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n年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7 21:29

推荐《n年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N年读书笔记”的作文,旨在回顾和总结你多年阅读的历程、收获与感悟,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核心主旨与结构 (Clear Core Theme and Structure)"
1. "确定中心思想:" 这篇作文不仅仅是罗列读书笔记,更重要的是通过笔记来展现你N年阅读的"主题、变化、成长或对某个领域/问题的深入思考"。是想表达阅读如何塑造了你的价值观?记录了你思想的轨迹?让你掌握了某种技能?还是展现了你对某个世界的探索? 2. "构建清晰结构:" "开头 (Introduction):" 引入话题,点明时间跨度(N年),可以简述你对“读书笔记”意义的理解,并清晰提出你的核心主旨或写作目的。可以设置悬念或用引人入胜的开头吸引读者。 "主体 (Body):" 这是文章的核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结构方式: "按时间顺序:" 回顾N年间不同阶段(如学生时代、工作初期、成熟期等)的阅读笔记,展示阅读兴趣和关注点的演变。 "按主题/领域划分:" 将N年来的笔记按照你关注的领域(如历史、文学、科学、哲学、个人成长等)进行分类总结,展示你在特定领域的深入。 "按笔记类型划分:" 如

《梦随风万里》:112、《中国知青图书要目》读后感

《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50一2018)读后感

《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一本272页装祯精美的书籍放在我书斋案上,翻阅流览还能感受淡淡油墨清香。这本书由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编辑,书的封面上注明:知青历史文化丛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B051)。书的编纂委员会主任阮显忠、副主任张刚。我与张刚相识多年,成功企业家,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曾做为上海知青下乡黑龙江黑河爱晖县。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是由上海市各高校、历史、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和相关机构团体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注册登记,于2011年3月26日正式成立。他们耗时5年完成《中国知青图书要目》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

一、作品概述

《中国知青图书要目》收录不同版本和来源的2672种知青图书书目,按年份排序和不同体裁分类,其中:1950一1965年100条,1966一1981年531条,1982一2000年436条,2001一2012年870条,2013年一2018年735条。其中1966年之后就有2572条,也就是说收集了2572种知青历史文化的书藉名目。做为知青上山下乡的亲历者,我更多关注有关文革中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作品。翻阅书中作品名录,感慨何曾有一代人,人们称之为中国知青一代,因十年浩劫上山下乡,留下如此之多的回忆文章和文学创作。记录一代人将青春足迹,留在白山黑水,黄土高坡,山乡椰林,红土边陲,贫困村寨,荒漠草原,屯垦戍边,农田劳作。书目中收集了叶辛的《蹉跎岁月》,路遥的《人生》,张承志的《黑骏马》,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张抗抗的《红罂粟》,王安忆的《69届初中生》,肖复兴的《啊,老三届》,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一九七九.知青大逃亡》,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胡发云的《心灵的风一-个老三届的故事》,孙立哲的《情系黄土地:北京知青与陕北》,汪致正的《北大荒不会忘记》(上、下),仼毅的《生死悲歌一"知青之歌"冤狱始未》,王国征的《那魂牵梦萦的地方》,史铁生的《回首黃土地》,冯同庆的《敕勒川年华》,周吉蓉的《饥饿荒原》,贾宏图的《沒有墓碑的青春》,陆天明的《桑拿高地的太阳》,叶辛的《往日的情书》,高红十的《延安一片月》,李振翔的《青春芦苇》,翁敏华的《遗落在北大荒的青春》,王力坚的《回眸青春一一中国知青文学》等书籍名录。这些书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近年来,大多数我都看过,在社会认知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之季,在青春有悔无悔的争论中,有真相才会有是非,许多政治议题不妨留给历史和后人评说,那时他们依据我们留下的史料,评价会更加客观公正。感谢这些作者们,用他们的文学作品,将我们1700万人用青春付出的代价用文字留存历史,而《中国知青图书要目》则是知青文化书藉检索指南。

二、风云记录

本书收录了众多出版社出版的知青书藉名目,也有许多知青刊物和无书号的自印书目。所谓正史、民间史、集体回忆与个人口述兼容并蓄。那些以县、农场为单位的知青回忆录,那些个人的知青回忆录,以真实多视角从当事人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大型省市知青回忆录,更是知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肖岩主编的《北大荒风云录》,收集了在黑龙江三江平原知青们193篇文章书信,讲述他们屯垦戍边的亲身经历。马晓力牵头编辑的《草原启示录》,兼顾草原放牧、农田耕作、兵团拓荒,是一部苍凉刚毅的知青历史长卷,布赫副委员长为书题辞:"草原上的人们永远记住这一代青年",我也曾是这本书众编委之一。王子冀主编的《回首黃土地:北京知青延安插队纪实》,讲述了北京知青在陝北上山下乡的难忘岁月。重庆知青编写的《红土热血一一云南支边生活实录》,记录下巴山蜀水儿女在澜沧江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艰辛历程。刘晓萌、定宜庄等人的《中国知青事典》,董宏?等的《我们曾经年轻一一武汉知青回忆录》,哈尔滨市政协的《昨日风雨路:哈尔滨知青大写真》,孟令昕的《浙江知青人名录》,谢春池的《告诉后代:厦门老三届知青人生纪实》,姚勇的《上海知青在新疆》,邢野的《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老鬼的《烈火中的青春一一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云南知青联谊会的《八千子弟一一北京知青赴云南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市政协的《天津知青故事》,成都市政协的《八年:成都知青云南支边纪实》,我下乡的阿荣旗政协郭英等的《知青记忆》,齐齐哈尔市政协的《齐齐哈尔知青往事(上册、下册)》陶湘宁主编的《岁月留痕一一我们共同的记忆》,安塞档案局的《北京知青在安塞》,周兴华、戴晓林的《宁波知青口述史》等极其丰富知青史料书目。从《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一书收集的这些浩瀚知青回忆录中摘录这些名篇书名目录,我突然发现,每本书的书名就是书内容的导语,用书名连接起来就是一幅知春历史画卷,书目书名用精湛的语言讲述我们波澜壮阔、历经艰难,与新中国同命运的青春岁月。

三、文献史料

《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中记载1950年至1965年的知青文献,凤毛麟角,上山下乡的城市和知青数量有限,当推新疆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等先行者,其他多是回乡知青,一些先进事迹及也是时代产物,100条那时书目名字也有深深时代烙印。真正的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始于浩劫年代,狂潮席卷10年,挟众1700万人口大迁徒,牵动数以千计的城镇,数以万计的村庄和数以百万计的家庭。上山下乡千军万马一条路,返城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满曲折坎坷。很感谢知青中那些学者风范,富有责任感的人们,用文字创作记录真实的我们那一代人的历史。米鹤都的《心路一一透视共和囯月龄人》,《回忆录与反思:红卫兵时我风云人物(口述历史之一、之二)》、《回忆与反思:难得本色任天然(口述历史之三)》,我与米鹤都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他是师大一附中老三届68届毕业生,去陜北当过知青,后来当过兵入伍,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曾供职中央国家机关,也到大洋彼岸名校担任访问学者。他的口述历史,收集了浩劫年代许多风云人物的口述回忆,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杨健的《"文化部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一书,有我熟悉的史保嘉、徐浩渊等人创作经历的故事,也有我们抱团聚暖浩劫年月"路线宣传队"的往事,还有白洋淀诗派和他们读书沙龙的活动,可惜我未能这样幸运,七十年代,我还在黑土地长垅锄地,在阿荣旗度过我九年漫长的知青岁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定宜庄和刘小萌的知青研究权威专著中国知青史,其中定宜庄的《中国知青史一初阑(1953一968)》,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史一大潮(1966一1980)》查阅大量档案资料。我与他们都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定宜庄快人快语,她毕业于北京101中,我们有共同的中学朋友。刘小萌博士热情耿直,他曾反复强调,他研究知青,只不过是想要做点事情,做点应该做的事情。刘昕的《我的后知青时代》则收录了众多知青们返城后不同的生活轨迹,告诉人们成功属于自强不息、有奋斗精神的人。刘昕是内蒙呼市知青,曾是新华社资深记者,她倾心编辑了多本知青文集。胡献忠的《中国青年运动重要史迹选》,孙成明的《四川知青史》,殷光临韵《安徽知青口述史》,杨明生的《兵团岁月一一在新疆建设兵团的日子里》。知青文化书藉繁多,不一一列举,综上所述,这些书留存了历史,为后人探究真相,总结教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四、告诉未来

纵观本书书目,全国许多省的市、县政协、党史研究室等单位都编辑了当地的知青记忆、知青口述,知青史料,这无疑对留存这段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一书,由上海市知责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担任本书编纂委员会主任,研究会秘书长张刚是副主任。阮显忠曾做为上海知青下乡黑龙江省逊克县,他曾任中国教育监察学会理事,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他为本书写总序:《在历史和现实中认识自我和告诉未来》,他指出:曾经的故事已经过去,生动的现实正在进行,未来的前景仍需展望,历史的回音还将持续。人们总可以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和发现自己,总可以在历史的分析中昭示现在和未来。原中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委主任龚心瀚在《序言》中说:《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50一2018)》终于呱呱落地。感谢你们一一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朋友,你们又为历史做了一件好事。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编辑出版的书藉还有:《知青老照片一一上海知青在黑龙江》、《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1968一1981)》、《青春逝水一一上海知青网十年文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中、下)》等书。期待他们有更多思想价值和史料翔实的书面世。

五、青春足迹

本书收录的知青回忆录、学术专著,小说散文、诗歌画册、论文述评等书藉的目录。有许多是有知青经历嗤声海内外的作家、学者、教授,也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朋友,但也不妨他们都是做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如果说几十年间星光灿烂不断绽放的中国知青文学是波澜壮阔的悲壮史诗,他们记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知青人青春记录,仅从书名就让人感动不已。刘晓航的《我要回家》,子蕴的《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舒婷的《双桅船》,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陆星儿《留在荒原的碑》,张坚持的《写在黑土地上》,白描的《苍凉青春》,刘明恒的《山道弯弯》,叶辛的《孽债》,王安忆等的《知青小说一一蹉跎岁月永叹调》,米鹤都的《红卫兵这一代》,阿蛮的《泥泞的青春》,群众的《命运列车:知青返城沉浮录》,张玉林的《麦子上的村庄》,老鬼的《血色黄昏》和《血与铁》,都梁的《血色浪漫》,赵健雄的《散落在乌兰察布的脚印》,张玉林等人的《荒原九色花》,刘庆邦的《梅妞放羊》,许永惠的《秋天的心灵》,孟晓青的《永远的大草原》,黃建华的《那山那水那嘎达》,郑幼华的《初升的太阳垄上行》,周培兴的《炕上无眠》,杨惠雨的《在那遥远的小山庄》,高梦龄的《梦回延边》,魏正玉的《远山的红杜鹃》,张刚主编的《北疆知青第一村》,邢仪的《我在陜北延川插队的日子》,徐海啸的《山路留痕》,王克明、宋小明主编的《我们仟悔》,宁牧的《鄂尔多斯骆驼》,孙正兴的《金秋的落叶》,仅标题就感人至深、这些书的名目画龙点睛、如同一首青春之歌,令人过目不忘。我的《林小仲杂感集》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梦随风万里》也有幸收录其中。如今那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早已经烟消云散,功过是非见仁见智,历史评判以人为本,当年的知青绝大多数进入暮年,可喜的是还有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会这样的老知青们,"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们豪迈气概,不乏激情文釆,不乏历史责任感,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历经大量艰辛工作,终于将几十年知青文化书目集于一册,成书留给历史和子孙,愿后人以史为鉴。

六、结束语

知青图书从面世到发展至今,跨越半个多世纪,从《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中摘录下的书名,感受一本本书承载蹉跎岁月的记忆,领略着知青一代人在难以选择的历史环境中的生活风貌,体验许多人经历过暴风骤雨后理智的反思。也应该感谢本书的编著者:陆亚平、朱盛镭,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组织筹划、尽心出力之人。建议张刚秘书长将这本书寄送国家图书馆、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和全国各著名大学图书馆收藏,以保存好这些珍贵史料目录。我这篇小文,与其说是一篇读后感,不如说是一篇书的推荐函,故希望我的朋友们关注并转发本文,使更多人关注《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一书。人类历史上,很少有以中国知青一代为主题,经久不衰湧现出如此之多的知青文学作品的现象。《中国知青图书要目》将2672种知青书目编辑成书,但难免还有许多书目未收入本书,要继续推荐未能收录知青书藉名目的各界朋友,请将书名及相关资料发至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邮箱(电邮、kurui1919@163.com)以便珍贵的历史资料《中国知青图书要目》更加丰富完整,这是我做为这本书读后的建议。 (林小仲2019年9月7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林小仲,新中国同龄人,1968年北京师院附中毕业,赴东北呼盟阿荣旗度过九年知青岁月,1976年3月入党。1977年返城,曾在北京羊绒衫厂工作。1981年调团中央机关历时十年,任干事、副处长、处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1990年调交通部招商局集团直属企业,曾任十年北京华鹏大厦董事、总经理。2003年至2018年6月任北京雨霖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大学毕业于首师大政教系,著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梦随风万里》一书。

《晚熟的人》:真正的人间清醒,在于守住节奏

老舍曾说: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自己的旋律,或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风头正盛的他,却在之后数年,没有推出新的作品。

“江郎才尽”“不过如此”等非议四起,但莫言依旧不慌不忙。

直到8年后,一部小说集《晚熟的人》走进了大众视野。

这本书,莫言以第一人称叙述着乡亲朋友的人生故事,在生活的方寸之间,暗藏着晚熟的智慧。

人生的路上,必然历经山河,也将跨过千山,守住自己的节奏,才能获得真正的人间清醒。

原来,成熟是结果,等待成熟才是馈赠。

来源:全景视觉

委屈时,守住格局

人生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

受到委屈,是自我救赎,还是哀叹抱怨,决定了一个人的将来。

开篇《左镰》中,田奎是个聪明且调皮的少年,而“我”是铁匠家不爱干活的顽皮小子。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和二哥,还有田奎等一众孩子,在村南的池塘边戏耍。

刘老三家的傻儿子喜子光着身子跑了过来,他的妹妹欢子抱着衣服,在后面追。

不知谁喊了一声:“挖泥打傻瓜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打起了喜子和欢子。

晚上,刘老三怒气冲冲地来到我家,为儿子闺女讨说法。我和二哥害怕极了,连忙将所有过错都推开,异口同声:“挑头的是田奎!”

刘老三气哼哼地去了田家,田奎爹怒火中烧,“咔”的一下,剁掉了儿子的右手。

田奎没了右手,只得拿着一把专用的左镰,日日在坟地里割草。

那坟地阴森恐怖,还有蛇出没,别人都怕,但田奎不怕。他说:“自从我爹剁掉了我的手,我就什么也不怕了。”

故事的最后,村里的媒婆给田奎说亲,女方正是寡居在家的欢子。因为“克夫”没人敢娶,而田奎则说:“我敢!”

幼年的田奎,因为一场不占理的嬉闹,以及我与二哥毫无依据的“推卸”,承担了所有。

他失去了右手,代价残酷又沉重,曾经学习成绩很好的他,放弃了学业,干起了农活。

但他没有抱着满腔仇恨,让自己活在委屈痛苦里,而是接受现实,努力生活。

田奎苦练左手挥刀,成了割草能人,在那个记工分的时代,有着令人羡慕的劳动成果。

不仅如此,他也没有怨怼刘老三,最终还娶了刘家闺女欢子,有了自己的家庭。

生活中的不公太多了。

工作中努力了很久,却被后来者居上;别人的婚姻都是钻戒和鲜花,而我家却日日与温饱挣扎;自己拼了命想要抵达的终点,却是别人生来就有的日常......

面对不公,有人选择抱怨,有人选择收拾心情再出发。

路遥在《人生》中写过:“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

人人都有苦与泪,若执拗地守着过往,便会错过来日的美好。

生命无法重来,自怨自艾才是最大的不公。

放下委屈,接纳当下,走好以后的路。

来源:全景视觉

愤怒时,守住情绪

对着烂人发怒,只会让自己身心疲惫。

《斗士》中有一个人,名叫武功,长相丑陋,出身不好。

他是村子里远近闻名的“不好惹的人”。

曾经,村书记方德名看上了武功手里的一副象牙棋,硬要买过来。武功急眼了,直接用塑料棋盘兜着棋子,全部扔进了河里。

方德名觉得自己被轻视和挑衅,气急败坏地叫嚷着:“武功,咱们走着瞧!”

后来,方德名以“偷了小推车轱辘”为名,将武功抓来吊打了一夜。

从此,武功便和方德名结了仇,处处给方德名制造麻烦。

他用农药泡过的馒头,毒死了方德名儿子家的大肥猪;他还到处说方德名“混蛋”,弄得方德名非议缠身。直到方德名死了,儿子们为了多领补贴、秘不发丧,武功还特地跑去县里举报了他们。

不仅如此,故事中凡是和武功较过劲的人,都惨遭报复。

因为武功说王魁家的闲话,王魁气不过便将武功打得半死,后来,武功扬言要毁了王家,还跑去王家放火。

青年黄耗子,因为口舌之争和武功打了起来,之后,武功用镰刀把黄耗子家地里的玉米全给砍了。

一副棋、一场架、一股气,惹出了一生一世的麻烦。

遇到武功这样的人,难免会怒发冲冠。但若硬碰硬,则会引火上身、得不偿失。

生活中,烂人烂事无法避免,但如何应对由自己决定。

就像那句话:“打败一只狗并不光荣,但被狗咬一口却很倒霉。”

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情绪、尽快远离。

不让烂人拨动心弦,不与烂事朝夕为伴。

远离麻烦,不是胆怯,而是放过自己。

来源:全景视觉

失意时,守住正途

成熟的人,都忍得了辱,担得起重;而弱者,经风则倒,遇难即困。

《表弟宁赛叶》中刻画了一个从小聪明,但一事无成的表弟。

书中的表弟是莫言姑父的儿子,本名秋生,宁赛叶是他的笔名。

上学时,他成绩很好,但自觉才华横溢的他,并不满足于刻苦学习。

他和同学金希普创办了女神诗社,奈何金希普是个油嘴滑舌的草包,结果不仅诗社没办好,自己的成绩还一落千丈,最终高考落了榜。

事已至此,宁赛叶并没有发现自己用错了力,而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为了生存,他的父亲四处求人,给没学上的儿子找工作。

一开始,宁赛叶来到酒厂刷瓶子,他嫌肮脏的瓶子,配不上他高贵的灵魂,直接甩手不干了。

他又来到了供销社当售货员,没两天账面上亏空了100块钱,社里的人碍于面子,没有说破原因,只是批评了几句,他却一脚踢破人家的家门,工作也丢掉了。

后来,宁赛叶又被安排到了锻压设备厂,负责写材料、接电话,但他仍旧不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是和厂里的女青年谈起了恋爱,最后不负责任地不告而别。

再后来,他又想参军,进了部队之后仍旧不好好训练。

熬到复员回乡,他又和金希普办起了小报,利用坑蒙拐骗的手段,发表一些假新闻和烂广告,最后差点进了监狱。

回顾宁赛叶的这些经历,他一直渴望成为一名文化名人,在遭遇挫折之后,固执地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生不逢时,而不是自己没有修炼好本领。

在《培根论人生》中有这样一句话:“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人生漫漫,挫折和失败从不会缺席。

能不能把“失意”改写成“诗意”,取决于如何走脚下的路。

人生,不怕失败,怕的是精神萎靡、误入歧途。

越失意,越要坚守,为自己守住通向真理的道路。

来源:全景视觉

正如《菜根谭》中所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生活中,有太多的欲速则不达:

想要在工作中尽快出彩,结果慌乱中准备的材料错误百出;想要孩子成绩迅速提升,报了许多补习班,结果成绩没上去,亲子关系却逐渐冷化;想要挣钱、成名,却静不下心来沉淀和提升自己,结果求益反损、贻笑大方。

细想过程,搅起这风浪的不过一个“快”字。

所谓成熟,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旅途。

要想抵达终点,就要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中,守好自己的节奏。

不因世事无常而乱了方寸,也不为斤斤计较扰了阵脚。

坚持自己,默默扎根,慢慢成长,迟早成为参天大树。

人生所获,或早或晚,皆为寻常。

作者:花久菜。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