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9 10:41
写作核心提示:
▲ 文章作者:梦千年
▲ 个人微信号:mengqianniannew
▲ 创作时间:2016年3月21日 21:31
关于写作
前几天刚刚读完了林语堂的一本书:《林语堂作品-精华本》,这本书里面的一些关于写作的见解对我还蛮有影响的。有这么一类文人——先刻意的定个文章主题,然后再构想个文章框架,才开始落笔。或者,写作之前,先把读者的定位定好了,然后从阅读者的角度去理顺自己的写作思路。这就是所谓的“格套”。之前写作时,我也多多少少地会把自己框在这样的思维里。而后者,说白了,“目的性”更强了,多了几分“造作”。所以,现在回头去看自己的某些作品,多了些刻意,少了些灵性。未执笔,题已至,既得题,句已至。这大体是喜欢文字的人最想要有的写作状态吧。而随着日常读书和生活经历的不断积累,愈来愈发现越是率性而出的文字,愈能真实地表达写作者的所感所思,愈能让阅读者更好地认识写作者、真正理解写作者的文字。这样,两个人达成的共鸣才会是最大限度的“真”共鸣。
最近呢,也差不多一口气读完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再加上最近生活中、读书中有一些小思考,实在是忍不住要写些东西了。那我就尝试着回归到大学期间我初写作时(2010-05-15《静美》)的风格,随着思绪的自然流淌,让那些想要表达的话语如春雨初停后晶莹剔透的雨露在枝叶上自由延展,顺着枝叶的脉络自然滴落下来。或洪荒初泄、万马奔腾,或细雨绵绵、江水潺潺......
关于人活于世——论小小的个体,人;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群体关系!
龙应台跟自己的儿子分享她对人生的体悟时,讲过这样两段话:
一、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欲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欲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二、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的惊涛骇浪。
这两段话,一个是从友情的角度来分析人生,一个是从爱情的角度来分析人生。友情与爱情,这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不可或缺的,对个人的愉悦感、幸福指数影响深刻的两种情感、两种关系。但是,任何一种情感,任何一种关系,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个人命运的成败真有自己想象的、想当然认为的那样强烈、那样重要吗?
龙应台说:“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牵起你的手,混在一堆花花绿绿、叽叽喳喳的小学生里,你走进教室。我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在门后,你的背着书包的背影......你到美国游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在那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母子之间的关系(亲情),从岁月的长河中缩影出来的两个人之间关联的紧密度来看,在这个经历了53年(写作该文字时龙的年龄)光阴岁月的的母亲眼里,也不过如此。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与不舍,短短数语如蜻蜓点水,无形中却又深深嵌着几分无奈的荒凉!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去访问龙,她一定也会说:我与儿子之间的这种亲情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友情,爱情,亲情,无论哪一种亲密的关系,在时间这个纵向的历程里,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会愈来愈小,或者可以用“脆弱”来形容任何一种关系。挚友散了,及至彼此耄耋之年,或都未尝联系一次;爱情“老了”,及至彼此阴阳相隔,或都未曾想过再如初恋时那般浪漫表达一次爱;孩子大了,妈妈会一次次的看着孩子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父母老了,白发苍苍,不经意间发现皱纹爬满父母的脸庞,孩子才会如梦初醒般发现,自己之前几十年忽略的“老房子”就要崩塌,即将永远地离开自己......
关系,是温暖人心的蜜汁,同样,也是人生荒凉的见证。关系很脆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又何尝不脆弱。一个大二的学生,由于骗贷赌球终至债台高筑无力偿还,高楼之上,一跃而下,生命便一去不返......关系变淡变远了,个体消失不见了,世界却依旧正常运转。
脆弱,但却无奈。
我以前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可以用语言和行动教化、感化一些自己想影响的人,从而让这些人“活”得更自在,进而更好地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前提是我在他们眼里比他们“活”得更好)。比如,我“自我感觉良好”后,首先想去教益的人就是嫂子(与我同龄,生日偏小)与弟妹。我希望我的家人起码都是知书达理、明白是非的人。读了班昭的“女诫”,发现这是一本对于良好家教的形成特别好的教材之一,于是我买来两本当礼物送给二人,希望二人能忙里偷闲去认真习读此书,一是使自己从意识形态和日常行为中成为一个更好的女子;再者心中有了教子教女的方向与知识,能将先人的智慧运用在子女的教育中,为家族培养出可以光耀门楣的子孙,为国家培养出可以贡献自己经世学问的栋梁之才。但是我观察并敦促了两个多月,发现根本没用,她们总是会说“哪有时间看啊......”。
我发现,一些人,我真的影响不了!
知识是心灵的窗口,如果一个人没有其他的更好方法与自己对话,而又拒绝通过读书的方式来与心灵互通,提升自己,我真的“很同情”这类人。很多人根本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我相信很多人存在这样的沟通问题。严重者,甚至是心灵处于封闭状态。如果一个人连人生最核心的情感出口——自我表达—— 都堵死了,作为一个个体,应是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了。
但是,那又能怎样呢?
所以,回归回来,听的愈多,看的愈多,经历的愈多,思考的愈多,愈发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真的是谁也很难真正地影响谁,真正主宰自己的方方面面的永远是自己。所以,人生如此,作为小小的个体,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话,谁还会珍惜你呢?多珍惜自己,多珍惜每一份当下的关系。所以,处理任何一种关系,不要去跟别人争你对啊我对啊,听你的啊听我的啊,争论来争论去,都是虚无。怎么能让彼此舒适,便怎么来处理两个人、群体之间的关系。思想的碰撞,不一定次次都要擦出火花。交谈本身也不一定非要有它的价值,说一说,笑一笑,生活的佐料。有些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生活的佐料”这个定位,理当最好。
关于怀疑与思考,坚持与倾听,成长的“烦恼”
至于龙应台所说的“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欲走愈孤独。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如果去了“可能”二字,我真的又要言辞犀利了。但是龙博士的这种经过岁月沉淀的对人生的“悲观”倾向/见解方向,我实难苟同。因为自己生命中的关系纯洁不纯洁,明亮不明亮,全由自己选择,并不一定是“人年龄大了,就一定都进入不纯洁不明亮的关系怪圈”。
我说这话,一些年长的人或比我经历复杂的年少的人,或许会像公司里时不时与我“思想碰撞”一下的哥哥姐姐们一样看我:小毛孩一个,啥都没经历过,还来跟我谈生活见解,太理想化了!话说你们问了我好多遍真的总不记得我到底几岁,总以为我是二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我其实是要长几岁的大姑娘啊......这或许也是很多人成长的“烦恼”,在长者面前,你说话是难免会有无力感的。
但是,那又能怎样呢?你再大,也总会有人把你看做孩子。人生的任何阶段,世间又有几个人会完完整整地“认识”真正的你呢?或许当你经历这些时,能很好地处理,那才有资格来谈论这些。那时说话才有力。但是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去向怀疑这些的人证明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要自己享受自己选择的人生状态(比如,被家庭羁绊但是享受那份付出的责任与爱,不自卑也不抱怨),对于自己,那就是最好的。
我心向美好,理想也很大/想要的也很多。又想自己活得舒适,不像龙应台说的那样为了顾及其他而使自己活得那么沉重;又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理得极好。至少,我会喜欢现在的个人生活及处理生命中人际关系的方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善加处理,不会随着年龄的渐长,而逐渐落入社会的俗套里。简单纯真的个人生活,简单真诚有爱的群体关系。如此,足矣。
人生很短,活好自己!
本文首发于微金客官方微信(微信号:vjinke),对生命思考栏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该公众号第一时间查看后续内容。 有时间的话,所有该栏目的文章我都会转载到号来,跟爱读书爱思考爱分享爱交流的朋友们分享。 欢迎转载分享。越分享,越富足。有什么样的圈子,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号 / 梦千年
▲ 个人微信号:mengqianniannew
▲ 创作时间:2016年3月21日 21:31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目送》一书封面
台湾作家龙应台所写的《目送》和《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被称为龙应台的“人生三书”,都是龙应台成为母亲后所写的人生感悟。《目送》共收集73篇散文,通过描写作者父亲的去世、母亲的衰老、儿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互助,写作者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了作者的温情、幸福、哀伤、无奈、坚强和冷静,更写出了对亲情、生命、生活的思考。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散文,我认为最能体现书的主题。
龙应台《目送》(全文阅读分享)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象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全文完)
每次看到这篇文章,都感慨万千。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不断的离开,不断的在父母的目光中远去呢。我记得7岁那年,父亲送我去外婆家,穿过一条公路就是外婆的村子,父亲把我送到这头,目送我独自穿过公路。这一幕至今记忆犹新,好像这一次目送,就意味着自己独立的开始。
我们在父母的目光中逐渐长大,父母也在渐行渐远。所谓“出生入死”,生死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独自面对的课题。2011年,我的母亲患室管膜瘤住院治疗,术前签字的时候我才深切体会到死亡是什么。母亲说我一点都不害怕,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是假装坚强。她不让我们拍全家福,担心会是最后一张照片。我们一家人很默契地假装很轻松、努力制造轻松的气氛,以缓解那种死亡可能即将到来的恐惧。好在手术很成功,母亲在家卧床整整一年,父亲不离不弃,精心照料,现在母亲基本能够生活自理了。
父亲的这种朴素的表达给我的影响很大,我们与其许诺一些华丽的将来,不如踏实的面对现在,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这种想法在我女儿出生后变得越发强烈。看着她一天天长大,一天天给我们带来惊喜,既希望她快快长大,又希望她能长的慢一些,因为我知道,她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离开我们的过程。所以,我们作为子女对父母的陪伴,我们作为父母对子女的陪伴,是世间最值得付出的爱。在我们陪伴孩子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给孩子些什么呢?除了基本的物质保证,最重要的也莫过于教会她爱的能力。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国家,这不是一种空谈,这种爱的能力和慈悲之心,才是回归生活和生命的本真,将会成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希望我们能够坦然的接受“出生入死”的现实,努力的“向死而生”,活得精彩,活得无憾!
蒋飞记于2018年5月2日
蒋飞记于红河州检察院读书会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