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9 0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巨人传》(通常指拉伯雷的《巨人传》)的800字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读后感不是简单复述故事情节,而是要表达你读完书后的"感受、思考和启发"。你需要分析书中的人物、主题、写作特色等,并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这本书对你的意义。
2. "内容选择(详略得当):" "概述背景:" 简要介绍《巨人传》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作者拉伯雷及其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选取重点情节/人物进行分析:"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内容。选择一两个你感受最深的人物(如格朗古瓦、庞大固埃等)、情节片段或主题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可以重点分析格朗古瓦从被社会边缘化到追求知识和解放的过程,或者分析书中对巨人形象、教会、知识、社会现实等的讽刺与批判。 "结合原文(适度):" 为了支撑你的观点,可以引用或概述书中的关键语句或情节,但要适度,避免大段摘抄原文,要用自己的话来解读和分析。
3. "突出个人感受与思考(“感”的体现):" "真情实感:" 表达你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无论是喜欢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一系列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艺巨匠和文艺作品,其中就包括法国作家拉伯雷和他的长篇小说《巨人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神曲》、《十日谈》、《巨人传》等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反映人民对精神解放的热切期待。因此,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恩格斯称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拉伯雷便是这个时代产生的“人文主义巨人”。他出生于法国中部都兰地区的律师家庭,十几岁时在教会学校接受宗教教育后,进入修道院成为了修士。当修士期间,他开始接触人文主义思想,潜心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但却因轻慢神学经典遭到了院方的干涉和迫害。此后他游学法国各地,学习了医学知识,随即去里昂行医。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结识更多的人文主义学者,也能够广泛接触社会各个阶层,对民间疾苦和社会弊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积淀和素材积累。
《巨人传》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共分为五卷,其创作出版历时三十余年,体现了变革时代新兴人文主义者与封建教会和贵族势力的艰苦斗争。1532年,拉伯雷化名纳西埃出版了《巨人传》的第一卷,时隔一年后又出版了小说的第二卷。两部小说以民间传说为蓝本,采用夸张手法塑造了巨人高康大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的形象,借助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与讽刺,揭露之深刻、思想之解放前所未有。小说出版后得到了城市资产阶级和社会底层人民的欢迎,立刻被抢购一空,但同时也受到教会和贵族势力的极端仇视。不久,巴黎法院就宣布这两部小说为禁书。统治者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吓退拉伯雷的创作热情,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思想活力和斗争精神。在与恶势力巧妙周旋的同时,拉伯雷把思想倾注于笔端,继续后续创作。直到1546年,在争取到国王颁发的特许发行证后,拉伯雷才得以以真实姓名出版《巨人传》的第三卷。尽管笔锋略为收敛,小说仍激怒了教会和法院,出版商甚至被判处死刑。此后,拉伯雷被迫东躲西藏坚持完成了第四卷的创作与出版,而第五卷则是在拉伯雷去世后,由他人根据其遗稿于1564年整理出版。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巨人传》的创作出版之所以几经波折仍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在法国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吹响了时代前进的号角。在欧洲封建教会的高压统治下,社会万马齐喑,黑暗沉闷,人被禁锢于忏悔和祈祷中,毫无尊严和力量。而拉伯雷笔下的“巨人”,虽名为“巨人”,但并非宗教意义上的天神,而是具有自我意识和主动性,言行举止与普通百姓无异,具有人间一切俗念,取代“神”来主宰世界的“人”。他们聪慧机敏、知识丰富,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不依赖神明的庇佑。在小说中,拉伯雷还塑造了德廉美修道院这一理想的乌托邦王国。在这里,没有任何宗教的繁文缛节,不设围墙,院规只有一条,即“做你所愿意做的事”,让“人”充分享有意志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这种“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是16世纪新兴生产力的产物,体现着时代脉搏的跳动,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批判是《巨人传》的创作主旨。在小说中,拉伯雷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巨人惊人的物质需求——高康大出生后每天需要一万七千九百零十三头奶牛来供应牛奶,穿一件外套需要两千多米蓝色丝绒。这与经院哲学的节食禁欲主张形成鲜明对比,主张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人类天然合理的欲求。空洞无物的经院教育也是拉伯雷集中批判的对象。在神学家的教导下,原本聪明伶俐的高康大变得愚蠢麻木,改聘人文学者担任老师后才得以改观。小说开头描写高康大一出生时不像其他婴儿一样呱呱坠地,而是高喊着“喝呀!喝呀!喝呀!”与小说结尾部分收到的神瓶谕示只有一个“喝”字相呼应,表现出新兴资产阶级对物质生活和知识真理的渴求,对打破落后封建统治、实现社会革新的渴望。总之,在拉伯雷笔下,“巨人”的形象和行为都倾注了人民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愿望。
《巨人传》的语言风格对当今文艺创作极具启发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虽然拉伯雷精通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但《巨人传》既没有晦涩难懂的学究之气,也摒弃了教会文学矫揉造作的文风。全文采用鲜活的民间语言,运用文化水平不高的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借助大量俗语、谚语、习语、俚语、寓言、打油诗等,时而插科打诨,时而揶揄笑谑,语言明快大胆,文风自由洒脱,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小说也因此获得了“最奇特的语言交响乐”的美誉。借助口头文学的格调,拉伯雷将深奥的人文主义思想融入层出不穷的市井笑料,将反封建、反教会的严肃主题寓于离奇滑稽的幽默故事,使作品看似只是笑谈,实则字里行间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极具可读性和穿透力。人们在捧腹大笑之余仔细回味,已经不自觉地被人文主义思想所吸引,并在此启发下勇于解放自我,自由追求现世的快乐。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赋予了这部作品不朽的生命力,这也是《巨人传》在几个世纪以后仍受到世人称赞和瞩目的重要原因所在。
“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拉伯雷在《巨人传》中的宣言,穿越近五个世纪的风尘,依然如巨人般振聋发聩。这部表面荒诞不经的巨著,实则是一部以笑为利刃、刺穿中世纪精神铁幕的宏伟宣言。
书中高康大一手建立的“特来美修道院”,其核心信条——“随心所欲”——早已超越了滑稽闹剧的表象。当拉伯雷借修士之口宣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时,他并非鼓吹无度纵欲,而是掷地有声地宣告:人应当从外部强加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活出属于自我的本真形态。这超越时代的自由律令,在当今精神困顿的世界,依然焕发着璀璨光芒。
小说更以巨人父子高康大、庞大固埃那惊世骇俗的体魄和离奇行径,彻底颠覆了中世纪对肉体的压抑和污名化。当庞大固埃一泡尿液淹没敌军,当高康大以“巴黎圣母院大钟作马铃”,这些荒诞不羁的描写,无不隐喻着一种磅礴的生命力。拉伯雷并非耽溺于粗俗,而是借由身体这一最原始、最真实的载体,对抗着虚伪的经院哲学与宗教禁欲主义,高声颂扬人性本身的丰饶与尊严。
书中人物巴奴日陷入“该不该结婚”的无穷纠结,其“疑婚症”的荒诞背后,是拉伯雷对人性复杂幽微的深刻洞察与体谅。他并非嘲笑巴奴日,而是以巨大包容心接纳了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困惑与矛盾。这种对人的深切理解,使《巨人传》的喜剧外壳包裹着悲悯的内核,也使得这部作品在嬉笑怒骂间,流露出深沉的人文关怀。
而贯穿全书的“神瓶启示”——“喝”——更是拉伯雷自由哲学最精炼的浓缩。它不单指涉物质之酒,更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对生命本身炽烈的拥抱。这简短一字,如一道光劈开蒙昧,驱散恐惧,引领人勇敢跃入未知的海洋,以全部感官去体验、去创造、去成为。高康大追寻神瓶的旅程,恰似人类挣脱精神枷锁、追寻真正自由的永恒隐喻。
《巨人传》的永恒价值,正在于它以无羁想象与恣肆笑声,为人类精神开辟出自由生长的广阔空间。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巨人,并非身高体量,而是灵魂挣脱枷锁、傲然挺立的姿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