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探索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8 12: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算术探索》(Arithmetic Explorations)这类书籍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有效率:
"1. 明确写作目的与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记录个人学习心得?为了向他人推荐这本书?还是为了完成课程作业?不同的目的会影响你笔记的侧重点和风格。
"读者:" 如果是写给老师或同学,可能需要更严谨的结构和更清晰的阐述;如果是个人笔记,可以更自由地记录思考和疑问。
"2. 仔细阅读与积极思考:"
"精读核心内容:" 不要只求读完,要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证过程、使用的例子和方法。特别关注那些让你觉得新奇、有启发或困惑的地方。
"做标记和笔记:" 在阅读时,用笔划出关键句、重要概念、让你产生疑问的地方。可以在旁边空白处写下简短的评论、解释或联系。
"主动思考:"
作者试图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方法或理论?
这些内容与我已经知道的数学知识有何联系或区别?
这些探索方法(比如解题策略、思维模式)可以应用到其他数学领域或生活中吗?
书中是否有未解决的问题或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3
《九章算术》精读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引言
《九章算术》精读是中国数学史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中算家的学习与《九章算术》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发掘可利用的学习经验,并从数学内涵、历史文本、文化意义三个方面阐述对《九章算术》精读课程的探索和思考。可以为中国传统数学文献精研课程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一、中算家的数学学习与《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算经之首”,除《周髀算经》,其余八部算经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说明它们的作者都研习过《九章算术》。刘徽是《九章算术》最重要的注者,《九章算术》在其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发展到高峰,李冶对数学发展的观察是“撰著成书者无虑百家,然皆以《九章》为祖,而刘徽、李淳风又加注释,而此道益明”。《九章算术》此时已成为中算家的必学著作。杨辉有一篇《习算纲目》,论说数学学习极为详细。它在说明加减乘除学习法之后,重点讨论《九章算术》的学习。明代影响最大的数学著作莫过于《算法统宗》,“明末清初的几乎所有要学习传统数学的人,都是通过流传广泛的《算法统宗》来实现的”。书中“习算之法”以歌诀形式道出了中算的学习步骤:“一要先熟读九数,二要诵归除歌法。三要知加减定位,四要知度量衡亩。五要知诸分母子,六要知长阔堆积。七要知盈朒互隐,八要知正负行例。九要知勾股弦数,十要知开方各色。”其中,“五要”到“十要”直接针对的是《九章算术》,是对《九章算术》分类和学习次序新的考量。传统数学在明代失传,清初学者已经很难见到明代以前的数学著作。梅文鼎被誉为清朝天算第一人。梅文鼎学习特别勤奋,刘辉祖描述道:“吾每寐觉,漏鼓四五下,梅君犹篝灯夜诵,昧爽则已兴矣,乃今知吾之玩日而愒时也。”梅文鼎只见过黄虞稷藏《九章算术》方田一章,但他从明代数学著作中对其有了初步了解,立志会通中西数学,且相信“古《九章》之义包举无方”。梅文鼎的数学著作“务在显明,不辞劳拙,往往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浅近之言达至深之理,使读其书者不待详求而义可晓然”。不少清代算家是由梅文鼎的著作而入传统数学之门。乾嘉时期学者的西方数学学习促进了传统数学的复兴。晚清西方数学系统传入,改变了中算家的知识结构,他们的数学学习实践与认知也随之改变。华蘅芳在《学算笔谈》中屡述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和所达到的境界,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通过上文初步梳理可知,清代以前《九章算术》是中算家学习的核心,清代算家的习算内容呈现多样化,西算所占分量越来越大,但《九章算术》依旧受到重视。这提供了一条进入传统数学世界的可能路径:依照清代以前算家的方式学习《九章算术》,特别是杨辉《习算纲目》提供的办法;借鉴清代算家的方式全面把握传统数学和西方传入数学的全貌,如华蘅芳《学算笔谈》所言种种。杨、华二人都是从基础入手,若按照他们指示的步骤系统学习,或许能够“以古人之心为心”逐渐进入中算家的知识体系。但中算家关注的是数学问题本身,而中算史家关注的是数学史问题,这就需要在借鉴的同时探寻互补的精读方法。- 《九章算术》的数学内涵
对《九章算术》数学内涵的认识,需依靠以往学者的研究,首要工作就是熟悉他们的成果。师生需要掌握重要的数学史论述目录。如《中算史论丛》《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索引》《中国数学史大系》等,若再结合其他论著和网络资源,就可以基本了解《九章算术》研究史的大概。因为清代的学术经常涉及先秦两汉的学术,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解释,由此能看到学术史的巨大变化,所以清代学者如戴震、李潢、汪莱、李锐的相关工作也要了解。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的同时还可指导学生撰写学术综述的方法,共同尝试辨别学术论著奠基性、代表性、影响性的差别;著史、考史、评史的不同;义理、考据的区别。专门术语是理解《九章算术》的首要问题,而且专门术语在研究中特别重要,正如李继闵所言:“准确掌握中算书中的常用语无疑是阅读理解古代天算文献的重要基础。研究古算词语不仅有助于深刻发掘古代数学思想,解决校勘中的疑难,而且是导致数学史研究中一些重大发现的突破口。”吴文俊、李继闵等前辈都曾建议或计划编纂《九章算术》的专门术语词典,可惜未能实现。《九章算术》精读不妨先研读前人关于专门术语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一份中算术语表,以《九章算术》为核心但不限于此,在此后的学习中对其进行增改删减,以期解决由专门术语导致的阅读障碍。在此过程中,教师则可以:(1)解释术语内涵,尤其是沿用至今的常用术语比如“正负”,因为这类术语更容易使学生犯以今释古的错误,误解它的原意;- 实例讲解术语内涵的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 比较学者关于某一术语的不同解释及其原因,示范学术研
究的基本方法和不同路径;4.发掘新的相关研究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度量衡与中国传统数学密切相关,不仅是中国传统数学的基础性知识,还对算法的构造产生很大影响,相关知识需要掌握。《九章算术》最重要的数学工具当属算筹,教师可以通过考察算筹的发展历史进而确定《九章算术》所用算筹的形制,与学生一起制造算筹,并对《九章算术》算题进行算筹演算。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区分“术”和“题”,探索两者筹算的差异。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可以掌握《九章算术》的实际操作方法。明代算盘开始兴盛,算筹逐渐被取代,但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传承关系,这些理论问题需要了解,同时也应结合珠算著作掌握算盘的一般使用方法。与《九章算术》有关的数学模型还有“棋”“牟合方盖”等,这些也有必要在精读过程中有所讨论。算法是中算的核心内容,《九章算术》的算法大致包括方田术、今有术、衰分术、齐同术、割圆术、盈不足术、弧田术、重差术、开方术、方程术、正负术、勾股术等等。现代数学虽然无法完全解释中算算法的本意,却有重要辅助作用,所以可以用现代数学方法解释《九章算术》,并努力寻求中算算法本意与现代数学解释的差异。《数》《算数书》等书里的秦汉算法在《九章算术》中有所发展,《九章算术》之后的算法发展多受其影响。因此师生可以结合各自选题方向选择一本传统数学著作,参考钱宝琮关于算法考源的系列论文,尝试在算法层面探寻所选著作与《九章算术》的联系,力图展现算法演变的历史脉络。“形数结合”是中算的显著特色,李继闵对此有深刻的观察:“与古代希腊几何学迥然不同,中国古代的图形研究表现为数量的计算,它以长度、面积和体积等度量为主要对象,而一般不注重图形性质与位置关系的研究,甚至中国古代几何学不讨论角的性质与度量。几何对象的度量化,使中算‘以算为主’的特色得以充分体现;而形数结合突出地表现为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相互渗透。”刘徽注《九章算术》的方式之一就是“解体用图”,而图已经亡佚,历代算家屡有补注,可以与学生一起试着展开这项工作,借此加深对中算“形数结合”特色的了解,同时还能体会中算“出入相补”论证方式的特征和价值。中算的特征之一是“寓理于算”,《九章算术》的算理同样隐而不显。《九章算术》一些重要概念、原理、思想需要特别留意,如率、齐同、无穷分割、极限思想等。已经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在熟悉它们的同时,研究方法的学习也很重要。就掌握典籍的方法论而言,钱穆说过:“做学问当熟读典籍,能背诵更佳。”笔者当过郭世荣教授“中国数学史文献选读”课程的助教,教授在课堂上成段背诵《九章算术》“开方术”,并教导学生重要内容是要背下来的。或许通过这种训练,才能逐渐向“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理想阶段靠近。结语
过去与现在并无绝对界限,诸多事件、制度、人物、著作虽然在时间上属于过去,但从影响角度来看,它们依旧活在当下,并未真正“过去”,《九章算术》也是如此。它不仅作为研究对象存在,还直接参与我们的生活,对于中算史的学习和研究者来说更是如此。师生共同体会《九章算术》对当下文化和个人生命的价值,彼此的意义则能在如此的感受中逐渐厚重。参考文献
《学算笔谈》《中华传统数学文献精选导读》《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与应用指南
一、引言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数学作为一门实用科学,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最早的天文历算到复杂的算术运算,中国古代数学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九章算术》作为中国古代数学的里程碑作品,不仅总结了战国至汉代的数学成就,更奠定了中国数学体系的基础。本文将以应用文的严谨风格,系统梳理《九章算术》的历史背景、内容特色、发展演变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实用的参考资料。
二、作品背景
(一)历史沿革
《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一世纪左右,是中国古代“算经十书”中的代表作。所谓“算经十书”,指的是汉唐时期流传下来的十部重要古算书,反映了当时数学的发展水平和实际应用需求。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九章算术》经过历代数学家的整理、增补,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最早由西汉时期的张苍和耿寿昌整理编纂,二人对原始资料进行了整理和补充,使得《九章算术》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和系统。刘徽在魏晋时期为《九章》作注,极大地丰富了这部作品的学术内涵,使其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现存最早的完整版本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由刘徽所作的注本。
(二)文化背景
《九章算术》的出现,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繁荣、商业繁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时期。随着社会对实际应用数学的需求不断增长,数学逐渐从单纯的算术技巧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一背景下,《九章算术》应运而生,成为一部集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于一体的宝典。
此外,中华文化中“礼仪”、“天文”、“历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也促使数学逐步融入到国家治理和日常生活中。数学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九章算术》得以孕育和发展。
三、内容结构与特色
(一)内容概述
《九章算术》全书由九个章节组成,每章围绕不同的数学问题展开,内容丰富,涵盖了几何、代数、分数、盈不足、负数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方田章:涉及土地面积的计算,包括面积测量、土地分割等实际问题,反映了农业社会对土地管理的需求。
粟米章:主要处理谷物、粮食的计量和分配问题,强调比例、分数等概念。
衡空章:涉及容积、容量的测量,应用于仓储、运输等场景。
方程章:是《九章》的核心章节之一,首次提出了负数和线性方程的概念,解决了许多实际的线性问题。
盈不足章:处理盈余与不足的问题,体现了对平衡、调配的重视。
方程求积章:涉及几何面积、体积的计算,展示了几何知识的应用。
方程应用章:介绍了多变量、多条件的复杂问题,体现了数学的系统性。
容积章:专门讲述容积计算方法,应用于建筑、仓储等领域。
方数章:涉及数的性质、平方、立方等,扩展了数的概念。
(二)创新与特色
《九章算术》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实用性和系统性。它不仅总结了前人经验,更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引入分数:最早提及分数的概念,为后续的数学发展奠定基础。
盈不足问题:通过盈余与不足的计算,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调配问题。
负数的提出:在“方程”章中,首次明确提出负数的存在及其运算法则,开辟了负数运算的先河。
系统的应用数学体系:涵盖了几何、代数、比例、容积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整体性和完备性。
简明实用的表达方式:采用直观的算式和实例,便于实际操作和推广。
(三)数学思想的传承
《九章算术》不仅是一部实用工具书,更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它强调“以实用为本”,强调比例、平衡、调配等原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此外,它对负数、方程的处理,显示出古人对抽象概念的探索和理解,为后世数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四、发展演变与影响
(一)传承与修订
自成书以来,《九章算术》经过多次修订和注释,逐渐完善。东汉时期,刘徽的注释极大丰富了原作,使其内容更具系统性和理论深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如祖冲之、刘徽等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
唐代,数学家杨辉对《九章》进行了补充和推广,推动了中国数学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注释本和教材,使《九章》的知识得以广泛传播。
(二)对中国数学的影响
《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体系,影响深远。它不仅在国内数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对东亚其他国家的数学体系产生了影响。例如,日本、朝鲜等国家在古代数学教育中,也广泛借鉴了《九章》的思想。
此外,《九章》的思想和方法,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工程、天文、农业等多个领域。其提出的分数、负数、方程等概念,成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铺垫。
(三)现代价值与应用
2020年,教育部将《九章算术》列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彰显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数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教材。
现代数学研究者也从《九章》中汲取灵感,探索古代数学思想与现代数学的结合点。例如,负数的概念在现代数学中已成为基础,《九章》中的早期探索,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结语
《九章算术》作为中国古代数学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数学智慧,更体现了与创新精神的完美结合。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为后世数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如今,回顾《九章》的历史与价值,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更激励我们在现代科技创新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古人的智慧。
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挖掘《九章算术》的文化内涵,将其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