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读书笔记好篇章》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9 19:29

精心挑选《读书笔记好篇章》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好篇章作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这能帮助你清晰、有深度地阐述读书笔记的价值和写作要点:
"一、 明确中心论点 (Clear Central Thesis)"
"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表达关于读书笔记的什么核心观点?是强调它对理解书籍的重要性?提升写作能力的作用?培养思考习惯的价值?还是分享知识、促进交流的功能? "聚焦主题:" 确定一个清晰、具体的中心论点,并围绕它展开论述。避免主题分散,面面俱到却缺乏重点。
"二、 深入理解读书笔记 (Deep Understanding of Reading Notes)"
"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 在动笔前,先自己思考或回顾一下,什么样的读书笔记算是“好”的?它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如:精炼的摘要、深刻的感悟、关键引文、个人思考、问题标记、联想拓展等)。 "区分不同类型的笔记:" 了解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如:摘抄型、思考型、评论型、结构型等)及其作用,可以在作文中展现更全面的视角。
"三、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Clear Structure and Rigorous Logic)"
"标准文章结构:" "引言 (Introduction):" 开头要引人入胜,可以引用名言

20本经典好书推荐给你,每本都值得细细品读!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始于2006年。2月至12月每月中旬,我们都将为读者奉上由编辑部遴选的一份书单。我们选书的标准兼顾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和趣味,重点关注思想、社科、历史、传记、文学、艺术、科学、童书等类别。望有助于大家选书读书。

《唐人佚诗解读》,陈尚君著,中华书局2021年1月第一版,30.00元

陈尚君先生长期从事有唐一代基本文献研究,多年来,他以“用今天的学术准则来重新写定全部唐诗”为目标,倾尽心力编纂《唐五代诗全编》,目前已基本定稿,出版之日可期。他在唐诗辑佚、辨伪等方面成就卓著,1992年出版《全唐诗补编》之后,继续搜求,又新得佚诗逾千首。有这样的积累,他在《文史知识》杂志开设专栏,解读《全唐诗》之外的唐人佚诗,最终结集为本书。作者对唐人佚诗进行赏析,又结合自己对唐代历史文化、诗人生平的熟谙,发现问题,归纳现象,或作考证,或加阐释,多有创见,虽出之以通俗的随笔形式,却不掩其学术价值。如关于王绩、贺知章、张志和、张祜等诗人,关于女诗人的感情世界、俗讲僧的讲唱文稿,书中都有更新我们认知的新材料、新论说,弥足珍贵。

《美食与文明: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蕾切尔·劳丹著,杨宁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94.00元

本书是一部世界饮食通史:从人类掌握谷物烹调,到大小麦饮食的风靡,到佛教饮食、伊斯兰饮食、基督教饮食伴随着几大帝国的崛起而兴盛发展,最后是近现代以来,一种介于高级饮食和平民饮食之间的“中等饮食”逐步形成、扩张并实现全球化。书中解释了烹饪术演化的简明规律,梳理了历史上各种烹饪哲学的形成,聚焦于一些饮食如何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广大地域内占据主导地位,“自从国家诞生以来,但凡使用最广泛的烹调方法,无不来自那些最大、最强盛的政治单位”。作者也没有将饮食和帝国划上等号,对一些饮食如何越过政治边界传播作了讨论。本书曾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但烹饪史的归类实难概括本书内容,毋宁说它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全球史、文明史作品。

《发现与推理》,许宏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58.00元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考古发现新闻进入公众视野,大众对考古文博话题越来越感兴趣,本书即着眼于那些考古事件的背后“花絮”,呈现考古现场的复杂与悬念,讲述专业人士为之付出的努力、体会的甘苦。作为知名考古学者的许宏多年置身考古工作一线(执掌二里头考古队20年),对于诸多考古发现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由他讲述考古背后的故事,以专业写作的严谨姿态,有某种程度的史料意义,也有生动、鲜活的文本趣味性。书中除了九篇考古亲历记,还有他对于考古学史上重要发现及背后故事的“重述”和评价,特别反思了“考古是否需要想象力”这一提法。在追忆、记述、实录的同时,作者以资深考古人的角度力求向读者阐释考古发现热闹之外的门道。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娜塔莎·沃丁著,[德]祁沁雯译,新星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58.00元

二战时期大量乌克兰人被德军运送到德国强制劳役,当事人及其亲友因此经受难以消弭的身心创痛和深远影响。本书作者、德国作家娜塔莎·沃丁的父母就是当年从乌克兰东部城市马里乌波尔来到德国强制劳动营的“东方劳工”,而她写作这部非虚构作品的缘起,就是要接近甚至还原自己母亲的身世之谜,她到底经历过怎样起伏、惨痛的人生。英年早逝的母亲留给作者的回忆和实物太少,加上时隔太久,这些都为作者搜集资料增加了不少难度,但她还是以耐心、勇气和对历史的敬畏完成了这部记述母亲一生、反映“东方劳工”遭遇和命运起伏的厚重之作,资料丰富,叙事生动,情感诚挚。尤为可贵的是,本书对于记录、呈现二战期间“东方劳工”这段历史有着近乎填补空白的意义。

《百年世界动画电影史》,[法]奥利维耶·科特著,张健、王星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230.00元

成年人或者儿童,也许都曾经或正在为动画片着迷,针对这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类型,本书对其进行全景式回顾、梳理、解读,是一部全面“回放”“透视”世界动画电影发展历程的“工具书”般的大作。作者奥利维耶·科特是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法国资深动画史学者、电影导演,他在书中从动画电影的起源写起,对动画技术的演变、发展也有详细的介绍,重头部分是按照地理区域分别对美国、加拿大与拉美、欧洲、亚洲、非洲及大洋洲的动画电影分别细述,其中不乏全球观众耳熟能详的动画大师和经典名片,也有不那么出名但值得提及的动画电影人和冷门杰作。本书穿越五大洲,跨越百年,脉络清晰,信息量巨大,书中500多幅彩色插图则令文本具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说服力。

《指挥与控制:核武器、大马士革事故与安全假象》,艾里克·施洛瑟著,张金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2月第一版,148.00元

1980年9月18日,美国阿肯色州某导弹发射场,两名士兵对泰坦—2导弹进行检查作业,一个扳手套筒掉了下去,砸在导弹上,导致燃料喷涌而出,爆炸随后发生,而导弹加载了氢弹头……本书从这起事故讲起,追溯了自核武器诞生以来,一众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军官为了确保核武器不会被窃取、破坏、未经授权使用或者无意中被引爆而做出的巨大努力,讲述了冒着生命危险去避免核浩劫的普通士兵的故事。流行的理论是,核威慑带来了世界和平。但本书揭示的是,我们能活到现在,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英]亚当·希金博特姆著,鲁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78.00元

三十五年前,一场核事故让切尔诺贝利为世界瞩目,其灾难性后果以及国际影响至今未息,随着时间推移,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渐趋清晰,相关资料档案也逐步揭秘。本书作者从2006年开始历经12年对切尔诺贝利亲历者进行采访,参加若干以此为议题的国际会议,搜集整理相关回忆、口述和档案等文字资料,最终完成了这部资料翔实、笔触写实的非虚构力作,其揭示的真相与对这一事件背后“人祸”的反思耐人寻味。

《柯尔律治评传》,[美]沃尔特·杰克逊·贝特著,徐红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78.00元

这是“文学纪念碑”书系 “浪漫星云”系列的第二本,本书作者、美国学者贝特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颇有研究,在书中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的人生经历、创作走向、重要作品、思想变化等方面展开叙述和评价,对于传主何以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个性独特又颇为神秘的重要人物,本书不失为通向答案、兼具可读性与思想深度的文本蹊径。

《大国远见》,金灿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68.00元

本书集中了金灿荣教授近几年关于整体国际形势、新时代中国外交及大国关系等问题的最新思考。作者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等待机遇并抓住机遇才是一个有远见的大国”。本书保持了作者一贯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向广大关心国际政治、关注中美关系的读者系统地提供了一套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的逻辑框架。

《梁庄十年》,梁鸿著,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1月第一版,52.00元

从记录梁庄的人、事进而反映当代乡村社会变化的《中国在梁庄》起,作家、学者梁鸿对自己故乡梁庄的观察和书写已逾十年,其间亦有记述梁庄外出打工者的《出梁庄记》,在这部《梁庄十年》中,作者再度回到梁庄,面对那些熟悉的乡人和风物,在不变中体会某些不同,以此折射这个时代里乡村的变迁。而这样的写作并非止于此书,作者在后记中表达了对十年、二十年后继续这个话题写作的憧憬。

《走出历史的尘烟》,李菁著,团结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138.00元

李菁用文字带我们一起去哈佛大学与傅高义畅谈,到宋庄大画室里听⻩永玉戏说往事,在纽约的暴⻛雪里走访⻉聿铭的家人,在核事故30周年重返切尔诺⻉利现场......在世界的各个⻆ 落寻觅有趣的灵魂,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其后人的深度访问,打开了一条切入历史深层的通道。

《瓦猫》,葛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2月第一版,59.00元

葛亮的文字向来具有细致、风雅的特点,在这本新书中,这些特质体现得相当充分。书中包括三篇关于古籍修复师、理发师和陶艺师的故事,是虚构的写法,却有纪实般的行当细节描写,对人物面对时代变化如何与“手艺”自处的作为和内心起伏有到位的刻画。基本上,三个篇章的气韵、节奏颇为一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可称“匠人精神”的文字雕琢上的努力。

《漕运船帮》,王梓夫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79.80元

这部长篇是著名作家王梓夫“漕运三部曲”的第三部。清雍正、乾隆年间,杭州三位异姓好友翁岩、钱坚、潘清创立安清帮,畅通运河水路,推动漕运兴盛,终成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秘密结社。作者在运河典章与民间传奇的历史缝隙中,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漕运创业史,再现了三百年前的码头文化与运河众生相。

《暖夏》,王松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56.00元

王松的这部长篇新作虽以当下农村的脱贫攻坚为主要表现内容,但又超越了脱贫攻坚的范围,以充沛的文学性赢得读者的喜爱。作者把脱贫攻坚的宏大主题包裹于乡村生活的日常叙事,以民俗曲艺的笔法腔调讲述乡间乡民的人生故事,题旨严正,意趣清奇,使得作品生活底蕴深厚,文化气韵浓郁。

《诗人的圆桌:关于自然、人文、诗学的跨文化对话》,吉狄马加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68.00元

本书是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与16位世界各地的诗人、诗歌翻译家的对话集。谈话的对象包括俄罗斯诗人叶夫图申科、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立陶宛诗人温茨洛瓦等。本书带我们走近吉狄马加,更带我们走进一个由诗人构成的、国际化的世界。有几篇对话特别引人关注,如叶夫图申科讲述了他眼中的马雅可夫斯基、阿赫玛托娃,谈到他与布罗茨基的恩怨纠葛,很有看头;又如作者与阿多尼斯关于一些思想、政治问题的讨论,值得重视。

《无形之物》,张定浩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39.00元

张定浩的新书将小说、批评与生活勾连,构成一个立体的批评世界。本书跳脱了单纯的文本分析和审美评判,在谈论文学的同时也借助文学去尝试探索一个看似抽象无形更为广阔坚实的世界。本书指出,文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交流,就是让万物联系在一起,通过熟悉的事物去理解陌生事物,同时也通过陌生事物来擦亮熟悉的事物。

《钢琴博物志:乐器、音乐与音乐家——从莫扎特到现代爵士》,斯图尔特·伊萨科夫著,江松洁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98.00元

本书原书名为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Piano——作者把钢琴看做一个生命有机体,从钢琴的诞生讲起,梳理了它在数百年间的演化发展史。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钢琴的发明、早期发展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可称为钢琴社会史;第二部分是作曲家作品史;第三部分是钢琴演奏史。作者不只讲述古典音乐,对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也着墨甚多——这在同类书籍中堪称罕见。书中含大量趣闻轶事,音乐的门外汉读来也会觉得津津有味。

《地图时光机》,[美]凯文·J.布朗著,木同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158.00元

古今中外,地图始终在人类探索与认识世界过程中有一席之地,关于地图出现、发展、变化的历史也是人类历史的一个侧面,创建了古董地图网的美国学者凯文•J.布朗以跨越两千年、来自不同国家的65幅古董世界地图为线索,详细深入地介绍和解读,梳理了地图绘制方法、视角、表现形式的沿革,经过专业、细致的研究、对照,梳理出地图中“隐藏”的世界文化、政治、经济、贸易、宗教等领域的内涵,是一部装帧精美、信息量丰富的地图知识博物佳作。

《太平洋,大西洋》,黄蓓佳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28.00元

受一位老华侨之托,三个合唱团的孩子开始了对一位七十年前的“音乐神童”的寻找。一桩沉重的历史疑案,勾连起了大半个世纪之前的风雨故国,中有风骨铮铮的先生们,抗战时期从容就义的隐蔽战线的工作者,和身背“屈辱”家世的遗孤。该书中,历史生活的书写与儿童生命成长相互交织,以儿童生命体验的一角,书写壮烈宏大的历史。童年经验与历史叙事相结合,既在儿童成长体验中展示了独特的复杂感和沉重感,更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深中,呈现出儿童生命体验的共同性和永恒性——那所有的欢欣与悲痛。

《喜鹊窝》,海飞/著,杨鹁/绘,青岛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48.00元

沙娃与喜鹊的故事,映射的是中国的治沙故事;当沙娃手捧那个滴水不漏的喜鹊窝时,也是他的家园在沙尘暴中遽然毁灭时。弱小的喜鹊在家园构筑时呈现出的生命意志力,正映射了人们重建家园的意志与决心。该书以顽童生活书写中国现实画卷。图画书之难,还在于叙事功能与审美功能应水乳交融。水彩、版画和油画多种图画技巧的交融,与文本共同交织出一个刚柔并济的故事。

来源: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原标题:2021年4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种)】

作者:中华读书报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读书需有法,看毛泽东如何读《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毛泽东:

一天不读(书)是缺点,三天不读是错误!


毛主席10万藏书进驻中央档案馆

1995年,正值毛泽东主席逝世40周年之际,中央档案馆专门腾出了400多平方米的库房,按照毛主席中南海丰泽园书房的原貌排列,真实还原了毛主席书房的样貌。

•毛主席的藏书有多少?

据毛主席的最后一位秘书张玉凤介绍,毛主席的藏书就像是一个中小型的图书馆,书籍种类多达1万余种,数量超过了10万册。很多是他青年时期保留下来的,这些书早已泛黄,字迹已模糊,但毛主席依然视如珍宝,舍不得扔掉,它们伴随着毛主席走完了一生。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

1936年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红军时,对毛泽东嗜书如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

后来,面对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回忆起在长沙7年的求学时光,关于那几年的生活费用的分配,他说到:

“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里面包括我许多次的报名费!在这笔钱里,想必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因为订阅费是每月一元。我常常在报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嗜书如命应该就是这样的。

建国后,生活条件有所提升,每次出差,毛主席都会提前列好书单,吩咐身边工作人员按照书单准备好书籍,每次少则几箱,多则二三十箱。

就像毛主席在延安时说的:

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毛主席逝世后,“毛泽东热”一直持续不绝。要求阅读毛主席藏书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对毛主席的读书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破”了的《资治通鉴》

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常常向别人推荐,他曾说过自己读了“一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1912年19岁的毛泽东报考了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在这所学校里,他从国文教员胡汝霖那里借到一部《御批通鉴辑览》。从此以后,毛泽东对《资治通鉴》兴趣终生不衰,一直伴随着他离开人世。

1945年冬他对史学家吴晗说:

《 资治 通鉴 》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华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认为:《资治通鉴》最重要的是它突出了历代兴衰治乱之根本所在。

为了方便阅读,他一边读一边做标点符号。

后来因为工作繁忙,毛主席就将做标点符号的工作交给了历史学家吴晗。

为此,由吴晗牵头,专门成立了标点《资治通鉴》委员会,后又成立了校对小组。1956 年他们顺利完成了毛泽东交给的任务,并由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标点本。

毛主席在书中留下了大量的批注和圈点。如他非常欣赏五代名将李存勖:“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赞叹李存勖破釜沉舟的勇气,并批注道:“生子当如李亚子。”

毛主席最感兴趣的是书中的战争内容,他说过:

《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成噢。


1936年毛泽东在其军事理论著作《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中,讲到战略退却和战略防御时指出:

“中国战史上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1938年他在《论持久之战》中,为了说明战略战术指挥会直接影响战争结局,列举出上述六个战例,并加上了晋楚城濮之战、韩信破赵之战。他认为这些战役:

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主动。

这些战例,在《资治通鉴》中都有精彩的描述。

除了善于总结战争制胜的经验,他也十分注意吸取战争失败的教训。

当阅读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错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内容时,毛主席批注道:

初战亮宜自临阵。

即毛主席认为诸葛亮作为最高统帅,对于北伐的重大军事行动,应当亲临前线坐镇,短短几个字彰显了毛泽东伟大的军事思想及敏锐的洞察力。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为粮草用尽不得不退军,退军时以伏兵击退曹魏追兵,读到这部分内容时毛主席批注道:

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即诸葛亮吸取了街亭失守的教训,因而此后的北伐行动,他都亲临前线军坐镇指挥。

不过,诸葛亮北伐过程中,什么事都管,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对此,毛主席不认同,他认为统帅只抓重大战略,其他事情交给前线去做,即所谓“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如此做的,并最终取得成功。

可见,毛主席非常善于读书,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将历史知识内化,为己所用。

晚年的时候,在同工作人员谈话时,毛主席曾评论司马光为什么要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是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他解释到:

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候,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的三家分晋由不合法变为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件事为《资治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边做的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毛主席的床头始终放着一 部《资治通鉴》,他反复看,已经翻破了,不少页面用透明胶条粘着,书上留下了许多阅读的痕迹。

批注最多的书籍:《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一部纪传体史书合集,是毛主席必读的史书之一,也是他批注最多的书籍。

《二十四史》上的毛主席批注,为我们研究毛主席的世界观、哲学观和思想真谛提供了最为直接而珍贵的史料。

毛主席通读了《二十四史》,对有些史册或篇章研读了多遍,并写下大量批注。其中,批注最多的是《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而在有些书上,毛主席则一字未留,这说明他不感兴趣。

1952年毛主席吩咐工作人员为他购置了一部大字本《二十四史》,书上留下了他不同颜色的笔迹,以及不同阅读时间的记录。阅读时,他做了大量的标点和有关地名、人物的标记。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有关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些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关于《新唐书•姚崇传》,毛泽东写道:“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2.读到《魏书•张鲁传》时他写道:

“历代都有大小规模不同的众多的农民革命斗争,其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根本不同,但有相同的一点,就是极端贫苦农民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

“我国从汉末到今一千多年, 情况如天地悬隔。但是从几点看起来。例如,贫民、下中农的一穷二白,还有某些相似。”

“中国从秦末陈涉大泽乡群众暴动起,到清末义和拳运动止,二千年中,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同全世界一样,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后来,他还把这段批语印给参加会议的同志们作为学习材料。

3.关于农民起义,毛主席写到: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1959年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主席向党的高级干部推荐了《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并由此谈到党的领导干部工作方法上要多谋善断,留有余地。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谈话引经据典,生气盎然,充满智慧,离不开他熟读历史,并从历史中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智慧。

1996年7月中央档案出版社,出版了线装影印版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约4000万字,几乎保存了毛泽东批注的原貌。

1997年10月,中央领导同志访问美国,把《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作为礼物,送给了美国哈佛大学。

启示

毛泽东酷爱读书,他曾说过: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即便在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也不忘读书。建国后,他外出时,总是开着书单让工作人员整理好几箱书带着出去。直到晚年视力下降,他仍在坚持让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真是活到老,读到老

毛主席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

毛泽东酷爱读书,而且善于读书:

1)圈点勾画,记述心得;

(2)反复阅读,系统钻研;

(3)多方涉猎,广收博览;

(4)融合自己的思考,学思结合;

(5)品评历史,臧否人物,批判总结历史经验,吸收先进文化知识,使书尽为我所用。

毛主席一生取得的伟大成就,源自他丰富的知识文化,归根结底来源于他热爱读书、善于读书!

有人曾说过:

绝对地读书,绝对地收益;绝对地不读书,绝对地放弃机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变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即财富,“求知”即“求生”

因此,可以说21世纪是读书竞争的时代

读书是成本最小、最有效的人生投资。与书为友,方能立足竞争,求得进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