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8 04: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伟大与平和”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逻辑且引人入胜:
1. "明确核心概念与关系:" "界定“伟大”:" 在读后感中,你需要清晰地阐述你理解的“伟大”是什么。它是指权力、成就、影响力、道德勇气,还是其他?结合你所读的作品(书籍、文章、人物等),具体化这个概念。 "界定“平和”:" 同样,明确你理解的“平和”是什么。是指内心的宁静、淡泊、从容,还是与世无争的态度?也要结合作品进行阐述。 "探讨关系:"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伟大的追求与平和的心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相互促进,还是可以并存?作品是如何展现这种关系的?是伟大的必然带来失去平和,还是伟大的真谛在于内心的平和?你需要有一个核心观点(Thesis Statement)来指导你的论述。
2. "紧密联系读后感本质——“读”:" "引用文本证据:" 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你需要从所读的作品中引用具体的情节、人物言行、关键句子、场景描写等来支撑你的观点。没有证据的论述是空洞的。例如,如果你读的是一本传记,可以引用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如果读的是哲学著作,可以引用作者关于权力
这如同悖论的“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的观点,可能挑战了很多人的思维习惯。
人们常说,社会需要竞争,大环境需要竞争,孩子自然要从小培养其竞争意识,只有赢在起跑线,长大才有胜出的可能。
表面看来,这些家长确实站得高,其实并没有看得远。看到这,可能有些人已忍不住要喷我了,不是吗?
我们不否认,竞争能带给人们成就感、价值感,同时能推动社会进步。
但,少年儿童不适合参与竞争。
01尊重生命成长规律,不做反教育的事我们都知道,一棵小树苗要长到参天大树,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它只有深深扎根才能枝繁叶茂;
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较为漫长的岁月和不可逾越的成长顺序。
同样是生命,一个孩子比一头牛、一匹马从童年走向成年,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
这就是有着巨大潜能的生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积蓄能量的自然之道。
如果让孩子在体内能量不足、该储存能量的少年儿童期(14岁前),就早早卷入成绩竞争的洪流,必然导致孩子能量早早耗尽、后劲不足。
这就是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在低年级成绩好,越往高年级成绩越跟不上、学得吃力的原因。
其中很多学生,不堪承受学习竞争压力及家长的过度控制逼迫而抑郁、自杀,早早失去了竞争力。
前不久跳楼自杀的上海14岁女孩,正是这类学生。
从她的遗书,我们可以看出,她小学一开始成绩是优异的——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随着年级递增,她的成绩递降,父母完全忽视她的内心感受,越发严苛逼她拿出好成绩,对她施加羞辱、无休止打骂,她最后心理实在承受不了了,崩溃自杀了。
中国青少年抑郁、自杀的案例太多太多: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披露,中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1%。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患病年龄越来越小。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四分之一。
有些学生,是在高考前就抑郁,甚至自杀了。
有些学生则是在考上大学后,迷茫自己除了成绩,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感觉十多年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心理失衡、愤怒。
其中有许多是在外人眼里很优秀的学生,有人抑郁攻击自己,有人泄愤伤害他人。
像高考状元北大女生游安抗抑郁史、北大女生包丽自杀案、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等等。
我们看看这些学生的背后,无一例外地都站着自他们童年起,就灌输他们竞争意识,让他们背负攀比重担、过度严厉的家长。
这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儿童竞争愈演愈烈,家长除了让孩子和他人比,还要孩子和自己较劲。
家长是希望孩子未来有出息,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能活得更好,这个目标本身没错,就像少年怀有梦想一样从来没有错。
但是,已有大量案例证实,让少年儿童参与竞争实则是反教育。
因为,内在力量本来很小的少儿,早早地将注意力放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生命成长的力量就开始分散,
而竞争意识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心理能量、思考力、创造力等,孩子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让孩子去竞争,不是给他助力,而是给他使绊子。
就如大自然一棵还没有深深扎根的小树苗,你若不待它汲取足够长时间的阳光雨露就去拔苗助长,它必然夭折或长势病态。
社会上有不少成人,因从小生活在竞争的焦虑和紧张中,成年后虽“功成名就”,但并不快乐,甚至有些人还自杀了。
任何教育,只有尊重生命成长规律,才能走得长远。
02培养竞争意识,不如培养良好品格“双减”政策,是国家教育部为了降低孩子考试压力而出台的教育改革:
一二年级小学生免考试,小学其他年级只有期末考试,初中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不准公布、不可排名且不得与升学挂钩。
学生进入高中,内在已积累一定能量,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他们可以较好地把控自己、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此年龄段是孩子们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前期阶段。
——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我们的国家已为少年儿童解除了竞争压力,政策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还是要靠成人正确的认知与言行,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才会放下对孩子灌输强弱强食的道理。
只有家长不再焦虑,孩子才能淡定,才能心无旁骛地认知探索自我,发现兴趣享受兴趣并看见自己的无限可能。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有他(她)的天然使命与性格优势。
家长的责任,就是接纳真实的不完美的孩子,看见孩子的感受,善于发现他的优点,给予认可和鼓励,呵护好他的自尊自信,让他有幸福感及正向感——
这些才是发掘孩子内在潜能、滋养其好品格,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人们的竞争力从来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更高层面上的价值观、使命感、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等。
——不是吗?
纵观社会上那么多高材生,有些还是留学海归生,他们并没有赢在从小的竞争意识上,反而成了高分低能儿。
如,北大博士张进生、同济学子后毕业于加拿大名校工程硕士的大卫、名校博士李亮、高考状元刘琦,都在家里蹲、啃老。
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所以,有智慧、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用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用心培养他(她)的良好品格。
换句话说,与其死盯孩子成绩高低,不如给予孩子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一个人格独立、内心强大、有格局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能打败他(她)呢?
就像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高考3次,也要坚持考上大学。
走上社会后,他经历种种挫败,却能坚持梦想、克服一切困难,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说:“一流高手眼睛里面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原因是我心中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为你敌人;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他没有竞争意识,却有着强大的竞争力的最美恣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
一个对他人怀有敌意,防范他人、与他人争斗的人,他能聚焦自己、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事吗?他能成就自己乃至世界吗?
03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其实,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而是“虚荣”和“恐惧”。
在本已险象环生的人生中,哪里有虚荣,哪里就有自我伤害;哪里有虚荣的家长,哪里就有被伤害的孩子。
放下虚荣,就能减少无谓消耗,保护生命能量;克服恐惧,就能释放压抑,享受生活之从容。
只要我们允许孩子从小自由做自己,呵护他天性之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并用心培养孩子的好品格,给予Ta正向感,
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回事,他(她)也能自发地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些既能成为学霸,又能心理健康的高考状元们,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的成长环境,都惊人相似:尊重、信任、理解、宽松、温馨。
比如,2021年广西省高考第一名(总分723分)的蒙瑞俊,他的父母面对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一直重视培养孩子的品格。
蒙瑞俊母亲是做幼儿工作的,她很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
她说,他们夫妻会倾听孩子内心感受,鼓励孩子解决好眼下的难题,让孩子可以毫无压力地去学习。
他们不仅不会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分数上,还放手孩子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蒙瑞俊学习之余,还会写写小说,做些编程。
他们会在家中营造阅读氛围,以身教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国民才女"武亦姝的父母也是自己阅读,影响女儿爱上阅读。
比如,2020年山东省高考理科总分第一(711分,数学满分)的孟令昊说,爸爸妈妈特别懂自己,对他从来都是鼓励和引导,即便是考砸了,也都一直安慰我。
再如,2019年浙江省高考状元徐嘉骜,(720分)。不仅学习厉害,同时还是一个围棋水平业余四段的高手。
徐嘉骜的爸爸告诉记者:
“我们对孩子不做要求,多数事情由孩子自己做决定,我们只给建议。
孩子非常痴迷围棋,还特别喜欢二胡,平时放假在家都是下棋、打游戏、踢球。我们也特别尊重他的兴趣爱好。”
这些心理健康的学霸的父母,他们无一例外,都懂得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有界限的尊重。
就像2018年广东省文科学霸卢思颖的母亲,在日记中写的非常感人的一段话:
人们常说中国的父母很伟大,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有的甚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追求,供孩子吃好、穿好,送孩子到最好的学校去读书。
而在我看来,其实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和孩子一起面对社会、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搭起成长的桥梁,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双减”政策前,在攀比孩子成绩盛行的教育大环境下,这些父母都能看见并满足孩子成长的真正需要,坚决不将孩子早早推入竞争的洪流,不得不说他们是有勇气、有智慧的称职父母。
他们呵护着孩子内心能量从弱变强,他们培养出了心理健康、有学习兴趣、友善宽容、自信平和、积极乐观的孩子。
试问,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有什么样的竞争,是他们赢不了的?有什么样的困难、挫折,是他们跨不过去的?
家长放下竞争意识,孩子才能拿起竞争能力。正所谓,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结语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
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比拼,都会妨碍孩子正常性格的发展。
换句话说,竞争意识会影响孩子的天性发展。
而孩子的天性,都是向善向好的。
从小就被推进竞争轨道的孩子,他(她)的天性就被人为破坏了,Ta的命运势必会变苦变差——性格决定命运。
只有尊重孩子的生命成长规律,放下焦虑不再向孩子灌输竞争意识,而是给予孩子爱的滋养并培养其良好品格,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既可成才又能成人,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人。
尤其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的当今,家长们更要拿出勇气和智慧,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迭代自己的教育方式。
曾国藩说:
“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
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
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
教育孩子,我们不妨学习上面第3个观点中举例的那些父母,明白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
相信读到此文的你,在"双减"政策下,不再焦虑,而是信心满满培养出身心健康、成绩优异、有合作能力、有格局的孩子,助力孩子赢得一生幸福。
你的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END
原创不易,码字不易,小伙伴们都懂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