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9 04: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鲁迅《社戏》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深刻、有见地、符合要求的文章:
1.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与情感基调:" "核心主旨:" 《社戏》不仅仅是在写看社戏的经历,更重要的是通过回忆童年看社戏的美好,反衬出成年后生活的枯燥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它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自由、淳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失落和批判。 "情感基调:" 文章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甜美回忆和留恋,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慨,但整体基调是怀旧和淡淡的忧愁,并非全然的欢乐。
2. "抓住关键情节和细节进行分析:" "看戏前:" 重点是“我”和伙伴们夜间行船去看戏的过程。要分析这个过程的“难”与“乐”——路途的艰辛(坐船、月夜行路)与童年的热情、自由、无拘无束带来的“乐趣”。这为后文看戏的体验做了铺垫,也突显了童年的纯真。 "看戏时:" 重点分析戏本身的“不精彩”与“我”的感受。戏文“我”不大懂,但并不影响大家的兴致。要体会这种“不
顾名思义,社戏即在社中进行的一种有关宗教和风俗的戏艺活动。它在中国民间广泛流行。 社戏源于古代官社或私社的祭祀、庆祝活动,随着戏艺形式的多样化,社戏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社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临时搭建)上演出。庙台有两种:一为建于庙宇大殿前的天井内,庙台正对像;二为筑于庙门的水上舞台,或称“水台”,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社戏一般演3天,多到10天或10几天。
社戏以传统越剧为主,还有绍兴莲花落,的笃板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绍剧原是文戏多,不过为了迎合观众爱热闹的心理,加了不少杂耍和打斗场面,拉长了情节。平安大戏也是绍兴人喜闻乐见的剧作,曾多次被鲁迅先生称道。
摄影/网友“蜻蜓眼”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没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
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社戏》鲁迅 1922年10月
《社戏》发表于1922年12月,是作者鲁迅先生取材于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到小说集《呐喊》中。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主人公“我”便是鲁迅以自己少年时期为原型而塑造的形象,小说中描述了自己20年来的三次看戏经历:两次写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的场景,一次写自己年少时于母亲故乡平桥村看社戏的情景。这是鲁迅本人把自己的经历作为材料加以艺术提炼而创作出来的故事。
1. 乡村与都市的对立
鲁迅写《社戏》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虽说小说的题目是社戏,但读过的人都知道,鲁迅其醉翁之意并不在戏。既然《社戏》之意不在“戏”,那么其欲表之意又是什么?
一直以来很流行的解读便是:主人公“我”的两次看戏过程表达了乡村人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美好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社戏》是一篇对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歌。这种对于社戏的解读并无过错,但却稍显片面且流于浅薄。
小说中三分之一的篇章描述两次于北京看京戏情景,而后又用三分之二的篇章描述了看在平桥村社戏的情景。单从篇章结构来看,可知文章主要内容无疑是体现在看社戏的部分,但上述关于社戏的解读却将小说前后的两部分割裂开来,只见观社戏之情而忽视了看京戏之感。
小说开篇便表达了作者对于看戏的兴致始终不高,而后的两次偶然机会去看京戏,却“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与看京戏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看社戏经历的念念不忘。
鲁迅笔下的鲁镇
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已经鲜明表达了看京戏和看社戏的不同感受,对都市观戏厌烦以及在乡村看戏的快乐。而探究其本质,便是体现了乡村与都市的对立。
2. 批判现实,寄情乡野桃园
鲁迅创作这篇所处时代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中国内务民主、外无独立,三座大山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头上。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代表人,他于这个时期所写社戏此文,绝非仅仅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人民淳朴热情的赞美。
小说集《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批判否定了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腐朽的传统观念,表达了对民族生存的担忧,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为什么鲁迅将《社戏》收入了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集中的小说多以揭露抨击社会黑暗以及风景制度迫害为主,《社戏》收于《呐喊》那他必定同样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否定,但其描写方式与小说集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些正面表达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小说明显不同,《社戏》更多的是从正面描写了乡村生活美好、农民民风淳朴,作者借此正面表达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小说的主要思想是由其主要人物来体现的,小说中主要人物除主人公之外,还描写了双喜、六一公公,生动表现了孩子聪明机灵、乡里人热情好客,乡村生活的放松舒适。这不禁让我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鲁迅对小说中乡村生活的刻画与桃花源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文中的平桥村正是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
1. 京戏与嘈杂都市
《社戏》以看戏为线索贯穿全文,其写在北京看戏的目的有二:一是批判都市社会人情淡薄、混乱不堪不适合于生活,二是与后文看乡村社戏形成鲜明对比,欲扬先抑。
第一回看戏,主人公兴致勃勃,但先受人冷淡排挤“有人,不行”,后寻得座位却发现那能坐的坐板自己爬不上去,并且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使得自己不由的感到毛骨悚然。
第二回看戏尽管花钱买来第一舞台的座位,却拥挤不堪,连落脚都难,只能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戏。并且向身边胖绅士询问戏里人物时,又遭轻蔑鄙视。两次在京看戏,两次发出“不适于生存”的感慨,两次都没怎么看就早早离席了。
两次观戏的情景,正如叶世祥在《都市的乡愁中》所评价的那样,两次看京戏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拥挤中的孤独、热闹中的凄凉。作者对嘈杂紊乱的都市生活中萌生的疲惫、厌烦,甚至恐惧情绪也渲染的是那样淋漓尽致。鲁迅笔下对京戏的厌烦,实际上批判了嘈杂且人情淡漠的都市生活,否定了旧中国都市的生活模式以及社会现实。
2. 社戏与宜人乡野
鲁迅在小说中用了三分之二的笔墨描写在平桥村的生活以及看社戏的场景,引出看社戏的故事前还表示自己看好戏的时候已经很遥远了,说明自己对看社戏记忆犹新。在对看社戏过程的描写中,除却表达了同伙伴一同观戏的愉悦心情,还用了许多笔墨描绘了一幅似真似幻的仙境画卷。
这里有月下的蓬船;有潺潺的流水;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有如兽脊般淡黑起伏的连山;还有宛转且悠扬的笛声。这所有的一切真切的呈现在眼前,令人偶仿佛置身仙境。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这就源自于作者对于乡村风光的热爱,所以他不惜笔墨,调动感官,将这幅宜人的乡野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鲁迅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乡村景象,并且少有的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手法,表达了自己置身乡村美景的、同伙伴观看社戏的愉悦之情。这都表达了鲁迅心中对这宜人乡野的向往和喜爱,同纷扰都市形成鲜明对比,是都市中无处找寻的世外桃源。
1. 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各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形式。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很好的反映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心理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在鲁迅的《社戏》中,便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向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文中的主人公是在都市长大,受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约束。而乡村中,没有受到诗书礼易、封建意识形态的浸染,也没有等级制度的封建观念,更没有什么所谓“犯上”的封建思想,有的只是淳朴、热情、平等、友爱和无私。
孩子热情好客。村中的许多小朋友,因为来了远客,都来陪“我”玩游戏。在这个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所有人的客。伙伴们陪“我”一起挖蚯蚓、钓鱼虾、偷“罗汉豆,这些都使“我”的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可以不再拘束于那些诗书礼易、纲常伦理。
亲人慈爱关怀。祖母因为带“我”看戏的事没有被安排好,觉得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些定好。而后察觉到“我”因看戏不高兴时,说到是他们太怠慢了,这不符合该有的待客礼数。当看戏晚归时,母亲在桥脚相迎,笑着大家一起去吃炒米。
古镇绍兴
邻里大方亲和。文中的六一公公体现了乡村人大方不计较的品格,即使偷了豆却只是埋怨孩子们没有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而后知道是请客,便表示“这是应该的”。“我”说豆子好吃,六一公公还激动而得意的说“我”识货,后又送了些给“我”的母亲。
在鲁迅心中的理想社会模式和人际关系,便是这样一幅人与人相处融洽,人情质朴醇厚的画卷。而平桥村便是鲁迅精心营造出的“世外桃源”。
2. 可贵的率真童心
社会的状况,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来体现的,人的健康愉悦才是社会进步的最好展示。孩子是社会的未来,《社戏》中所展现的也正是儿童理想的生长环境。
文中的孩子们热情好客,童心无忌,有伙伴做客,都陪着一同玩耍。当知晓“我”因不能看戏而不高兴时,伙伴们撺掇去坐八叔的船陪“我”一同去,还解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看戏后带着“我”去偷豆吃。都表示在偷自己家的豆,阿发来回看了看摸了摸,因为自己家的豆子大所以便让大家去偷自己家的豆子。可见平桥村的孩子们是多么的率真无私、乐于分享。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平桥村的孩子便是最具纯真与童心的,鲁迅所赞扬的也正是这不失童心的真正的人,追求的便是这能让孩童合乎天性发展的世外桃源。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鲁迅笔下的《社戏》正是根据当时社会状况所写,带有对农民淳朴好客品质的赞美,对乡村宜人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封建社会制度、黑暗的社会现状的反抗。其虽未直接描写社会的苦难,但却以对平桥村理想社会模型的讴歌,暗示了对现实的不满。《社戏》可以说是对故乡之梦的具体描绘,蕴含其中的便是鲁迅所向往憧憬的和谐美好的社会模式。
《社戏》时至今日依旧颇受大家喜爱,虽然如今很少有人会原意到乡村定居,但这也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有不少的人心中仍然对乡村生活有着一种诗意的怀想。尤其在这工业、科技发达的今天,祸居在繁华都市的人们面对钢筋水泥和污染的空气,无不渴望那天空湛蓝、炊烟袅袅的乡野。尽管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带来的故乡之感有所减少,但仍然不能泯灭都市人们浓浓的乡愁。
参考文献:
1. 《鲁迅全集》
2. 《浅谈鲁迅小说<社戏>中的理想社会模式》
3.《从<社戏>看鲁迅的农村情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