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论中国 基辛格 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8 20:41

3招搞定《论中国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论中国》(On China)基辛格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深度:
1. "准确理解书名与核心议题:" 《论中国》并非基辛格回忆录,而是他晚年对中美关系、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及国际战略的深刻思考和总结。书名“论中国”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分析和评论性的著作。 "核心议题":要抓住书中贯穿始终的主题,例如:中国历史的周期性、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如“中庸”、“面子”)、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中美关系的演变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
2. "深入阅读与梳理内容:" "广泛阅读":如果可能,尽量完整阅读《论中国》。如果时间有限,也要精读核心章节,特别是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战略思想的部分。 "梳理结构":了解书的整体框架,基辛格是如何组织他的论点?他用了哪些历史案例?提出了哪些核心观点? "提取关键点":找出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最有启发性的观点、论据或分析。这些将是你读后感的核心素材。
3. "明确读后感的性质:" "不是书评(Book Review)":读后感侧重于“你”的阅读感受、思考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三)

在第三章《由盛转衰》中,作者开始就提出“自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了一个国内动荡不安的时期”。原因很简单,英国用几艘战船就让庞大、富庶的清政府缴械投降,签订《南京条约》从而使得西方列强的野心和欲望开始变得膨胀而一发不可收拾。此时的清政府面临来自西欧列强、北方沙俄和东边日寇的三大威胁,它们各不相同:欧洲列强着重于经济利益,并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自由传教的权利;沙俄着重于侵占中国的土地,从东到西,收入囊中的永远就不会再吐出来;而日本就更不同了,“中国的古老体制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延续无关它的利益,因而日本不仅图谋侵占中国的大片国土,还想取代北京成为新的东亚国际秩序的中心”。

近代以来,在清政府无能而又执着的卑躬屈膝之下,中国人开始了长达百年的苦难艰危岁月,但同时又是一个佐证,显示了中国人具有非凡的能力,足以战胜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或许会被压垮的重重劫难。

首先,对外方面,清政府的羸弱无能必然招致侵略者的更加肆无忌惮的狮子大开口。中国近代以来签署了数十个不平等条约,每一个都让中国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尤其是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与英法的《北京条约》(1860年)、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和《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国与列强签署的《辛丑条约》(1901年)等。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负担和民间的疾苦,将孱弱的中国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从而达到侵略者瓜分中国的目的。

图一:中英《南京条约》


图二:中日《马关条约》


图三:1901年《辛丑条约》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年表


其次,在内政上,清政府的无能和繁重的赋税负担必然会激起民间的抵抗运动,在这一阶段全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抵抗运动,最著名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镇压这些运动又进一步使得清政府大伤元气,甚至出现了清政府与外国势力相勾结的现象。

再次,在面临家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内涌现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他们开始理性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并寻找弥合这些差距的有效途径。魏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其提出的重要主张,也由此催生了清政府唯一的一次自救和自强行为,那就是洋务运动。

但作者指出,“由于没有进行根本的改革和走向近代化,中国政府实际上等于要求本国的外交官设法减少对中国领土完整的侵害,防止主权进一步丧失,同时,又没有授予他们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手段。中国外交官奉命争取时间,但又没有一个如何利用他们 争取到的时间的计划。中国面对的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就是东北亚均势中又多了一个新成员——正在迅速工业化的日本”。

最终,发生于1894年的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和签署历史上最为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代价告诉了我们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同时也告诉我们,清政府已经没有任何可能扭转这种局面,于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

虽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并没有开始走向独立和富强,反而陷入了军阀割据时代。国民政府的权威及统治力已经消失殆尽,国内民不聊生,以日本为首的侵略者又妄图将中国彻底变成他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历经14年的抗战,中华民族才将日本侵略者从中国的土地上赶走,但蒋介石为首的统治阶级并没有带来我们想要的和平和发展,反而挑起了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历经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了中央政权,蒋介石逃到台湾。

本章最后,作者指出“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再次走向统一,共产党执掌下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论其结构, 它是一个新政体;论其实质,它代表了中国有史以来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论其战略地位,它与十余个国家接壤,边界绵延, 但又缺乏足够的手段同时对付所有潜在的威胁——中国历朝历代政府曾面临的同一挑战。然而,中国新领导人最担心的事情还是他们要面对美国对亚洲事务的介入。“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一个信心十足的超级大国,目睹共产党人在中国内战中获胜,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漠不关心的立场。政治家都需要在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需要之间寻求平衡,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刚刚执掌中国的毛泽东和共产党”。

记者手记:有感于基辛格谈乒乓外交的两个细节

新华社休斯敦11月24日电 记者手记:有感于基辛格谈乒乓外交的两个细节

新华社记者徐剑梅

98岁的基辛格是与“乒乓外交”渊源极深的人物。23日休斯敦世乒赛开幕当晚,中美乒协联合举行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基辛格发表视频致辞,看似简短平淡,但包含深意。

众所周知,乒乓外交中,不足三克重的小小乒乓球,竟为当时冰封逾20年的中美关系送来第一缕暖风,凿破第一层积冰。中美关系自此开始松动、转圜、恢复、发展,造福两国和世界。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

基辛格的致辞,从美国的视角,选择了当年乒乓外交的这样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自下而上:50年前,一名美国乒乓球队员致信周恩来总理,请求美国乒乓球队来中国。他特意点明,这是个人行为,并非受政府的委派。

第二个细节自上而下:当时的基辛格,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白宫正在设法与中国政府接触,“欢迎任何流露出拉近乃至改善两国关系愿望的举动”。

显然,这既是美国的民间与政府上下呼应,也是中美两国人民与政府的双向奔赴。其结果,如基辛格在致辞中所说,1971年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俨然民间自发形成的外交使团,而东道主的友善好客,向美国“传递了非常明确的信息”。乒乓外交由此拉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基辛格最后说,我很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乒乓球,知道像这样看似边缘性的事件,可以对增进国际理解和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和平,作出多么大的贡献。

的确,在美国,乒乓球虽然近些年人气变旺,甚至疫情当中,在离白宫仅几个街区的繁华市衢,上月还新开了一家乒乓球馆,但总体上,乒乓球在美国一直属于相对边缘化的小众运动项目。正如休斯敦体育局首席执行官伯克在世乒赛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所言,她家中就有乒乓球台,闲时打着玩,但只是作为消遣,并不当成竞技,“这就是大多数美国人对乒乓球的态度”。事实上,当年轰动一时的乒乓外交,名气远远高于到目前为止美国任何一个乒乓球冠军。

不过,走进休斯敦的乒兵球馆,询问当地球迷乒乓球魅力何在时,又不禁感到,50年前,乒乓球,而不是其他种类的体育项目,能够成为“改变世界的运动",除了正当其时,正逢其势,也并非完全偶然。虽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论在哪个族裔的乒乓球迷眼中,乒乓球都似乎天然带有一种家庭般的亲切感和友善气氛。休斯敦一所中学的副校长萨博金长期在乒乓球馆当兼职教练。他说,乒乓球台犹如“完美的胶水”,“乒乓球是团结全世界人民的最好方式”。

世乒赛上,中国女乒队员陈幸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谈到这一点。她说,乒乓球场地不是很大,每一个球都可以跟对手交流。因为距离近,交手的每一个瞬间,甚至是每一次接发球,都有自己的意识,或者能够猜测对手的一些意识,这些即时沟通能够让球手有一种斗智斗勇的感觉,特别容易体会到不打不相识的感受。“有的时候,通过打一场比赛,或者一场训练,能让两个人瞬间更了解彼此。”

在23日中美乒协联合举办的纪念活动上,当年的亲历者史维利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对她来说,乒乓外交不仅意味着与世界其他文化和人民交朋友,也意味着打破可能的障碍,让世界人民拥有和平。她希望,中美年轻一代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一起打乒乓球,结下个人友谊并成为和平的大使”。

本届世乒赛首次落户美国,一大原因就为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世乒赛上,中美国手首次跨国混双配对,首日便双双晋级。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表评论文章说,这是“体育和外交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文章指出,当前中美关系处于低潮,华盛顿几乎所有重大战略决策,都要先拿起“构筑与中国的对抗”这一棱镜端量。文章以题目设问:“美国和中国,能再次走和平之路吗?”

一战之前,欧洲百年承平,民意把和平视为理所当然,把战争看得比地平线更遥远,轻率踏入战争的陷阱。如今,二战结束已逾四分之三个世纪,在世界各地,很多年轻人无从想象“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的辛酸。可是,回望历史,殷鉴岂远!

休斯敦为世乒赛特意制作的纪念围巾上,一面印着单词“和平”,一面印着“友谊与信任”。

未来50年,中美如何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不仅太平洋两岸,国际社会都在密切关注。但世界和平与人民友谊,永远需要双向的奔赴,需要我们——和当年亲历者一样的每个普通人,主动输出涓滴善意,积蓄和平与友谊的力量。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传承乒乓外交的精神,积蓄涓滴善意的力量,就在此刻,就在当下。(参与记者:兴越、潘丽君、檀易晓)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