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8 04: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贝多芬画像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读书笔记”的性质:" "区分对象:" 首先要清楚你看到的“画像”是哪种形式?是书籍封面上的插画?是某本关于贝多芬传记或艺术史的画册中的图片?还是独立的艺术画作?明确对象是写好笔记的前提。如果是书籍封面插画,可能更侧重于这本书的内容;如果是传记中的插图,则更侧重于与贝多芬生平或性格的关联;如果是独立画作,则更侧重于艺术家的艺术表达。 "核心是“读”:" 即使是画像,笔记的核心仍然是“阅读”它所传递的信息。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描述画面的外观,更要解读画面背后的含义、情感和可能引发的思想。
2. "仔细观察与描述画像:" "细节捕捉:" 仔细观察画像的构图、光线、色彩、人物的表情、姿态、服饰、背景等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客观描述:" 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内容。例如,“画像中的贝多芬面容坚毅,双眉紧锁,眼神深邃而充满力量……”
3. "深入解读画像内涵:" "联想与推测:" 画像试图传达什么?它如何表现贝多芬
作者:孙红杰
王羽佳携手柏林爱乐乐团于6月26日和6月29日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两场协奏曲音乐会,是近来沪上文艺界的热门事件。无论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贝多芬的“第四”,还是她返场加演的众多余兴小品,在这位炙手可热的古典音乐明星手上都焕发了新的光彩。它们被演绎得轻松、自如、匀畅,甚至可以说是丝滑。无论曲目中包含怎样的体能考验和技术挑战,她都能轻易化解,宛如在崎岖沟壑中践履平地。无可否认,这种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是许多钢琴家梦寐以求的。然而正如柏林爱乐乐团可以轻松企及许多乐团渴望的细腻、丰富、精准、敏锐品质却从不止步于此,轻易感也不应成为王羽佳贪恋的舒适区,而应成为她超越自我的出发点。
坦率地说,轻易感也曾是我作为音乐表演欣赏者一度奉持的准绳。学生时期的我认为音乐表演贵能自如,即让观众感到你随时可以驾驭更困难的东西,深不可测(其对立面是不过如此)。毕竟功力不等于艺术,技术过硬不代表艺术精良。寻思取舍之道、得失之理,让我意识到了获得轻易感会伴随的消极效应——在表演中、创作中都是如此。门德尔松、古诺、圣桑是拥有完善技术却反受其害的作曲家;技术高超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精美却不动人;技术上略有瑕疵的穆索尔斯基,其作品虽洋溢着质朴粗率之气,却被公认为独具风骨且更有成就。
王羽佳在“柏林爱乐在上海”演出现场(摄影:Stephan Rabold)
王羽佳演奏时流露的轻快感,值得作为一个美学问题探讨,让人思考身体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进化,某种意义上是以克服身体局限性为导向。劳动、交通、计算、传媒等先进工具的发明,都有节约人力的效用。而当起重的机械取代喊号的劳动、蒸汽巨轮取代一叶风帆、一体成型的机床取代勾剔榫卯的斧凿后,会不会丧失一些难以言喻的诗意呢?如果有,那么轻易感伴随的天人关系间接化、疏远化或许是原因之一。艺术的发明,从宏观意义上讲,似乎也具有克服身体局限性的效用:那穿越世纪、导向永恒的艺术生命,超越了生而为人者不能永寿的局限。但微观意义上并非如此,那嘶哑的呐喊,急促的喘息,力所不逮的挣扎,严阵以待的蹙眉,在特定语境中都有审美效应,在表演艺术中也不例外。轻易感在彰显身体潜能的同时,弱化了接受者对身体性(尤其是身体局限性)的直观感知。它的显现,甚至会驱迫人性隐匿,使表演显露出机械属性。
轻易感随身的王羽佳以技术过硬著称。无论她本人是否乐意,这一评价都已如影随形。英媒《独立报》在评论她主演的某场逍遥音乐会时,说她“如机器人一般演奏得飞快而精准”,但“毫无诗意,不给音符以喘息之机”①。这一评语虽略显刻薄,但其中提到的机器和喘息,分明映照了机械性的发显和人性的隐匿。而“无诗意”或许是轻易感的副作用。轻易感的凸显,让乐曲中偶现的沉重、悲壮、复杂、困苦等片段,那貌似最能抵制轻易感的瞬间,也如打开了清新滤镜一般,变成了隐喻意义上的轻描淡写,如同恶魔金刚之躯跳进了画册,震荡崩塌之境况跃入了荧屏。如此,聆听时伴随的紧张、兴奋、恐惧、畅快等具身体验虽仍有效,却减弱了量级。说来有趣,那信手拈来的轻易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王羽佳在仪容行止上展露的野性魅力(包括那扎猛子式的鞠躬),形成了悖反效应,一个另类的看点。
就29日晚王羽佳演绎的贝多芬来说,轻易感首先体现为她对乐句中细小连线的简约化处理,由此导致了音符、乐汇间断连关系的模糊、轻重关系的偏失、缓急关系的弱化。古典曲目高度依赖于动机化乐思的运作,对细小连线的弱化(尤其第一乐章),如同抚平了机动化乐思蕴藏的褶皱,直接影响了音乐的整体风格。那起伏不平的褶皱、断续不连的气口,营造着持续变化的动态效果,这是以戏剧风格为导向的古典音乐的本质要素(罗森语),区别于巴洛克音乐那崇尚静态对比的建筑风格(托维语)。熨平褶皱、化约气口的艺术效果,不啻以贪图匀畅的灌口式修辞抹杀诗意乐句中的抑扬顿挫,又好比以手机中的一键美颜模式淡化沧桑留痕的皱纹。能驾驭最复杂难度的王羽佳,却在细节处趋于简化,这是第二个悖反效应。
“柏林爱乐在上海”演出现场(摄影:陈岩)
文献证据表明,贝多芬音乐中的连线设计不仅出于创作意图,也出于表演意图,这直观地反映在他标记的某些明显会增加演奏复杂性的指法中,或为改变力度,或为提示声部,或为分割乐汇。这种复杂性是对演奏轻易感的预防和抵制。熨平乐思褶皱的匀畅化倾向,引出了王羽佳演绎贝多芬时的第三个悖反效应:她在炫技作品中能绝好体现颗粒感,在古典曲目中的某些音符密集处(伴随踏板的使用),却给人以浑然一片的感觉(尤其第三乐章)。而反观柏林爱乐乐团的句法处理,则足可用“一丝不苟”来形容。虽然在伴随独奏声部时,乐队偶尔会因独奏的演绎策略而受到牵制(每当乐队回归部来临时又顿显从容),但其作为顶极乐队的各种优势,从深处激活并绽放了古典音乐特有的风格魅力。单就句法策略而言,乐队之于独奏,宛如老戏骨碰到了小鲜肉。
古典音乐的戏剧风格,在两方对戏的协奏曲体裁中为观众预设了更多看点,但王羽佳似乎对戏剧语言尚未熟谙。如果说方才提到的三重悖反效应弱化了古典音乐的戏剧张力,那么她与乐队对戏时的自我专注则弱化了戏剧角色间的联动效应。就临场观感而论,王羽佳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不够默契:首乐章如此,次乐章尤甚,末乐章较好。第二乐章以鲜明的戏剧姿态著称,钢琴与乐队的美妙互动令人过耳不忘,其所蕴含的以柔克刚意趣常被释义为俄耳甫斯对复仇女神的感化。但在王羽佳的演绎中,钢琴出场时采取了比乐队慢了好几分的速率(其节拍感已不像2/4而像2/2)来接应乐队的“恐吓”,过显迟缓。当主题乐思被剪裁得越来越短,对戏者交互得越发密集时,乐队紧张而独奏松弛,略显脱节。有人会说,这样的反差本身就是对戏剧感的凸显。或许如此。但我认为,理性意义上的强化导致了感性意义上的弱化,这是第四重悖反效应。钢琴在呈示部里自顾自地悲诉,没有一丝激动,期待中的说服感化变为了独怜自卑。在此,独奏家已将自如演化为怠惰。说到合作问题,许多人会深感好奇:演出当晚在开场的鼓掌礼后迟迟等不到指挥和独奏家上场,不知何故—在后台商量?第一乐章里彼得连科的频频回头流露了某种隐忧。
简约、匀畅、轻易、自如。这些词语单独看来均无贬义,但在特定案例中却化合出了稍许的消极意味。何故?或因王羽佳对语境和分寸的把握尚有不足。音乐表演是兼有技术、艺术、学术三重属性的实践活动。良好的技术素养能提供一个音乐生命体所需的基本构件,使之面目端正、筋骨齐全、血肉充实、姿色丰足;良好的艺术素养能将众多构件纳入通融协调的运作秩序,以激活生命体,使之脉搏跳动、血管通连、筋络舒畅、生机盎然。进而,良好的学术素养可以赋予该生命体以独特的性格、品位、思想、灵魂;这是最难企及的境界。②何谓学术素养?在此不做详述,但方才所说的语境感、分寸感,以及前文剖析的语法特色、时代风格、体裁原则等,显然都在其中。依此而论,技术素养过人、艺术素养优越的王羽佳,当在学术素养上再谋精进。
但不容否认,王羽佳所到之处总能赢得满堂彩。部分原因或许是,在这全民喜爱“一键美颜”的时代,前述四种效应不常受到非议。然而除了造就上述效应的极致技艺,王羽佳身上还有演奏家贵能信守的一项重要品质—真诚。她的优劣之势都率然呈现而不被遮掩,不得不说,这真我风采也相当可爱。王羽佳在一次访谈③中说,每次表演时她都会努力构思如何丰富她所弹奏的每首乐曲。有理由猜测,她当晚对贝多芬“第四”的另类处理,也是以此为初衷。虽然我认为她的本次演绎存在不足,但我依然觉得这样的探索具有可贵的意义。谁能保证每次探索都能成功呢?至少她最近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的这首乐曲已显示了优化的迹象。艺术家但凡认识到自我超越的重要性,便不会止步于任何一次成功或不成功的探索。当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持续的进步必令人欣慰。王羽佳曾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时间”,自我提升又何尝不是?希望她在回望自己的“30”年代时,也能惊喜于伴随时间而取得的进步。
【注释】
①“Yuja Wang’s main aim seemed to be to get through it as fast as possible. Playing with the speed and accuracy of an automaton, she gave no hint of the poetry, and never allowed the notes time to breathe....”
网址:
https://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classical/reviews/proms-66-68-berlin-philharmoniker-kirill-petrenko-yuja-wang-beethoven-seventh-symphony-richard-strauss-royal-albert-hall-london-review-majestic-and-thrilling-a8521331.html(2024年7月24日访问)着重字体系引者所加。
②摘自笔者为“俄耳甫斯音乐译丛·音乐表演学读本”撰写的释注文字。《琴与歌的学问:一代名师的教学随笔》,弗里德里希·维克著,聂蓬译,孙红杰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音乐表演学读本”注释,第一页.
③法国时尚杂志《美丽佳人》(Marie claire)2022年9月28日对王羽佳的专访。
网址:
https://hk.news.yahoo.com/%E5%B0%88%E8%A8%AAyuja-wang%E7%8E%8B%E7%BE%BD%E4%BD%B3-%E6%88%91%E5%8F%AA%E6%98%AF%E9%9F%B3%E6%A8%82%E5%92%8C%E8%81%BD%E7%9C%BE%E7%9A%84%E4%B8%AD%E9%96%93%E4%BA%BA-131644930.html?guccounter=1(2024年7月24日访问)
(本文原载《上海艺术评论》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兼职教授)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他才华横溢,创作了一曲又一曲传世之作;他命运多舛,26岁患中耳炎,50岁失聪,历经磨难,但却从未屈服。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2月16日,恰逢贝多芬诞辰纪念日。今晚,这里有诉诸之心的旋律,更有扣动心弦的故事。
△贝多芬《致爱丽丝》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作者 | 罗曼·罗兰
NO.1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
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父亲母亲
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1787年,贝多芬失去了他挚爱的母亲。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担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
△贝多芬少年画像
NO.2
有人说他很高傲,举止粗野,态度抑郁,带着非常强烈的内地口音。但他藏在这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唯有几个亲密的朋友知道。他写信给韦该勒(编者注:贝多芬的好友)叙述他的成功时道:“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1796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耳朵日夜作响;贝多芬内脏也受剧烈的痛楚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
在好几年中,他瞒着人家,连对最心爱的朋友们也不说;他避免与人见面,使他的残废不致被人发见;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贝多芬的助听器
NO.3
除了肉体的痛苦,别的痛苦也时常折腾着他。韦该勒说,他所见过的贝多芬总是抱着异乎寻常的激情去热爱一切。这些爱似乎永远是纯洁无瑕的,在贝多芬那里,激情与欢欲之间毫无关系。他的密友兴特勒曾确言“他一生保着童贞,从未有何缺德需要忏悔”。
他这一生,不断地如飞蛾扑火般去恋爱,如醉如狂般痴爱颠倒,不断地幻想着幸福降临,但现实总是如此地残忍,幸福幻灭之后便是痛苦的长期煎熬。
△年轻的贝多芬
如果想探寻贝多芬最丰满的灵感源泉,那就必须在这种时而热爱、时而骄傲的反抗的轮回中去追寻。直到晚年,他与生俱来的热情之火,才在时间的磨砺和悲风凄雨般的隐忍中趋于平静。
贝多芬为朱丽埃塔·居奇亚迪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1年,他热恋的对象是朱丽埃塔·居奇亚迪,可他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首先,这段爱情使他感受到长期折磨他的残疾之痛,敏感的隐秘被再次戳伤,而境况的艰难,使他无法娶自己深爱的姑娘。其次,居奇亚迪是个风骚、幼稚而又自私的女人,这使贝多芬非常苦恼。1803年11月,她嫁了加伦贝格伯爵。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这样的爱情能给人心灵以毁灭性的打击,而像贝多芬这样早已被疾病折磨得异常虚弱的灵魂来说,这样的爱情无疑是一次灭顶之灾。此时,他经历着一个绝望的苦闷时期,只消读他那时写给兄弟卡尔与约翰的遗嘱便可知道,遗嘱上注明“等我死后开拆”。这是惨痛之极的呼声,也是反抗的呼声。他的强毅的天性不能遇到磨难就屈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这爱情,这痛苦,这意志,沮丧和骄傲交替的煎熬,这些内心的悲剧,都反映在1802年所作的伟大作品中。如:第三十一号中的第二奏鸣曲,其中戏剧式的吟诵体恍如一场伟大而凄婉的独白。
NO.4
1806年5月,他和丹兰士·特·勃仑斯维克订了婚。她很早就爱上他。从贝多芬卜居维也纳的初期,和她的哥哥法朗梭阿伯爵为友,她还是一个小姑娘,跟着贝多芬学钢琴时起,就爱他的。
△贝多芬蜡像
这一年他所写的《第四交响乐》,是一朵精纯的花,蕴藏着他一生比较平静的日子的香味。同样渊源于爱情的妥协精神,对他的举动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影响。朋友们说他兴致很好,心灵活跃,处世接物彬彬有礼,对可厌的人也肯忍耐,穿着很讲究;而且他巧妙地瞒着大家,甚至令人不觉得他耳聋。
这种爱情的美好影响一直保持到1810年。靠这个影响,贝多芬获得自主力,使他的天才产生了最完满的果实,例如那古典的悲剧:《第五交响乐》(又名《命运交响曲》)
NO.5
1814年是贝多芬幸运的顶点。在此光荣的时间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贝多芬的朋友与保护人,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在1816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工作中的贝多芬
他虽沉沦于悲苦的深渊中,但仍然歌唱欢乐。他人生最大的欢乐就是创作《欢乐颂》,并要把这作为他某部大作的结局。关于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等问题,他都犹豫踌躇、摇摆不定。
即使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期间,他也不曾坚定过。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想把《欢乐颂》留下来,放在第十或第十一的交响曲中去。
《第九交响曲》从酝酿到完成,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1826年11月底,他患了感冒,随之病情加剧转为了胸膜炎。他钢铁般的运动员似的体魄同病魔抗争了三个月。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1827年3月26日)。
△1820年由约瑟夫·卡尔所做的贝多芬画像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文 | 摘编自《贝多芬传》
插图 | 《贝多芬:音乐世界的英雄》
了解完贝多芬的一生
想知道作为“乐圣”的贝多芬手指究竟有多快、多灵活吗?通过贝多芬作品《悲怆奏鸣曲》第三章感受下
这绝不是一般速度!
你心里
是不是也有一个贝多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