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商君书 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9 18:4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商君书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商君书》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逻辑且表达清晰: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读后感不是简单复述书的内容,而是要表达你"个人的感受、思考和理解"。你需要明确《商君书》给你带来了哪些主要的触动或启发?是对其改革思想的震撼,对其法家理念的深刻,还是对其残酷手段的反思?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商君书》内容庞杂,涉及农战、法治、君主术等多个方面。不要试图面面俱到。 选择你"最感兴趣、感触最深或认为最重要"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作为重点。例如: 对“法治”思想的探讨(严刑峻法是否有效?) 对“富国强兵”策略的分析(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对“耕战”主张的评论(对农业和军事的极端重视) 对商鞅个人性格、手段的评价(改革者与酷吏的矛盾) 对书中某些具体篇章(如《农战》、《开塞》、《靳令》等)的理解和感悟。 确定主旨后,围绕这个主旨展开论述。
3. "深入理解原文,引用恰当:"

观《鲍鹏山:商鞅与商君书》有感


下午听了鲍鹏山教授关于商鞅与《商君书》的讲座。我猜鲍鹏山教授可能是儒家的学者,因为他在这次的讲座中,对《商君书》中商鞅的很多做法和言论表达了强烈不满,听得我挺乐的。


他提到,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改革,很多是自上而下的,由某一位君王或者政治人物提出,这就导致了“人亡政息”的结果。听到这里,我有一个念头,不知道当初我们有没有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呢?


(所有视频截图来自B站,宇航茶坊,《鲍鹏山:商鞅与商君书》

他提到,真正的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说起来这样的理想状态,我也是很羡慕的。我很想学中医,系统的、全面的学习中医。可是现在的主要目标是要养家糊口呀!希望那一天真的能够到来,每一个有自己梦想的人都能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而不会囿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暂时搁置或者放弃梦想。


他还提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这令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他在网上看到了关于康熙是多么博学的一些观点,忍不住转述给我听,结果被我一顿喷。对底层老百姓实行愚民、贫民政策的帝王,他自己多么博学,又有什么可吹的呢?看了教授的观点,我想,当时的人民哪有什么选择呢?



听着鲍教授讲的《商君书》,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想想主席说的“人民万岁”,真的很期待共产主义社会有一天真的能实现。至少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呀!

光明日报雅趣版:刘备的文学修养

作者:甘正气

刘备主要是一个政治人物,有较高的管理和军事才能。他有文学修养吗?我们不妨通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来看看作为文学形象的刘备是什么样的。

在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中,蔡瑁为了嫁祸刘备,冒充刘备于馆舍的壁上题写了一首反诗,刘表看到诗开始是勃然大怒,后来走了几步,就猛然醒悟,因为写诗与刘备平时的性情不符:“吾与玄德相处许多时,不曾见他作诗。此必外人离间之计也。”

从《三国演义》来看,有一点可以肯定,刘备从不写诗,没有表现出文学方面的爱好。《三国演义》第一回就交代得清楚,刘备“不甚好读书”,“家贫,贩履织席为业”,他唯一的小爱好就是编织,看到适合编织的毛料布料会技痒。一天,有人将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拿起来就细心编到帽子上,而不是简单地一系了之。诸葛亮看到了,义正辞严地说:“您不再有远大的志向了吗?做这些事就行了吗?”刘备非常尴尬,把帽子往地上一扔,自我解嘲道:“我只是借此不去想烦心事而已。”(第三十九回)

正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也记载了此事,而且多了一句概述的话:“(刘)备性好结毦”,刘备生性喜欢用鸟羽、兽毛编织饰物,只是被诸葛亮批评后就再也不干这等事了。

除了爱编织、不写诗,刘备还是能写点应用文的。《三国演义》中至少有三篇刘备的文章,其中书信两封,遗嘱一份,属于应用文范畴。

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写道,在战乱中,刘备关羽这一对结拜兄弟失散了,刘备在袁绍军中,关羽则在曹操同意了三件事后归附了曹操,相当于“有条件投降”。

这时,刘备出于对关羽的误会,也是为了激将关羽,写了一封致关羽的信托人带给他,刘备的信是这样写的:

“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备愿献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可谓言简意赅,理直气壮,声调铿锵,一句话回顾桃园结义事,一句话质问关羽为何违背誓约,最后两句是反激关羽,表示:“你既然这样不讲信义,我干脆死给你看,成全你的荣华富贵。”这可以看出刘备投石问路的策略和对关羽的心理战,但看不出他有文学才华。辞足达意,文通句顺而已。

刘备的第二封信出现在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还是寻隐者不遇,只得借来纸笔亲手写下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仰慕和真心,信中写道: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这封信体现了刘备一定的文学才能,在行文上,是骈散结合,抑扬顿挫。“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对比强烈;“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比喻贴切,诸葛亮看到此处一定会非常受用;“备心胆俱裂”用笔夸张,但将自己匡扶汉室的心理根源表达得非常到位,是求见短札的范本。

刘备的遗嘱出现在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全文如下: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全文记载了这篇遗诏:“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对比来看,可以发现罗贯中在小说中删除了刘备叮嘱刘禅兄弟学习的内容,也删除了刘备开的书单,这样就突出了刘备的警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这两句基本上是照录正史原文,只改了几个字。这是刘备的人生智慧和统御经验,流传千古,被无数人视为行动指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修辞上还有对称和反衬之美。同时罗贯中对刘备的遗嘱进行了一定的修饰,“勉之!勉之!”“勿怠!勿忘!”“至嘱!至嘱!”等短句让遗嘱更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也让遗嘱更显悲伤痛切和庄严沉重。整体看,刘备的文章依然是非常质朴的,和华美、清新、俊逸等特点不挨边。

虽说罗贯中在塑造人物时有一定瑕疵,如鲁迅先生批评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但是罗贯中并没打算将刘备写成文武全才,他没有将刘备的书信和遗嘱杜撰得绮丽多姿、洋洋洒洒,也没有像写曹操一样让刘备赋诗,《三国演义》中出自刘备的三篇应用文的内容大致与刘备“长厚”的性格相符,可以说罗贯中深谙虚构与剪裁之妙。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4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