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法律读书笔记感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7 00:29

怎么写《法律读书笔记感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法律读书笔记的感悟作文,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才能使其既有深度又不失清晰:
"一、 核心要素:内容与主题"
1. "明确核心内容:" 回顾你的读书笔记,提炼出最触动你、引发你思考的核心法律概念、原则、案例或理论。是某个具体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是对某个判例背后法理的探究?还是对某位法学大家观点的认同或质疑?确定一个清晰、集中的主题。 2. "展现笔记精华:" 在作文中,要有选择地、精炼地引用或提及你的读书笔记中的关键内容。这可以是具体的法律术语、笔记中的精彩摘录、你画的思维导图要点,或者记录下的疑问。这既是文章的论据,也体现了你认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 3. "深化个人感悟:" 这是作文的灵魂。不仅仅是复述笔记内容,更要阐述这些内容给你带来了哪些新的认识、启发或冲击。思考: 这个法律知识/观点如何改变了你之前的认知? 它与你现实生活、社会现象有何联系或启示? 它引发了你对法治、公平、正义等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评价或补充? 这些思考对你未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有何影响?
"二、 结构与逻辑:条理清晰"
1. "

好书推荐|读《法治的细节》有感

好书推荐

《法治的细节》

分享人:

东胜区人民法院铜川法庭法官助理 王泳博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目是《法治的细节》,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

翻开《法治的细节》这本书,就好像与一位在法学领域深耕多年的长者对话。在书里,没有难懂的语言,没有死板的说教,有的只是朴素的正义和温暖的烟火气。


在本书中,罗翔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以下对道德、法理、生活深入思考的深刻观点:

(一)法律与道德

在对“法律与道德”这一人类终极课题,进行深入思考后,罗翔老师提出“法律是对道德的最低要求,道德是通过对人的内心约束来维持秩序,但它的力量是有限的。对于那些最严重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来惩罚。”这一观点,已近人性的根本,可谓“几于道”!

而在法官面对具体案件裁判时,罗翔老师又提出“定罪量刑中,法律判断要优于道德判断。凭借个体对正义的有限理解去匡扶正义是错误的,法律提供一个平衡点,以程序正义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所有的正义都应该按照正当程序去追求,否则人们追求正义的初心很有可能结出非正义的恶果。”显然,在法律和道德冲突时,法官需要懂得智慧地平衡。毕竟“法律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法律只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手段”,“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

(二)正义与法治

法治的要义之一是正义。苏格拉底提醒我们注意另一个悖论::一个人既不能试图去发现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能去发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是人类的“出厂设置”,无需被灌输只需被激活,而对正义的追求离不开程序的约束,否则对结果的正义追求,往往会埋下更不正义的种子。

“世纪审判”辛普森案之所以响彻法学界,便是因为严格的证据排除规则防止了国家公权力的滥用。在83%的美国人认为辛普森有罪的前提下,面对法官对辛普森的无罪判决,最终90%以上的人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这场看似不正义的审判,但却因为程序正义,使人们心甘情愿的接受了不完美的实体主义。

说到此,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审判实务中我们时常遇到的某些执拗的信访人,有时我们竭尽全力地释法明理却换不来他们对不完美的实体主义判决结果的理解,有的甚至煽动舆论、恶语中伤。从宏观上来讲,只有我们全民的法治意识及法治观念不断提升,当事人有一定法律素养,诉讼中注重证据和程序,更易明白不完美的实体正义,这样,社会对于法院判决会更加尊重信服。

(三)生命与法治

刑法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紧急避险,即法律规定在紧急状况下,为了保全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损害一个较小的权益来保全一个更大的权益。

伦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面对疯子绑在电车轨道上的5个人和另一条轨道上的1个人,你是否选择拉动电车拉杆牺牲这1个人而挽救另外5个人的生命?如果不考虑伦理,仅仅从价值量化上来看,拉动电车似乎情有可原,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没有人有权利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

虽然在紧急避险中难免要进行利益权衡,但这种权衡必须要受到道德主义的制约,否则法律只会沦为犯罪的工具。试想军人在战场上保卫国家和人民、医护人员在病毒一线挽救他人的生命,正如“米丽雷特号”案中法官最后在判决书中写道:挽救生命通常是一种责任,但牺牲生命也可能是最朴素和最崇高的责任。

(四)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

《法治的细节》共六个篇章,其中一个篇章专门谈读书,罗翔老师总结了读书的四重境界:逃避世界、营造世界、理解世界、超越世界。在阅读中知意、明理、智行。读书,不是为了逃避与理想有所偏差的现实,而是要我们从书籍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去理解这“骨感”的生活,从而改变甚至超越生活。与其说通过《法治的细节》感悟法治的温度,不如说在细节中感受到了信念给予我们的力量。


对于我们而言,在繁重的审判工作之下,阅读不仅是一种解压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某次培训,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外院法官,他从事审判工作20余载,对审判工作充满情怀和热爱,是一位地道的法律人;他文章文采斐然,时常在朋友圈发表个人生活随笔和审判见解,读了他出具的民事判决书,你能感觉这是一份逻辑严谨、文字功底深厚、法理、情理均在线的有含金量的判决书。我曾向他请教,你平时办案压力大的时候如何排解工作中的焦虑?他笑笑说:找一个清净的地方,煮一壶茶,读一本好书,岂不美哉?看完书感觉心境也平和了,压力也缓解了,有时一直纠结的难题突然就迎刃而解了。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多年阅读给予他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凝结为笔下高质量的判决书,这是阅读的力量,也是一个资深法律人的自我锤炼。

法律在不断进步,法治的细节也在不断完善,这种进步与完善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与民众共同实现的。一生仅次日,万里是行程。作为一个法律人,亦是一名司法工作者,我们要发挥“牛虻之效”,做人民群众“切实的牛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


来源:王泳博

书香法院丨本月推荐书目——《法律的悖论》

开栏语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为了贯彻落实省委开展“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推动全市法院打造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工作向纵深发展,今年起,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期冀广大干警在工作之余,学会享受独处时光,汲取知识养分,提升履职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金昌贡献法院力量。

推荐理由

《法律的悖论》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普法新作。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非常合理?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

作者简介

罗翔,湖南耒阳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等。除学术研究与授课外,他亦长期专注于法律普及工作。著有法律普及读物《刑法学讲义》,随笔集《圆圈正义》等。在校任职期间多次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欢迎的十大教师称号,2018年入选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2020年,荣获CCTV年度法治人物。

供稿:金昌中院研究室 董文婧

编辑:金昌中院研究室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