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000》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8 0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1000字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语言得当:
"1. 精心选择切入点与核心观点 (Thesis Statement):"
"明确核心感受:" 阅读汪曾祺散文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平淡中的韵味、语言的精妙,还是他对人情的通达?确定一个你最有感触、最有话可说的核心观点作为文章的灵魂。
"具体化切入点:" 不要泛泛而谈“喜欢汪曾祺”。可以聚焦于他某本代表作(如《受戒》、《大淖记事》)、某个主题(如美食、草木、故乡、旧时人物)、某种风格(如冲淡平和、幽默风趣、白描手法)或某篇具体文章(如《故乡的食物》)来展开。一个明确的切入点能让文章更有深度和焦点。
"示例:" “汪曾祺的散文如一杯清茶,初品平淡,细品回甘,他以‘闲适’之心观照万物,于平凡中见深情,于细微处显风骨,本文将围绕他对故乡风物的深情描摹及其蕴含的生活哲学展开论述。”
"2. 深入解读文本,恰当引用 (Textual Evidence):"
"广泛阅读:" 1000字的文章需要足够的论
读《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想到的
自从做了母亲,我一直克制自己不让自己成为焦虑家长大军的一员,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我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便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时我会受到来自我长辈的批判,不过我也不是圣人,我会毫不犹豫把这种压力传递给孩子,考好了都夸你,考不好我要挨骂,凭啥?当我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我开始有了焦虑,有了希望孩子不要像我一样有那种想当年如果好好学习就能去到一个更好的大学的念头,而这种念头普遍出现在所有焦虑家长的身上,我的反射弧是不是太长了点。世间再无西南联大, 世间也再无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写得如此令人神往的散文,大学真的是可以影响人一辈子的。西南联合大学只存在八年,北京、清华、南开三所学校因为战乱而联合起来迁到昆明暂居, 战乱下的学校硬件质量可想而知,而且还总得“跑警报”,就是躲日机轰炸,就这样,八年时间里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好像在汪曾祺的这本散文集里可以找到答案,可我看完了,我又没找到答案,根据汪曾祺先生的回忆,我实难找到他们废寝忘食发奋图强的证据,有的只是一些琐碎的日常。汪曾祺经常被人说成是沈从文的学生,事实上沈从文先生的学生不计其数,每个学期末,他给自己的学生拟题,让学生们写文章,读到好的,他会小心翼翼地把作业纸边界的留白剪掉,减轻重量,再加上一份自己的推荐信,附在一起自费邮寄给相熟的报刊杂志,发表后的稿酬自然要给学生。沈从文先生博览全书,这原本很正常,但是像沈从文那样看一本书批注文字比原文还要多的就不多见了。我个人偶尔也读书,读书本身就耗费时间,读一本再像现在这样输出点什么都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他却能一笔一划地写在书缝里,写满了不行还要夹页,真心觉得难能可贵,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上厕所脱裤子的功夫也要把手机小视频打开刷上两个吧。后来,沈从文先生跑去跨界,研究中国服装的历史,对于沈从文这样的人各行如隔山是不存在的,能靠着孜孜不倦地研读相关史料,硬是以半路出家的身份首次为中国服装建立了历史档案,不是打下一片江山,是活生生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别的倒也罢了,通过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散文,我也跟着喜欢上了漆盒,就是那种古人装收拾杂物放在梳妆台上的漆面木头盒子,随手在淘宝上一搜,发现根本没有沈从文先生喜欢的那种苍劲质朴婉约典雅的,都是那种锃光瓦亮匠气十足的首饰盒。沈从文先生是西南联大教师队伍的一位代表人物,汪曾祺着墨多了一点,我相信其他老师也一样。有人说怎么可能人人都有这样的福气拥有像沈从文这样的老师,拥有一个好的大学,毕竟教育资源是如此的稀缺。没错,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是没有学会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呼吸,现在的教育都是手把手地教,有人抨击学校在剥夺孩子们的想象力,我觉得也不是,现在的孩子们看到的世界远超他们的想象能力,没有给他们想象的空间,我反而觉得现在应该把浮在空中的孩子们拽回到地面,让他们学着脚踏实地的爬到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思维不连贯,思考不深入,思想不集中,思绪不统一,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只觉得周围充斥着条件不足,即不想平庸又不想出挑,似乎别人都是天时地利人和,自己是五行缺了无行。在所有的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汪曾祺毕业就失业之后为了不饿肚子,就去同学开办的学校当老师的经历。 这位同学自然是校长,而且是该校第一任校长,校舍是一个破旧的寺庙,只有几面土墙和一个颤颤巍巍的屋顶,学资自然是从附近募集来的,孩子们来了一起动手糊窗户,桌椅板凳各式各样,老师在夜间还得充当保安背着几杆土枪在周围巡逻,因为时常发生有些逃兵化身为匪贼入室抢劫的事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荒山野岭,一个破烂不堪的寺庙里,半大孩子一样的校长率领老师学生艰难度日已属不易,他们竟然饿着肚子组织起全部师生排演曹禺的话剧《雷雨》,汪曾祺以诙谐幽默的笔尖记录了当时很多的狼狈不堪,台上乱七八糟台下前仰后合剧情竟然流淌的很完整。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的一个输出,教育的高质量输出不在于有多少硬件条件,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郑渊洁说他写书挣了钱,给自己整了一个洋气的院子,于是就空运了什么美国大玫瑰之类的花装点小院儿,结果是汗滴禾下土,花苞芳踪无。他一生气,就将那些带刺的花杆儿全拔了,将一把各式各样的野花种子随意地撒在院子里不管不问,来年春天,跟打翻了调色板一样,各种颜色熙熙攘攘吵吵闹闹地挤进了小院,跟这个故事链接在一起的,是他把孩子从学校弄出来自己带,散养,养的很优秀。我以前很相信这类故事,直到我读到一本书,一个知名女作家讲自己女儿的,跟《傅雷家书》比,这就是个焦虑的妈妈一路上为女儿拼抢资源的故事,不能说她违规占道吧,至少没有被任何人违规超过车。我不再相信名人的故事,根本不具备什么可参照的价值,一定有些特殊的地方是我们看不到的,一定有一些特权的使用是瞒着我们的。我们这样的平凡的家庭,只有把孩子尽量护送到一个地方,护送到一个能够良好的借鉴巨人肩膀的氛围当中去,至少送到有巨人的地方,而且她能够辨认出来,并且积极靠拢。这是我的想当然的想法,天底下最难的估计就是教育孩子,如果都能想当然人类恐怕早已占领太阳系了。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古代女性婚姻家庭》,讲了近代文明之前的女性在父系社会中的生存环境,作为女性看了自然很不舒服,人类是会用牺牲文明来换取人类的繁衍和教化出更有利于繁衍的下一代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可怕的是会给这种选择冠之以冠冕堂皇的理由,现在看了那种理由简直是荒谬,但在那个时代是金科玉律一样的存在,连受害者本身都能自己写出《女戒》这样的东西,还能身体力行的去执行。每一次社会文明的进步,都会推翻一些肤浅的想当然的想法,有一天我们也被推翻被打倒被耻笑,所以我更加惶恐,我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身上的基因是没有文明可言的,它们只想通过繁衍活下去,繁衍出后代以后,不断的催促我们教育好下一代好让好不容易传递的基因载体有能力生存和继续繁衍。于是让他们拥有大杀四方的能力成了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基因逼迫我们做的事儿,我们做完之后,就没啥用了,基因就好不犹豫的放弃了我们,用衰老和疾病杀死我们。文明一边服从着基因,因为他们的目是一样的,都希望以人类的肉身为载体存续为永恒,文明又对抗着基因,因为基因里缺乏人性的关怀和关爱,如果没有文明倡导之下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早已在食物链中消失了。说到这里我心都发抖了,罗素先生给人类的遗言有两个,一个是人类无论研究什么都不要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那不是真正的事实。一个是无论任何时候都要相信爱能战胜一切。事实是很残酷的,有些真相远超出人类能够承载的范畴,唯有用爱来化解,人类历史上所遭遇的危机也一次次是用爱来化解的,这就像基因和文明的相爱相杀吧。再怎么办呢?作为基因传递中间小小的一环,最不起眼的一环,如果不想被基因淘汰,不想被文明嫌弃,只能努力让自己变得有用吧,只是如果谁再想写出一本《中国现代女性婚姻家庭》这类的书,能够涵盖十分之一的人已经属于惊世天才了,需要一个多大的团队才能收集到方方面面的信息,现在的社会,比之前复杂一百万倍不止,真的很难说什么有用,什么无用。
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人间草木》读后感
□姚佑儒(长沙师范学院)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这是汪曾祺著作《人间草木》中很有灵性的一句话,它的魅力像磁石遇铁般紧紧吸引了我,让我连连感叹:原来食物也可以这样动人?
该书以草木为引,以简单、平常的话语描写了我们生活中最为平常的片段,写的是生活态度,不只是草木虫鱼。尤其是在愉悦的阅读过程,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回忆。比如《枸杞》一文,讲的是作者在玉渊潭散步看见山脚下一对夫妇低头寻找枸杞的动人故事,它让我想起童年时代的趣事。
小时候,我们一家人习惯于晚饭后出门散步。一条长长的小路两边杂草丛生,向远处无限延伸,一眼望去有一种天然的美感。每逢春天,小路两边就会开出许多的小花,种类繁多,五彩斑斓。大的不过如人的大拇指,小的像一堆堆簇拥在一起的满天星。走在路上,我看见一朵觉得好看,便伸手去摘。有时摘上了一大把,我一只手拿不下了,另一只手又要去挑拣,摘下最好看的一朵,便会将手上的花交给父母,并嘱托“不要给我丢了,好不容易摘到的”。溜一圈回家,便会收获一大把漂亮的花儿。我有一个十分小巧精致、铁丝编织而成的小铁篮,是母亲买的,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感觉像公主才有的小花篮一样。当我把所摘的花放到小篮子时,我也会苦恼,因为它实在是太小了,放不下我摘的花,只好挑拣出最好看的放入篮中作装饰。有一年,小铁篮装下了我整个夏天晚饭后的回忆。
母亲是一位喜爱花草的人。在我的记忆里她好像是有什么“魔法”,凡是濒死的花草只要到她手里总会活下来。特别是每到花期,母亲就会喊我:“佑儒,你快看,我种的花长出花苞了。”过几天又喊我:“花开出几片花瓣了。”一直到花全部绽开,她都会像孩子一样兴奋,拉着我去看。直到我说:“是呀,赏心悦目,太漂亮了!”
可以说,花是母亲的“心肝宝贝”。曾经几次我看到刚开出来的花娇嫩可爱,就顺手摘下一朵。没想到的是,母亲不一会就会来问我,有没有看见她的花。母亲讨厌别人摘她的花,但她又不好意思责怪我。这时我总会说:“这一朵花太好看了,我想摘去房里多看两眼,别让呆在某个角落,稍不注意就谢了。我想用肉眼留住这美丽的瞬间呀!”
“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县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在《槐花》一文,写的是一对养蜂夫妇如何走在一起的过程,男人五十岁,女人三十出头。在生活中,年龄差距之大应该说是少见的事,让我不由地想到新闻中所说的拐卖少女的案件。原文很短,作者也发出疑问,有那么简单?也许,这个女人认为此生真的遇见了爱情,两个人走在一起的理由就那么简单吧。
说来也好巧,我的母亲也是四川“辣妹子”。曾有一天,我问母亲,总听你说父亲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又为什么不远万里嫁了过来呢?她得有些模糊,但我偶然明白了,因为他们相爱了。你说,为什么王子公主的故事总是以婚礼为结局呢?后来,在普通的婚姻生活中,恋爱的感觉慢慢地被柴米油盐磨灭了,而婚后的爱情总是俩人相互挑挑拣拣,但又相互支撑着走下去。
记得高考期间,有几个晚上,紧张的考试导致我精神状况不太好甚至梦魇,我让母亲陪我睡。不到几天,母亲就说没有父亲睡在她的身边她睡不着。我觉得好笑,这是什么奇怪的症状?可转念想,也许这就是父亲给她的安全感吧!当俩人走在一起时,就一定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将他们紧紧连接在一起了,旁人无法琢磨与明白。
读罢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的文字的妙处,以及散文那触及灵魂的惊人魅力,所及之处给人的感觉就像春天般温暖、舒适且平静。它似乎反映了生活中某种本质的东西,正如书中所写“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当我在这平凡的岁月中驻足时,总有那么一瞬发现原来草木是那样葱郁,在某一个特殊的角度喷泉能和阳光映照出彩虹,它犹如时间的艺术品,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