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感人的电影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7 14:56

感人的电影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感人电影(通常我们称之为“观后感”而非“读后感”,因为对象是电影)的作文,要突出其“感人”之处,并达到感人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选择合适的电影和角度 (Choose the Right Movie and Angle):" "电影本身:" 选择一部确实能打动你、让你产生深刻情感共鸣的电影。感人电影通常涉及爱、牺牲、救赎、坚持、人性光辉等主题。 "切入点:" 不要试图涵盖电影的全部内容。选择一个最能触动你、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点作为切入点,比如一个感人的情节、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一句触动人心的台词、导演的某个表现手法等。集中笔墨写深写透,比泛泛而谈更能打动人。
2. "深入挖掘“感人”点 (Deeply Explore the "Touching" Point):" "具体细节:" 不要只说电影“很感人”。要具体描述是什么让你感动?是角色经历的巨大苦难与不屈?是深沉无私的爱?是惊天动地的牺牲?还是平凡生活中的温暖瞬间?运用具体的场景、人物对话、动作、表情等细节来支撑你的观点。 "情感联系:" 解释这个“感人”点为什么能打动你。它是否触动了你内心深处的某根弦?是否让你联想到了自身经历或观察到的人性现象

范忠东:英雄不死,精神永存——观电影《长津湖》有感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战绩深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后来者。几十年来,无论我辈身在何处,为党为国从事何种工作,皆不能忘怀抗美援朝战争的血与火、英勇与顽强、壮烈与牺牲、忠诚与信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随着战事的发展,16国部队组成的“联合国军”推进到鸭绿江边,美国第七舰队早于6月27日封锁了台湾海峡,美军机到我边境地区侦察、扫射,打死打伤我平民百姓,金日成撤退到北方并急切请求中国出兵救援。

在出不出兵的问题上,开国元勋们讨论激烈,各有依据:一是新中国刚建立,家底贫穷,百废待兴;二是二战后的美国乃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三是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没有海空军,没有坦克,火炮极少,与美军作战等于以卵击石;四是担心会引发新的世界大战。

美军不可一世,我军忍无可忍。毛泽东及党中央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10月25日我志愿军与敌军首次在战场上交火。此后共经五次战役,最终,让美军再也打不下去,只能在板门店坐下来签下停战协定。

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不乏以弱胜强的战例,但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弱胜强,而是一个积贫积弱百余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新生国家,对不可一世、放眼全球自觉毫无对手的第一大强国的以弱胜强,是一种国力差距极度悬殊时不可思议的以弱胜强,是一次改写国家命运和世界格局的以弱胜强。

新生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美国?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中国和侵略者的武器代际差并没有很大,为什么却是一败涂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面对包括美、英、法等工业强国在内的“联合国军”,武器代际差极大,为什么却打了胜仗?

这个疑问对于我来说,始终是一个未知的迷,在观看了电影《长津湖》后,让我找到了答案。为什么?因为影片深刻表现了长津湖战役中我志愿军战士那种英勇无畏的血性精神,当老兵雷公徒手将美军飞机投下的燃烧发红的标示弹拔出,装上卡车迎着敌人如雨般的枪弹冲向敌营最后被炸弹击中壮烈牺牲时,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都深受震撼。当阵地上的杨根思打得只剩下一个人,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我们无不为之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而改编。影片穿越历史岁月的硝烟,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抗美援朝东线战场的长津湖战役,第一次在银幕上表现了的宏阔残酷的战争场面,第一次生动塑造了以七连为代表的第九兵团那些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第一次在影片中把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的悲壮场景展现出来,再现了71年前志愿军第九兵团士兵在长津湖死鹰岭附近的雪地里埋伏狙击败退美军的真实战斗,让我们了解了志愿军在长津湖死鹰岭上发生的冰雕连的故事,知道了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全歼美军现代化装备北极熊团的模范战例,认识了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的志愿军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序幕。

第一次战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我志愿军与美军首次在战场上交火。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对“联合国军”发起突袭,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夺回了温井,联合国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志愿军的战斗力和在战场上英勇顽强的表现让美军非常吃惊,令美军没有想到志愿军的战斗力如此厉害。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到清川江,粉碎了麦克阿瑟的“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

美国人不甘心失败,调集重兵开始大举进攻,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为了遏制美军攻势,第九兵团在1950年11月被急调入朝作战。长津湖战役拉开了帷幕。

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的参战部队是第九兵团,由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组成,前身是华北野战军一部,时任司令员是宋时轮,辖20军、26军和27军,人数约在15万人。第九兵团曾经在孟良崮战争中消灭了国民党军整编74师,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又让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

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参战部队为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第三、第七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陆战一师是美国部队中精锐中的精锐,也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精良、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悍的一支部队。它曾参加过瓜达尔卡纳尔岛、贝里琉岛、冲绳岛等诸多著名战役,具有丰富的山地战经验,从未打过一场败仗。志愿军将美军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切割成5段,包围了起来。但是,由于美军有大量飞机、装甲车、坦克、大炮,而志愿军只有步兵,而且火力与美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上的。再加上美军陆战第一师也不是“无名之辈”,战斗力也很强悍,所以战争异常的艰难和残酷。为了防止空袭,志愿军只能在晚上发动攻击,但是始终无法在天亮之前解决战斗,又不得不撤出战场,否则白天将会面临美军战机的疯狂轰炸。就这样,志愿军层层阻击,“联合国军”一路南逃,开始了“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退却”——兴南大撤退。12月24日,美军全部撤入到兴南港,在舰炮和航空兵密集的火力掩护下,从海上撤离到南朝鲜,而跟踪追击的志愿军随即占领了兴南港。

至此,第二次战役以志愿军推进到三八线附近而告结束。美军在朝鲜遭到惨败的消息传到美国后,舆论一片大哗。《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文章将美军的这次失败称作:“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时代》杂志说:“我们吃了败仗——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败仗。”而麦克阿瑟在战后向美国总统报告中惊呼:“美国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

第九兵团当时长期驻扎在江南,很多士兵在入朝前连雪都没见过,穿着一身单衣单裤就赶赴前线。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贺晋年,看到在边境集合的第九兵团官兵身上单薄的棉衣,二话不说把库存的大衣和棉鞋5万件全给了九兵团。尽管如此,很多官兵棉衣还是没有完全配齐,以致造成大量冻伤减员。而对战的美军号称陆军中的最精锐部队,防冻设施一应俱全:手套、风雪大衣、保暖内衣、防水鞋、毛毯、睡袋等。但就是如此齐全的装备下,一位幸存的美国士兵回忆说道:“在那个鬼地方,武装到牙齿都没用,只要出了汗,身上就会结冰。步枪稍不注意就会黏在手上,想要甩开它就必须脱层皮。”此外,美军可以随时呼叫空中支援,拥有坦克、大炮和大量装甲汽车,而志愿军只有少量火箭筒和迫击炮,面对美军强大火力,志愿军只能昼伏夜出,采取近战攻击。

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严寒的地区,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40度,1950年更是50年不遇的严冬。第九兵团的士兵在死鹰岭附近的雪地里埋伏着,他们接到的命令是狙击将要从此败退的美军。零下40多度的环境,志愿军都不敢睡觉,一旦睡着了就再也醒不来了。很多战士的耳朵冻得而毫无知觉,手一碰,耳朵就掉了下来。

长津湖战役打响后,美军被我军穿插包围。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如此寒冷恶劣的环境里,志愿军是如何保持如此强大的攻势?陷入包围的美军10万人开始一路撤退,但在美军撤退的路上,除了厚雪寒冰外,还有志愿军战士的一路狙击。美军陆战一师的第5团和第7团,虽然全员机械化,却3天时间才走了22公里的路程,伤亡1500多人。一路败退的美军来到了一个名为死鹰岭的地方。为什么名为死鹰岭?因为这个地方冷的连鹰都会被冻死。翻越死鹰岭的美军没有遭到攻击,但他们却看到了一生难忘的场景。

在皑皑白雪中间,到处是志愿军战士的遗体,衣着单薄的他们保持着伏击的姿势,可再也不能站起来。埋伏三天三夜的志愿军战士都已冻成了冰雕。有的士兵正趴在阵地上用枪口指着前方,有的士兵正做着扔手榴弹的姿势,所有士兵都保持着战斗姿势。

这个被冻成冰雕的部队,是第九兵团20军59师177团2营6连,全连士兵几乎全被冻死在阵地上,仅有两个幸存者,一个是掉队的士兵,一个是通讯员。死鹰岭阵地上并未打响一枪,志愿军兄弟部队派人查看情况,看到阵地上那一座座冰雕,所有人都不禁潸然泪下。

在长津湖的雪原中,无数“冰雕连”般的志愿军战士在战斗着。翻过死鹰岭的美军继续搜索推进着,很快发现了第二个冰雕连,他们以为这个连的战士也被冻死了。但在冲锋号的呐喊中,无数志愿军官兵从雪中爬着和跳着,向美军冲锋。因为很多战士在长时间埋伏后,他们的腿已经被冻坏。很多战士只能爬着冲锋,只剩下一条腿的就拖着一条腿跳着冲锋。

在冰雕连中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身上,有着一份感人的绝笔书:“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长津湖战役从11月27日到12月24日,历经28天,以美军败退而告终。但美军之所以能突出重围,还在于志愿军严重冻伤减员和补给匮乏。和美军火鸡火腿等丰盛的伙食相比,志愿军只能吃冻的能磕掉牙的烤土豆,而且每天只有一个。美军上校阿尔法·鲍泽战后感言:“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否则我们绝不可能走出长津湖,陆战一师是侥幸生还。”

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和80师242团5连,这3个连队成建制地全员冻死在阵地上。

“冰雕连”指的不仅仅是这三个连队,而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一个个至死仍坚守阵地的志愿军英雄战士们。他们代表着人民解放军的服从和坚韧,就如美国人想不明白为何会输掉朝鲜战争一样。“冰雕连”的精神,他们至今也不明白。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歼敌13916人,美陆战一师冻伤7700人、冻死数百人。第九兵团冻伤减员28954人,冻死1000人,冻伤严重而不治3000人,冻死共4000人。

长津湖之战对于整个朝鲜战争来说,影响非常深远。志愿军第九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将美国人彻底轰出了朝鲜东部元山平原地区,一举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大局。

在长津湖战役中还涌现出志愿军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杨根思当时以志愿军第25军58师第3连连长的身份率领全连169人抵达长津湖的下碣隅里小高岭,负责阻击逃亡的美陆战一师。战役打响后,杨根思带领全连抵挡了敌人8次凶猛的攻势。敌人没有前进半步,但是我军同样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只剩下杨根思和受伤的排长。杨根思把阵地中仅有的一挺重机枪交给排长,命令他活着把重机枪带到营部。排长离开后,杨根思一个人穿梭于残破的阵地中,抱起5公斤重的炸药包,冲入敌阵毫不犹豫地拉掉引线。“轰!”的一声,40多名敌人和杨根思一起,消失在漫天飞扬的尘土之中。

那年,杨根思只有28岁。当其他部队赶到这里后,他们在阵地中苦苦寻找了许久,都没有发现杨根思烈士的遗骨,这也一直是无数人心中的遗憾。

一位参加过这场战争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老兵,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讲述了他亲眼所见杨根思牺牲的故事:当美军的炮火猛烈轰击结束之后,战场寂静了。美国海军陆战一师的大兵们,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印有鹰踩地球军徽的海军陆战队军旗,插在了杨根思排的阵地上,这时,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尸堆中有人在蠕动,一个穿着大衣浑身是血的人,从倒下的战友丛中站了起来。他大衣下好像怀抱着什么东西,顿时,美国大兵的枪口全都瞄准了他,在他冲上来的那一刻,他们会把他那裹着大衣的身躯,打成一团蜂窝。但是,他并没有英勇地扑向敌群……而是……而是踉踉跄跄,扑向那面狰狞飘展的敌人的军旗。他扑向军旗的那一刹,拉响了怀中紧抱着的炸药包,然后,与敌人的军旗,同归于尽……

这就是杨根思在敌人面前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这就是志愿军战士留给对手永远无法磨灭的锥心之痛和耻辱。

杨根思壮烈牺牲后,他的精神影响了整个志愿军。临清江反击战时,一下出现了38名“杨根思式英雄”。上甘岭战役,更是涌现出黄继光在内的68名“杨根思式英雄”。

1952年,第九兵团在换防回国的路上,宋时轮司令员眺望长津湖方向,脱帽深鞠一躬,泪水长流……

长津湖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靠着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挺过了严寒的考验,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了主动权,打赢了这场战役,让美国遭遇了自建国以来陆战史上的最大败绩。

《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记载,长津湖战役中,11月30日晚,第九兵团第27军向新兴里发起进攻,突破联合国军由坦克组成的阵地,与联合国军展开巷战。在近战中,联合国军根本不是志愿军的对手,战士们很快就攻进一个指挥所,但是战士们不知道这是美第7师31团的指挥所,指挥所被攻破表示着该军已被全部歼灭。美军第7师31团因战功卓越,被授予“北极熊团”的称号,不可战胜的北极熊团就此被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7军给全部歼灭,团旗被缴获。

新兴里一战,志愿军第27军全歼美第31团级战斗队,共歼敌3191人,击毙美第31团指挥官麦克里安上校和继任指挥官费斯上校,缴获汽车184辆、坦克11辆、火炮137门、枪2345支(挺),击毁坦克7辆、汽车161辆,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以劣势装备全歼现代化装备美军1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这也是志愿军唯一一次在朝鲜战场上彻底歼灭美军一个团的战役。

《长津湖》这部电影尽管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从中国近几年战争题材的电影发展来看,可以说这部电影上升了一个小高度,因为,该片的编剧不再“乱编了”,导演不再“胡导了”,演员不再是“小鲜肉了”,作品中不再恶搞我们的战斗英雄了,不再出现手撕鬼子的故事情节了,不再利用各种神剧的方式去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革命战争了。

长津湖战役是扭转整个朝鲜战局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次战役的全面胜利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艰苦的环境下,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第九兵团迎难而上,将美军王牌部队“北极熊团”全部歼灭,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和平的信念。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强大的美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较量。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和平、抵抗侵略的正义战争。此次战争的全面胜利向全世界展现了新中国的民族威望和人民军队的军事威望,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增强。

而今岁月静好,生活在和平盛世下的我们不应忘记今天的幸福和安宁从何而来。

【作者简介】范忠东,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理事,作品多在《中国教育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军营文化天地》《党史博览》《政工导刊》《宁夏日报》《双拥》《吴忠文学》等报刊杂志网站发表;现为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四级调研员。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传记影片《柳青》观后感

1905电影网讯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创作出如此感人的电影团队进行学习交流。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心头萦绕着非常复杂的感受,遗憾于柳青一生的坎坷,感佩于他和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了实现这种向往不变的坚持。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是立体的,丰富的,给人以复杂的感受。

我表述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这部电影是以传记影片的形式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大使命。在我看来,传记电影类似于我们学术研究中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既要在客观上保持相对距离与中立,体现记录与研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又要深入到研究对象之中,与他产生情感和共鸣,才能让写出或创作出有温度、有人情味,让老百姓既喜闻乐见又引发深思的优秀作品。《柳青》这部电影和它的研究对象柳青老师给我的感受基本一致。在其中,我看到柳青对人民的爱,对人民文艺的爱,也看到了电影对柳青的爱,对观众的真诚与爱,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传记电影。

我下面再谈谈我的观后感,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感性认识是我在观影之后立刻产生的,而理性认识是我在回味电影时试图在经典理论中寻找依据时产生的。

首先,我说一下我的感性认识。我用三组词来对应审美上的三个层次。

第一组词是欣赏与感动,对应审美第一层次,即欣赏来自于对象物体美,此时观看者和对象之间有着一定距离。这部电影无论是画面、色调、转场、配乐、台词以及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到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尤其是画面色调,一改以往黄土地给人荒凉贫瘠的沧桑,而是用油画的色调将观众带回那个激情澎湃,百废待兴,充满希望的时代。我好几次在电影的画面中捕捉到了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影子。我特别喜欢电影的一幅海报,黄色的背景下,一颗遒劲倔强的大树在风沙中矗立,作家柳青拄着拐杖,挺着他那已不再年轻伟岸的身躯,向远方眺望。我们可以将黄色看作是黄土地的基调,代表着滋养着作家文学根脉的中华文化和革命精神,大树则是在这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陕西文学,柳青既是代表人物,亦是守望者与传承者。所幸,柳青后继有人,在路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希望与力量。

第二组词是震撼与反思,对应审美的第二层次,即对观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触动。这一层次更加深入,从表面上的感官刺激进入到了心灵触动与反思,使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当我看到柳青毅然决然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待遇,扎根乡村时,我十分震撼。即使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样决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令人敬佩。他的文学使命促使他必然做出这个选择。“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这句话是柳青老师的剖白,也是电影的主题。我在观影的时候,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代入到作家当时面临的情境之中,试着去理解他,然后再反思自己,是否具备同样的勇气。当我看到柳青的妻子为了爱情与他一同奔赴乡村时,脸上洋溢的喜悦时,这种反思更加强烈。昨天是“520”,可是现代社会下,我们的爱情仿佛失去了那么一丝纯粹。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叫《高学历过滤不出真感情》,聚焦的是当今婚介市场上的学历鄙视链。根源在于高学历往往意味着你有一份相对牢靠的前程。婚姻与爱情不是不需要面包,但是完全物化成面包,就凸显不出爱情与婚姻的独特性。我们回望柳青与马葳的婚姻生活,他们相濡以沫,他们心手相连,他们共同前进,在他们的婚姻有普通人的争吵与埋怨,但绝没有经济利益这样功利的东西存在。为什么过去很质朴平凡的情感婚姻观在今天显得那么稀缺,那么珍贵,也是我们在震撼感动之余应深刻反思的。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要引人深思。我觉得《柳青》这部电影做到了。

第三组词是升华与塑造。对应审美的第三层次,即个人与时代,个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和宇宙和历史长河相比,人是渺小的,是一粒微尘,但是这粒微尘之所以和其他的微尘不同,因为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能做出有意识的选择。人类知进退,有节制,有所为,有所不为。作家柳青能够在时代的变革与冲击中,不向强势妥协,从不背叛自己的良心,即使身处磨难也从不动摇。在今天电影圈资本当道,流量为王的商业氛围中,田波导演亦能像柳青那样,坚持原则,不为名利所惑,不向资本妥协,令人敬佩。同时,人类这粒微尘勇承担,担大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家柳青要写出农民自己真实的生活与创造,要将人民的创造力以文学的形式永远铭刻在历史中,为农民这个中国最庞大,同时又是最沉默的群体发声立传。电影《柳青》也是同样写出历史上应该被铭记,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掩盖的作家柳青发声立传。柳青与《柳青》电影,在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时,就已经进入到一个极其崇高的领域,他们对人生的悲悯,对渺小的抗争,在时代中的奋斗,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与自强不息的意志。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就因为这样,“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在历史的洪流中,柳青无疑是弱小的,但是他对农民群体深沉的爱与奉献是他思考的尊严。在资本的洪流中,电影《柳青》力量也不强大,但是电影团队对社会价值观与走向的思考,同样体现了高贵的尊严。

第二我想谈谈这部电影创作的理论意义。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赞扬过柳青精神。尤其是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艺术离不开人民时,引用柳青的例子。他说:“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对此,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促使作家柳青做出这样重大的决定,是什么促成他思想的转变。这里有时代的召唤,有现实的需求,有他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应该也有重大理论与事件的影响。我从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找到了理论依据。作为那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柳青深入学习了这篇讲话,并率先深入群众,决心写出群众自己的故事与文学。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和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思想在精髓上是相通的:

第一是立场问题,我们的文艺创作是站在无产阶级与人民这一边的,无论是在当年的延安,还是在柳青写作《创业史》的年代,还是今天的新时代,都同样适用。在电影《柳青》和柳青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政治立场。

第二是态度问题。究竟是赞颂还是批判,无论是毛主席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该赞颂就赞颂,该批判就批判,根本目的是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凝聚人心,使中华儿女们奋发向上,携手向前。在这样的要求下,文艺要生动,不要样板。电影《柳青》和柳青老师创作的《创业史》里面呈现出来的人物,如真实存在的王家斌,小说中的梁生宝,以及和他有矛盾冲突的“能人”郭振山,都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优点有缺点,活生生的人物。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塑造人物上做到了实事求是,并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第三是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既然选择了人民立场,那么我们的文艺就是为人民而创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要从人民中发掘文艺素材与灵感,又要使文艺让老百姓看得懂,才能使文艺入脑入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在这种互动的辩证关系中,文艺要做到爱人民。只有对你的受众有爱,你的立场才可能坚定,你的态度才可能真诚。我在电影中看到了这样的坚定与真诚,以及对人民文艺的热爱。

第四点是学习,毛主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向社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强调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无论形式如何五花八门,艺术手法运用上如何高超,最终落脚点是对人民灵魂的塑造,对民族价值观的巩固,是铸魂育人的重大工程。

对照这四点,我认为作家柳青和电影《柳青》都很好地践行了这四个原则。

在我看来,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理论上,电影《柳青》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很好地利用了红色资源,传承了红色基因的好电影。在商业性如此浓厚的今天,几位老师和主创团队能够静下心来,用六年的时间,在艰苦的环境下,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创造出如此感动人启发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品,非常难得,我很敬佩,要向你们学习。(作者:夏一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