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9 2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景的文章(比如游记、散文、描写景色的文章)的读后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读后感既深刻又切合主题:
1. "明确核心主题与感受 (Identify the Core Theme and Your Feelings):" "仔细阅读,抓住重点:" 首先要完整、仔细地阅读原文。思考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想表达什么?是赞美自然风光的壮丽,是抒发乡愁,是感悟人生哲理,还是表达某种特定情感? "提炼核心:" 找出文章最让你触动的地方,或者你认为作者最想传达的信息(主题思想)。你的读后感应该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表达个人感受:" 读完文章后,你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是向往、是感动、是敬佩、是宁静,还是引发了哪些联想和思考?这是读后感的灵魂。
2. "精选原文细节作为论据 (Select Specific Details from the Original Text as Evidence):"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只说“这篇文章写得很美”或“我很有感触”。要具体指出原文中哪些句子、词语、描写或修辞手法最能够支撑你的观点和感受。 "引用或概述:" 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的精彩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话
(图片来自网络)
苏轼有一首以花影为题的写景小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唤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中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讽刺那些倚仗靠山的当权小人层出不穷,像花影子一样,扫也扫不去。“瑶台”比喻高官显贵;“童儿”比喻纯朴忠诚的大臣,他们虽然数次抗争,却只能妄然兴叹。“刚被”、“却教”,似乎成了难以改变的历史规律。诗中既表达了诗人政治抱负难以伸张的愤概,又流露出诗人对小人当权得势的无可奈何。
应该说,苏轼的这首《花影》写得非常有情趣,我初读这首诗,第一印象是,花影太可爱了,既顽皮又执着,她喜欢美好的地方,追求美好的风光,不管是白天还是月夜,只要有光亮,她都要呆在“瑶台”上,任凭何人,都无法赶走她,可谓“性格倔强、意志坚定”。所以,我倒认为,花影是一个明光或者光明的追随者,没有明光或光明,就没有她花影的存在,故而,花影为了自己的存在,任凭他人如何“扫除”和“驱赶”,就是不愿意也不可能“消失”,除非太阳和明月先从自然界“消失”!由此,我想到了人,如果说人如花的话,那么人的思想就是花影了。人的思想向何处去呢?无疑,它应该向往“瑶台”,在阳光或明月的照临下,既要“重重叠叠”,又要“光怪陆离”,更要“光移而动”,要“因光而魅、借光而生”。一个人不能生活在黑暗中,其思想也不能生活在黑暗中,因为没有光亮或光明,连自己的存在都看不到,其思想也就无法现身了,那么所谓的“思想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对同一首小诗, 为什么我的解读或感想与别人不一样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正如古人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证明这一点,不凡再拿“苏轼跟佛印比坐禅”的故事来说一下。一天,苏轼跟佛印比坐禅,坐完了,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坐禅像什么?佛印说,像大佛佛。印问苏轼,你看我坐禅时像什么?苏轼说,像一堆大粪。回到家,苏轼得意地说与苏小妹听。苏小妹说,哥哥,人家是心中有佛,自然看你也像佛。你的心中有大粪,所以看人家佛印是大粪。这就是所谓“佛见佛性、人见人性”的道理。有人认为苏轼的这首《花影》诗是一首讽刺诗,而我认为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励志诗。
道理如是也。
观书有感(二首)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
ZhuXi
熹
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一千六百多年后,他的最有影响的继承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者、唯一非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的南宋学者朱熹,便是一个集智者和仁者一身的典范。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中国传统主流学术思想的代表。他是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和诗人。
朱熹流传下来的诗词不多,大约只有不到40首,但其中与水相关的占了一半左右,尽显他智者的灵动之气。这两首《观书有感》既是写景,更是借形象来说理,让人在生动的比喻中恍然而悟,体味朱子的读书和治学思想。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一首诗的景是写实的,从花园中的小池塘铺陈开意境。“半亩方塘”,平正玲珑,“一鉴开”仿佛让人看到水面的清澈明亮,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天光云影”。脚下眼前的小小方塘与瞬息万变的高天流云融合为一体,明丽生动。
后二句切入说理。先用设问,问渠(代词,指代方塘)为何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源头有活水的注入。作者也许并没有看到池塘的泉源,而是从它的明净推测出答案,这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观书的感悟。知识需要不断学习,学术需要不断提升,思想需要不断发展,这一切是潜在的,如同隐藏在水面下的源头,但只要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涌入,哪怕是个小小池塘,也会永葆清新,从而对世间万物的认识也可如同镜鉴一般明晰。
“清”和“活”之间,是结果和原因的关系,不仅在读书治学方面,在社会、文化等层面也有指导意义。如从理学角度,还可看作是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从艺术角度的诠释。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二首诗同样也是借景象说理,但其景更虚,其理更著。“艨艟”亦作“蒙冲”,是外蒙牛皮的古代战船,当时可谓“巨舰”了。
平时如在浅水中行船,需要众人费力推动,一不小心就会搁浅。但昨夜大雨滂沱,春潮涌动,艨艟巨舰如同羽毛一般轻易浮了起来,自由自在地在中流飘行。泛溢的春水是基础,是动力;而巨舰是思想,是行为。
如在思考或创作的过程中,一夜春雨便是过往的积累,忽生的春水如同勃发的灵感,从需要费力推移到自由行驶的大船象征着苦苦追寻后豁然开朗、一气呵成的成果。这简直就是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中国古代升级版本嘛,涵义更广泛,道理更深刻,表达手法更艺术,而且早了八百年呢。
与唐诗相比,宋诗更好说理,其中优劣取舍,各人自有看法。有人比喻唐诗如荔枝,华美丰腴;宋诗如橄榄,涩瘦味长。
那么理学大家朱熹的诗,更是如一颗刻意炮制的橄榄了。“理”是其诗的内核与骨架,他以此为出发点,取景拟象,阐述旨趣,即是将诗当作文章做的,如同时代的罗大经所言,为了“借物以明道”(《鹤林玉露》)。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朱熹是个严肃的老夫子,而不是浪漫洒脱的诗人。他的诗少了飞扬的意气,但文辞更整饬,更有哲理性,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思维的谨严和思想的通达。如这两首《观书有感》,即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的佳作。
即使是朱子,毕竟也年轻过吧。比如他诗中的“半亩方塘”,便是真实存在的风景。朱熹出生于福建南剑州尤溪县城南公山之麓,即父亲好友郑义斋的馆舍中,并在此居住到七八岁时。
院中有池塘,其父朱松亦有词写道:“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这个澄澈如鉴、照映着天光云影的方塘,应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许朱熹幼时读书之暇,池边便是最好的休憩、游戏之所。这个池塘在他的诗中确立了永恒的地位,象征着有源头活水的清明之境。朱熹的学术生涯也由此出发,伴着大江春水,浩浩荡荡,奔腾前行,最终作为一条主脉注入中国思想史的海洋。
南溪书院
朱熹逝世后,当地县令在他的出生地建起祠堂,祭祀他和他的父亲。后来宋理宗亲自赐额,在此建立“南溪书院”,明清时又屡有修缮扩建。半亩塘亦经疏浚,并筑“活水亭”于其上,向来往的人们昭示着朱子的思想境界。
编辑:艾叶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