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才女李清照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8 1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才女李清照的读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文章更深入、更感人、更有见地: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读”的对象是什么?" 是李清照的传记、选集,还是后人关于她的评论和研究?或者是泛指对李清照其人其作的整体了解和感受?明确这一点,才能让文章焦点集中。
"“感”的侧重点是什么?" 是对她词作风格的感受?对她人生际遇的感慨?对她人格魅力的钦佩?还是结合自身经历产生的共鸣?确定主要感悟点,是文章的灵魂。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避免面面俱到:" 李清照的成就和人生非常丰富,不可能在一篇读后感中全部涵盖。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点深入挖掘。例如:
"从风格对比入手:" 重点写她南渡前后的词风变化,分析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个人境遇、时代背景),以及你从中感受到的悲喜与力量。
"从某首(或某类)词入手:" 选择一两首你最喜欢的、印象最深的词(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
李清照:除了“怼人”、写词,“我”还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李清照怒怼宋朝文坛众大佬的小视频开始慢慢席卷全网的社交平台。看着欧阳修、苏轼、柳永、秦观等人一个个被怼得哑口无言,真的是令人“哭笑不得”,尽管这些人都比李清照年纪大,像苏轼还是其父亲的老师,但我们还是很好奇李清照的战斗力真的如此了得吗?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李清照的词解读她这个人,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李清照吗?生在宋代的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她身处同一时代的宋人又是如何评价她的呢?今天,梨白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宋朝,走进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探究中华第一才女的成长记。出身名门,她的书香气皆有因果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就有提及过宋朝名臣、文人之间的联姻关系,比如晏殊把女儿嫁给了富弼,欧阳修最后还是娶了薛奎的女儿,苏子美的外公是王旦等等,才女李清照的家庭背景同样强大,她也来自书香世家。李清照的外公是宋朝的宰相王珪,他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少年时便文采出众,后以文学进用,朝廷很多制策都出自他手。可惜的是王珪后来做宰相的十余年间,文章风采不再,官做得也是口碑不佳,以至于被大家称为“三旨相公”,说白了就是讽刺他无条件迎合帝王。王珪像晏殊、薛奎等人一样,也给自家女儿找了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婿,也就是李清照的爸爸,李格非。李格非也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他是神宗年间的进士,也是出场自带背景音乐的人才。和老岳丈一样,李格非也是少年便勤奋好学,文采惊人,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文士。在李清照的诗中曾经提及父祖皆出韩公门下,这里的韩公就是韩琦,这点咱们期待之后有更多的资料能够印证这一点,但可知的是李格非曾受苏轼的影响颇大。宋哲宗年间,李格非曾经“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于其他三名文士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他为官期间,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哲宗驾幸太学的时候,他曾奉命撰《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留有《洛阳名园记》、《史传辨志》等著作。据考证,李格非一生娶了两任妻子,先是宰相王珪的女儿,也就是李清照的母亲,后来应该是早逝了,之后他又续娶了北宋名臣王拱辰的曾孙女。王拱辰是谁呢?就是穿了欧阳修状元袍子成状元的那位,还和欧阳修是连襟。大家都知道,相比于前朝往代,宋朝对于女性明显更包容,科举门第都放宽了,宰相、状元家的女子读个书、识个字也是能理解的。《宋史》记载王氏亦善文,这里的王氏应该是李清照的继母,王拱辰的重孙女,能在史籍中被提到的女性本来就少之又少,还点出了她善文,这就证明王氏也是很有才华的。综上所述,李清照能够成长为一个自信且伴有书香气的宋朝少女好像就比较让人能够理解了,毕竟家学渊源,人家家庭氛围就伴着书香气。李清照遇到赵明诚,从惺惺相惜到相顾无言
- 李清照被称为“中华第一才女”,至今人们在读到她的诗词时仍旧感慨她的才华,那么史籍资料以及宋人又是怎么评价这位才女的呢?
宋朝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曾经评论李清照的文学才能,“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清照与魏夫人”。朱彧、王灼等人也认为“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所以不得不说小伙伴们制作的李清照怼人的视频也是有“根据”的,毕竟人家有真才实学。同时朱彧、王灼两人对李清照也有所微词,面对李清照的再嫁,他们认为这位才女“不终晚节”、“晚节流荡无归”。好吧,大家跟着梨白读一遍,封建制度害死人!李清照和继母王氏一起被记载在了《宋史》李格非的传记中,“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这里所提及的赵挺之之子明诚便是李清照的第一任丈夫,也是她的爱人、知己。赵明诚和李清照一样,出身名门,是一个有学问、有故事的男同学。图文无关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交好,同样是神宗年间的进士。在仕途上,赵挺之比亲家李格非走得远,曾经做过宰相,但是后来因和蔡京意见相左罢相。李清照和赵明诚成婚的时候,赵明诚还是太学的学生,李清照也在京城名媛圈甚至文人圈中已有诗名。他们两个人的结合就全了咱们中国传统的婚姻理念,家庭门当户对,个人势均力敌。赵明诚是历史上有名的金石专家,小两口结合之后,绝对是双宿双飞,情投意合。之前梨白的文章中曾经提及开封的大相国寺,每个月开放五次万姓交易,其中就有金石、古董的交易。每到这个时候,赵明诚、李清照夫妻俩就会相携出门逛大相国寺,然后回家一起研究购得金石、书画,不得不说他们俩的感情在当时盲婚哑嫁的时代是令人艳羡的。在李清照的辅助下,赵明诚完成了著作《金石录》,李清照《金石录》所作的《后序》和丈夫的作品一起成为了流传千古的著作。赵明诚因为赵挺之的缘故入朝为官,官途却并不坦荡。父亲去世之后,他被父亲的官场对手蔡京诬陷,罢官,于李清照一起在青州居住多年,这也应该是这对夫妻相处比较久的时间。之后,赵明诚再次被启用,先后任莱州、淄州知州。好景不长,很快金国的战火便烧到了汴京,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分分合合。这期间赵明诚在任上发生了“逃跑”事件,使得夫妻感情有了裂痕。当夫妻俩汇合一路南逃时,原来的情投意合最后变为了相顾无言。到了项羽自刎处时,李清照有感朝廷的不抵抗以及丈夫的弃城逃跑,发出了当时的时代强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赵明诚因此羞愧不已,夫妻两个人还没来得及修复感情的裂痕时,赵明诚便因郁郁寡欢,暴病而亡了。梨白不知道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有没有后悔她对丈夫的疏离和冷漠,但是我认为她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受父亲耿直公正的性格的影响,面对丈夫临阵逃脱的事实,她一定非常不赞同的丈夫逃跑的做法。这个时候,她可能会发现人生除了诗词、金石、学问、儿女私情之外,还有国家、黎民百姓和价值观,前者她和赵明诚无比契合,后者她不能苟同赵明诚的做法。战乱不允许李清照思虑过多,安排好赵明诚的后事后,她随着在逃的宋廷继续南下。虽有胞弟的照顾,但是国破家亡,又遭丈夫离世打击的李清照身心俱疲,让她更为心痛的是在逃亡途中丢失了部分和赵明诚收藏多年的金石,有点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三字,没好事!再嫁所遇非人,她的人生没有“将就”
李清照在写给翰林学士綦崇礼的书信中提到了她的第二次婚姻,其间没有提到张汝州的名字,却在言语中透露了对于第二人丈夫的厌恶之情,她认为张汝州是“驵侩之下才”,有“臭之可嫌”。- 很多小伙伴表示,既然张汝州这么的面目可憎,李清照干嘛要嫁给他?
李清照的书信中也给出了答案“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俛难言,优柔莫诀,呻吟未定,强以同归”。李清照表示因为赵明诚离世,一路南逃让她身心俱疲甚至还染上重病,这时张汝州上场了。她轻信了他巧舌如簧,也被他的话所蛊惑,身边的弟弟也因为张汝州的官身而轻信了他,总之这场婚姻在李清照的嘴中就是一场“婚骗”。除了张汝州在言语上的欺骗,他还真的有“诈骗”的行为,他看上了李清照和前夫收藏是金石、书画。书信中李清照控诉“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因为金石字画在手,她有了怀璧其罪的嫌疑,张汝州居然为此对她产生了杀心,还对她进行了家暴。就这样一场本认为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恋成了一场谋财害命的大型“骗婚”现场,第一才女的第二次婚姻真的是令人唏嘘不已。李清照写给翰林学士綦崇礼的这封信息量很大的信其实是一封答谢信,为何答谢呢?她感谢在綦崇礼的帮助下,自己终于和张汝州和离了。- 小伙伴们又要问了,宋朝不是允许女子和离吗?这怎么才女和离还需要别人的帮忙呢?
那是因为李清照把张汝州给告了,这是她离婚的一种策略。宋朝虽允许女子和离,却也是有前提的,其中有一条是丈夫作奸犯科就可离婚,但也规定妻子状告丈夫,无论妻子对错都要坐牢。李清照在书信中早就表达自己是无论如何都和张汝州肮脏、低劣的市侩之徒过不下去了,所以她就是坐牢也要和张汝州和离。
李清照没有因为家务事状告张汝州,而是告他“妄增举数”,犯欺君之罪。什么是妄增举数呢?是说张汝州虚报了自己考举人的次数,以此才当了官。在现在看来,无论欺君还是家暴,都是张汝州的错,李清照却因为状告了丈夫不得不带着脚镣和手铐在公堂之上和张汝州对峙,还因为有了牢狱之苦。之后幸得綦崇礼的帮助,其实还有秦桧(秦桧的夫人王氏是李清照的表姐)等人的帮助,她才摆脱牢狱之苦,摆脱了张汝州这个中山狼。梨白叨叨叨
梨白之前看见过一句话,大意是你所受到的教育和读过的书都不会白读,它会贯穿你的一生,而李清照的一生就刚好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书香气的熏陶,李清照少年成名。她和赵明诚相识在彼此最好的年纪,心灵相通,情投意合,度过了一段神仙眷侣的生活。国难来临之际,逃跑的丈夫在李清照的认知中变得懦弱、不堪,他们的心也离得越来越远。当两个人还没来得及修复这段感情时,赵明诚暴病身亡了,这其中也有赵明诚对于自己临阵逃脱的懊恼,也与李清照对他的渐行渐远有关。我相信李清照是想要修复这段青梅竹马的爱恋的,但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父亲忠君爱国、公正耿直的作风的影响,让她迈出这一步很难。赵明诚离世之后,李清照甚至没有来得及伤心,国破家亡之下她带着丈夫生前的心头好辗转南下,遇到过盗贼,生过重病,一时间百种滋味涌上心头,已经不是一个“愁”能够表达的。这种情况之下她嫁给了张汝州,也因此受到了当时乃至后世之人的诟病,可是一个女人在困境之中需要一个男人的照顾,这是正常的,只不过李清照所遇非人。张汝州看上的不是李清照这个人,而是她的才名,是她和赵明诚收藏的那些“宝贝”,结果两个人的婚姻就一地鸡毛了,还上升到了家暴环节!李清照谁啊?!一代才女,她怎么能允许自己受到如此待遇,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她将张汝州告上了公堂,她用脚镣和手铐告诉世人自己不愿意妥协,她的人生便是到了低谷也没有“将就”二字。尽管赵明诚做出了“逃跑”一事,但是李清照应该还是爱他的,没有爱便不会有失望,不过这份感情遭遇“逃跑”事件、中年危机、国破家亡之后可能尘封在李清照的心底了吧。李清照在给綦崇礼的信中也提到了在结束和张汝州的婚姻以及所带来的牢狱之灾后,她想要过的生活,“誓当布衣蔬食,温故知新。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什么意思呢?经此大劫之后,李清照表示自己要记住教训,重新归隐山林,过饮食一样的生活,穿布衣食素菜,希望以新的面貌面对众人,希望彼时自己还是那个不忘初心的李清照。关于李清照,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大家赶快在评论区留下精彩评论吧,期待大家的转赞评!(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参考书籍:《宋史》《宋词三百首》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有很多关于李清照的题目,我们看几个:
第一题:提示题提示1: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提示2:也是一位著名词人提示3:她好赌,也长赢提示4:她爱喝酒也容易醉提示5 :因为喜欢以瘦入词,被称为“三瘦”这位千古一代的才女就是谁呢?
答案:李清照。
第二题:辛弃疾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中“消得”是“值得”的意思,那么纳兰性德写的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赌书泼的消茶香”的词句中的“消得”应该怎么理解?
答案:可以理解为“享受”的意思。
第三题: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在哪位女词人的纪念堂前题写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答案:李清照
解析:
清代·沈谦曾将李清照与李煜并题,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第四题:“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是我国当代诗人臧克家给我国历史上某位词人题的对联,请问这位词人是谁?
答案:李清照解析: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诗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李清照纪念馆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是全国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功能最齐全的李清照纪念堂(馆)。李清照纪念堂前院门楼是一座飞檐圆顶的四柱抱厦,双脊比翼,颜额挂有牌匾,上写“李清照纪念堂”,为1959年郭沫若题写。门楼迎门屏风前后两面分别是郭沫若题写的“一代词人”和“传颂千秋”。正厅坐北朝南,青瓦起脊,歇山飞檐,匾额“漱玉堂”为郭沫若所题,门前抱柱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副对联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
李清照生平简介
家庭成员及背景父亲:李格非——济南人 ,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长女),很有文学修养丈夫:赵明诚,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夫:张汝舟,贪财的伪君子。
出身书香门第,少年崭露头角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曾受晁补之(苏轼的大弟子、文坛名家)的大力称赞。李清照的少年随父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读了张耒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情场得意,“官场”失意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两人的恩爱,有纳兰性德“赌书泼的消茶香”为证。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李清照19岁,其父李格非被罢官,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一路升迁,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但被拒绝,李清照很失望,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借以讽刺公公的见死不救的无情无义。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李清照24岁,赵明诚被罢官,李清照随赵明诚回到在青州,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次年(1108年),李清照25岁,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生活,他们命其室曰“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自号“易安居士”(《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
国难当头,有男儿气概公元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公元1127年八月,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由于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据说“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这里就有李清照逼得赵明诚不再写诗的故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八月,赵明诚卒于建康。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误假伪君子张汝舟(其实是看上了李清照的这些字画,想贪财),然后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离婚案”。
历史评价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清代·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现代 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国语文学史》))现代 林庚:北宋的词坛,虽然充满了慢词的势力,却依然以小令为主。而结束这北宋词坛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地的,这是仅有的一个人了。
文学成就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已有新辑本《李清照集》)。李清照的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如《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寄托了故国之思。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声声慢》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人物标签
【“别是一家”的“婉约词宗”】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李清照著有《漱玉词》,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易安词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词国皇后”、藕花神”】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自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堂)”和多处“藕神祠”:山东章丘纪念馆、山东青州纪念馆、山东济南纪念堂、浙江金华纪念堂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神”,供奉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自清代起,济南人民就将李清照封为藕神以祭祀。
【“好赌,常嬴”的故事】李清照和赵明诚是“赌书泼茶”的典故:典故出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其中记载:“余性偶强记(李清照夸自己的记性比丈夫好,哈哈),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俩都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此故事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常用来形容夫妻之间琴瑟合鸣、相敬如宾。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赵明诚不再作诗的故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重九怀人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 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讲了个什么故事呢?就是说赵明诚是金石考古专家,对诗词不是很在行,所以他对老婆的才华很是羡慕嫉妒恨,有一回他工作在外,李清照就寄了这首词给赵明诚,赵明诚看了以后赞叹不已,就发誓一定要超过李清照。他关门谢客三天三夜,凑了五十首《醉花阴》,把李清照的这一首掺和在一起,请他们共同的一个朋友看,说这51首《醉花阴》哪一首写的最好。他们的朋友看来看去,还是觉得“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的最好。赵明诚从此不再写诗词。
【爱喝酒,容易醉】少女时代:《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嫁为人妇:《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蝶恋花》“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丧夫之痛:《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三瘦”】第一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二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三瘦:《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纪念赵明诚和她共同经营的业迹,是有关文物历史的重要文献。
顺便帮杨老师打个广告: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喜马拉雅上“”杨雨“”老师关于李清照的讲解,不仅内容精彩,而且声音甜美,百听不厌,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