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8 14: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和美德故事的作文,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既体现对书籍的思考,也展现美德故事的教育意义。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明确文章核心与主题:"
1. "确定核心关联:" 首先要清晰你打算如何将“读书笔记”和“美德故事”联系起来。是某本读书笔记中记录了对某个美德故事的感悟?还是某本书记录了如何从美德故事中汲取力量?或是你通过阅读美德故事,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做读书笔记?明确这个核心关联是文章的基石。 2. "确立中心思想:" 围绕这个核心关联,提炼出你想表达的核心观点。例如:读书笔记是深入理解美德故事、内化美德精神的有效途径;美德故事为读书笔记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和深刻的启示;通过结合读书笔记与美德故事,我们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美德等。
"二、 读书笔记部分的处理:"
1. "精选笔记内容:" 选择与主题(美德)紧密相关的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一段让你印象深刻的关于某个人物美德的摘录,一个让你产生思考的关于故事情节的记录,或者你对书中某个与美德相关的观点的批注。 2. "展现思考深度:" 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笔记内容,更要展现你对这些笔记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思考。说明这些笔记是如何引发你的思考,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鲜明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并明确要求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考察和重要讲话,引发了我的老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重要开创者、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的强烈共鸣。罗老师尽管当时已病重卧床,但仍然召我前去,反复叮嘱我,要好好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好好把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历史机遇,努力为道德建设做一点贡献。罗老师还提议,他和我共同写一篇学习体会文章公开发表。罗老师口述了文章思路,我执笔完成后,由罗老师的夫人张静贤教授一字一句地读给他听,他认可定稿后,我们将文章交由一家刊物公开发表了。罗老师看到文章刊出后,很高兴,很欣慰。罗老师要求我继续把研究做下去,编写一些有意义的书籍。
为此,我寻求黑龙江大学关健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宗元编审的帮助,一起商讨编写一本什么样的有意义的书。她们两位均是罗老师的高足,关健英教授曾担任罗老师的学术秘书,杨宗元编审参加了《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工作,目前两位都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罗老师曾带领我们联合署名编写出版了《德治新论》一书,我们对传统美德的态度观点是一致的。
这些年传统道德方面的书出版了不少,但我们感觉到还是缺少雅俗共赏、适合有不同需求的人阅读的比较好的传统美德读本。多年前,有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原教育部部长威廉·贝内特编著的《美德书》,篇幅很大,发行量不小,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影响挺广。我认真阅读了此书,看到全书所选美德故事,虽可说收罗广泛,美国,欧洲、非洲一些国家的美德故事都见之于书,但就是缺乏亚洲国家的美德故事,尤其是中国的美德故事。
为此,我建议编写一本《中华美德书》,以影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美德嘉言懿行作为主要线索和基本框架。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美德历程,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可歌可泣。经史子集、政书类书、笔记野史、神话志怪、歌赋戏曲、家训蒙学、民间传说,等等,无不记载着中华民族感动人心、激越古今的美德故事和道德箴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凝结而成的“嘉言懿行”,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汗牛充栋,弦歌不辍,生生不息,影响深远。
编写《中华美德书》的动议得到关健英教授、杨宗元编审的高度赞同,我们一拍即合,下定决心编写一本中国人自己的美德书,以充分彰显中国人的美德底蕴、美德历程和文化自信、道德自信,也填补传统美德出版物的空缺,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一本可选择的有益读物。
总的思路和大的框架定下来之后,我们进一步确定了德目。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厚积了方方面面、包罗万象的美德德目,不可能全部罗列。我们精挑细选,最终确定了四十个德目,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不能遗漏的德目,它们真实影响了中华五千年。应该说,这四十个德目,很难讲有一个严整的前后上下贯通的逻辑体系,这事实上也做不到,因为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严整贯通的逻辑体系,但我们还是做了深入的思考,认真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尽可能地按照这些德目在历史上的相关性,形成大致有序的逻辑体系,由此安排各德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努力贴近这些德目的内容逻辑和历史逻辑。
每个德目之下,都撰写了一个简明的“导语”,扼要地叙述这一德目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一德目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范。每个“导语”后,选取若干条“名言”,均为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比较著名的格言警句,而且注重各家各派的思想观点和不同侧面的内容。我们还特别注意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公开引用过的格言警句,大大增加了本书“名言”部分的厚重度。
在各德目的“名言”后,是本书的主体——美德故事。这些美德故事的来源是多样化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题材体裁尽可能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这样的安排是出于全面性、代表性、典型性和说服力的考量。每一个美德故事下,有经典原文,有基础注释,有大意译文,还有“感悟”点评。“感悟”点评,对美德故事力求进行辩证分析,做出适当评价,表达我们的观点看法,这是本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编写这类书的一个尝试。
本书的初稿很早就编写出来了,主要是由于我的原因,而迟迟未能定稿出版。前些年忙于工作,完全无暇顾及本书,统稿、修改定稿之事一拖再拖。直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才静下心,重新回到本书上来。
本书从最初立意到今天定稿出版,历时已逾十年。慢工出细活,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本书的编写,这些年我们的认识在提高,知识在增加,下笔也更为慎重。虽然数易其稿,费力良多,来之不易,但我们内心并不以此为苦,而是充满快乐。今天的新时代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最好时代,我们能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们的历史际遇。编写传统文化的书难度很大,我们深知自己的学养有限,本书中的错漏在所难免,祈望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原社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夏伟东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鲜明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并明确要求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考察和重要讲话,引发了我的老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重要开创者、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的强烈共鸣。罗老师尽管当时已病重卧床,但仍然召我前去,反复叮嘱我,要好好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好好把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历史机遇,努力为道德建设做一点贡献。罗老师还提议,他和我共同写一篇学习体会文章公开发表。罗老师口述了文章思路,我执笔完成后,由罗老师的夫人张静贤教授一字一句地读给他听,他认可定稿后,我们将文章交由一家刊物公开发表了。罗老师看到文章刊出后,很高兴,很欣慰。罗老师要求我继续把研究做下去,编写一些有意义的书籍。
为此,我寻求黑龙江大学关健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宗元编审的帮助,一起商讨编写一本什么样的有意义的书。她们两位均是罗老师的高足,关健英教授曾担任罗老师的学术秘书,杨宗元编审参加了《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工作,目前两位都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罗老师曾带领我们联合署名编写出版了《德治新论》一书,我们对传统美德的态度观点是一致的。
这些年传统道德方面的书出版了不少,但我们感觉到还是缺少雅俗共赏、适合有不同需求的人阅读的比较好的传统美德读本。多年前,有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原教育部部长威廉·贝内特编著的《美德书》,篇幅很大,发行量不小,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影响挺广。我认真阅读了此书,看到全书所选美德故事,虽可说收罗广泛,美国,欧洲、非洲一些国家的美德故事都见之于书,但就是缺乏亚洲国家的美德故事,尤其是中国的美德故事。
为此,我建议编写一本《中华美德书》,以影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美德嘉言懿行作为主要线索和基本框架。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美德历程,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可歌可泣。经史子集、政书类书、笔记野史、神话志怪、歌赋戏曲、家训蒙学、民间传说,等等,无不记载着中华民族感动人心、激越古今的美德故事和道德箴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凝结而成的“嘉言懿行”,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汗牛充栋,弦歌不辍,生生不息,影响深远。
编写《中华美德书》的动议得到关健英教授、杨宗元编审的高度赞同,我们一拍即合,下定决心编写一本中国人自己的美德书,以充分彰显中国人的美德底蕴、美德历程和文化自信、道德自信,也填补传统美德出版物的空缺,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一本可选择的有益读物。
总的思路和大的框架定下来之后,我们进一步确定了德目。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厚积了方方面面、包罗万象的美德德目,不可能全部罗列。我们精挑细选,最终确定了四十个德目,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不能遗漏的德目,它们真实影响了中华五千年。应该说,这四十个德目,很难讲有一个严整的前后上下贯通的逻辑体系,这事实上也做不到,因为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严整贯通的逻辑体系,但我们还是做了深入的思考,认真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尽可能地按照这些德目在历史上的相关性,形成大致有序的逻辑体系,由此安排各德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努力贴近这些德目的内容逻辑和历史逻辑。
每个德目之下,都撰写了一个简明的“导语”,扼要地叙述这一德目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一德目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范。每个“导语”后,选取若干条“名言”,均为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比较著名的格言警句,而且注重各家各派的思想观点和不同侧面的内容。我们还特别注意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公开引用过的格言警句,大大增加了本书“名言”部分的厚重度。
在各德目的“名言”后,是本书的主体——美德故事。这些美德故事的来源是多样化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题材体裁尽可能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这样的安排是出于全面性、代表性、典型性和说服力的考量。每一个美德故事下,有经典原文,有基础注释,有大意译文,还有“感悟”点评。“感悟”点评,对美德故事力求进行辩证分析,做出适当评价,表达我们的观点看法,这是本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编写这类书的一个尝试。
本书的初稿很早就编写出来了,主要是由于我的原因,而迟迟未能定稿出版。前些年忙于工作,完全无暇顾及本书,统稿、修改定稿之事一拖再拖。直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才静下心,重新回到本书上来。
本书从最初立意到今天定稿出版,历时已逾十年。慢工出细活,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本书的编写,这些年我们的认识在提高,知识在增加,下笔也更为慎重。虽然数易其稿,费力良多,来之不易,但我们内心并不以此为苦,而是充满快乐。今天的新时代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最好时代,我们能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们的历史际遇。编写传统文化的书难度很大,我们深知自己的学养有限,本书中的错漏在所难免,祈望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原社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夏伟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