿,接着说:妈妈就是一台生气机。
妈妈总是说:“快点收拾好!”但小健喜欢屋子里堆满东西,被自己喜欢的东西包围着。他把东西扔得满地都是,其实是希望爸爸妈妈和他一起玩游戏。
妈妈还说:“又剩那么多!”但小健也有肚子不饿的时候。他还觉得,想吃的时候吃,才是最幸福的。
妈妈说:“哎!又是最后一个!”小健委屈地说:“已经很努力了,而且,这又不是比赛。”
然后,小健开始了自白:我讨厌的事情很多,刷牙、换衣服、用沐浴露洗澡、掏耳朵、吃药、打针、一个人睡觉、半夜上厕所、剪耳朵旁边的头发、吃蔬菜……
是因为我讨厌的东西太多了,妈妈才变成生气机的吗?
看着小健的这些回忆,我感觉太真实了。特别是当你有一个上幼儿园,或者上小学的孩子,你会更啰嗦,更焦虑。从一早出门开始,我们就开始喊着“快点,快点”,一直到睡觉之前,我们可能还在喊“快点,快点。”
“效率”经常是大人和孩子的矛盾点。大人总能很高效地做事,也不自觉地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孩子,“明明可以立刻做,为什么要拖拉”?
但大人忘了,自己也是经过10年、20年甚至30年的磨砺才做到的。高效已经融入了大人的血液,因此总是对孩子小小的努力,视而不见。
另外,当大人理所当然地、无时无刻、见缝插针地生气,就算是淘气的小健,却知道反省自己。哪个小孩子,不想做妈妈的贴心好宝宝啊。但小健也很无助,作为一个孩子,实在是大脑发育还没成熟,没办法控制好自己啊。
那大脑已经发育成熟,有自控能力的大人,会试着思考“为什么自己经常生气”吗?试想一下,如果当妻子的,从早上到晚上都一直催着老公,估计他早就爆发了。
很多妈妈又说了,是孩子态度不对,只要他诚恳道歉,我都会原谅他的,但他就是爱说谎!
这时,小健又开始自白了:
我又撒谎了。如果我承认是我做的,妈妈一定会生气吧?我不想让妈妈生气,我喜欢妈妈笑。
为什么孩子爱说谎呢?因为孩子知道,说真话没有什么好结果。如果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孩子当然愿意说真话,自己开心,妈妈也开心。但问题是,他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动用了本能,先保护好自己。
《自驱型成长》里有这么一段话:
如果孩子没有与父母达成双赢的经历,因为认为自己没有发言权,就会倾向于滑头、撒谎、作弊,或者彻底放弃抵抗。
什么意思?孩子说谎,就是大人逼的呀。
小健还说:我惹妈妈生气以后,喉咙就像被卡住了一样,什么都说不出来,就算很想说对不起,我也说不出来。
不知道做妈妈的,是否说过类似的话:
但奇怪的是,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朋友,我们却会说:“想哭就哭吧,哭出来舒服一点。”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们总以为,孩子就是孩子,什么都不懂,但是其实不懂的是大人。情绪没有对错,事情才有对错。
脑科专家也会告诉你,右脑负责情感,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当孩子崩溃,她就已经被右脑劫持,要听你的一串大道理,是完全不可能的,更别说调动左脑组织语言说话了。只有你的右脑先和孩子的右脑连接,孩子的左脑才能被再次激活,才能有能力听你“说教”。
其实,当我们即将生气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听听孩子怎么说。在《什么是最好的父母》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孩子不喜欢上学,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喜欢上学?”
“因为上学会交到很多朋友。”
“交到很多朋友,不好吗?”
当然,如果你这样问的话,孩子估计就噎住了,什么都问不出来。但这个人是这样问的:
“哦,原来是因为会交到很多朋友啊,然后?”
孩子知道自己说的话,引起了对方的兴趣,他也鼓起勇气说下去:“如果新朋友来我家的话,爸爸生了奇怪的病这件事,就会被知道了。”
你以为孩子在捣蛋,其实他也为大人想了很多。有句话是,“孩子比你想象的,更加爱你”,多这样想,我们就会耐心很多。
一个朋友曾经分享过他的故事。他还小的时候,周末和爸爸玩得很开心,买了两个大大的风筝,他迫不及待地回家,想和妈妈一起分享。
妈妈转过头的一瞬间,他看到阴郁的黑雾笼罩着妈妈的脸,眉头紧锁着,这一刻,他突然什么都说不出来,也不敢说了。
他说,妈妈总是动不动就生气,妈妈生气的样子印在他的脑海里,30多年了,还是这么清晰。
又有一个男孩,他爸爸经常出差,回家也只是睡一会儿,妈妈经常埋怨他。小男孩为了能让妈妈开心,一直小心翼翼地陪着妈妈。
但还是不行,只要他的衣柜翻乱了,他出门的时候晚了一分钟,吃饭的时候不先吃青菜,他想多玩一会儿动画,妈妈就开始咆哮。
他觉得,自己好像应该做些什么,但是做什么都错。慢慢的,放学的时候他总想在外面多溜达一会儿,在做梦的时候,他总梦到自己迷路了,不用回家了。
后来,他就真的消失了。他留下了一封信,他说,妈妈,我希望你能笑一笑。
怀孕的幸福,还记得吗?
学会放过自己,是每位妈妈的必修课。
1、老公必须是好战友。
绘本中小健,担心妈妈不爱自己,是谁解开了他的心结呢?是他爸爸。爸爸和儿子的关系很好,他们一起洗澡的时候,儿子能坦然地说出自己的心事。
爸爸还偷偷告诉了小健,当他住院的时候,妈妈一整晚没睡觉,为他祈祷。小健开怀了:“原来妈妈是这么爱我。”
曾经看到过一个消息,一个小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把妈妈气走了,他还打了110,让警察叔叔帮忙找妈妈。
评论区很多人说孩子不争气,把妈妈气跑了。其实辅导作业不容易让妈妈崩溃,是上班、经济、家务的压力,早已让妈妈喘不过气,然后辅导作业的过程中,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情绪终于有机会爆发了。
与其说,妈妈在责怪孩子,还不如说,妈妈通过孩子发泄情绪来安抚自己。
有位网友非常清醒,他是这样说的:安抚妈妈情绪的责任人,应该是爸爸,不能让孩子当妈妈的妈妈呀。
2、对孩子,不要期望过高。
妈妈总有一套标准来评价孩子。但这套标准其实非常模糊,非常主观,所以孩子很难达到要求。
曾经有个孩子问,“我玩游戏不学习,让妈妈生气了,怎么哄她?”有人说,“放下你手上的手机,认真学习就好了。”
那个孩子:“我试过,不行。妈妈说,我是为了看手机才学习的。”
孩子,你太天真了。当你放下了手机,你还得努力看书,努力看了,还得看上半天,看了半天了,还得坚持一周,坚持一周了,还得成绩好……妈妈的标准,永远在变。
罗素说: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当我们理解到孩子的难,对孩子就会宽容许多。孩子未来的社会,我们抓不准;但我们相信,现在的孩子比当初的我们更优秀,未来的孩子,也比现在的我们更优秀。所以,面对孩子,我们还是谦虚点吧。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更快了,家庭、学校环境分化更大了,竞争更强了……孩子的压力本来就大,就像背着座大山,匍匐前行。
而父母,应该是唐僧,把孩子从五指山下救出来,而不是化身成另一座五指山呀。
绘本故事的结尾非常精彩,妈妈看到了洗衣机旁堆得高高的衣服,妈妈没有生气,没有抱怨,她想了想,拽出一条脏布当做披风,跳到孩子面前,笑容满面的说“小健,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我突然有点动容。
没错,面对“不争气”的孩子,与其一直生气,总想着“我必须做点什么”,徒增压力,还不如想“我还是多陪一下孩子吧!”
陪伴比说教有用得多。
PS:大家觉得我下次再换个角度,写“孩子如何面对妈妈的怒气”,怎么样?
一家人,就应该开开心心的
我是爱读书的二胎宝妈@栩栩与夕夕日常亲子阅读经验,绘本深度解读。有个一年级的大宝,2岁的二宝,所以很多实践,也是围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欢迎关注哦。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就是这么一位讲政德的光辉典范。他的一生可谓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其崇高的人格风范最后浓缩为一个“德”字。
朱德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信念坚定、一心为民、廉洁自律。他身上这些珍贵的品质,其实都与他的母亲钟氏息息相关。在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回忆我的母亲》中,他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文字回忆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深刻体现了母亲钟氏对儿女的教育和家风的塑造。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世人亲切地称他为“朱老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大会上对朱德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给予总结:追求真理、不忘初心;无限忠诚、光明磊落;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情系人民、艰苦朴素;一生学习、一生向前。朱德同志在毕生奋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与精神风范,追根溯源,来自其母亲——钟氏的影响。
朱德的母亲,钟氏,出生于1858年,父辈定居四川省仪陇县,全家靠卖艺为生。钟氏是一位平凡而又普通的中国女性,普通到一生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然而,这样一位无名的妇女去世之后,延安各界举行公祭仪式为其追悼。1944年2月中旬,钟氏去世,由于战争环境阻隔,消息传到延安已是3月份。经毛泽东同志批准,全党为钟老太在杨家岭的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联中写道,“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负责妇女工作的蔡畅号召全解放区妇女学习钟老夫人艰苦朴素、勤劳持家的优良品德。朱德更是以《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书写了母亲钟氏善良、温顺、勤俭的一生,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将母亲的优良品性对自己的毕生影响呈现于众。
母亲启发了朱德敢于反抗压迫、追求真理的思想与斗志
反抗压迫、追求真理首先要清醒地认识旧式社会的束缚与无能,在鞭笞旧生活中探寻新生活。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出现连年荒灾。一时间,众多农民陷于饥饿、破产、流离失所的境地。朱德家作为四川贫苦农民阶层的一员,自然难逃此次噩运的裹挟。据朱德回忆,灾荒之年,在地主加租威胁之下,朱家被迫连夜搬家,从此分散而居。这一次悲惨遭遇,使钟老太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加强烈。朱德说:“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不久之后,朱德便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在科学民主思潮的影响下参军报国,但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未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真正的出路在哪里?为了寻求真理,1922年,朱德毅然奔赴德国,在周恩来与张申府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朱德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脱胎换骨的开始,从此“抛弃旧我,开始了最有意义的新生”。
在德国,朱德大量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通过参加革命实践,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一个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由一个旧式军队将领转变为新型革命军队帅才。朱德投身革命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建树卓著,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敢于同错误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作斗争。不得不说,这种不畏艰难、反抗强暴的意识深刻地携有其母亲的烙印。1975年,朱德亲笔写下“革命到底”一语,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追求真理、不忘初心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和勇气。
母亲赋予了朱德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操
朱德的母亲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也正是这千百万劳动人民书写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去世之后,朱德超然于小家的得失,将对母亲的缅怀寄情于国家、民族与人民之中。朱德回忆道:“我用什么办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朱德用自己光辉而忠烈的革命生涯践行着对母亲的誓言。从入党那一刻起,朱德便宣誓对党忠贞不渝:“从那以后,党就是生命,一切依附于党。”作为中国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坚持军队必须无条件地在党的领导之下。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忠于人民、忠于党,是朱德一生的写照。长征途中,张国焘曾经软禁朱德,要求其公开反对毛泽东。朱德大义凛然地反击道:“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北上抗日是中央的决定,中央的路线是正确的,我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反对!”由于总司令的伟大精神,克服张国焘路线的错误,站到了党的旗帜下来,保全了全党、全军的力量。在革命形势顺利发展时期,做一个时势英雄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当革命遭受挫折和严重失败的关头,能否在重大分歧和是非对错面前,领导全党挽救革命?这对于革命者来说是一个艰巨的考验。朱德始终坚持党的立场和正确路线,经受住了考验。毛主席回忆起这段历史,赞誉朱德“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母亲培养了朱德情系人民、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朱德是农民的儿子,身上始终带着工农劳动人民的天性。朱德自幼目睹母亲同情、周济贫苦群众,这种朴素的阶级意识给幼年的他带来巨大的震撼。朱德说:“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印象。”
作为出身于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的儿子,自幼受到母亲那种勤劳俭朴和宽厚仁慈态度的熏陶,朱德在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之后,依然情系民众、生活俭朴,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井冈山时期,作为红四军军长,朱德与战士一样穿粗布军衣服,吃粗茶淡饭,经常同战士一起下山挑粮。“朱德的扁担”的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新中国建立之后,朱德的吃穿住行依旧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俭朴作风。据朱德女儿朱敏回忆,新中国成立二十年后,父亲依旧粗茶淡饭,衣着简单,床单、被褥打了不少补丁。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朱德对自己的子孙后代,也经常进行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的思想教育。朱敏说,她1953年从苏联回国,父亲让她住在学校宿舍,并且一再嘱咐:“要住到学校宿舍,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
从中可以看出,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朱德始终保持着情系人民、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生活,这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所历练出来的必备素养,更是在与母亲钟氏生活中耳濡目染习得的生活习惯。如毛泽东评价的那样,朱德是“人民的光荣”。这充分表达了朱德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永远属于人民的优良品性。
母亲教给了朱德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纵观朱德的一生,他不畏艰难险阻,以革命之乐为乐,在革命危急关头,坚如磐石,这种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源自其母亲钟氏的影响。朱德回忆:“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在革命生活中,朱德具有很高的政治远见、与实际结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陈毅曾经这样评价朱德,“总司令知道革命斗争中的种种困难,但丝毫不害怕这些困难,认为什么困难都有办法克服。特别是愈困难的时候,就愈可以看出总司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缘于自幼饱尝艰苦生活的经历,朱德养成了“意志坚如钢”的品性,他能够以乐观而又积极向上的心态淡视所有的困难、应对所有的困难。当然,这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并非是盲目的,而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科学结论以及中共党员能够为了革命事业勇于舍弃自我的伟大精神所致。
(作者:尚娜娜 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贵州民革党员 万杨:
梁启超先生在《论幼学》中写道:“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意思是指,人生百年,建树立足于幼年所受的教育。读完朱德总司令回忆母亲的这篇文章,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
朱德的母亲一生勤劳俭朴,善良和蔼,极为同情贫苦者。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遭遇困境,她都没有灰心,反而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这也在幼年朱德的心中埋下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种子。
读书后,接触进步思想的朱德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却遭到守旧乡绅的反对,无奈离家参加新军和同盟会。而他的母亲不但不反对,还给了他很多鼓励。
读罢此文,让人对朱德总司令的母亲肃然起敬。“天下之本在家”。多么可贵啊,这样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农村妇女,用最质朴的品德和极为超前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
从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听闻朱德的部队已到松源,松源百姓都想目睹朱德的风采。没想到骑着大黑马的竟是一位20来岁的年轻士兵。原来,朱德的通讯员病倒了,朱德坚持让通讯员骑马,而他则穿着草鞋,走在前面,挑担牵马。如今重温朱德回忆母亲的文章,更添感慨。这个毛泽东口中“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人,还有许许多多可贵的品质。而这些,应都与他母亲身体力行的教育分不开。
民进巴南区委会主委 姜莹星:
朱德母亲钟太夫人去世之日,正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已显露于东方之时,也是抗战最为关键而艰难的时期。朱德同志无法脱身前往服丧,他饱含深情,用真挚动人、朴素无华的语言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回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歌颂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拳拳的赤子之心和报国情怀令人感动,读完该文思绪万千。朱总司令深爱母亲,深深感激母亲。当得知钟太夫人离世的消息后,一向沉稳的朱老总当场痛哭,他把前一年家乡的来信给夫人康克清看,好半天没说一句话。信里有钟老太病危希望朱德回家见一面的最后愿望。但是,国难当头,朱德身负重任,征战南北,最终未能如愿。朱总司令得知噩耗后,心中一定五味杂陈、悲悔交加,这时的他不再是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的总司令,而是一位痛失母亲、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愧疚的儿子。
钟太夫人是个好母亲,她以勤劳善良和深明大义教养了朱总司令,使之成为民族英雄。总司令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二十多年从未回过家,钟太夫人积极支持,不断鼓励。朱德任总司令后,她仍然在家劳作,不炫耀,不张扬,不依靠总司令、共产党、八路军为她养老。因为她知道抗战是艰苦的,共产党人是大公无私的。这样的精神境界是少有的,是值得我们民族骄傲的,她的操守直至今日仍值得大家学习敬仰。
九三学社秦皇岛市委会机关干部 封振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忆我的母亲》是抗日战争期间,在陕北垦荒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中,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历史壮举后,朱总司令在延安王家坪为逝世的母亲钟太夫人而写。
“为母则刚”。朱总司令的母亲,承担起一家重负,披星戴月,日夜操劳,任劳任怨且不辞劳苦。她在旧社会苦难的岁月中艰难度日,但却以勤劳、善良的性格影响了朱德一生。她不畏生活艰难,与命运不屈地抗争,彰显出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与朴素。
劳动是光荣的,得以永恒讴赞!这是中国农民勤劳、朴素的本然,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涵和秉承所在。劳动磨炼人的意志力,也培养出吃苦耐劳的性格。“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这些真情的话语,不仅是他们母子二人深情的表露,更是朱总司令精神深处追本溯源的根本,砥砺前行的动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