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8 1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劳动的开端》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1. "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Accurate Comprehension):" "核心情节:" 弄清楚《劳动的开端》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背景?主人公是谁?他/她遇到了哪些困难?最终是如何克服困难,开始劳动并从中获得成长或感悟的? "主题思想:" 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想表达对劳动的什么看法?比如,是赞美劳动者的勤劳和智慧,歌颂劳动创造的价值,揭示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还是强调劳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关键细节:" 注意文章中描写劳动场景、人物心理、环境氛围等的关键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触发你情感和思考的重要点。
2.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你的读后感应该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展开。这个思想应该与文章的主题相关联,并是你自己最想表达的感受或认识。例如,你可能最被主人公的某种精神所感动,或者对文章中关于劳动的某个观点深有同感,或者从中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3. "选择恰当的角度切入 (Choose an Appropriate Angle):" 不必面面俱到地去分析文章的每一个方面
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从小就是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俩。母亲因为受到打击太大,身体一直不好。我当时还很小,只知道母亲心脏不好,还有胃病,因此完全不能干体力活。好在母亲有一手精湛的裁缝手艺,能够维持我们一家的基本生活,也就是能不挨饿受冻而已。在我的记忆里,我小时候从来没有穿过新衣,都是捡哥哥穿小了的旧衣服穿。因为我们兄弟年龄小,母亲又要经常上乡亲们家中做裁缝,年迈的外婆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照顾我们兄弟俩的生活起居。
外婆当时已七十岁上下,拖着一双名副其实的三寸金莲的小脚,洗衣做饭,收拾家务,整天忙里忙外。因此,我们兄弟也就早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就尽可能地帮着外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我六岁半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此时哥哥已在县城上五年级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外婆了。于是,挑水砍柴就都落在了我的肩上。我清楚地记得,我最初挑水是到门前的小溪里。用两个蛋白粉的铁罐子挑水,一根扁担两头各栓一根短棍子,往罐子里一卡,就可以挑水了。一天要挑很多趟才能把水缸挑满。我总是早上起床洗了脸,就去挑几趟,吃了早饭就去上学。下午放学以后,又去挑几趟。
那时候,学校上学是每星期五天半,每到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我就去砍柴。因为年龄太小,个子又小。我便在靠近路边的山脚下砍。这时,外婆就带条小凳子坐在山脚下和我做伴。
到了二年级,由于母亲在县城找到了工作,我便转学到县城中心小学念书。每逢星期天,我们兄弟俩便到离县城十多里路的老家去砍柴。那时候砍的是干柴。我们老家家是全县柴色最好,离县城最近的地方。砍的柴除了自己家里烧以外,还要卖了补贴家用,当时的好干柴能卖到6-7厘钱一斤。我每次能挑二十来斤,也就是一毛多钱,哥哥则可以卖到两三毛钱。这在当时也算是家里的一笔不小的家用补贴。因为当时小学的学杂费只要二三元钱,大米只要九分钱一斤,豬肉只要七毛钱一斤,蔬菜都是几分钱一斤。就这样,一直到我念完初中。
少年时艰苦生活的历练,成了我后来生活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后来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不曾被打倒,都能坦然面对,可以说少年时的磨厉,是我终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像我们这些学过五年制小学语文的农村孩子,和几百上千年前的儿童玩的东西差不多。那时候尤其盼着过年,杀年猪,穿新衣。现在见过杀年猪的小朋友应该不太多了,几个人合伙把猪揪出来,摘出来的尿泡就给旁边观看的小朋友吹气球。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孩子已经不盼着过年了,好像盼过年只是我们和我们那一代以前的小孩子会做的事情。过完年后,虽然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但我们的心情非常差,因为要开学了。
开学第一课,燕子。燕子是必须在开春第一课出现的动物。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应该都有这个感受,那就是几乎没有在老家见过燕子了。因为一般回去都是过年,那时候燕子已经去南方过冬了。等我们南下打工的时候,燕子才回来。
第二课,梅雨潭。其实这篇课文挺难的。
第三课,伟大的友谊。那时候不知道哪位是马克思,哪位是恩格斯。只是本能的觉得左边的马克思,右边的是恩格斯。理由是,左边的脸比较瘦,右边的脸比较宽,而“马”给人的感觉比较瘦长,“恩”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短。
第四课,心愿。这个篇课文学会了成语引以为荣,那时候非常喜欢这类的课文,读的时候好像胸膛都挺起来了。
第五课,古诗三首。春天,当然要有春天的诗。
第六课,帐篷。虽然不入流,但是那时候觉得读得很顺。
第七课,手。真希望自己的手和陈秉正的手一样硬。
第八课,大理石街。这篇课文着实没有什么印象。
第九课,古诗三首。这三首都是有着淡淡的浓浓的乡愁的,幸好我那时候一点乡愁也没有。
第十课,我爱故乡的杨梅。那时候没有吃过新鲜杨梅,也没吃过文中说的桂圆。倒是小塑料袋装的零食吃过。当时小塑料袋装的还有唐僧肉,无花果,酸梅粉。
第十一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真的难背,而且那时候的课文都没有写作者的,要么是老师口述,要么写在黑板上。你们猜猜叶盛桃是谁?
第十二课,挑山工。在后面的六年制小学课本里面,其实是有挑山工的插画的。
第十三课,蟋蟀的住宅。你说可笑不可笑,读了这篇文章,我也想给自己打个地洞。
第十四课,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形象,我看着都苦,读着都累。
第十五课,烈士诗二首。
第十六课,狼牙山五壮士。后来同学们有说谁谁谁跳下去没死,当时我们都非常开心。究竟是谁也不记得了。
第十七课,抢险。 对于抢险,我们那里的小孩子一点都不陌生。毕竟大人们年年都要去长江大堤上抗洪。
第十八课,半夜鸡叫。那时候大家都一直认为,地主没有好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