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8 13: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150字的《史记》读后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核心观点:" 确定你对《史记》最深的感受或最重要的认识是什么,比如司马迁的史笔、人物的复杂性、历史的规律等,作为文章的中心。 2. "内容具体化:" 不要泛泛而谈。可以简要提及一两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史实或人物(如项羽、刘邦、屈原等),并结合你的感受来写,使内容有血有肉。 3. "语言精练:" 150字非常有限,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意思。避免口语化和冗余的词语,力求准确、流畅。 4. "结构清晰:" 可以简单按“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开头点明主旨,中间展开论述(结合具体例子),结尾稍作总结或升华。 5. "突出“读后感”:" 重点是“感”,即你的思考和体会,而不仅仅是介绍《史记》的内容。表达出你阅读后的启发和影响。 6. "检查字数:" 写完后务必检查字数是否在150字左右,适当删减或补充。
无意之中,又买了一套《史记》,看到家中藏书中有了两套《史记》,可对《史记》的记忆却开始淡化,因而挤出时间捧册再读,别有一番风味。
“读史”,只要心境不同、立场不同,每读所得定不一样。这次是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思维体系中去品读的。作为文学体系的开创者,其中的不容易是常人难以想像到的,作为一部巨著的《史记》,作为史传体一门的开创者,这一点很值得后人景仰。但是,更让人感动的是其真实再现历史的那种作者品性。《报任安书》中的精典,许多人都熟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在此种情境感召下,让人更多的联想到的是当时作者司马迁所处的境地。莫名其妙地受李陵案牵涉,一个史学大家、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诤诤铁骨的有志青年,因家境贫寒无钱赎身而甘受宫刑,变成一个“废人”。他想到了死,以死明志是前人的传统,也是当时“高尚的做法”之一。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家父的嘱托,他并没有跟随“高尚人”的做法,也没有选择“前人的经验”,而是选择放下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屈辱的活下去,把一生的理想和要说的都倾注于《史记》。从此,太史公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就是太史公了。回味这一章节中的人物,想起他们的最终成就,读到他们留给后人的宏伟巨著,细品之余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且不说司马迁开创了何门何派,但凡要查找历史依据的渊源,都必然要选择以《史记》证,更重要的是他让世人都认可了理论祖先、精神源头。可以说,从《史记》起,“炎黄子孙”正式烙印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世家也好、列传也罢,悉数归集于《史记》,大家都认可了自己的身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由此启幕。从三皇五帝开源头,其子孙后代各奔东西,在历史的发展大势中融合形成了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分分合合中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且不说司马迁是否考证了世上是不是真有炎黄二帝,但他却是据实而记,大家都认可的他就写,认可什么他写什么。一个古人、一位史官所体现出来的铮骨,在许许多多的史学家身上都还能看到。谁说文人无铁骨?虽然追求名、利、欲的文人不在少数,但敢留青史在人间的文人却从来不曾被忘记,那第一人就是——太史公司马迁。
汉武帝在世时,可能“金口玉言”的要求过司马迁如何写这部书。但是,据实而言、留史为证,是《史记》最大的特点,后世关于汉代及以前许多问题的考证,原则上大家都认可和遵循《史记》中的记载。一部书,历经2000多年而后人仍认可其真实性;一个人,已逝2000多年,而后人仍以其为学习的榜样;一个时代,早已在历史尘烟中湮没,而后人仍然崇敬有加。这些,都少不了司马迁的“以史明志”,少不了大家对《史记》、对大汉王朝的敬畏和尊崇。相较于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读者对新闻的怀疑、对报道的质疑、对社会的存疑,我们都应该说“司马迁了不起,《史记》不愧为史家之绝唱”。
《史记》开创中华民族的精神始祖地位,司马迁开创史书记述之典范,大汉王朝开创“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后人为之骄傲,读者为之自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司马迁这样的文人,心中升腾的只有“敬、畏、崇、尊”。愿太史公之纯情,为文人铸楷模,为后世树模范,让“读史明志”成为新时代的好潮流。
作者/永州市金洞管理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周中心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可以让人坚定信念、滤除浮躁、丰富知识、明辨是非、提升才华、修身养性。为了大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切实落实《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打造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的实施方案(试行)》,金昌中院将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每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荐一本书籍,每天推送干警读书心得,“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进一步推动形成读经典、学理论、强素质、作表率的浓厚氛围。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汇总。历史不仅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同时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这段话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希望党员干部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的一贯思想,为党员干部学习历史,将历史思维贯穿于工作中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间的历史。《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看着《史记》的目录,我想到了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秦始皇与子同袍,老子无为而治,孔子周游列国,商鞅变法徒木立信,廉颇蔺相如相辅相成,范蠡功成身退三致千金,屈原有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书中人物万千,故事万千,道理简明,思想深邃,在无形中给了我很多启迪。
从《史记》中,我看到了英雄穷途的奋勇,帝王孤独的无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圣人深夜的哀鸣。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曾经讲到:“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同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既要以史资政、修身励志,更要从中发现真理、明确方向、坚定道路、汲取力量,去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懂得,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实现中国梦,强国梦,从继承和弘扬中华经典文化开始,这是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信。让历史的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灵,涓涓细流汇聚成自强不息的动力,铸就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
文字:金昌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狄培明
编辑:研究室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