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瓯剧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7 05:11

精心挑选《瓯剧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瓯剧的观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有深度: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在动笔前,先想清楚你观看瓯剧后最深的感受或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是它的唱腔之美?表演之魂?服饰之韵?文化之深?还是某种情感共鸣?确定一个核心观点,让全文围绕这个观点展开。
2. "详述观剧过程与印象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ence):" "开场印象:" 剧院环境、灯光氛围、演员亮相时的第一印象等。 "剧情梗概 (简述):"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观看的剧目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谁是主要人物。"注意:" 不要大段照搬剧情,只需抓住与你的感受相关的核心情节。 "具体细节描写:" "唱腔 (Qiangcang):" 瓯剧独特的唱腔有什么特点?(如高亢、婉转、流畅等)你最喜欢哪一段唱?为什么?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听觉享受或情感冲击? "表演 (Performing Arts):" 演员的表情、身段、眼神、动作有何亮点?是否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角色或表演瞬间? "音乐/伴奏 (Music/Orchest

难以涌动的心潮--观瓯剧《朔门潮》有感

提高版新编历史瓯剧《朔门潮》昨晚(9月21日)在温州大剧院首演。为何是提高版呢?因为一年多前已经首演过,而今交给了青年演员主演。主演分别是吴鑫、叶媛媛、沈家辉、杨蝶珊。凭心而论,青年演员的演和唱都是过关的。但是,看完全剧,我的心里没啥心潮可以起伏。换句话说,这部戏不抓人,不能让我投入和感动。

这部戏是新编的,背景是温州的朔门古港码头。“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宋代朔门古港码头,揭开了温州千年商港、海上航运的神秘面纱,见证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壮阔历程,为中国海丝申遗提供了有力的港口实证。”某平台上是这样介绍戏的背景的:“本剧遥想祖辈开拓海上贸易的筚路蓝缕,追溯温州人“四千精神”的源头,围绕瓯江畔朔门人家的闯海历程展开故事。主人公周启运在父兄皆遭海难之后,以一腔书生意气独承举家债务。未婚妻李素平不离不弃,启运决定弃文从商,从头奋发。他怀藏着母亲交付的先父海图,辟航南洋商路。自此,一场弄潮儿与风浪搏击、与命运搏击的较量,跃然于浩淼深远的海图之上……”。

这个剧确实属于“遥想”的层面,故事没有编好,没有戏曲本身的冲突,没有戏曲该有的细节处理,情节的设定站不住脚,意念先行。

主人公周启运本来是个书生,因为父亲和两个哥哥都死于海难,所以要承担家庭债务。他去朔门码头当搬运工,赚不了几个钱,生活困难。未婚妻李素平给他出主意,让他跟着岳父出海赚钱。而岳父是存心要毁婚约的人,让周启运要么和母亲、侄子断了来往,才肯将女儿嫁给他,其实就是让他入赘,撇清周家的所有债务;要么就是退婚。这么一个嫌贫爱富的人,居然同意一个从来没有航海经验的书生一起出海下南洋赚钱,既不需要周启运与周家断绝关系,也不需退婚,这是为什么?女儿一句话,父亲就想通了?难道他是想借着出海的机会,把周启运抛进海里弄死?

周启运随着船队出海,出海之前有几句台词,说自己看得懂海图,掌得了罗盘,这难道是想看懂就能看懂,想掌盘就能掌盘的吗?出海不是在瓯江里行船,即便是江中行船,技能也需要锻炼,专业术语也要学习吧?就因为父兄都是出海人,所以,周启运就无师自通了?

周启运父兄都遭遇了海难,这样的人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人,即便是岳父同意带上船,同行的出海人也是忌讳的。那么,为什么周启运轻而易举地就混进了下南洋的船队呢?

当遇到风暴的时候,周启运凭借父亲留下来的海图,确定了正确的航海方向。我想问问编剧,这个周启运是神还是仙?第一次出海就能这么轻松地力挽狂澜?

另外,我国正式采用“台风”这个名称是明末清初,而该戏的背景是宋朝末年。当船家说出“台风”的时候,我不由得愣了一下。

两年后,船队回温州了,货物销售一空,赚钱回来了。周启运得知母亲去世,独在房中不吃不喝三天。妻子一番劝慰,母亲隔空一次对话,于是,周启运顿悟了,要继续做个航海人,继续下南洋销售温州的青瓷等货物。这个主题就更加神化了。为了出海,父亲死了,母亲在风暴来临的时候拜海神投江死了,两个哥哥死了,然后,周启运还要干这种有可能死在海上的事情?动力从哪里来?作为一个女人,李素平的“伟大胸襟”从哪里来?按剧中的时间,一次出海要两年。那么,李素平这一生,要经过多少个“两年”?她这一生只属于在不安中等待?

顺便说说其它的感受。男一号的表演太满,每一句唱,无论是自己在唱,还是搭档在唱,他都有做不完的身段。难道是为了弥补剧本的单薄吗?另外,周启运虽然喜欢吃九层糕,当他自锁房中三天不吃喝的时候,老板们、村姑们,总不能全部都送九层糕来给他吃吧?除了九层糕,就没有别的东西可送了?这个戏明显是想要宣传温州的,那么,这个时候完全可以通过龙套来说一下送的美食,比如说鱼丸汤、敲鱼汤、灯盏糕之类的。

看小剧场实验越剧《僧繇》有感:不演才子佳人戏迷还买账吗?

第四届小剧场戏曲节昨晚拉开帷幕,南京越剧团的小剧场实验越剧《僧繇》作为首场演出在长江剧场红匣子剧场亮相。演出结束,不少观众给予了好评,也有几位观众嘴里说着“没有才子佳人戏好看”,提前离场。戏曲创新,并没有那么容易,如何让戏迷看到越剧的更多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图说:小剧场实验越剧《僧繇》 官方图

相比细致描绘张僧繇画龙点睛、功成名就的全过程,编剧俞思含选择了另一个角度,跨到20年后描绘晚年张僧繇求画不得、走火入魔的境地。张僧繇的心魔子虚为其抢来外邦第九重天古佛卷参看,怎料竟是空白。张僧繇怨愤之下将当年点睛之笔掷于地上,名为乌有的人影现身,乌有回忆其画龙点睛时的风采、亡妻之魂魄与之重温年少岁月,帮助张僧繇寻回了赤子之心。

《僧繇》的导演李闯2016年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编剧俞思含还在中国戏曲学院攻读研究生,台上的4位演员也都是85后和90后。年轻的班底给这部戏注入了青春活力,从一开始这部戏的受众就被设定以年轻人为主。去年11月,这部戏在南京林业大学首演,让俞思含没想到的是,在场的八成大学生对这部戏评价很高,感觉打破了他们以往在电视频道里看到的戏曲演出的刻板印象。



图说:《僧繇》的编剧选取了另一个不同的角度 官方图

早在70多年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就排演了《祥林嫂》,摆脱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套路。然而至今越剧的主要受众,仍是以喜好郎情妾意的桥段为主。李闯表示,观众对越剧固有的印象就是讲才子佳人,做这个系列就是想告诉大家,越剧演员的戏路其实可以很宽。《僧繇》是年轻的主创第一部原创越剧作品,小剧场戏曲节的宝贵之处也在于此,它给了青年人才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摸索着成长。李闯说:“我们都是第一次做,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相信接纳实验戏剧的观众将会越来越多的。”(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记者手记:舞台

近百年历史的长江剧场今年重新开台。红匣子剧场演传统戏,黑匣子剧场演先锋戏,独特的设计定位,让小剧场戏曲节终于有了符合自己气质的专属剧场。小戏节也正逐年扩大其影响力,全国各个地方戏种争相前来参演,年轻的戏曲人在这里找到可以“自由呼吸”的一方舞台。



图说:《僧繇》是年轻的主创第一部原创越剧作品 官方图

《僧繇》中张僧繇的扮演者裘赛琳戏校毕业3年,这是她毕业后第一次挑大梁。著名梨园戏演员曾静萍今年带来了新编梨园戏《陈仲子》,借小戏节完成了她从演员到导演的身份转变。小众的瓯剧今年也带来了首部小剧场戏曲《伤抉》。

20年前,上戏举办首届国际小剧场戏剧节,时任上戏院长的荣广润回忆,当时就应该把戏曲也纳入戏剧节中。这4年他一直参与小戏节的剧目选择和评审工作,感受到上海对创新探索的强烈追求,也看到很多年轻人在小戏节上不断成长,而他们正是戏曲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赵玥)

>>>相关链接: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剧目

■ 越剧《僧繇》

江苏南京越剧团

2018年12月5日

■ 京淮合演《新乌盆记》

上海轻音乐团

2018年12月6日

■ 瓯剧《伤抉》

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

2018年12月7日

■ 黄梅戏《玉天仙》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

2018年12月8日

■ 梨园戏《陈仲子》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2018年12月10日

■ 昆剧《长安雪》

上海昆剧团

2018年12月11日

■ 越剧《再生·缘》

上海越剧院

2018年12月12日

■ 京剧《青丝恨2018》

上海京剧院

2018年12月13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