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智慧背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8 05:4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智慧背读书笔记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精炼智慧,点亮笔记——写好智慧背读书笔记的要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需要快速吸收、记忆和运用知识。“智慧背书”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旨在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非简单的死记硬背。而书笔记,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载体。如何写好智慧背书的笔记,让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应用中真正发挥“智慧”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一、 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写笔记前,首先要明确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深入理解某个概念?还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不同的目的决定了笔记的侧重点和详略程度。如果是为考试,可能需要更精确地记录定义、要点和例证;如果是为深入理解,则应注重记录自己的思考、疑问和不同观点的碰撞;如果是为积累素材,则应关注关键引言、精彩段落和可借鉴的思路。明确目的,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精准地捕捉到真正需要记录的信息。
"二、 精选内容,去粗取精"
智慧背书的核心在于“智慧”,而非“全录”。因此,笔记切忌成为书本的“缩微版”。要学会筛选,去粗取精。哪些是核心概念?哪些是关键论点?哪些是典型的例子?哪些
一定要懂止损:五首古诗藏智慧,读完通透,你会背吗?
喜欢的大家可以点点关注谢谢大家支持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分享下面我们来欣赏今天的内容傍晚夕阳贴窗棂的时候,我总爱翻两页老诗。手指蹭过有点发脆的纸,忽然愣了——原来千年前的那些读书人,早把“强者及时收手,聪明人看透本质,心里不装没用的事儿”这点道理,写进了山水田园和日常日子里。他们也遇过糟心事儿:官场勾心斗角、日子过得不顺、被人冤枉……可没像咱们现在有些人似的,陷在抱怨里拔不出来,也没揪着破事不放,反倒拿支笔,把“不纠结、想得开”这点通透,全写进诗里了。陶渊明躲开城里的热闹,在院子东边采菊花时能看见南山;苏轼下雨天没伞,还能笑着说“一身雨一辈子,我也不怕”;王维走到没水的地方,不慌不忙坐下来看云——这些诗哪是风花雪月啊,明明是摔过跟头、吃过亏后,悟出来的实在话:真厉害的人,从不是跟烂人烂事死磕,而是知道该撤就撤、心里不搁事儿,按自己的步调把日子过舒服了。
一、《饮酒·其五》:心远地自偏,不与世俗缠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与感慨
- 东晋那时候,天下乱得很,到处都是烦心事。陶渊明之前还当过大官,彭泽县令,后来觉得“为了这点工资弯腰伺候人,不值当”,干脆辞职回家种地了。他没吐槽官场多黑,也没纠结“辞职了以后吃啥”,转身就回了乡下,把日子过成诗里那样——住的地方明明在人来人往的地界,却听不到车马的吵闹声。有人问他咋做到的,他就轻描淡写一句“心远地自偏”:心里不惦记功名利禄那堆破事儿,就算住闹市,也跟待在没人的地方一样清净。
- 早上起来除除草,傍晚到院子东边采把菊花,抬头就能看见南山的影子在夕阳里慢慢铺着;山里的云到了黄昏特别好看,鸟儿一群群飞回窝里。这些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田园景色,在他眼里全是“真意思”——就是不被别人牵着走的自在,不跟破事较劲的通透。他甚至懒得说清楚这“意思”到底是啥,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说再多也是白搭。
- 这不就是文章里说的“心里不装没用的事儿”吗?现在人遇到不公,总想着“得给我个说法”,把劲儿全耗在生气上;陶渊明倒好,跟个“及时止损”的明白人似的,看清官场不是自己待的地儿,立马撤了,把心思放种菊、酿酒、写东西上。他没被“辞职就没面子”的破想法困住,反倒在乡下活出了另一番滋味。过了一千多年,咱们读这首诗,还能感觉到那种舒服劲儿:原来真的自由,不是啥都有,而是不怕失去,该放手时就放手,该转身时别犹豫。
二、《竹里馆》:明月照幽篁,得失皆无妨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与感慨
- 王维的诗,读着就透着一股“静”劲儿,跟他晚年躲在辋川隐居有关。那时候他不掺和朝廷的破事儿了,把自己藏进竹林深处。这首《竹里馆》,写的就是他在竹林里的日常——一个人坐在密密的竹林里,有时候弹弹琴,有时候扯着嗓子喊两声。树林子太深,没人知道他在这儿,就只有一轮月亮,安安静静洒着光,陪着他。
- 没花里胡哨的词,也没讲啥复杂的故事,可“不纠结”的劲儿全写出来了。他不在乎“没人知道我在这儿”——不在乎有没有人夸他有才,不在乎别人记不记得他以前的官儿,更不在乎别人咋说他。弹琴是自己高兴,喊两声是心里痛快,月亮陪着是缘分,全是为了自己舒服,不是给别人看的。
- 这多像文章里说的“聪明人看透本质”啊:不执着于别人咋看,不纠结于得到啥、失去啥。王维以前也是大官,还经历过安史之乱,见过不少糟心事儿,可他没陷在“以前多风光”或者“那会儿多惨”里。他跟个“看透的人”似的,站得高看得远:朝廷里的那些是是非非,都是过眼云烟;别人说的好与坏,哪有自己心里舒坦重要。所以他躲进竹林,跟琴、跟月亮、跟自己过日子。
- 竹林里没掌声,没人捧,可他压根不在乎。因为他明白,一个人值不值钱,不是别人说的算;一个人快不快乐,也不是跟别人较劲来的。就像文章里说的“厉害人早撤了”,王维撤的是那个勾心斗角的朝廷,留下的是一颗不被得失烦、不被情绪捆住的心。月光洒在竹子上,也洒在他身上,那种通透劲儿,过了千年,还能让咱们现在慌慌张张的人,稍微静下来点:原来不琢磨“别人咋看我”,才能活得轻松;不盯着“我丢了啥”,才能找到真的自己。
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输赢皆从容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与感慨
- 苏轼这一辈子,就没顺过,总在“被贬”的路上:从京城贬到黄州,又到惠州,最后甚至到了海南儋州,一路颠沛流离,可他就没被打垮过。这首《定风波》是他在黄州写的,本来就是记一次出门下雨的事儿,可把他面对糟心日子的态度全说透了。
- 下雨了,雨点砸在树叶上,噼里啪啦响。可他说“别听那声音”——别在意那点破事的吵闹,别被突然来的麻烦打乱了脚步。“不如一边哼着歌一边慢慢走”,手里拄着竹棍,脚上穿着草鞋,看着比骑马寒酸,可他觉得比骑马还轻快——因为心里没负担,不害怕,就算难,也能活得轻省。“怕啥?就算一辈子都这么风吹雨淋,我也扛得住”,这话里全是坦荡:日子本来就有好有坏,就算一直不顺,又有啥好怕的?
- 雨停了,春风一吹,有点凉,把他的酒劲儿吹没了。抬头一看,山顶的太阳正慢慢出来,暖暖地照着他。“回头看看刚才走过来的那段难走的路”,“走过来就完了,那段风雨,不算啥事儿,既不算多坏,也不算多好,就是日子里一段经历罢了”。
- 这就是苏轼的“心里不装没用的事儿”:他不是不疼,被贬的苦、跟家人分开的愁,他都懂;可他从不让这些疼影响自己咋过日子,不让情绪绑住自己。他跟个“强者”似的,遇到坎儿,不抱怨、不较劲,赶紧“止损”——不惦记“当官得往上爬”了,不纠结“为啥老天对我不公”了,转而琢磨写诗、作词、研究吃的。他在黄州琢磨出了东坡肉,在惠州写“每天吃三百颗荔枝也不够”,在儋州还教当地人读书——他从不让自己陷在“以前投入了多少、现在亏了多少”的破事儿里,而是不管在哪儿,都把当下的日子过好。
- 文章里说“真的报复,是让自己变得谁也打不倒”,苏轼就是这样。那些贬他的人、那些让他难受的事,到最后也没把他怎么样,反倒让他在难日子里,活成了更通透、更厉害的人。过了一千多年,咱们读这首词,还是会被“一蓑烟雨任平生”戳中——原来面对日子里的糟心事,最好的办法不是躲,而是从容面对;原来真的厉害,不是没弱点,而是把弱点变成铠甲,就算踩在泥里,也能抬头看见亮儿。
四、《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与感慨
- 王维到了中年,越来越喜欢道家那套“清静过日子”的理儿,老了就把家安在终南山边上。这首《终南别业》,写的就是他在终南山的生活,字里行间全是“不钻牛角尖”的聪明劲儿。
- “兴致来了就一个人进山逛,遇到好看的景、舒服的事儿,自己知道高兴就行,不用跟别人说”。这种“自己逛、自己乐”的劲儿,藏着不依赖别人的通透——不纠结“没人陪咋办”,不执着“没人懂咋办”,自己的快乐,自己明白就够了。
- 最妙的是“走到没水的地方,就坐下来看云慢慢飘起来”。顺着水流往前走,走到头没水了,本来是“走不下去”的坎儿,可他不着急,不抱怨,反倒坐下来,看天上的云一点点升起来。水没了还有云,路断了还有风景。这不是躺平不干,而是会转弯——不琢磨“为啥这条路走不通”,而是想“换个角度,会不会有新发现”;不盯着“没水了多可惜”,而是珍惜“能看云的机会”。
- 这就是文章里说的“看透了就抓重点”。王维没陷在“没水了”的麻烦里,而是跳出“有路没路”的死胡同,看见麻烦背后的转机。他跟个“明白人”似的,不纠结“为啥会这样”,只琢磨“接下来咋弄”——走到头就看云,遇到老人就聊天,没固定的计划,可咋过都自在。
- “偶然碰到山里的老人,坐下来聊天,聊着聊着就忘了该回家”。这种“随便聊、不赶时间”的劲儿,正是“心里不装事儿”的最好样子——不被时间催着,不被琐事烦着,顺着自己的心意来,反倒能收获更多开心。过了一千多年,咱们读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还是会被这份豁达打动:原来日子里没有绝对的死路,只要不钻牛角尖、不较劲,换个角度就能看见希望;原来真的聪明,不是把每一步都算好,而是遇到意外时,还能沉住气,享受当下的光景。
五、《醒世歌》:红尘白浪里,不争也不抢
(明)憨山德清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一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赏析与感慨
- 憨山德清是明朝的高僧,一辈子遭了不少罪,可始终用平和的心看日子。这首《醒世歌》,没华丽的词,就跟隔壁大爷唠嗑似的,把日子的真相慢慢说出来,全是“看透了”的实在话。
- “这世上就跟一片白茫茫的浪似的,乱糟糟的没个准儿,能忍一步、待人温和点,才是过日子的好办法”。这不是怂,而是不跟烂人烂事较劲;不是服软,而是知道别浪费自己的精力。“到哪儿就顺着哪儿的日子过,一辈子安安稳稳守着自己的本分,不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顺着来、不贪心”的劲儿,正是“及时止损”和“心里不装事儿”的样子——不执着“必须得到啥”,不纠结“为啥得不到”,跟着日子走,可不让日子牵着走。
- “太硬的弩,弦先断;太锋利的刀,刃先坏”。人也一样,太爱争强好胜,反倒容易受伤。“惹麻烦大多是因为嘴碎,管不住自己说闲话;犯过错大多是因为心太硬,不肯饶人”。“别争谁对谁错,别比谁好谁坏,在时间里,这些破事儿很快就过去了”。
- 憨山德清看透了日子的“不长久”——“世上的事本来就不完美,人这身子早晚也会没了”。所以他劝人“吃点亏没啥,让一步也不丢人,别为点小事吵得脸红脖子粗”。他也看透了“荣华富贵都是假的”——“风光就跟半夜的梦似的,醒了就没;有钱就跟九月的霜似的,太阳一出来就化了,犯不着太惦记”。
- 这首《醒世歌》,就跟一面镜子似的,照出咱们的执念和烦恼,也告诉咱们咋解开:不抢、不争、不较劲,安安稳稳过日子,顺着缘分来。这跟文章里说的“真厉害的人,都懂心里不装没用的事儿”一模一样——不被对错绑住,不被欲望勾着,把劲儿用在该用的地方,反倒能在乱糟糟的世上,活出点清净来。过了一千多年,咱们读这首诗,还能感觉到那份平和与通透:原来日子里最大的幸福,不是有多少钱、多风光,而是心里踏实;原来真的聪明,不是比别人强多少,而是懂得让一步、放一放。
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王维、苏轼、憨山德清,他们也遇过咱们现在头疼的事:被人冤枉、日子不顺、丢了东西、心里委屈……可他们没陷在抱怨里,没揪着破事不放,反倒拿诗把“及时收手”的勇气、“看透本质”的聪明、“心里不装事儿”的通透,全写下来了。
- 陶渊明躲开热闹,在东边采菊时看南山,告诉咱们“心里不想乱七八糟的,在哪儿都清净”;王维躲进竹林,跟月亮作伴,告诉咱们“没人知道也没关系,自己高兴最重要”;苏轼下雨天没伞,还能说“一辈子淋雨也不怕”,告诉咱们面对糟心事,得从容点,别被打垮;王维走到没水的地方看云,告诉咱们遇到坎儿别着急,换个角度就有希望;憨山德清写《醒世歌》,告诉咱们“别争对错,别比长短,安稳过日子就行”。
- 这些诗不是老古董,是咱们现在过日子的参考书。遇到烂人烂事,想想苏轼的“回头看看走过的难路,也没啥大不了”,就知道较劲没用,赶紧撤才对;被欲望勾着的时候,想想陶渊明的“这里面有真意思,可我懒得说”,就明白心里踏实比啥都重要;遇到坎儿的时候,想想王维的“走到头就看云”,就知道换个角度,就能看见亮儿。
- 文章里说“真的成长,不是原谅别人,是放过自己;真厉害的人,不是没弱点,是把弱点变成铠甲”。而这些诗,就是帮咱们造铠甲的材料——教咱们不较劲、不执着、不着急,按自己的步调,把日子过舒服了。
- 希望咱们都能带着这份读诗的心意,在乱糟糟的世上活出点通透来:该撤的时候就撤,别浪费时间;该看透的时候就看透,别瞎琢磨;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别跟自己较劲。毕竟,这世上就一种成功,就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辈子——就像一千多年前的他们那样,用诗里的道理照着自己的日子,踏踏实实地活。
#记录我的2025###秋日生活打卡季##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三十六计》中顶级智慧,背下来晓古今、通谋略!
01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这句话出自《三十六计·围魏救赵》,意思是:与其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再逐个击破;与其正面硬碰敌人的强盛之处,不如迂回打击其薄弱环节。真正的高手,从不盲目硬拼,而是巧妙地把难题拆解。就像治水,洪水汹涌时不能硬堵,要疏导分流;对付强大对手,也要避开锋芒,击其要害。战国时,孙膑帮齐国救赵,不去邯郸直接开战,而是直插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逼庞涓回救,从而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这不仅是战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遇到阻碍时,不钻牛角尖,换个角度找到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生活中也一样,许多看似无解的僵局,或许不需要正面强攻。试着分解问题,找到对方的关键需求,往往能事半功倍。02虚者虚之,疑中生疑。这句话出自摘自《三十六计·空城计》,意思是:当你实力空虚时还大胆展现出来,反而会让对手疑神疑鬼,觉得你肯定有埋伏,不敢轻举妄动。人往往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尤其是在高压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多疑的人更容易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你看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空城计,无论是叔詹退楚、李广疑匈奴,还是传说中诸葛亮的西城弹琴,施计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极其了解对手,知道对方生性多疑,所以敢用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招。这招能成功,不是因为计策本身多精妙,而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对方心理的脆弱点。战争从来不只是硬实力的比拼,更是认知和心理的博弈。03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这句话出自《三十六计·顺手牵羊》,意思是:再微小的空隙,也要及时利用;再微小的利益,也要努力争取。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斤斤计较,但其实是在强调一种敏锐捕捉战机、不断积累优势的战略思维。高手从不坐等完美机会,而是善于在动态中发现并利用对手的任何细微疏忽,将点滴微利转化为最终胜利的基石。04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这句话出自《三十六计·瞒天过海》,意思是:当你觉得准备得万无一失时,反而容易精神松懈;对平时司空见惯的事情,往往就不再怀疑。很多人做事,初期高度紧张,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但时间久了,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反而放松了警惕,结果就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栽跟头。就像我们经常走的一条路,因为太熟悉,根本不会留意脚下,但危险往往就潜伏在这份熟悉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隋朝大将贺若弼攻打陈国时,几次三番在边境大规模集结军队。陈国一开始严阵以待,后来发现隋军只是常规调动,就彻底放松了戒备。结果当隋军真正发动进攻时,陈国猝不及防,瞬间溃败。保持一时警惕很容易,持久的清醒才是最难的。05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这句话出自《三十六计·美人计》,意思是:面对兵力强大的敌人,要重点攻击他们的将领;面对智谋超群的将帅,就要设法动摇他们的意志、腐蚀他们的斗志。《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在夫椒之战惨败后,被迫向吴王夫差求和,并献上美女西施、郑旦等人。西施本是越国苎萝村的浣纱女,因美貌被范蠡选中,经三年歌舞礼仪训练后献给夫差。夫差沉迷西施美色,为她修建馆娃宫、响屐廊,日夜享乐,荒废朝政。与此同时,勾践卧薪尝胆,暗中发展国力,最终趁吴国空虚时发动反攻,灭吴复国。一根链条,最脆弱的一环常在连接处;一个强大的体系,其弱点常在其核心决策者或决策者的心理状态上。只要设法针对,就能高效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