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走向善治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9 17:41

怎么写《走向善治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走向善治》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深刻: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个人理解:" "准确把握《走向善治》的核心思想:" 首先,你需要深入理解“善治”(Good Governance)的概念。它通常指一种更有效、更公平、更负责任、更透明、更包容的公共管理方式和治理状态。它不仅仅是政府的管理,也涉及公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 "提炼书中关键观点:" 思考作者在书中是如何阐述善治的内涵、特征、要素(如透明度、问责制、法治、参与性、回应性、有效性与问责性等)、重要性以及实现路径的。找出你认为最重要、最触动你的几个观点。 "融入个人见解:" 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你自己的知识背景、社会观察和思考,形成对善治的独特理解或侧重点。读后感不是简单复述,而是要有“我”的思考。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和内容:" "聚焦具体内容:" 不要试图涵盖书中的所有内容。选择一两个你感受最深、理解最透彻的方面进行深入阐述。这可以是某个具体的理论、某个案例、作者的某个论点、或者书中引发你思考的某个问题。

12本好书主播读|《走向善治》江苏新闻广播汪玲领读

03

江苏新闻广播汪玲领读:

点击这里收听

书名

《走向善治》

作者/主编:俞可平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

汪玲

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早高峰》主持人

阅读开启美好人生。大家好,我是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早高峰》节目的主持人汪玲,这里是由省全民阅读办、江苏广播联合推出的“2017——12本好书主播读”。

现在由我和大家一起共读其中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走向善治》这本书,作者是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

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理想状态。俞可平先生的《走向善治》,说的是中国治理,关心的是普罗大众。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来看,不断地从以“官员的权力本位”为表征的传统政治,走向以“公民的权利本位”为表征的现代政治,是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我为您播读书中《公平优先应成为新的策略选择》一篇的节选。

节选

改革开放初,我们采取了“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政策,并且明确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策略选择。然而,不可否认,社会利益已经开始急剧分化,不同的利益群体事实上已经形成,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公正问题变得前所未有地突出。如果继续坚持“效率优先”而不是“公平优先”的原则,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使利益分配更多地向困难群体和贫困地区倾斜,就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长远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直接把公平正义当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个实质性的飞跃。

怎么理解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者说什么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简单地说,改革既要从公平正义开始,最终又要回到公平正义上来。再具体一点说,全面深化改革,要从解决公平正义方面的问题着手,最终又要把是否解决公平正义方面的问题作为目标。

……

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利益的分配。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首先要求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因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而导致两极分化。然而,要全面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除了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的经济公平外,还必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护等权利。

……

总之,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中国有句古话,就是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对于公平和效率,我们应当两者都要,要“鱼和熊掌兼得”。既要公平,又要效率;“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策略选择。

我是汪玲,这里是“2017 -12本好书主播读”。刚才和大家共读的是俞可平《走向善治》节选。作者用历史的眼光、哲学的分析、政治的远见条分缕析地阐明了统治与治理、善治与法治、善治与民主的关系,进而指出善治的丰富内涵以及实现方法。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曲折、民主的细节、法治的思维和政治的蓝图。

阅读开启美好人生。本期“12本好书主播读”就到这里。获取更多阅读服务和资讯,您可以关注“书香江苏”微信公众号、江苏广播大蓝鲸APP、我苏网、我苏APP、荔枝新闻客户端。

书香君

听完了主播的领读你是不是对这本书也充满了好奇?或者你已经阅读过了这本书,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欢迎大家将你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或主播领读的听后感以稿件的形式发来,每天会有5名幸运网友获赠书香君为你寄来的2017年度12本好书,书目由你自己从12本书里任意挑选哦!

投稿邮箱

shuxiangjiangsu@126.com

投稿须知

写明姓名、手机、地址及所挑选书目。

下期预告

江苏交通广播网《交广晚班车》主持人言亮领读《未来世界:改变人类社会的新技术》。

善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评程冠军《走向善治的中国》

《走向善治的中国》,程冠军 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这就说明我们的党和国家正在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根本性转变。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说明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是一个走向善治的中国。日前,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程冠军所著的《走向善治的中国》一书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善治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研究。

程冠军对于善治的研究溯源自老子,他认为,“善治”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其后,先秦时期的滕国国君滕文公采纳孟子的仁政思想治国理政,广施善教和善政,为滕国赢得了“善国”之美誉,滕国也因此成为儒家仁政思想唯一一块的试验田。据此,程冠军认为,善治不仅仅是西方语境,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因子。

程冠军认为,善治应该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要有法治,封建社会也有法治,但是它非良法;第二是有德治,封建也有德治,但是没有良法;第三是要有现代化,这是封建社会不具备的,所以封建社会无法也不可能实现善治社会的美好理想。

善治社会的建设要抓住关键少数,这就是官员。程冠军认为,有善吏方有善治。就当今的政治生态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因此,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廉”和“能”,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善吏”。

对于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程冠军指出,奢侈攀比之风,不但腐蚀人的心灵,销毁人的意志,而且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更会造成社会仇富心态的滋长,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不但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发展下去很可能断送我们的中国梦。对此,每个中国共产党人都应警惕、警醒。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面对严峻的形势所做出的从严治党的庄严承诺。要信守这个承诺,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衣食住行做起。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亲属,管住自己身边的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如此,才能取信于群众,取信于人民,对得起自己的庄严承诺。

对于党中央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程冠军认为,出现腐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向腐败动真刀。反腐败不是一场轻松愉快的游戏,而是艰巨复杂的长期斗争。腐败分子既是人民的敌人,也是党和国家的敌人,是敌人就不会坐而待亡,而是会狡兔三窟,逃避打击,顽固抵抗,甚至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鉴于目前反腐败斗争的严重性、复杂性、艰巨性,一般性的反腐已经不能对腐败分子伤筋动骨。腐败是政党和国家肌体上的病毒,病毒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裂变性。因此,要根除这个病毒,既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温汤慢火,而是需秋风扫落叶,猛药去痼疾。借用佛教禅宗一种做法叫“当头棒喝”,也就是说,只有对执迷不悟的人以突然打击,才能使他们迷途知返、幡然醒悟。

互联网是当代社会的放大器,也是善治社会的助推器。程冠军深刻指出,在当今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跟不上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大势,有不少领导干部对网络问题认识不够。程冠军列举了领导干部在互联网发展和网站建设上的种种不作为表现,为不懂网络的官员画像:鸵鸟型、放羊型、叶公好龙型、滥竽充数型。四种类型,一针见血。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是不懂网络的官员,以上四种类型总有一种适合他。

程冠军认为善治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说到底就是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为此,他提出,当代社会要重塑我们的敬畏之心。他指出,敬畏之心很重要,敬畏什么更重要;重塑我们的敬畏之心,更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今天,我们既不能照搬中国古代的“君子三畏”,也不需要照搬西方神学中的敬畏与信仰。现代社会和法治社会,人们需要敬畏的首先是法律。在法律和道德的基座之上,当代中国,要重塑我们的敬畏之心。一个公民要有“五种敬畏”即: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业。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仅有上述“五种敬畏”还不够,而是要有“七种敬畏”即: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业、敬畏权力、敬畏人民。

程冠军既是一名资深媒体人,也是一位理论界的新锐学者,正因为如此,他的《走向善治的中国》才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主要是:善治的核心逻辑是要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廉洁有为的政府。我们可以对政府做很多界定,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但核心就是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廉洁有为的政府。如果和善治联系起来,就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要突出人本,即以人为本,必须以老百姓为中心,以公众为中心,而不是以政府自己为中心;二是突出治理,不是传统的管理。由传统的管理到现代的治理我认为至少有五大差别:(1)管理主体多元化;(2)管理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3)要公开透明,不要暗箱操作;(4)管理方法不一样,除了行政手段、法治手段之外,可以借助市场手段,而在传统管理形态下是不能用市场手段的,比如现在大大地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接住市场手段的体现;(5)监管不同,传统的管理是注重过程,而治理更加注重监管,要以监管为导向进行绩效评价。三是要突出公平和责任,治理是否公平正义是衡量善治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政府有没有责任心,能不能对公众的诉求及时作出回应,政府主体的合法性、法治性都是现代治理的核心要件。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可以概括为三大方略:第一,严打严究,反贪治理并重;第二,法治德治并行,既强调法治也强调德治,比如选官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第三,现代传统融合,他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正因为他接纳了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价值,但他绝不仅仅停留在这,他不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治国的精华,比如说他提出“三严三实”,我认为基本就是“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儒家哲学精神,强调“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儒家文化中有一句话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治理好小家,要治理好小家要注重个人修养,这是一个基本逻辑。其反例看看我们当今的这些贪腐官员便可知,很多人都是能力很强而道德却在下降。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治国理念、治国使命、治国方略,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在全方位地探索中国善治的路径。因此,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人对善治的探索实践值得高度期待。

作者: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