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8 0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爬山课文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文章既深刻又完整:
1. "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是前提:" "核心事件/情节:" 弄清楚课文主要讲述了关于爬山的一件事或一系列事件。是描述一次具体的登山经历?还是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人物与情感:"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性格特点、在登山过程中的表现(如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态度的变化)以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如决心、疲惫、喜悦、敬畏等)是什么? "环境与背景:" 文中描绘的登山环境是怎样的(如山势险峻、风景优美、天气变化等)?这环境对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有何影响? "中心思想/主旨:" 作者通过这次爬山经历,想要表达或说明什么?是关于毅力、坚持、团队合作、自然之美、挑战自我,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是你读后感的核心立意点。
2. "明确读后感的性质:" "“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读后感不是对课文的简单复述,而是你在阅读后产生的思想感情、联想、启发和思考。要重点写“感”,即你的个人体验和感悟。 "结合课文,不要
《天长地久》读后感(一):空椅、风声,月光凉透
平时对新书,总是持保留态度。放在“想看”书单里,等着达到几百人时的客观评分。但却第一时间预购了龙应台的这本《天长地久》,因为对龙应台的书,不需要再用评分来参考。龙应台在人生阶段写了许多书,无论激昂还是平静。每次都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吴晓波曾经在《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里评论龙应台:“安德烈的妈妈可是台北文坛的头号女勇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让整个市民社会燃烧起来,一本《野火集》轰轰隆隆印了100版次,历史硬生生地把一把文化屠龙刀塞进龙应台手里”。
这次龙应台要谈的话题是老年。写给美君也好、写给两个儿子也好,都源于一个65岁的观察角度。
龙应台从母亲美君的苍老思考自己的”初老“,思考生命的来去:“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这有禅意。
龙应台从和儿子的对话中思考人生不同阶段的同时存在。龙应台在人生三书里,坚持自己不信宗教,但母亲美君却是一个资深的基督徒。龙应台在《天长地久》里引用了《旧约 传道书》“凡事都有定期”的章节。查看人生的河流,龙应台写下:“太婆、人瑞的布局,其实一直在那里等我,只是当我发愤图强准备联考的时候,当我起起伏伏为爱情神伤的时候,当我意气飞扬、闯荡江湖的时候,从来不曾想到,在那最后一幕,台上摆着一张空椅子,风声萧瑟,一地落叶,月光凉透。”这像是基督教角度的思考。
空椅、风声、月光凉透文字来自第161页在第49页上的涂鸦
第93页涂鸦
《天长地久》读后感(二):生死契阔 天长地久 ——给美君的信
从昨天8.1出版,在书店看了两天时间,感受颇深。我讲一下整本书带给我的感受,至于篇章上的感受,我希望书友们看完了跟我一起讨论呀!
本书延续了人生三书的风格,温暖,治愈,但也看到龙应台在慢慢的变老,思考的维度也在慢慢的变阔,比如这本书对于生死的思考多了很多,展现了龙应台和“空山松子落”的直面相对的勇气和思考。但也也有始终不变的东西,比如子女亲情,比如龙应台年轻的心态,就像个女生,穿着白球鞋,阔腿裤,对一切事物仍然保持着好奇。
本书有一个特色。就是在各章节穿插历史背景下父母亲人的各种经历描述,通过小人物的遭遇反映大时代,让读者从不同的维度对某一些历史的细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显然这样的设计是花了心思的,也看到了龙应台《大江大河》的影子。
特别喜欢文中母子之间的对话与相处。在看《亲爱的安德烈》的时候,就觉得这样的母子关系是让人羡慕的。在这本书里,也看到了安德烈和菲利普的成长,看到了他们的思考,看到了他们和父母的相处,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整本书看下来,前半部分看的很激动,的确有种龙应台强势归来的感受。到了后半部分就有些疲倦,大概是有些地方讲述的角度总是在重复,都在表达珍惜当下、直面生死的感悟,也可能是我还年轻,对生死感知的不够。感觉有时候也会刻意打造一些文艺抒情的词藻,来表达同样的主题,显得空洞洞的。
总之对于陪伴了我整个青春的龙应台,一定还是要打五星的。
《天长地久》读后感(三):天长地久之私语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龙应台,那时候只是随大流,《孩子你慢慢来》、《野火集》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书目,便买来信手翻看。可惜当时无论心智还是经历都不足,对龙应台的笔风留下些许“温暖又矫情”的粗粗印象,之后也不曾找到机会重温她的文字。
再次撞见她的文字,是在自己人生中一段比较独特的时光里。大四的前半段,我拼尽全力看书、学习,虽乐在其中,但也身心俱乏。会对人生进行满是狐疑却常常未果的思考,既充满期待,又觉得自己想要到达的终点必将历经披荆斩棘,感到焦虑。于是在某些疲倦却无法入眠的夜晚,我会喝一杯红酒,打开某个电台听散文朗诵。也正是在此时,我重新邂逅了龙应台和她的《目送》,并且惊喜地收获不少慰藉。
这次再读她的新书,大多是觉得好奇。子女、闺蜜常是她的文章中心,而写给父母的,真的是第一次见。恰逢我自己也处在和父母相处状态中不上不下的交接点,便带着希望指点迷津的态度开始阅读它。透过她一贯温婉的文字,她条理清楚、感性同理性完美交杂的思考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思,于是便决定写下这一篇读后感。
1. 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做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整本书中,常常听到龙应台这样追问自己,带着歉意与悔意。以往有机会时,对美君一些不合时宜的发问和评论,她常带着嫌弃顶回去,或直接忽略,而美君也习惯了如此。她未曾计划把与时代渐行渐远的母亲带入自己的生活,直到猛然发现自己也变成了那个“从时代掉队”的人,才意识到“你曾如何对待,就将被如何对待”。在苦笑中,她意识到在周而复始的失败沟通和一次又一次的不耐烦里,她错过了带着母亲看世界的机会。时间流逝,这样的机会,从近乎渺茫,最终到了完全没有。母亲已经失智,对她再多声的“我爱你”,只能“未读不回”。
2. 为女儿做主张的时候,前面的路你看得多远?你有没有看见自己的衰老?你有没有闪过念头,要为自己打算,为自己不甘,为自己怨叹,至少,宠爱一下自己?
读到此处时,我震惊地说不出话。像龙应台一样,我也甘之如饴地享受着父母给我的最好的一切,却忘记了反思,乐于给予的他们,同时付出了衰老的代价;我们的青春,和父母的迈向死亡,是共生共存的。龙应台感慨道,“如同一条河,上游出山的水和下游如海的水,是同时存在的。” 由此,她说:
如果你能够看见一条河,而不是只看见一瓢水,那么你就知道,你的上游与下游,你的河床与沼泽,你的流水与水上吹过的风,你的旋涡与水底出没的鱼,你的河滩上的鹅卵石与对面峭壁上的枯树,你的飘荡不停的水草与岸边垂下的柳枝,都是你。因为都是你,所以你就会自然地明白,要怎么对待此生。
然而,也许没有人能做到让每一寸时光都润物无声;所有人都在弥补错过的那些,只看见美好的微风而对枯叶回避不见的日子。我的妈妈就是如此:我曾经万分不解,妈妈对出了车祸半身瘫痪的外婆,是怎么做到如此无微不至的,甚至牺牲了自己幸福和生活质量的照顾?然而她又是那样的无怨无悔,使我常常为自己这样苟且的想法而不耻。读了龙应台我稍稍明白了,也许是我们常常只看见了自己生命的轮回反复,却忘记了生命本身的牵连缠绕。永远没人可以只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安然度日,因为正如龙应台说的,我们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是同时存在的。当下的我们是现在,父母是过去,子女是未来。总有一个他人代表了一个阶段的自己,而我们是同时存在的。感谢龙应台温婉的提醒。
3. 接受自己过去哺过乳、洗过澡、一辈子牵挂着、爱着的男人其实是另一个女人未来一辈子牵挂、爱着的男人;你们两个女人短暂交会于现在,但是你属于过去,她属于未来。对儿子的人生幸福而言,她,比你重要多了。如果论理变成压迫,亲情变成绑架,你就应该是那个站起来大声说‘不’的人。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忍俊不禁的一章,莫过于这篇有趣的”母兽十诫“了。能够大胆地承认自己对儿子的占有欲和失去作为母亲的唯一主权的失落,并随后坦承自己相较于另一个女人而言逝去的重要性,并且冷静且客观地为经历雷同状况的母亲写出”十诫“,我真的服了龙应台了。我认识不少母兽,但头脑如此清晰、气量如此之大、格局如此高的母兽,我是第一次见。放到一个哲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个难度系数很高的动作:你要把自己从强烈地情绪中孤立开来,把自己既有的身份和地位让渡出去,还要说服自己这是个理性的行为,实属不易。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面临着,或将面临如此母兽兽性与理性之间的较量;或许此刻感叹着写下这番话的我也将是其中一员,不知道提前阅读了这篇入职手册会不会好一些呢?
4. 我在纽约咖啡馆里坐着的时候,美君你正在高雄路竹的乡下养猪。女儿出国深造,两个弟弟大学还没毕业,你们仍在劳动,为了下一代的教育。那是我第一次发现,两代之间的“质量时间“,并不仅止于给予下一代的孩子,还在于回首上一代的父母,这将是一辈子要坚守的幸福仪式。
对于这个场景,我的共鸣感高的不行。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在纽约喝着好喝的咖啡,吃着美食,享受着纽约客的生活的时候,会瞬间想起家里忙着照顾外婆,操劳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买菜做饭,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老妈。老实说,每次想起都伴随着瞬间涌入的愧疚感,会质问自己,凭什么能心安理得地过这么好的生活?但私以为,龙应台所说的幸福仪式,大概只有在她这个年纪才能做到。理解和体谅父母是孝,但浑然不知地回首,是愚。这一代年轻人对上下两代以及自我的平衡,大概会一直成为难解的题。我爱爸妈,但我做不到频频回首,止步不前。对此,我无能为力,也许只能深表歉意。希望岁月能给我一个更好的解。
5.我们是在山河破碎的时代里出生的一代,可是让我们从满目荒凉、一地碎片里站起来、抬头挺胸、志气满怀走出去的人,却不是我们,而是美君你,和那一声艰辛奋斗的你的同代人。现在你们成了步履蹒跚、眼神黯淡、不言不语的人了,我们可以给你们什么呢? 我们能够给的,多半是比你们破碎时代好一百倍的房子、车子、吃不完的食物、丢不完的衣服,哦,或许还有二十四小时的外佣和看护。但是,为什么我们仍然觉得那么不安呢?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在假装正常过日子的中年儿女其实都知道,我们所给的这一切,恰恰是你们嘴不在乎的,而你们真正在乎和渴望的,却又是我们最难给出的。我们有千万个原因蹉跎,我们有千万个理由不给,一直到你们突然转身,无语离去,我们就带着那不知怎么诉说的心灵深处的悔歉和疼痛,默默走向自己的最后。在木棉岛上行禅时,我对自己说,不要骗自己了。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
自勉。然而依然要说,龙应台的文字,充满着气泡式的情怀。说到永远比做到容易,而说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像她的这般感悟,必然是因为她自己满是悔意和内疚,在最后时刻尽全力去弥补。若是一直恪守此行,像我的母亲,必然有更复杂,深刻,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
零零碎碎写完了。一篇半摘抄,半随笔的读后感,供自己日后回读深思。
08/13/18,于杭州。
《天长地久》读后感(四):《天长地久》
读下来最大的感触是:1.写什么事什么人都不多藻饰,平白如水,但是语言的文学性还是很强,写景写花特别文学,“我仿佛看见淡彩里喷出粉白,把粉白层层渐次渲染出一片云蒸雾集的气势”“晚上月光如水,流泻一地,虎头茉莉摇曳在柔黄的月色中,朵朵皎白,傲岸不群”“你窗边的水仙,吐出青青的长条细叶,绰约可爱……球根润白如婴儿的肉拳头,衬着国画似的瘦叶,一片葱茏。过几天春节花开,黄蕊香袭,靡靡人间。”2.思考力。作者的文字里处处透着思考,饱含真情之中是满满的思考,满满的思考之中又饱含深情。读此书哭着笑着思索着。
张梁登上雪山
《张梁我在地球边缘》书影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11月1日,第二十一届深圳读书月首场活动——《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新书首发式在中心书城北区大台阶举行。活动现场,该书主人公张梁用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登山画面、一句句扣人心弦的细节描述吸引了大批市民读者驻足,他们与远道而来的户外运动发烧友一起,感受这位完成了登山探险终极挑战“14+7+2”中国第一人的勇气和魅力。
普通人,也能做出不普通的事
“2005年5月,登顶珠穆朗玛峰”“2008年5月,20天徒步滑雪到达北极点”“2015年3月,登顶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2018年6月,登顶北美洲迪纳利峰”……书城大屏幕上,一张布满了张梁登山探险全纪录的图片让市民读者不禁惊叹、掌声连连。在张梁镜头和文字的记录中,人们看到了普通人也可拥有极其不平凡的魄力。
“14+7+2”是指登顶地球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7大洲最高峰,以探险的方式徒步滑雪抵达南北极点。而这样的成就是在张梁54岁时打卡完成的。
1964年,张梁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南下深圳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没有体育背景,经济条件一般,36岁才开始真正登山探险的张梁把“勇者无疆”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遭遇滚石、雪崩、滑坠,走过垂直冰壁、岩壁、冰裂缝……18年来,他共完成了35次攀登、26次登顶。看惯了都市的步履匆匆、车水马龙,张梁期待的是标准化模式外、另一种人生状态——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丈量生命应有的高度。
令人震撼的数据背后,是坚韧与勇气的合奏。“北极挑战赛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比赛。20天里,我每天要走近15-16个小时、30-40公里,每天走到最后两小时时,有一种绝望的感觉涌上心头。‘加油!坚持!别放弃!’是队友间说得最多的话。当得知我们获得挑战赛第二名时,我都佩服自己。”张梁在现场说道,“攀登和人生一样,充满了状况。但无论是探险还是生活,精神和态度是最重要的。”他认为自己终其一生去攀登的是一座座有形的山峰,而更多的人正在攀登的是自己人生中无形的山峰。无论是怎样的“高峰”,只要坚持信念、努力奋斗就能达到人生顶点。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基于对雪山的热爱,4次山难没有让张梁退缩;而基于对生活的热爱,他在每一次登山时都保持清醒。性格中的冷静、严谨和理性决定了他的登山理念——对大自然抱“探索”的态度,而不是“征服”。18年来,他有9次已经到达接近顶峰的位置,却因自然原因不得不下撤。在他心中,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面对危险的时候,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非常重要。”张梁说,“我是一个明智的攀登者,绝对不会玩命去登山。尤其是在高海拔山峰的攀登过程中,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团结的协作精神、平和的心态缺一不可,它们能让我拥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成功登顶、安全下撤才是一次完整的攀登。”
在张梁眼中,登山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仅是面临生死的考验,还要有大智慧。“这么多年我依然健康平安,每次四肢健全地回来,我觉得是平和的心态和懂得放弃的态度帮助了我。”张梁说,“安全是第一位的。在登山历程中,常处于九死一生的险境中,也会遇到不得不放弃的时刻。登山不是攻克一个课题,也不是跑一场马拉松,无法用目标性的概念去诠释。这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也要学会舍得,学会放弃,才能更好地前行。”张梁感慨地说。
“14+7+2”不是终点,是起点
2018年完成“14+7+2”最后一站迪纳利峰时,张梁的心情并没有太大起伏,对他来说,登顶某一座山并不是终点。这两年,他每年都会攀登6000米以上的山峰。因疫情原因,今年张梁将脚步放在了国内,贵州、青海、西藏;玉珠峰,洛堆峰……就像他在朋友圈中写道的:“攀登,是我人生的常态。”
在攀登安纳普尔纳峰过程中,“死亡”“极限”萦绕心头,想过放弃、终止,但回家调整2个月后,他又踏上了登峰的新路途。“一次成功登顶,不仅仅是完成了一次登山任务,更是为下一个登山活动打下了基础,因为‘成功’也意味着会带来更多的机遇。”
经历过的高海拔探险的困难、危险和复杂多变,张梁认识到,要扛住考验才能完成一件事情。“这些年来,我克服艰难险阻,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这样的磨练,让我有了一份气定神闲,有了一份超然,有了一份豁达,更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鲁’的气概。”由5000米开始攀登,逐渐提高到6000米、7000米,再冲刺到8000米,不断地追求,让张梁的人生景别持续放大。
登山之后,张梁看待生活的视角有所改变。“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宁肯60岁活的精彩,也不愿意100岁碌碌无为。”张梁笑着对记者说,“登山后,我感到了自身更多无限的潜力,成就更多奉献,体验更多乐趣,这是人生的延长。未来,在攀登路上,我将步履维艰、迎难而上,继续挑战人生的高峰。”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