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7 2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2015年《感动中国》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1. "明确中心思想与主题:" "核心感悟:" 首先要思考,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让你最深的触动是什么?是人物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勇敢担当,还是节目本身传递的精神力量?确定一个清晰、集中的中心思想作为文章的灵魂。 "契合主题:" 《感动中国》旨在弘扬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你的作文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展现人性的光辉和感人的力量。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聚焦人物或事件:" 2015年的《感动中国》有多个获奖人物和团队。不要试图写所有人,选择一两位最让你印象深刻、最有话可说的人物(或一个群体)作为重点。深入分析他们的事迹,挖掘感人的细节。 "突出细节:" 感人的故事往往在于细节。选择1-2个最能体现人物品质、最触动人心的具体事例或细节进行细致描绘,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情感更动人。
3. "深入分析,挖掘内涵:" "“为什么感动”:" 不仅要写出你被什么感动了,更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被感动。是因为他们
2015年9月3日,长安街成了历史的舞台,铿锵有力的正步声与隆隆的车轮声交织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上,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正在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不仅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历史的庄重回望,更是中国迈向新时代的激昂序曲,奏响了未来十年蓬勃发展的激昂前奏。
在那一天,27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0个空中梯队,以作战体系模块化的崭新编组形式,意气风发地驶过天安门广场。那是一支崛起的和平之师,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捍卫和平的决心与力量。谁都未曾想到,这场盛大的阅兵,竟成为了中国从“追赶”奋力迈向“并跑”,进而勇立“领跑”潮头的关键起点。自此,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中国历经十年拼搏奋进,实现了改天换地的伟大跨越。
强军之路:从“钢铁洪流”到“信息化尖兵”的华丽转身
2015年阅兵意义非凡,首次采用作战体系模块化编组,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海上攻击、战略打击等作战模块依次亮相,充分展示了中国军队现代化作战体系的雏形。当时,第二炮兵展示了6个装备方队、7种导弹武器,型号和枚数之多均创历史。
十年时光转瞬即逝,中国国防装备实现了历史性的代际大跨越。从当年阅兵亮相的红旗-9A地空导弹、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到如今威震长空的歼-20隐身战机、彰显大国海军实力的福建舰航母,以及2019年国庆阅兵首次公开的东风-17高超音速武器——要知道2015年亮相的东风-26尚属“准高超音速滑翔”,算是它的“技术预演”——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飞速提升,迈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预警雷达方队在2015年首次亮相,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机动性雷达震撼登场,这不仅是一款装备的展示,更标志着雷达兵从传统保障型兵种,成功转型为全军信息化作战的核心战略力量,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今,当年的红旗-9A已迭代至红旗-9C,射程、制导体制均有显著升级;2015年已小批量服役的空警-500预警机,也与未再继续生产、仍以4架“当家花旦”身份服役的空警-2000,以及2019年后专为航母编队、远海作战改进的空警-500H/HH等形成“高低搭配、海陆兼顾”的格局,构建起更立体的空中预警网络。歼-15舰载机、轰-6K轰炸机等当年首次公开的装备,如今也已发展为系列化、先进化的战机家族,成为捍卫祖国蓝天的中坚力量。
科技自强:从“量子传态”到“外尔费米子”的科研突破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陆朝阳等研究人员,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大放异彩,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这一重大成果打破了自1997年以来国际学术界只能传输基本粒子单一自由度的瓶颈,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之首——不过当时它仍属基础研究,真正走向工程化是在2017年“京沪干线”和2021年“济南-合肥-上海”量子城域网的建成,实现了从实验室演示到百公里级光纤网络的跨越,为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筑牢了根基。
同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团队凭借深厚的理论研究和不懈探索,通过理论计算预言并在TaAs晶体中成功发现外尔费米子,攻克了困扰科学家80多年的科学难题。这种神奇粒子的发现,并非直接为量子计算机带来突破,而是为低能耗逻辑器件、拓扑量子计算提供了候选材料——目前TaAs系列外尔半金属的主要贡献,已体现在“拓扑量子材料数据库”与“超低能耗晶体管原型”上,为相关领域的长远发展埋下伏笔,展现了中国科研的强大实力。
创新驱动:从“北斗阅兵”到“航天强国”的伟大飞跃
在2015年阅兵训练中,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使用的是北斗二号区域系统,每台参阅车辆都配备了专属“编号”,通过与标准路线的精准比对,确保了阅兵训练的高精度完成。
十年间,北斗系统飞速发展: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正式完成,服务范围从亚太地区扩展至全球,为全球用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导航服务。中国航天更是成绩斐然:2015年阅兵时,天宫二号尚未发射(此前的天宫一号于2011年发射、2016年终止数据服务),而如今已从“天宫二号”短期驻留升级为“天宫”长期空间站的稳步建设;从“嫦娥”探月工程的深入开展到“天问”成功探火,中国在航天领域不断突破,已然跻身航天强国之列。2015年,采用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为后续航天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造升级:从“国产大飞机”到“华龙一号”的华丽蜕变
2015年,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大型客机制造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十年砥砺前行,C919于2023年5月完成首次商业载客(东航MU9191),成功实现商业运营,打破了波音和空客长期以来的市场垄断——截至2024年8月,它已累计交付4架、执飞京沪等5条航线,在国际航空市场崭露头角。
同年,“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国内外首堆分别开工,中国核电技术迎来重大突破,成功跻身全球核电先进技术行列。如今,国内首堆(福清5号)已于2020年商运,海外首堆(巴基斯坦K-2)也在2021年并网,均已投入商运,“华龙一号”由此成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卓越品质。
中国制造业正稳步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型升级,背后离不开像“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总设计师邢继这样的杰出人物,以及新一代北斗导航首颗卫星载荷研制团队等创新团队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
十年跨越:在世界坐标系里看“中国答卷”
回望2015年大阅兵,那场气势恢宏的盛典不仅展示了国威、军威,更彰显了中国捍卫国家安全的坚定意志,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正义的大国担当。十年光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这份“跨越”放进世界坐标系里看,更能看清它的分量。
在军备领域,2015年全球五代机只有美国F-22/F-35,俄罗斯T-50还停留在验证机阶段;十年后,中、美、俄、韩、土、日六国竞逐六代机概念,中国已率先试飞“无垂尾”布局验证机。科研方面,Nature Index显示,2015—2024年中国“高质量论文份额”从全球第二(19%)升至第一(28%),不过“原创指数”(颠覆性引用)仍落后于美欧。制造业里,2024年全球LNG运输船订单中,中国船厂份额首次过半,但28nm以下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仅15%,仍是需要突破的“卡脖子”地带。
国防装备的更新换代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整个国家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从“氢弹之父”于敏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到“独臂总师”祝榆生感动中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铸就了中国科技自强的辉煌之路。
2015年的长安街只是起点,它让我们第一次用“体系化”视角检阅自己;十年后,中国确实在若干赛道实现领跑,但在最尖端的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领域仍在“并跑—追赶”。把成绩说足,把短板说透,才是对那场阅兵最好的纪念。
十年磨一剑,今朝再出发。中国在过去十年中,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懈奋斗的努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初心,勇担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置身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无比敬重那些与日月同辉的忠骨英魂,总是自觉坚定赓续弘扬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
说英雄,谁是英雄?今天为何仍然需要英雄?让我们从这些故事细节,感悟总书记的英雄观。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烙印于心】
童年时,母亲带着习近平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小人书,回来后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
“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后来主政一方,习近平同志这样勉励青年投身振兴家乡大业:“著名抗金英雄岳飞曾经说过:‘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201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身许国、精忠报国是抗战英雄最鲜明的品质。”
英雄情怀,烙印于心,历久弥深。
【回望我们这个民族深邃的心灵史】
一路走来,习近平同志深深触动于这片广袤土地上长存的忠魂浩气——
在正定,有感古代忠良赵子龙、颜真卿,近代革命志士尹玉峰、郝清玉的事迹,赞叹“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
在福建,出席林则徐铜像揭幕仪式,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心有戚戚,“一直以此激励自己”;读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夜不能寐,提笔写下:“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在浙江,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到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再到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念念不忘那些心系家国的慷慨诗句。
在上海,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前往“南京路上好八连”驻地,称赞“好八连”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英雄连队。
2011年9月,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鲁迅的文章回望我们这个民族深邃的心灵史:“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一字一句读出赵一曼烈士的家书】
“前一段,我再次看了一些抗战家书,的确感人至深。”
2015年9月,北京中南海,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字一句读出赵一曼烈士的家书——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字字血泪,读之动容。这是一名母亲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决绝,这是一位英雄重整河山待后生的冀望。
荣辱系于一身者轻,系于国家民族者重。
【一篇亲自审定的抗日碑文】
198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主持岸下惨案死难同胞纪念碑揭碑仪式,亲自审定的碑文,记录了卢沟桥事变后发生在正定岸下村的一段悲壮抗争史,村民黄骡驹与日军殊死搏斗、英勇就义——
“有黄姓名骡驹者,拼生死以卫乡土,持厨刀搏入寇群,劈毙一寇,重伤一寇,挫敌凶焰,张我正气。黄骡驹力战血拼,终以身殉国。壮哉此举,中华之浩气可歌,民众之伟力见存!”
碑文昭昭,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英雄壮举如在眼前。
【“群众都是英雄汉”“遍地英雄下夕烟”】
谁是英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神圣命题。
插队到陕北,知青习近平同乡亲们摸爬滚打干在一起,打井、打坝、修梯田、办沼气,真正认识到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还自编了生产口号:“决战一九七四年,干部带头抓路线,群众都是英雄汉……打坝一座迎新年。”
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告诫党员干部决策前务必加强调查研究:“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下乡调研途中,见农民收割稻谷场景,不禁吟咏出熟悉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讲述全民族抗战的两个感人故事】
2014年7月,卢沟桥畔,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两个感人故事——
北京密云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
2014年7月,首都各界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这一年,岁逢甲午。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
当年9月,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叩问:“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
其中一个重要答案,坚定而有力:“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同俄罗斯老战士的两次互动】
2025年5月,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镜头捕捉到这样一瞬——
当中国军人英姿挺拔走过主观礼台,坐在习近平总书记身旁的俄罗斯百岁老战士叶夫根尼·兹纳缅斯基,满怀敬意地竖起大拇指。习近平总书记微笑向他致意。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当年在陕北的窑洞里,知青习近平就阅读过那些记录反法西斯战争的军事著作。摊开图册,趴在炕上对照文章搜寻一个个不熟悉的异国地名。苏军将士“祖国虽然辽阔,但我们退无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的豪言壮语,使他久久不能忘怀。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为18位俄罗斯老战士代表颁发纪念奖章。
看到90岁的加维尔托夫斯基腿脚不便,总书记健步上前:“我过去给你颁奖。”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10年后,再访俄罗斯,在题为《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中,总书记深情表达“老战士们的铮铮铁骨和坚毅神情我至今难忘”,感叹“英雄不朽,正气长存!”
【谈到中国维和女警察的生前愿望】
2015年9月,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习近平总书记讲起执行任务时不幸殉职的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她曾经写道:‘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这是她生前的愿望,也是中国对和平的承诺。”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并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马克思主义者为人类求解放的旨归,镌刻在此次演讲的题目里——《中国为和平而来》。
【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家现代农业装备企业。在一台精密播种机前,听闻只有中专学历的研制者陈学庚当选院士,总书记说:“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科研扎根的戈壁荒原、脱贫攻坚的大山深处,救死扶伤的逆行出征、自我革命的祛疴治乱……和平年代,依然需要英雄;平凡人物,亦可成为英雄。
【盛世中国,如你所愿】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华诞。
有一幕场景,感动了亿万国人。
一曲《红旗颂》的深情旋律奏响,当礼宾车组成的致敬方阵徐徐驶过天安门,老战士们用颤抖的手敬着军礼,热泪盈眶。习近平总书记挥手致敬。全场自发起立,掌声雷鸣。
2019年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三军肃立,铁甲生辉;鹰击长空,战旗如画。盛世中国,如你所愿——
“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
——选自新华社通讯《习近平的英雄观》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胡梦雪、张研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