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7 1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400字的《雅舍》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明确核心内容:"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作品,通常指他居住在重庆时期,在陋室中安贫乐道、品味生活的散文集。读后感要围绕这个核心,谈谈你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感受和启发。 2. "抓住关键点:" 400字有限,要选取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1-2个点来写,比如: 梁实秋如何将陋室布置得舒适雅致(“雅舍”之“雅”)。 他面对困境(战争、贫困)时的乐观态度和从容心态。 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品味(如饮食、读书、养猫等)。 他所体现出的生活哲学或人生智慧。 3. "融入个人感受:" 读后感不是简单的内容复述,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思考梁实秋的经历、态度或文字风格,对你产生了哪些触动?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你欣赏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4. "结构清晰:" "开头:" 简要介绍《雅舍》及其作者梁实秋,点明你读后的总体感受或中心思想。 "主体:" 结合书中具体内容(
“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一些”
《人间意趣》收录的是梁实秋“雅舍”系列经典散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文化习俗和人情世故。喝茶散步、吃饭睡觉、读书看戏等人间百味。梁实秋:一个被冰心称为“像一朵花”的人,一个有才,有情趣的人。“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最爱月夜一段,每次读到此,仿佛到了雅舍的月夜下,月挂中天,清朗明静,梨树下,树影斑驳,三五好友,一盏清茶,几许销魂,或是一人举杯望月,月影徘徊……“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在世,夫复何求。读《人间意趣》,品人间情怀。“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一直以为吃只是为了满足人身体的需要,说破天也只有吃得好与不好的区别,直到最近读了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才知道连吃也可以成为一桩雅事,也可以成为艺术。
沐浴着书香成长
以前只知道梁实秋先生是一位文人,一位雅人,是位写文章做学问的先生。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也是为爱吃之人,那个在清华一顿饭吃了十二个馒头和三大碗炸酱面的故事原也并非只是传说。当然梁先生爱吃可不是为了填饱肚子,人家吃得可雅着呢。
也许是上天安排,梁先生也算是吃遍天下美味。小时候家境不错,便随父亲去北京城的各大名楼品尝美味;后来留学美国,又见识了西洋美食;回来北京教书后,常和朋友聚会同席;之后抗战爆发辗转南下,尝到了南国佳肴;晚年移居台湾、美国,对中西饮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只是白发苍苍又身处异乡,再回味平身所吃,这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能体会了。
GROWING IN BOOKS梁实秋到底是位雅人,“谈吃”也能谈出一种他人没有的雅味。不同与于那些菜谱和食疗的书,《雅舍谈吃》谈的主要是个人对吃的感受,所以也就少了那些烦人的“油烟气”和“药汤味”。《雅舍谈吃》原是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每篇只品说一道菜,所谈的也就“既无章法,亦无次序”。既有鱼翅、熊掌这样的珍贵佳肴,也有茄子、腊肉这样家常小菜;既有名店名楼的招牌菜,也有沿街叫卖的小吃;既有酒席上的主菜,也有饭后的点心,可谓无所不谈。品谈菜的色香味,也畅谈吃菜时的心情感受;介绍哪家馆子擅长此菜,也讲在家里如何烹饪;还偶尔加入点古书对这道菜的记载,给吃添了点书卷气。当然,即便谈吃他也不改自己以往散文小品式的文风,朴实隽永又略带幽默感的文字,每每读来总想穿越时空,随梁先生一起游遍天下尝遍人间美味。
书中最让我感叹的倒不是那些各地美食,而是行文时不时流露出的些许感伤。那些让人回味一生的美食佳肴,总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品尝的,融入了亲情友情的美食才是真正的人间美味。正如新春佳节一家人团聚品馔,多半是家乡的菜肴,人间美味无外乎于此了!所以书中所谈的多是梁实秋早年在大陆时所吃,晚年所吃不是说大不如前,就是决口不提,只是说“谈美味以寄兴”,或许只能如此吧。
其实也不必感伤,《雅舍谈吃》本就是一本让人读后身心愉悦的书,一本偶尔让人想流口水的书。如果你想想看看,一位“连续吃了八十多年,没间断”的老先生,是如何以非烹调专家的身份把吃变成一桩雅事,不妨就找来读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