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8 07:1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科普书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点亮思维的火花——写好科普书读后感应注意的事项"
科普书籍,如同开启科学殿堂的钥匙,将纷繁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激发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阅读科普书后,撰写一篇读后感,不仅是梳理思绪、加深理解的过程,更是将个人感悟与知识体系融为一体的再创造。然而,如何写出一篇有深度、有见地的科普书读后感?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精准提炼,紧扣书核心内容"
读后感的根基在于“读”,因此,对书中内容的准确把握是第一要务。切忌泛泛而谈或只谈个人感受,而忽略了书本身。你需要:
1. "明确核心观点:" 梳理出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科学概念、理论或观点是什么?作者通过一系列事实、实验或论证,最终想表达什么? 2. "概括主要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书中的关键信息、重要发现或讲述的故事脉络。这能为你的读后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 3. "抓住亮点特色:" 这本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是独特的叙事方式、严谨的逻辑论证、惊人的科学发现,还是作者的人格魅力?抓住这些“亮点”,能让你的读后感更具个性。
"二、
王大鹏
10月15日在上海参加了主题为“加强作品评论 繁荣原创科普——汪品先科普作品研讨会”,会上有幸获得汪品先院士签名的科普图书《深海浅说》,该书自出版后摘得了2020中国好书和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两项荣誉,回京后,断断续续地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拜读完了这本图书。近日,该书入选了“典赞·2021科普中国活动”的年度科普作品提名(科普图书类),应该说这本书“填补了中国深海科学元科普的空白”(卞毓麟老师语)。
这本书出版后,很多学者和科学家都发表了非常专业的书评,于此,我也想结合研讨会期间的感悟和阅读这本书的体会谈一些关于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粗浅看法。
首先是大科学家做科普,深入浅出,科学家做大科普,小叙事,大道理。汪品先院士是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在学术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但是他的这部科普作品并没有拘泥于学科领域那些深奥的知识,而是用非专业受众能理解的语言讲述了深海的故事,摆脱了“专业读者的无聊或非专业读者的晦涩”这个窠臼。同时,这本关于深海的科普图书从小处着手,讲解了海底的热液与冷泉、地震与火山、矿物资源与生物圈等基础知识,并进而上升到宏观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海洋对于地球、对于人类自身的重要性。
其次,把科研做成科普,亦把科普做成科研。前者是说科研成果或者说科技资源的科普化,由于汪品先院士长期处于海洋研究一线,他最有资格讲述本领域的科学进展,也最能向公众阐明这个领域的科学,所以他是将这个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科普化的第一人选,也是卞毓麟老师倡导的“元科普”的“执牛耳者”。这实际上也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提出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的要求。此外,他还践行着把科普做成科研的理念,也就是在做科普的过程中时刻坚守做科研的态度,可以说《深海浅说》中的插图就能体现这种严谨。
再次,科学需要讲故事,科普就是讲好科学的故事。赫拉利在《人类命运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中一以贯之的一个观点是:人类是一种依靠故事组织起来的群体。也许人类喜欢故事是天性使然,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科学感兴趣,虽然科学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科学也需要故事化的表达,而科普则是在讲述科学的故事,用故事化的手法把科学传播给目标受众,而不是干巴巴地灌输知识。在《深海浅说》一书中就有很多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比如托勒玫地图的缺陷误打误撞地让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当然,科学故事需要真实性,不能杜撰,否则就有悖于科学伦理和科普伦理,因而也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更需要科研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也就是“不要把舞台让给我们鄙视的人”,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元科普”的话题上了。
最后,用加的方法实现“乘数效应”。汪品先院士不仅仅撰写科普图书,他还于2020年底“玩”起了新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全网粉丝已经超过150万。这体现了科学家做科普的“与时俱进”,受众在哪里就把科普做到哪里。“跨界”与“出圈”是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高频词,但是对于科普来说,如何“跨界”与“出圈”?汪品先院士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要跨界首先就需要打破边界,而出圈的前提也需要确定自己的“圈”,以及“他圈”与“我圈”的交集在何方,他的这些举动都是在推动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科学文化的繁荣,或者说是在推动广义上的科学文化的形成。
总之,在汪品先院士的科普作品和科普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存在着“十一个度”(广度、深度、长度、宽度、厚度、温度、热度、高度、速度、风度和角度)。正如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取悦于去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大和深度。”汪品先院士的科普作品和实践延伸了科普的广度,挖掘出了科普的深度——不仅讲述发现的结果更讲述发现的过程,打通了科普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增加了科普的长度,他也让科普不再是“窄播”而拓展了科普的宽度,更在科普过程中融合了全球视野、时代前沿和历史纵深,让科普有了厚度。他的科普是有温度的,也有感于当前科普质量不高而投身科普,进而调动了科普的热度,他立足科研一线但又不拘泥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样就让自己的科普有了一定的高度,短视频平台的实践更是加快了科普的速度,他的科普作品中展示出了大科学家做科普的风度,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融入到文本之中,同时也很好地利用了角度,独辟蹊径,没有独自在象牙塔中自娱自乐,而是走出了象牙塔,在交叉领域里点燃新的火种,更好地发光发热。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来源: 光明网
【光明书话】
作者:刘海燕(军旅文学作家)
一口气读完杨海蒂老师新作《这方热土》,忍不住啧啧称奇,拍案叫绝。作者用纯美、自然、厚重、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一副生机盎然、超尘脱俗、涤荡心灵的绝美画卷,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琴瑟和鸣的天籁之音。
《这方热土》杨海蒂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这是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在这方热土,“森林静悄悄的,偶尔传来几声蝉鸣鸟啾”,那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幽深;顷刻间,“壮丽的红日一跃而出,橘红色阳光穿越云朵的缝隙,万丈光芒照耀着大地”,则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雄浑壮美。山海之间的万千气象,朝霞撒下的轻柔光线,万物生灵奏响的美妙晨曲,营造出一种交相辉映、错综复杂的审美意境,既古老又现代,既温情又浪漫,既清新又浓烈,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这是精彩纷呈的科普课堂。在这方热土,果似腊肠的吊瓜树,能让人味觉变甜的神秘果,号称“地球植物老寿星”的龙血树,原产热带非洲的火焰木,树冠大而体态美的雨树,具神奇医疗功效的野生茶树,永远两株相接母子相连的母生树,“树上有树,双树叠生”的古老天琴树,还有“热带雨林中的精灵”海南长臂猿,斑纹状如龟背饰文的云豹,“原野精灵”海南坡鹿,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海南脆蛇蜥,体型最小、模样萌萌哒的海南兔等,各种来历不凡、珍稀名贵的野生动植物,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让你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长知识、拓视野、见世面。
这是一趟绝妙的洗心之旅。当你踏进这方热土,“晚霞渐渐隐退,夜幕悄悄降临,月亮和群星升起,皎洁的月光洒满幽暗的山谷,清辉笼罩着沉静的山峰,嶙峋的群山万壑变得柔和。此时此刻,耳畔只有昆虫低鸣、花朵低语和树上果实掉落地上的声音。”你静静仰望苍穹,或许体悟到古诗中的清幽意境:“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犹如作者所写“红尘中的喧嚣全然消退,世界呈现出空灵之美”,而就在那一刻,你的身心仿佛得到彻底洗礼,清爽怡然,“肝胆皆冰雪”。
这是人与自然的琴瑟和鸣。人类来源于大自然,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中国人有“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留下许多人与自然琴瑟和鸣的传世名篇。无论是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或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无不寄情于天地中,徜徉于山水间。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脚步的狂飙突进,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荒漠化已影响到全球1/5的人口和1/3的陆地面积,大约有100万生物物种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任性贪婪地掠夺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反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天下计、为世界谋,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也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共鸣和响应。杨海蒂老师笔下这方遗世独立的美丽新世界——海南热带雨林,正是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出的果实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了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然而面对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丰厚馈赠,也有少数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偶约三五亲朋“到此一游”,也不过走马观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当我们跟随杨海蒂老师的热情指引,走进这方热土,走进这片充满着原始野性魅惑、张扬着令人窒息之美的热带雨林,听着“婉转动听的山歌,乘着夏日傍晚的微风,从雨林深处悠扬地传来”,或许能唤醒我们尘封已久的心灵记忆,找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空间。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