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肖邦的故园 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8 20:27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肖邦的故园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肖邦的故园》(通常指 Janusz Pohorski 的同名传记)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1. "明确核心感受与主旨 (Clarify Core Feelings and Thesis):" "首要任务:" 在动笔前,问自己:这本书最让你触动的是什么?是肖邦的音乐才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他对祖国的深情、他与乔治·桑的复杂关系,还是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 "确立主旨句:" 根据你的核心感受,提炼出一个清晰、简洁的中心思想(主旨句),这将贯穿你的整篇读后感。例如:“《肖邦的故园》不仅让我领略了肖邦音乐的璀璨,更深刻体会到了这位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与祖国之间难以割舍的血脉联系。”
2. "内容选择与详略得当 (Content Selection and Balance):" "选择关键点:" 不要试图涵盖书中的所有细节。选择一两个你认为最重要、最有趣或最能体现书的核心观点的情节、人物、音乐片段或主题进行深入阐述。例如,可以重点写肖邦在巴黎的奋斗、他创作特定作品(如《革命练习曲》)的背景、他对波兰的思念如何融入音乐、他与乔治·桑的关系如何影响他的创作等。

专访〡波兰语翻译家易丽君谈托卡尔丘克:天马行空、古灵精怪

瑞典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双黄蛋”揭晓,瑞典学院将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作品目前有两部被译成简体中文出版(《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译者均为易丽君、袁汉镕。

这对学术伉俪是1954年由国家公派前往波兰的留学生,易丽君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波兰语文学翻译,任教北京外国语大学,两次获得波兰总统授予的波兰共和国十字骑士勋章;她的先生袁汉镕则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两人合译了当代波兰最重要的一些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第一次从波兰语直接译成中文。

易丽君教授与托卡尔丘克作品(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易丽君和托卡尔丘克的交往始于十多年前,两人在会议上遇见,相谈甚欢,托卡尔丘克曾到易丽君家中做客。易丽君出生于1934年,托卡尔丘克出生于1962年,“我跟她开玩笑,说你和我女儿一样大,她很惊讶。”易丽君在对话中回忆道,“但她不把我当作比她年长的人,我们聊文学,也聊文学之外的事情。”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曾在易丽君教授家中听她讲述从事波兰语翻译的历程,也谈起了托卡尔丘克这位与她颇有渊源的波兰女作家。

易丽君教授的相册,下图为易丽君与托卡尔丘克合影。

魔幻现实主义加荒诞派

易丽君与托卡尔丘克相识十余年,在聊天中,她用“古灵精怪”来形容这位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7年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她有时住在乡下,或是到处旅游,易丽君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序言中说她“远离滚滚红尘……过着半人半仙的日子”。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喜欢探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探讨人生,探讨大的哲学问题。比如《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太古就是‘宇宙的中心’。她的文字非常流畅、清新,和以前的文字大不一样——过去的文字句子长、形容词多,但在托卡尔丘克的文字里不会找到很多形容词。过去的小说,故事性强,有来龙去脉,着重刻画人物;但托卡尔丘克的文字不是这样。魔幻现实主义加上荒诞派,再加上现实主义,凑在一起就成了托卡尔丘克。”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繁体中文版在台湾出版时被定名为《收集梦的剪贴簿》,更名时易丽君不知情,书印出来才看到。“它不是直译,但也很贴切。这部小说中真正的主人翁是梦,梦是小说中反思的中心。”

各种版本的托卡尔丘克著作,易丽君教授提供

托卡尔丘克和她的小说Bieguni(英文译名为Flights)曾获得2018年国际布克奖,当时中文媒体大多根据英文将其译为“航班”。易丽君表示这并不准确,她认为应该译作“飞”。“因为它讲的是‘飞奔的人们’,说有那么一种人,不在一个地方呆着,总是不停地变换地方、变换命运。小说设定在一个架空的大背景下,人总是在动、在跑。书中还有一幅飞行地图,有些地名是真实的、有些则是虚构的——托卡尔丘克就是这样天马行空。”易丽君说。

Flights(中文版译名未定)英文版和波兰语原版

Flights(中文版译名未定)中的地图

富于哲理的波兰文学

托卡尔丘克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前四位分别是亨利克·显克维奇(1905年获奖)、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924年获奖)、切·米沃什(1980年获奖)、维斯瓦娃·辛波丝卡(1996年获奖)。

易丽君和袁汉镕曾合译显克维奇历史小说三部曲等,易丽君还是最早将米沃什诗歌译介到当代中国的翻译家——她曾以笔名“韩逸”在1981年第一期《世界文学》上发表《波兰诗人切·米沃什诗抄》。

在易丽君看来,米沃什的诗歌富于哲理,辛波斯卡则是享受写作之乐,“它们凸显的都是纯文学的艺术价值,没有掺杂多少政治的成分。米沃什从来没有打过政治牌。”

她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译序中提到波兰文坛九十年代以来的变化,指出年轻一代的作家更是在淡化历史,“无需再为国家的不幸命运披上服丧的黑纱”。

易丽君翻译的其他波兰文学作品

新中国第一批波兰语文学翻译

1954年新中国选派17名学生远赴波兰留学,武汉大学中文系的易丽君和南开大学物理系的袁汉镕都在其中。当时学生可以在几个东欧国家中选择,易丽君没有太多犹豫:“那时听说波兰有个居里夫人,特别了不起,就选了波兰。”

到华沙的前半年,所有学生在一起学习波兰语日常会话,下半年开始分专业学习。包括易丽君在内的五名学生进入文学系,系统学习波兰语文学翻译,袁汉镕则进入数学物理系。不过,后来易丽君与袁汉镕合译作品,总是由袁先生做文字润色,因为他幼时接受私塾教育,古文功底深厚。易丽君笑言,虽然自己才是中文系的,但先生的汉语更好。

易丽君、女儿和袁汉镕

六年求学,正赶上二战后重建的华沙,一半是废墟,一半是新楼。周一到周六满课,周日常常还要参与劳动建设,大使馆建立的时候这批学生都帮忙推过沙子。好在虽然辛苦,生活条件还行,“波兰国家小、底子好、农业强,恢复得快,牛奶面包黄油都可以保证,当时苏联都达不到这个条件。”

1960年,易丽君获得波兰华沙大学硕士学位,回国任中央广播事业局苏联东欧部记者,1962年起任教北外东欧语系。

1968年,密茨凯维奇揭露沙俄镇压波兰爱国青年的诗剧《先人祭》在华沙民族剧院重新上演,成为当时波兰反苏情绪的爆发,引发出一场震动波兰、深受世界关注的政治事件。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先人祭》,找到易丽君,这便成了她翻译的第一部波兰文学作品。

袁汉镕和易丽君

此后十年间,易丽君陆续为《世界文学》杂志翻译了众多波兰诗歌及中短篇小说,时任《世界文学》编辑杨乐云与她共同商定篇目,引进了不少20世纪的波兰名家作品,包括诗歌《亚当·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切·米沃什诗抄》、《尤·杜威姆诗选》、《维·席姆博尔斯卡诗选》,中短篇小说塔·鲁热维奇的《我的女儿》、《在外交代表机构》,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等。

风雪交加访肖邦(下)

文 • 图 | 王六一

乡间客车在肖邦故居前停时,将我从对肖邦的遐想中拉回了观实。

整车乘客,仅有我一人下车。肖邦故居周围天寒地冻,悄然无声,只留下我踩着积雪发出的吱吱声。

当肖邦故居的管理人员见到我这位来自东方古国的第一位朝圣者时,满面笑容,开门迎客。

我进入大厅后,使我感到惊喜的是,空中响起了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故居管理人员善解人意,他特意打开了音响设备,让我在肖邦的钢琴旋律中,尽情参观他自幼成长的地方。

我步入大厅,见到了肖邦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

圣诞节刚过去不久,圣诞树上一闪一亮的彩色灯光使厅内增加了些节日的气氛。

我在这具有欧洲典型风格的客厅中驻足良久,想象幼时肖邦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钢琴的情景。

我接着到披上银装的故居外庭院漫步,庭院内树有肖邦纪念碑和一尊钢琴诗人作沉思状的半身塑像。

我见到了当年肖邦的父母居住过的小屋,这幢历尽沧桑小屋是故居唯一保存下来的遗物,弥足珍贵。

我最后来到用圆朩所建的故居纪念品店,特意购买了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与上届获奖钢琴家演奏的"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CD。

我还选了德拉克洛瓦为肖邦所作的油画肖像作为纪念。

肖邦生前主要是靠教钢琴和开音乐会来维持生存的。可惜我们无法听到他演奏的琴声。我们是通过聆听鲁宾斯坦等钢琴演奏大师的演奏,进入他音乐的世界。

鲁宾斯坦被称为"最正宗的肖邦",他一生不断地录制肖邦的作品,使自己的气质与肖邦的气质真正合而为一。

出身于波兰的鲁宾斯坦又是一天才,他三岁显露音乐才华,五岁登台。更具传奇的是他懂晓八门外国语言,二战期间,为盟军当翻译,是位情报官员。

作为黄金时代最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他演奏肖邦的作品充满炽热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流利洒脱而布局严谨,细腻入微而富于诗意。

他的演奏有温暖亲切的抒情、敏锐的分句、丰富的音色与浓郁的情调。

感谢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能聆听和观看鲁宾斯坦、霍洛维茨、拉劳、傅聪等大师演奏肖邦作品的音视频。

肖邦优美动听的夜曲,极富波兰民族特色马祖卡,波罗涅兹的旋律…作为浪漫主义音乐最伟大的作曲家,肖邦从他祖国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吸取了无穷无尽的灵感。

波兰著名作家伊瓦什凯维夺在他的名篇巜肖邦故园》中写道,要想更好理解肖邦音乐与波兰自然景色的联系,热那佐瓦沃是最为理想之地。

我到了这里,对他所言身同感受。

正如他在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在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肖邦二十岁离开波兰,三十九岁客死异乡。他一直难以忘怀的是魂牵梦萦的这片热士。

现在他的心脏安放在首都的圣十字教堂,他的故居已成为全世界肖邦热爱者的朝圣之地,在华沙瓦年基公园树丛簇拥下巨大的肖邦青铜雕像,使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和爱国者与天地同在。

肖邦通过他的音乐响彻整个世界。

特别鸣谢:

本期《退休周刊》作者王六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