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9 14: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个人扉页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表达清晰且具有个人特色:
"1. 理解“扉页读书笔记”的内涵:"
"核心区别:" 扉页笔记通常是"极其简短、精炼"的私人记录,可能只有一两句话,标记阅读时间、心得或标记重要性。而你要写的"“关于”扉页读书笔记的作文",则是对这个“标记”行为本身、其背后的思考、意义或影响进行"展开阐述"的文章。它不是笔记内容本身,而是对笔记行为或其相关想法的探讨。 "定位:" 这篇文章更像是一篇"个人反思、书评延伸或阅读方法探讨"的小短文,重点在于“我”与书、与笔记之间的互动和感悟。
"2. 明确作文的核心主题:"
"是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某个瞬间?" 例如:某本书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如何触动了你,引发了你对书中内容、作者观点或自身经历的思考。 "是探讨扉页笔记的意义?" 例如:为什么选择在扉页做笔记?它对你个人而言有何特殊价值?它如何帮助你看书、理解书或记忆书? "是分享一种独特的阅读方法?" 例如:将扉页作为“核心
藏书章,亦作藏书印,是文人雅士于卷帙间烙下的风雅印记。它不仅是书籍归属的凭证,更似一方私密的精神图腾,承载着藏者的志趣与情怀。
我有一枚很喜欢的藏书章,出自当地书法家、诗人一泓先生之手。因着对诗歌共同的热爱,我与先生结缘,得以请他操刀篆刻。此印小巧玲珑,长宽各两厘米,高三厘米,盈盈一握间尽是古朴韵味。印面“鲁北读书”四个字,隶书,线条圆劲,笔意高古。侧款草书“丙申小雪、一泓”,笔走龙蛇,遒劲潇洒,每一笔都仿佛带着墨香跃然石上。这方印,雅致中透着大气,方寸间自有万千气象。
我爱书,更珍视书籍的完好如初。翻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我从不在书页上折角、批注,甚至连签名都不舍得留在扉页。唯有读书笔记,是我与书籍对话的见证,一字一句,记录着我读书时的感悟与思索。可长此以往,面对满架藏书,竟无凭证证明这些书曾与我朝夕相伴。于是,我萌生了刻制藏书章的念头,想着在扉页钤下专属印记,让这些书真正有了“主人”。
怀揣着期待,我专程前往东营拜访一泓先生。或许是因为志趣相投吧,先生欣然应允。当他问我印文内容时,我未加思索便说出“鲁北藏书”。后来才知,这在书法界略显莽撞,好在先生豁达,并未在意。几日之后,我如愿取章,却惊喜地发现印文变成了“鲁北读书”。一个“读”字,瞬间升华了境界,让这方印不再只是藏书的标识,更成了求知的宣言。先生还告诉我,印面留白与开放式的设计,寓意读书之路永无止境。他告诉我,不仅要做一个藏书者,更要做一个读书人。
藏书钤印的雅好,自古有之。西汉时期,藏书章便已初现雏形。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连珠印,堪称现存最早的藏书印珍品。明代“汲古阁”主人毛晋,不仅藏书富甲天下,其五十六字的长篇印文“赵文敏于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如何,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屋,当念斯言,耻非其有,毋宁舍旃。”更是将爱书护书的拳拳之心,镌刻得淋漓尽致。
到了现代,许多名家的藏书印章也颇具特色。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合用的“秋之白华”印,将二人名字巧妙融合,浪漫又别致。邓拓先生的“书生之气不可无”,则道出了文人的风骨与坚守。茅盾所藏的《庄子集解》上,盖有他的“玄珠68岁后所读书”的藏书印记,颇有深意。
摩挲着自己的藏书章,我愈发觉得,它不仅是书籍的“身份证”,更是我与书相伴的见证。
我愿做一个虔诚的藏书者,更要做一个终身的读书人。
作者:鲁北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打小喜欢读史书,喜欢滚滚长河中一人一事的惊心动魄,常常悠然神往。《过秦论》中有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至此而已,心中不免有着唯史可以明智、探索其规律,指导人生的想法。
烟花三月下扬州,三秦大地读书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本《历史的教训》,书本很新,没有泛黄的扉页与尘封痕迹的岁月感,却无形给人一种庄严、厚重的历史感。喜欢历史的人不会陌生威尔·杜兰特,有着下笔“常可与诗媲美”的令誉,他不但是史学家、文体学家,更兼之哲学家,热衷社会主义思想。这样的思想底蕴和知识素养,为他的史学话语提供了基本的底色:对世间事不竭的好奇,有分寸的怀疑精神,以及朴素的道德立场,在《历史的教训》坦露无遗。此书篇幅甚小,仅六万余言,凡十三章,各章主题皆与具体的时代或事件无关,而是逐一讨论对理解人世间种种面向十分重要的问题,例如地理、人种、性格、经济、战争、进步和衰退等等。所以严格说来,它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类似于王夫之《读通鉴论》的史论之属,是作者长期沉潜于历史之后的治学体悟。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中表示,历史算不上一门科学,只能视之为艺术或哲学。所谓诗无达诂,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史家凭一己之眼力,掇集史料,加以编排并赋予其意义,史亦薰莸,也更多与本人的学识与性情有关,并无一定之规律。凡强使历史纳入某种理论和逻辑规范的做法,皆会被历史报以嘲笑,笑之以偏概全,井底之蛙。
历史的意义无终极解,却不是轻忽历史的理由。即如杜兰特列出的那些主题与历史之间,他皆不认为存在着确定的因果关系,那顶多只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他深明大历史观无法避免的缺陷,没有斯宾格勒或汤因比那种建构一个宏大历史解释模型的雄心,而是更喜欢接受历史中的一切可能性,毕竟“一颗小小的彗星,就可能让人类和跳蚤一起灰飞烟灭”。这样的史学,擅端详而不喜凿凿之言,或可臧否世相以抒发怀情,但不会接受千载一揆。对杜兰特来说,或许正因为有这种认识上的局限,人们才能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耐心地承受现实,尊重彼此的歧见”。
在谈到人类平等的问题时,杜兰特说,“大自然”未曾拜读过美国的《独立宣言》或法国的《人权宣言》,所以我们生来就是不平等的。生物进化过程早已将乌托邦式的平等判了死刑,它偏爱差异,人的体力、心智和性格生来就千差万别,此乃选择与改进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妨碍立场温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追求法律与教育机会的大致平等,促使人们都有机会改善自身的状况。这不仅符合道德要求,而且与文明的演进大体不相冲突。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断扩大,乃是文明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不但精英与普通人之间,而且不同的精英之间,差异都在扩大。倡言平等的道德家往往弃之如敝履,反对差异可能也是反文明,个人认为这里“可能”一词的使用,正是杜兰特史学思想的精髓。
道德规范亦非一成不变。在狩猎时代,生存能力取决于孔武之人,好斗、残暴、贪婪和性能力都是让种群得以存续的优势。所以今天人们眼中的罪恶,很可能不是人类堕落时留下的耻辱标记,而是过去美德的遗迹。即使到了文明昌盛的现代,国家之间的战争也仍然与个人竞争有着相同的原因:贪婪、骄傲,对霸主地位和资源的欲求。区别仅在于今天的个人受制于道德和法律,国家则无此约束,故而纵观人类历史,兵连祸接,几乎无日无之。
诸如此类的言论,很大程度上是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来看待人类历史,力比多或肌肉的解释力要比神意或天理强得多,道德判断也会因此而失去意义。历史并不支持存在着一个大慈大悲的神明的主张。个人和群体之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并未见善心得到优待,最终的考验取决于生存能力。除了犯罪、战争等等的人类暴行,还有地震、龙卷风、瘟疫和海啸等,周期性地合力摧残着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对此,宿命的解释可能比神意更容易被人接受,虽然历史也会偶然或者随机性地出现一些动人的景象,被我们主观地赋予秩序、荣耀、美丽或崇高的品质。但是,杜兰特虽然提醒读者这样的视角,他本人并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决定论者,就像他也不是经济决定论者一样,毕竟马克思也没有说过阿贝拉尔和爱洛伊丝两人的缠绵情书单单是出于天主庇佑下的纯爱,亦或是某种物欲。占有欲一仍其旧,就像将货币称为人民币还是美元,对你我的作用是否有不一样呢?
再以战争为例,杜兰特认为征伐之事虽然频仍,战争的意义指向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以前,我们的老祖宗有“先礼后兵”、“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雅行;普鲁士王国与法国的“普法七年战争”也没有消除腓特烈大王和法国人之间的相互仰慕。后来的情况则大为不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出现,使国家间的征伐变成了“为祖国而战”。但杜兰特不认为这是个可喜的变化,他不相信民族之类的群体是个“实在的存在”。国家并没有自己的大脑和肠胃,它要依靠其成员进行思考和感知,因此一切变化仍是取决于某些不凡的个人。用杜兰特本人的话说,希腊文明是从来库古、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和梭伦等人的手中浮现出来的。反之亦然,一个群体或文明的没落,不是起因于群体生命某种神秘莫测的局限,而是其政治和思想精英在回应变革的挑战中遭受了失败。
大概受了滕尼斯一类社会学家的影响,杜兰特将社会大致分为“有机社会”与“批判社会”两种,这也是书中惟一有点宏观历史模式意味的思想。在前一种社会,在某种享有权威的思想统摄下,人们的各种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着。而在“批判社会”,思想和公共活动的统一性渐被瓦解,社会变为相互斗争的分散个体。杜兰特并无厚古薄今之雅好,不认为两种社会有上下之分。对西方文明后来的发展起着支配作用的希腊哲学,便是繁荣于批判的时代,而在它之前则是一个有机时代。后来的教会制度形成了另一个新的有机时代,举凡神学、政治、经济、伦理的基本问题,至少得到了暂时的解决。16世纪之后的宗教改革再次宣告了批判时代的到来,犹太人所谓“道术为天下裂”之世。用擅长辨析的头脑耸动观听,致使人心动荡,辩论与抗议此起彼伏,支撑着道德法典的宗教随之解体。在这个时代,理性主义虽然取得了优势,建立新规范的过程却异常艰难,使怀疑主义和享乐主义并行于世,而且这个时代至今仍未结束。
读杜兰特这本书难说会有多少愉悦,因为在读完它的那一刻,对于像我这样喜欢从历史中寻找真理的人,《历史的教训》几乎否定了我的学习模式,但细细思之,何尝不是对于我想寻找人生捷径这一缪思的否定。历史难有盖棺之论,史实愈明,往往义理愈晦。《历史的教训》这种大叙事的笔法,将历史人文诸端一一罗列,重在提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重在教你我思之、虑之而非见而行之。体味良久,不禁感慨:盖史多变而理不定,历史教训,存乎一心,欲将之整合为一,为史家最难之事,何必强求!(黄嘉瑞)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