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德孝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7 23:5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德孝》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结构清晰的文章:
"一、 理解核心概念,明确写作方向 (Understanding Core Concepts, Clarifying Direction)"
1. "深入理解“德”与“孝”:"
"德 (Dé):" 不仅仅是道德、品德,更可以引申为道德修养、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国家大义等。思考作者如何阐述“德”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德”。
"孝 (Xiào):" 不仅仅是孝敬父母,更可以涵盖尊敬长辈、家庭和睦、传承家风、回报社会等更广泛的层面。思考作者如何定义“孝”,它在个人成长、家庭稳定、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德孝的关系:" 思考作者如何阐述“德”与“孝”之间的联系。通常,“孝”被视为“德”的基础和具体体现,“德”是“孝”的升华和指导。弄清它们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2. "明确笔记/作文的核心:" 你是仅仅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想法,还是要写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作文?如果是后者,你需要明确文章要重点探讨《德孝》的哪个方面?是某个核心观点、某个故事、作者的写作风格,
走进展览馆 德孝润心田
3月1日至3月4日,适逢新学期开学第一周,榆林城区中小学生陆续走进市展览馆,参观学习“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书画作品展和“孝播人间 传承美德”孝文化图片展。
同学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认真地做着笔记。不少同学还将自己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写到小卡片上,贴到“孝言孝语”展示墙上。
“通过参观展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利于开展德育工作。”榆林市第三小学四年级六班班主任张俭老师表示,开学期间,学校还将陆续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讲“孝”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左传》丨21《齐国佐不辱命(成公二年)》
在读了这么多故事以后,再读本篇文章,会有这样的感觉。第一,故事内容并不陌生。同样是“国危矣”,有亡国之危的战败国派出使者请求和谈,在和谈中针对战胜国的要求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说辞,并最终成功的故事。第二,齐国使臣国佐的说辞篇幅较长,给人乍读之下有絮叨啰嗦之感。凡之这就和大家一起通读一下国佐的这篇外交辞令,同时也一起思考:如果真的是啰嗦絮叨,为什么会选入《古文观止》和《天下才子必读书》呢?如果不是,那么国佐的说辞为什么会给读者这种感觉呢?1.故事的背景一是齐、晋鞌(,今济南)之战。公元前589年,晋、鲁、卫、曹四国,发兵攻齐,最终晋国胜利。(更多的史实不再进行介绍)2.故事的背景二是晋国统帅郤克(也是这个故事里国佐直接对话的“吾子”)曾经出使齐国时,因在大堂之上跛脚走路被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取笑,受到侮辱而埋下复仇的罅隙(这就明白下文中晋军统帅郤克为什么要以萧同叔子为人质作为停战条件之一了)。(一)凡之为了方便各位理解故事的内容,将两本书中的第二整段分成了5个小段落。这5个段落内容分别是:2.1段:晋军统领郤克提出两个停战条件:一是让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作为人质;二是齐国境内土地垄埂都改为东西向。2.2段:国佐分项以“先王以德孝治天下”针对第一个要求提出反对意见。2.3段:国佐分项以“反先王则不义”针对第二个要求提出反对意见。2.4段:国佐以“四王”和“五霸”的成功先例指出晋国做法的有害之处。2.5段:国佐做最后总结陈述,并展现出“背城借一”,顽强抵抗的决心,对应着第1段中齐顷公最后的嘱托——“不可,则听客之所为”。(二)在2.2、2.3和2.4三段中,又均采取了一正一反的格式,先王如何做,晋人如何做,进行相互比较,凸显出晋人做法的不当之处。(三)这样我们回到文章开始处提出的问题。经过前面(一)和(二)的分析,从说理更加有条理,思路更加明确的角度决定了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凡之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佐没有料到晋人会提出这样两个“无理要求”。可能国佐备课的时候更多的是针对晋人索要更多的宝物和土地吧。在这种急中生智的情况下,说话会更啰嗦一些。本文被选入两本书,除了文章布局清晰,论理明确外必然还有其它原因,这就需要再分析一下其中包含的人物情感了。金圣叹评曰,“此文,彻头彻尾皆带怒色,读之使人战栗”。坦白说,凡之仍然没有读出这种感觉。凡之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着极大的欠缺——所谓阅读,是不是我们一直都学习和做的是“阅”的部分,并没有真正经受过“读”的正确训练?凡之总是读不出金圣叹读出的那种文章风格。一方面,存在“怒色”看似无理,实则有理。前面说了,郤克提出以萧同叔子为人质,是有前因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条件。若是真的凭空提出这种条件,那凡之觉得真的属于无理之举了。另一方面,存在“怒色”只是弱者无能为的表现。在国家存亡之际,对方提出一些过分请求,是必然的,对此表示抗议和愤怒,也是必然的。但是和上一篇《王孙满对楚子》中的王孙满一样,整个故事里,国佐说了很多大道理,但态度一直非常缓和,哪怕是好不容易憋出一句“背城借一”气势十足的话,紧接着还得跟一句“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真的是将卑微之色展露无疑。第3段是《古文观止》没有收录,但是《金圣叹选批天下才子书》里面留取的。因为介绍结果,所以凡之一并介绍给大家。这一段给凡之的感觉是:最后晋人答应条件,是国佐的说辞打动了晋国盟军中的鲁国和卫国,在鲁、卫两国的“神助攻”下才实现的。也许晋人真的有灭亡齐国的想法,但是实力不够,盟友又打算停战,因此才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