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8 19: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围城》读书笔记的照片作文,需要巧妙地将文字感悟与视觉元素结合,传达出《围城》的深层意蕴。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理解核心与目标:"
1. "深刻理解《围城》:"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你需要真正读懂《围城》的内涵,特别是“围城”的比喻(婚姻、职业、人生等),方寸之间的挣扎、人性的复杂、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你的照片作文必须能体现出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思考。 2. "明确照片作文的目标:" 你是想通过照片展现《围城》的氛围?还是用照片作为文字的引子或佐证?或是用照片象征性地表达书中某种情感或观点?明确目标有助于你选择合适的照片和组织文字。
"二、 照片选择与拍摄/搜集:"
1. "紧扣主题:" 照片必须与《围城》的主题相关,能引发读者联想到书中的情节、人物、场景或象征意义。例如: "象征性照片:" 可以选择有“围城”意象的图片(如迷宫、高墙、封闭的建筑、被困的动物等),或者能代表人物内心困境、渴望自由的图片(如鸽子、放飞的风筝、奔跑的人影等)。 "场景/氛围照片:" 可以选择能体现20
钱钟书先生,一生只创作一本小说,却被巴黎《世界报》誉为“中国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这本小说就是《围城》,它出版至今,获得无数荣誉、地位和人气。
《民族评论》等世界顶级刊物评价说:《围城》是最伟大的现代中国小说。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本可以通过努力过上理想人生,却接连遭遇重创,最终深陷人生囹圄而不可自拔。
不是命运不眷顾,而是他因自己的懦弱、虚荣和草率,慢慢将自己困在了一座座围城之中。
他的悲剧人生也让我们明白,人这一生,困住我们的不是城,而是自己。
方鸿渐是一个幸运儿。
他出身于乡绅世家,在前岳父的帮助下出国留学,人又风度翩翩,很受女人欢迎。
回国后,在老同学苏文纨的家里,方鸿渐遇见了清纯的唐晓芙,一眼就喜欢上了她。
唐晓芙也被他的幽默谈吐吸引,有意无意地靠近他。
此时的方鸿渐,为这个美好的相遇欣喜不已,渴望和唐晓芙能有一场甜蜜的爱情。
可上天似乎有意考验他,让他陷入三角恋的疲惫之中。
原来,在归国游轮上,苏文纨就对方鸿渐芳心暗许,到上海后,更是三番两次约会他,颇有誓要追求到手的架势。
方鸿渐并不爱苏文纨,但出于虚荣心,对她时时逢迎,以致苏文纨生出不该有的希望。
方鸿渐遇见唐晓芙后,夹在两个女人之间骑虎难下。
他一边急于摆脱苏文纨,一边又加紧追求唐晓芙。
又是约饭,又是写信,甚至为了让唐晓芙欣赏他的才华,曲意写了一封奉承苏文纨扇头诗的文言文。
渐渐地,唐晓芙也喜欢上了他。
可正当方鸿渐要向唐晓芙表白之际,却发生了一桩意外。
一个朦胧的月夜,苏文纨靠在了他的肩膀上,方鸿渐慢慢抵挡不住诱惑,嘴里虽然说着“我没有做傻子的勇气”,却不由自主吻了她。
过后,方鸿渐方寸大乱,慌乱间写了一封回绝信,信中表明自己爱的是唐晓芙。
苏文纨恼羞成怒,立刻在唐晓芙面前恶意诽谤,大肆渲染方鸿渐的过往情史。
面对前来质问的唐晓芙,方鸿渐因无地自容而不敢辩驳,只能转身离开。
他和唐晓芙的恋情彻底破灭了。
方鸿渐不爱苏文纨,却没有拒绝的勇气;深爱唐晓芙,可迟迟不敢开口表白。
因缺乏快刀斩乱丝的果断,让他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
他总以为会有奇迹,可以悄无声息地结束这场感情纠葛。
却不曾想,世间从来没有奇迹,所谓的奇迹,都只是别人的全力以赴。
爱情世界里,美好的开始,并不一定有完美的结局。
莎士比亚说:
“爱情是一朵生长在悬崖峭壁边缘上的花朵,想要摘取它,需要勇气。”
我们在爱情路上遇到的困境,不仅仅是感情无常,更多源于我们对待爱情不够义无反顾的勇气。
方鸿渐在关系到幸福与否的关键时刻,却没有足够的勇气解释彼此的误会。
最终和美好的爱情擦肩而过,只留下无尽的意难平。
俗话说,躲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
所有逃避的,未来都在等着我们买单,只可惜,方鸿渐似乎从来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前岳父周先生把他当亲人一样看待,不仅安排他到自己的点金银行工作,还让他住进自己的家中,生活起居都有佣人侍候。
方鸿渐和唐晓芙感情告破后,周太太因不满方鸿渐欺瞒而生气,爱妻心切的周先生也对他一顿数落。
方鸿渐羞愤交加,心想与其赖着不走,惹人讨厌,不如溜之大吉。
懦弱的他并没有想着怎样冰释前嫌,而是选择了不告而别,大大寒了周家人的心。
后来,方鸿渐接到三闾大学的教授聘请书,满心期盼,想在职业上有新的境遇。
和几个朋友一番劳顿后,方鸿渐抵达三闾大学,迎接他的却是被降为副教授这桶冷水。
这迎头一棒带给方鸿渐很大的打击,他没有打起精神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而是一味消沉,敷衍了事。
不仅备课将就应付,上课更是胡诌八扯,甚至改基础班的英文作业,都能错误百出。
学生的冷嘲热讽让他心灰意冷,同事间尔虞我诈的相处氛围更让他无所适从。
先是遭受假博士韩学愈的算计和刁难,而后又被外语系主任刘东方歧视和压榨,最后又因游离于各派别之外而被排挤和打压。
方鸿渐左支右绌,被重重围困,透不过气来。
就在他想写辞职信来发泄郁闷心情之际,方鸿渐却被同事告密,说他私下藏有“时髦”书籍。
校长以他思想有问题为由,第二年没再给他下发聘书。
方鸿渐再次落荒而逃。
当追求的某个目标达不到自己预期时,方鸿渐总是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以此掩盖那些他难以面对的真相。
孰不知,这种“合理化”的心理防御,就是一种逃避行为。
一旦我们选择逃避,人生将变得糟糕无比。
昆德拉说: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
其实,命运面前,人人平等。
遭遇窘境,如方鸿渐一样的弱者只会临阵逃脱,听天由命。
而强者则逆风起航,紧紧抓住命运的主动权,活出精彩人生。
逃出三闾大学的方鸿渐,工作之事已让他身心俱疲,遇到“柔顺”的孙柔嘉,便一头扎进她精心织就的网内。
他希冀能在那里获得一方安宁的天空,可事实却大相径庭。
回上海的路上,方鸿渐发现孙柔嘉不再对他言听计从,相反还总爱独断专行。
两人三观不同,谁也不肯妥协,总为了一点小事频频争吵。
途径香港,他俩遇见苏文纨,苏文纨不仅怠慢方鸿渐,对孙柔嘉更是连正眼都不瞧一眼。
为此,孙柔嘉嘲讽方鸿渐无能,方鸿渐反讽她千方百计要嫁给自己这种窝囊废物。
夫妻两人开始心生嫌隙。
回上海后,双方家人的介入,两人更是陷入恶战。
方家父母对孙柔嘉太有主见、不听话颇有指责,妯娌也对她各种奚落,弄得孙柔嘉心烦意乱;
孙家姑母瞧不起无能的方鸿渐,把他踩踏得无地自容。
心生怨怼的两人,就把气撒到彼此身上,在一次次的口角中,口不择言地互相刺痛。
家,变成了战场,生活,剩下一地鸡毛。
方鸿渐从来没想过要靠自己的努力来主动掌控生活,而是任由各种问题滋长蔓延,以致渐渐陷入生活的困境。
困难面前不能自渡的人,只能活得很苦。
后来,方鸿渐因不满报社主任安排的工作而消极怠工,听说赵辛楣能帮他在重庆找到工作,也不跟孙柔嘉商量,直接辞职了。
两人因此越吵越凶,方鸿渐气急败坏之下,猛推孙柔嘉,孙柔嘉一个踉跄,撞在了桌子边。
愤怒至极的孙柔嘉,顺手把身边一个象牙梳子用力扔到他头上,方鸿渐痛得直叫。
这次激烈争吵,成了压垮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两人的婚姻彻底破裂。
自己一切的因,也是自己一切的果。
方鸿渐因缺乏面对困境的勇气,只凭盲目冲动行事,消极对待一切,最终被生活抛弃也就在所难免了。
易卜生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地只靠自己站着的人。”
繁复冗杂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遭遇各种困境,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战胜困难。
人生苦海,真正能帮助自己跨过坎的,只能是自己。
故事的结尾,方鸿渐的围困式人生似乎远未结束,不禁让人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但细细思量,他所陷入的一个个困境,何尝不是我们生命的常态。
山海漫漫,人生无常,挫折和沮丧无处不在,我们身不由己,也无路可退。
然而,正如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说的:
人生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人生的选择。
当命运多舛、诸事不顺时,能让我们挺过去的,不是到处寻求避风港,不是祈祷神奇的力量从天而降;
而是强大自己,无所畏惧、锲而不舍地对抗孤独和黑暗,牢牢掌握人生的帆船。
愿你我往后余生,都能活出自我精彩,成为生活的强者。
作者 | 江离菲菲,左手诗意生活,右手人间烟火,专注写有温度的观点文和书稿。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我拎着两个大皮箱狂奔在通往火车站的路上,想要抓紧时间赶上那趟通往北京的晚班列车。
就在排队上车的间隙,一位中年大叔关切地问我:“去上学啊?哪个大学啊?”
听我随口了一句,大叔接着问:“你的大学肯定是985、211吧?”
那一刻我心情很复杂,我深知我的大学并非拥有这两项大众所认可的标签,但大叔的声音、旁人好奇的眼光驱使我在那一刻点了头,并怯懦地回了一声“是的”。
坐上火车的那个晚上,我沉默了很久,因为我第一次发现了自身似乎抹不掉的人性缺点。
就在那短暂而匆忙的赶车间隙,我却还不忘以虚荣傍身。
我一边在心底深爱着自己的学校,一边却因为一些外在标签而投身虚荣的怀抱。
随着阅历的加深,我逐渐意识到这种人性缺陷的普遍性。
它存在于一个上课不传授经典,而不断侈谈自己和多少“名人”吃饭喝酒的教授身上;
它存在于鲜少关注自身,而把喜怒哀乐寄托于与张三李四比较的妇人身上;
它存在于名校镀金光鲜亮丽,而实则肚中无货的留学生之间;
它也绝对存在于你我看似简单而普通的人生中。
这种面对现实的不坦诚,这种不敢揭开真面目的假意人生,往往像一堵不高不矮的围墙。
它横亘在你我面前,虽不会遮住你全部的视野,却也阻碍了你畅快淋漓地去拥抱更自由的人生。
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本叫做《围城》的长篇小说,就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这种“假面人生”的真面目。
《围城》的作者是钱锺书,他是近代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著有《管锥编》《谈艺录》《围城》《写在人生边上》。
如若一个人要了解中国近代文学史,钱锺书一定是绕不过去的一环。
很多人在读《围城》这部小说之前可能就听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但《围城》这部小说的着眼点,绝不仅仅是婚姻这么简单。
《围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不是被虚荣心或虚伪包裹着的。
方鸿渐在欧洲无心学习,买假博士学位来糊弄他人;
苏文纨嘴里说着爱方鸿渐,却又少不了赵辛楣鞍前马后的爱慕;
孙柔嘉看似弱小平淡,实则工于心计,是个演戏的高手。
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是让人觉得十分可恨的,但似乎都显得不那么有趣。
《围城》中典型的“虚伪”场景之一,是苏文纨和曹元朗的互相吹捧。
曹元朗写了一首叫《拼盘姘伴》的诗,众人看完心知肚明这首诗写得不明所以,有些地方简直胡说八道。
苏文纨却盛赞这首诗不仅题目巧妙,而且表达生动。
小说中写道:“听到苏小姐的反应后,方鸿渐忽然有个可怕的怀疑,苏小姐是大笨蛋,还是撒谎精。”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明事理且都是留洋博士,难道连一首诗的好坏都品不出来吗?类似苏文纨的人只是缺少了委婉表达的“真”。
而一旦人们把这种冠冕堂皇、虚伪奉承变成生活的常态化,便没了趣味可言。
语言如果不是用来表达真与美,又有何用呢?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
若以这个标准来论,上述这些知识分子好像都缺了点儿“真情”与“真气”。
博学多识之士是人们认为的有趣的一类人,因为知道的多往往能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
如果博学之士还能以真诚待人,那就更添一份可爱了。
但《围城》里的知识分子,也许太急于显示自己的渊博,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说着俏皮话也显得没那么可爱。
张德芬曾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分享过一个观点:
人们往往会倾向于把自己的学识、工作、财富、伴侣等同于自身价值。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会过分关注那些外在能带给自己荣耀的事情。
方鸿渐表面上觉得知识无用,但最终为了显得有面子而造假学历,他若真的坦荡,便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的无知。
而五年前的我,若不认同于我学校的标签就等同于自己脸面的观点,又何需在众人面前撒谎呢?
看到真我,以及意识到真我与一切外在虚荣之物并无本质关系,才能让一个人有勇气变得坦荡,活得有趣。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那些过分关注外在虚荣、他人眼光的人又怎会有闲暇去区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微妙滋味呢?
那些最有趣的人,一定是有真气,勇于做自己的人。
史蒂芬·柯维在其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论述过“影响圈”和“关注圈”的概念。
影响圈是指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影响或者改变的事情,比如学习、健康、工作等等;
而关注圈则是那些我们关注到但无法影响到的事情,例如我们知道某一个地区发生战争,但是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围城》里那些困于人生围墙的知识分子,也许就是过分对焦“关注圈”而导致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鸿渐的工作际遇,他留学文凭造假本就心中有愧,而后回国也都是依靠个人关系,才勉强找到三份“温水煮青蛙”般的工作。
第一次工作是方鸿渐的前岳父周经理帮忙打点的;
第二份工作靠“昔日假情敌”赵辛楣举荐到三闾大学当教授,结果因为文凭造假之事勉强混了个副教授;
第三份工作仍旧是依托赵辛楣到报社混口饭吃。
也许当时社会大背景混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鸿渐的际遇,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方鸿渐自身的态度,才是造成其事业不得志的“罪魁祸首”。
方鸿渐无疑是幸运的,他本出身于一个南方士绅家庭,而后又得人资助去欧洲深造。
有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会,但他却“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学校,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了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这样的人生态度揭示了他后面文凭造假的根源——不够使劲,就够不着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
回国后方鸿渐先是在银行工作,然而还未等他上心工作,就已经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忙乱了阵脚,工作自然是敷衍的。
后来幸得赵辛楣举荐去三闾大学教书,一路上经历颠簸困顿,赵辛楣一语道破了方鸿渐的本质:“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结果到了大学,方鸿渐并无一洗前耻的念头,以为得了个副教授已经是不能再好了。
得知自己要教授的是一门可有可无的伦理学课程,他对自己说:“自己大不了是个副教授,犯不着太卖力气的。”
正是这种可有可无、敷衍了事的态度,加上方鸿渐人际关系经营不善,导致第二年他丢掉了工作,成为了学校的笑柄。
看似在每一份际遇中,方鸿渐都有一个敷衍的借口:
大环境不好,找不到工作;
在前岳父银行里只能打杂,没什么出息;
在三闾大学顶多是个副教授,太卖力气就输了……
他总是把每次际遇的原因归向外界,认为环境的不可抗力才导致了他的境遇。
但如果方鸿渐是一个更关注自己“影响圈”的人,他也许就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欧洲用心求学,取得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
在银行认真工作,多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
即使是个副教授仍专心教学,搞好人际关系,来年也许有更好的机会。
然而,这个更聚焦于“关注圈”的方鸿渐错失了太多逃出围城的生路。
《围城》借褚慎明之口道出了一些人婚姻的本质: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之所以我会认为这是一些人而非所有人婚姻的本质,是因为陷入婚姻围城的当事人,在结婚之前很可能是像方鸿渐、苏文纨一般盲目的。
方鸿渐的爱情,就好似一只被关在笼子里很久的小野兽冲出去胡乱觅食。
方鸿渐之前有一段订婚的历史,然而他对那位周家小姐知之甚少,也并不真心喜欢对方。
周家小姐英年早逝,反而解了方鸿渐压抑已久的心事。
此后他就像是突然得了自由的鸟在爱情的林里肆意飞翔,先是在轮船上与已经订婚的鲍小姐露水情缘;
而后和苏文纨藕断丝连,不敢及时掐断;
遇上了唐晓芙之后的方鸿渐像是得到了真爱,然而好景不长,两人以一场争吵收尾。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最令人不解的还是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结合,好似一杯放置了很久的白开水,喝着隐隐觉得不对味。
方鸿渐与孙柔嘉因同去三闾大学就职而相识,一路并无太多交集,除了赵辛楣偶尔几句玩笑话外,不见方鸿渐对孙柔嘉有过多少动心的念头。
二人任职后,除偶尔见面聊天也并未有多少交集,结果却因一次“意外演戏”他俩就宣布要订婚了。
这期间全无恋爱细节的描写,也无任何双方倾心细节的描述,这并非小说作者的无心遗漏,而是告诉我们这段情缘本就结合得莫名其妙。
方鸿渐也好,孙柔嘉也罢,都是爱情里盲目的观众。
方鸿渐情场失意,对孙柔嘉并未见得有多少感情;孙柔嘉也未必有多爱方鸿渐,只不过乱世相遇,借个名头各自取暖罢了。
他们在无太多爱情基础的情况下订婚,又仓促在香港结婚,回上海后各自不满对方家庭,结婚后的高频争吵以至最后的分崩离析,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若把爱情当做逛菜市场,由于时间不够抓到什么就买什么,那就莫怪最后吃到的不是你爱的那道菜。
所有爱情里的盲目和随意将就,往往是陷入婚姻牢笼的开始。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当我们看到《围城》中的方鸿渐、苏文纨、孙柔嘉、赵辛楣、李梅亭,觉得他们简直荒谬可笑的时候,别忘了检视那个正在批判他们的自己。
当你为了一点虚荣心而说出违心的话语时,难道不像那些被困在“虚荣”围城的知识分子吗?
当你在工作中试图蝇营狗苟、虚度时日时,不正是那个不知经营自身“影响圈”的方鸿渐吗?
当你不再敢追求爱情而试图将就某人时,不就是方鸿渐、苏文纨的典型写照吗?
人们往往身在围城而不知,一不小心,你我也就成了围城里那些可笑又可怜的小人物。
文学的力量之一在于,批判他人时读者能看到自己。
当我们剖析了那些深陷围城而无法自拔的原因后,希望你我都能以此为戒。
试着做一个真实而有趣的人,努力去做那些能改变境遇的事情,用真心与耐心去等待一份好的爱情。
点个“在看”,人生的围城有很多,但愿我们都有足够的智慧与胆识去跨越围城,走向更自由美好的世界。
作者:狐狸与晴天。来源:今日@狐狸与夏天。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